正在阅读:

没有一个岳母能抵挡混广交会的女婿,不过是在上世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没有一个岳母能抵挡混广交会的女婿,不过是在上世纪

如果说千禧年间,广州本地的妈妈们要找一个乘龙快婿,多半会到流花湖馆外贴征婚简历。

撰文 | 陈一

出品 | 识广编辑部

比起广交会更能测量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是岳母娘的择婿标准。

当你看见大妈跑到云栖大会上贴女儿征婚简历,要找一个常年穿着拖鞋、日夜吃着外卖的程序员时,你就应该知道,打着领带、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但却坐在广交会上的你,输了。

绮丽的都市传说

如果说千禧年间,丈母娘要找一个乘龙快婿,多半会到流花湖馆外贴征婚简历。

在那个时代,最热门的专业是英语,最抢手的女婿是广交会里有胸牌的,混社会的远远比不上混广交会的威水。

就算是在广交会外举牌站上一天的翻译,也能如糯种翡翠一样被丈母娘宝贝,在老姊妹圈中大声炫耀。

(1957年4月25日,第一届商品出口交易会(广交会前身)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召开,主要出品粮油、茶叶、土产、畜产等农土特产品。在第一届广交会上,广东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原员工钟泳康成交的第一单生意,是卖出了几十吨咸鱼。 )

上世纪的广交会,参会人员需层层筛选,参会名单密不透风,保密功夫堪比美国CIA。

随身佩戴一条“鱼尾签”,象征了百里挑一的尊贵身份。

没人会去考究你在会上到底是卖咸鱼番薯还是卖解放牌汽车,就像提到李嘉诚,大家首先想到的都不是他靠什么发家。

(2006年,参加了60多届广交会的伍明光老先生展示他的广交会证件和纪念章,最左侧为“鱼尾签”,是广交会初期的“出入证”。 )

但这些虚名对老广交人而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如果可以,他们更想和你谈谈会上周总理的风姿。

又或者向你举出中指,展示当年写合同留下的老茧。

激动之处,他们甚至会声情并茂地描述起盛会之状,“好家伙,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随着上世纪末外贸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不少民营企业纷纷入场,广交会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取而代之的,是一夜致富的逆袭传奇。

有传言道,无论你是一流学校毕业的,还是拿着一流学校成人本科的文凭,只要你话术一流,有勇有谋,管你真金白银操着一口流利外语跟外国人谈笑风生,还是只会指着摊位摆弄“Good !Good!That is good”,之后对话全凭计算器,都有可能在广交会上收获第一桶金。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坊间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女翻译与外国商人间真假莫测的旖旎故事。当你看着漂亮翻译双颊上浮现一点粉红,你不仅陷入了深思,她们究竟是被氤氲的古龙水香水熏醉? 还是又一个意不在酒的醉翁?

广交会上的魔幻情节

对于广交人来讲,比起虚无缥缈的坊间传说,他们更关心场外的黄牛。

这里的黄牛也许是国内黄牛党的鼻祖,他们肩负着打破垄断的艰苦任务,调配余缺,让稀缺的展位得以流通。

他们深谙投机之道,能将一个9平方米的标准展位轻而易举从2万炒卖到30万,3万/㎡的单价能与如今广州一手房均价相比肩。

他们一手打响了广州大排档的威名,当年广州最有名的大排档不是宝岗大道,而是广交会的“馆外馆”。

除了兜售摊位,贩卖外商名片也是黄牛党的主营业务之一 被这些黄牛诈骗的团队已经抱团取暖。

打开“广交会吧”,关于“骗子公司”“倒卖骗钱”的信息比比皆是,甚至有人专门开一页“华山论骗”贴,备好酒菜,就等天涯沦落人前来,好问一句:“朋友,我有酒,你有故事吗?”

2017年,“广交会吧”上的“华山论骗帖”

也有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老板选择曲线救国,要求手下员工谨记游击战“十六字诀”,只需七七四十九天,便能练得奇袭神功——偷鸡。

所谓偷鸡,就是潜入广交会,趁敌人防不胜防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传单偷偷塞到他手上。

据今考究,此招源自电影《羞羞的铁拳》中卷帘门的独门武功——在穿梭的车流中贴广告。

除了部分企业会利用“偷鸡”的方法,将名片塞到外商手上之外。展馆外面,也有不法分子会趁机将小广告名片塞到外商袋中,上面多印着色情广告。

亦有江湖传闻称,方太祖师爷当年就是凭借偷鸡神功,假装维修工人潜入广交会,从马来西亚商人手中赚得第一桶金。

如今老人家再次谈及往事,只嘱咐后人:“偷鸡神功,唯勇不破啊。”

摊在,人在

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电子商务日益发展,近年来,广交会倍受冲击。关于“TVB、外来媳妇本地郎和广交会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声音愈演愈烈。

然而,任外界传闻沸沸扬扬,心中满怀外贸理想的广交人,依然是坚守摊面,派着名片。就算遇上非典,笑着喝杯沙士。

2003年“非典”时期,广交会展馆大厅内依然熙熙攘攘 摆摊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血液中流淌的一种使命感,是“人摊合一”的精神体现,简单一句话概括——摊在,人在。

如今的广交会,就如一个大型老友聚会,进场一扫,还是熟悉的面孔,还是熟悉的味道。想到昔日同道依然坚持,你的泪水不禁已淌出眼眶。

2017年10月31日,广交会第三期开幕

依然对广交会满怀信心的,还有广州街坊。

不知道是否与广州人豁达乐观的性格有关,尽管在广交会最低迷的那几年,街坊们的办会热情依旧。对于他们来讲,广交会并非考察广州经济的“期中考”,而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康天庥”。(注:本土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长孙,该角色陪伴广州街坊度过了16年。)

他们从不担心广交会是否萧条,正如他们从不怀疑广州的地位和实力。即便最近关于“广州要掉出一线城市”的论调铺天盖地而来,街边士多的老板娘依然是紧盯29寸显像管上播《七十二家房客》,挂上“天塌下来有人扛”的淡定微笑,嘴上风轻云淡地说着:“惊咩喔,后生仔,淡淡定定就有钱剩。”

在他们眼中,只要广交会还在,只要琶洲展馆外的的士依然排长队,这些担忧只是杞人忧天,听听就罢。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相关书籍,版权属于作者

市新知(chengshixinzhi)

本文来自我们的新号——识广(sikgwo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没有一个岳母能抵挡混广交会的女婿,不过是在上世纪

如果说千禧年间,广州本地的妈妈们要找一个乘龙快婿,多半会到流花湖馆外贴征婚简历。

撰文 | 陈一

出品 | 识广编辑部

比起广交会更能测量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是岳母娘的择婿标准。

当你看见大妈跑到云栖大会上贴女儿征婚简历,要找一个常年穿着拖鞋、日夜吃着外卖的程序员时,你就应该知道,打着领带、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但却坐在广交会上的你,输了。

绮丽的都市传说

如果说千禧年间,丈母娘要找一个乘龙快婿,多半会到流花湖馆外贴征婚简历。

在那个时代,最热门的专业是英语,最抢手的女婿是广交会里有胸牌的,混社会的远远比不上混广交会的威水。

就算是在广交会外举牌站上一天的翻译,也能如糯种翡翠一样被丈母娘宝贝,在老姊妹圈中大声炫耀。

(1957年4月25日,第一届商品出口交易会(广交会前身)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召开,主要出品粮油、茶叶、土产、畜产等农土特产品。在第一届广交会上,广东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原员工钟泳康成交的第一单生意,是卖出了几十吨咸鱼。 )

上世纪的广交会,参会人员需层层筛选,参会名单密不透风,保密功夫堪比美国CIA。

随身佩戴一条“鱼尾签”,象征了百里挑一的尊贵身份。

没人会去考究你在会上到底是卖咸鱼番薯还是卖解放牌汽车,就像提到李嘉诚,大家首先想到的都不是他靠什么发家。

(2006年,参加了60多届广交会的伍明光老先生展示他的广交会证件和纪念章,最左侧为“鱼尾签”,是广交会初期的“出入证”。 )

但这些虚名对老广交人而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如果可以,他们更想和你谈谈会上周总理的风姿。

又或者向你举出中指,展示当年写合同留下的老茧。

激动之处,他们甚至会声情并茂地描述起盛会之状,“好家伙,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随着上世纪末外贸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不少民营企业纷纷入场,广交会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取而代之的,是一夜致富的逆袭传奇。

有传言道,无论你是一流学校毕业的,还是拿着一流学校成人本科的文凭,只要你话术一流,有勇有谋,管你真金白银操着一口流利外语跟外国人谈笑风生,还是只会指着摊位摆弄“Good !Good!That is good”,之后对话全凭计算器,都有可能在广交会上收获第一桶金。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坊间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女翻译与外国商人间真假莫测的旖旎故事。当你看着漂亮翻译双颊上浮现一点粉红,你不仅陷入了深思,她们究竟是被氤氲的古龙水香水熏醉? 还是又一个意不在酒的醉翁?

广交会上的魔幻情节

对于广交人来讲,比起虚无缥缈的坊间传说,他们更关心场外的黄牛。

这里的黄牛也许是国内黄牛党的鼻祖,他们肩负着打破垄断的艰苦任务,调配余缺,让稀缺的展位得以流通。

他们深谙投机之道,能将一个9平方米的标准展位轻而易举从2万炒卖到30万,3万/㎡的单价能与如今广州一手房均价相比肩。

他们一手打响了广州大排档的威名,当年广州最有名的大排档不是宝岗大道,而是广交会的“馆外馆”。

除了兜售摊位,贩卖外商名片也是黄牛党的主营业务之一 被这些黄牛诈骗的团队已经抱团取暖。

打开“广交会吧”,关于“骗子公司”“倒卖骗钱”的信息比比皆是,甚至有人专门开一页“华山论骗”贴,备好酒菜,就等天涯沦落人前来,好问一句:“朋友,我有酒,你有故事吗?”

2017年,“广交会吧”上的“华山论骗帖”

也有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老板选择曲线救国,要求手下员工谨记游击战“十六字诀”,只需七七四十九天,便能练得奇袭神功——偷鸡。

所谓偷鸡,就是潜入广交会,趁敌人防不胜防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传单偷偷塞到他手上。

据今考究,此招源自电影《羞羞的铁拳》中卷帘门的独门武功——在穿梭的车流中贴广告。

除了部分企业会利用“偷鸡”的方法,将名片塞到外商手上之外。展馆外面,也有不法分子会趁机将小广告名片塞到外商袋中,上面多印着色情广告。

亦有江湖传闻称,方太祖师爷当年就是凭借偷鸡神功,假装维修工人潜入广交会,从马来西亚商人手中赚得第一桶金。

如今老人家再次谈及往事,只嘱咐后人:“偷鸡神功,唯勇不破啊。”

摊在,人在

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电子商务日益发展,近年来,广交会倍受冲击。关于“TVB、外来媳妇本地郎和广交会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声音愈演愈烈。

然而,任外界传闻沸沸扬扬,心中满怀外贸理想的广交人,依然是坚守摊面,派着名片。就算遇上非典,笑着喝杯沙士。

2003年“非典”时期,广交会展馆大厅内依然熙熙攘攘 摆摊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血液中流淌的一种使命感,是“人摊合一”的精神体现,简单一句话概括——摊在,人在。

如今的广交会,就如一个大型老友聚会,进场一扫,还是熟悉的面孔,还是熟悉的味道。想到昔日同道依然坚持,你的泪水不禁已淌出眼眶。

2017年10月31日,广交会第三期开幕

依然对广交会满怀信心的,还有广州街坊。

不知道是否与广州人豁达乐观的性格有关,尽管在广交会最低迷的那几年,街坊们的办会热情依旧。对于他们来讲,广交会并非考察广州经济的“期中考”,而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康天庥”。(注:本土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的长孙,该角色陪伴广州街坊度过了16年。)

他们从不担心广交会是否萧条,正如他们从不怀疑广州的地位和实力。即便最近关于“广州要掉出一线城市”的论调铺天盖地而来,街边士多的老板娘依然是紧盯29寸显像管上播《七十二家房客》,挂上“天塌下来有人扛”的淡定微笑,嘴上风轻云淡地说着:“惊咩喔,后生仔,淡淡定定就有钱剩。”

在他们眼中,只要广交会还在,只要琶洲展馆外的的士依然排长队,这些担忧只是杞人忧天,听听就罢。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相关书籍,版权属于作者

市新知(chengshixinzhi)

本文来自我们的新号——识广(sikgwo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