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些年火得街知巷闻的茶(下):“网红”的发展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些年火得街知巷闻的茶(下):“网红”的发展之路

白茶、牛肉、小青柑的故事。

《这些年火得街知巷闻的茶(上):它们的成功有哪些是可复制的?》一文中,我们梳理了四款茶的“发家”史,它们都牢牢占据着我们的茶叶话语。今天,我们接着聊,还有哪些茶叶品类,在近十年来,影响逐渐增大,主导着茶叶的浪潮呢?

白茶:晚发展不一定都是坏事

从铁观音到金骏眉,再到2007年的普洱茶,这些年茶界风起云涌的变化福鼎官方是看在眼里的,因此在2007年福鼎官方正式开始发展“福鼎白茶”,拓展国内白茶市场。

此前福鼎白茶主要是出口外销,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不过中国很多茶类的景象,像铁观音、普洱茶都可以这么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口不那么赚钱了,反而国内市场机会很多,就看哪个地方反应快,做得更好。

但是晚一点发展不一定是坏事。在福鼎白茶火起来后,福鼎市官方与产业界曾向媒体表示,保持着清醒。很显然,前车之鉴太多,福鼎白茶需要走得更稳。

不得不说,普洱茶引起了中国茶叶的老茶热,让以前只零散存在于民间的家庭品饮方式,一跃成为商品市场的新宠,而白茶就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其后,随着商业概念和养生需求,“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越发深入人心。

不炒不揉,“最天然的茶”

来自媒体的数据显示,早些年前,福鼎有几百家茶叶企业,做白茶并不算太多,大多数企业做绿茶、红茶,主要是给外省的茶叶做原材料,白茶不到10%,但2013年,白茶达到了50%。

除了老白茶的保健效果带动的收藏行为,其实白茶本身就有多个特点让它在此时崛起。工艺上不炒不揉,称之为“最天然的茶”,很符合某种时尚腔调,而其清甜淡雅,对于一般都市白领来说更容易接受,更讨人喜欢。

显然,白茶也面临着来自多个方面的威胁,市场快速发展中,种植面积的扩大、从业人员快速的增加、外来茶叶的涌入倒卖,如何保证茶叶的品质,毕竟茶树的生长和工艺的传承是滞后的,而人心愿意等吗?

这些都是白茶的现实,它不像普洱茶一样那么多山头概念,其价格虽然涨幅惊人,但整体来说尚未走进竞争日益激烈,且市场更为狭窄的高端茶领域,避免盲目扩张,向大宗饮茶方面倾斜,成为长销茶,这或许是白茶避免重蹈网红覆辙的方式。

牛肉:牛肉与岩茶,互相成就

白茶正如日中天,在福建茶叶的群体中,岩茶的火热程度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铁观音、到金骏眉,再到现在的白茶、岩茶,福建境内的茶叶一波又一波地占领人们的茶叶话语,这里不得不羡慕大自然赐给福建的好山好水。

岩茶是一类历史悠久的茶叶,像近一两年也开始走俏的凤凰单丛一样,它们最初很多茶都是在区域内消耗掉,没有影响到全国。虽然消耗是在小区域的,但并未妨碍这个地方的茶农对茶叶品质的追求。

如今,小而精的最顶级的斗茶赛非天心村斗茶赛不可,每年差不多11月左右举行,彼时整体地区会被外来者围得水泄不通,而这个比赛并不是现在才兴起的,其历史有上百年。

种种这些都给岩茶带来许多特点,一是它的茶历来都是高品质的,在小圈子内的茶客里口碑很好,再后来,随着市场的发展,由口碑和一定的商业化运作,这些年岩茶成为全国范围内非常抢眼的茶。

其实,岩茶的等级划分历来非常清楚,正岩、半岩等等,这就像是西湖龙井一样。而如今,国标已对岩茶的产区划分盖棺定论,这样越是有规矩的区分方法,就越可避免市场上概念炒作而带来的混乱状态。

当然,在岩茶的产区划分中,传统上的正岩核心产区“三坑两涧”,其中牛栏坑更是受追捧的热点,牛栏坑肉桂,茶圈人称“牛肉”,此前都流传着这样的话,假如开岩茶店或乌龙茶店,如果没有牛肉压阵,这家店是镇不住场的。

牛肉与岩茶,可以说是互相成就。总之,山场硬,“出身好”,已“赢在起跑线上”,再加上高超制作技艺,更是出类拔萃。岩茶被人关注,而牛肉因为其品质被推到最高位,也因为牛肉光环效应的带动,岩茶身价进一步抬高。

能毁了一个茶类的只有它自己

此前《闽北日报》曾报道过,“整个牛栏坑的茶园面积毕竟有限,再怎么囊括,也过不了一百亩,而且肉桂品种只占一半,成品最多也不过是1000多斤。”接着,文章非常坦率地指出:市面上充斥的“牛肉”,有大多半是山寨的。

相比于铁观音和金骏眉,尽管牛肉也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这种分析其实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产量让消费者知道“牛肉”有限,从某种程度来说,指导了人们的消费行为,而不像金骏眉等一样,消费者充满期待。

而且,如前面提到的天心村斗茶赛,其实在福建存在着大大小小太多的斗茶赛,而这种比赛从某些程度上保障了这个茶类的发展。

我们在一些斗茶上看到,制茶技艺都是父子、师徒的传承,有好胜心的,会从头喝到尾,捞做得好的茶叶的叶底回家学拼配配方,这让工艺以高质量的方式得到传承,而一些获奖茶叶就成为选择茶叶的方向标。

能毁了一个茶类的只有它自己,岩茶牛肉火爆依旧,如何守住自己的传统以及保持沉稳的心态是最重要的问题。其等级清晰产量有限是优势也是缺点,只是在市场增长时,怎么用的问题,这个平衡很难把握,尤为重要。

小青柑:集美貌与品饮为一身的网红

我们说过,谈这两年的茶叶市场,小青柑或者说柑普是必谈的。为什么这么说?小青柑不仅席卷了做普洱茶的几乎所有的商家,而且,连做白茶、六堡茶、红茶等的很多企业都纷纷做起了小青柑,以乘市场东风。

茶界的很多老前辈不能理解小青柑突然火爆,毕竟在他们眼里,这种做法老早就有了,像以花入茶,以果入茶,这是很常见的,况且有人觉得柑皮抢占了茶原本的滋味,有种买椟还珠的感慨。

这些话说得实在。北方喜欢花茶,而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早有陈皮入茶的民间习惯。因此,柑普茶的升温和蔓延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阻挡,而等到药用价值的佐证和品饮方式的便捷,这样一个变热的过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橘普,柑普,小青柑,这是柑普茶的一个演变过程。而由柑皮包裹普洱熟茶的茶叶新品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市场。

2013年柑普崭露头角,悄悄潜入一些资深茶友的茶席间, 在2014年的广州茶博会的二楼,一些规格偏小的展台也带着卖柑普了。至此,柑普开始进入很多茶友们的视线中,进入起步阶段。

到2016年及至今年,柑普中的小青柑以其“可爱的”外形,以及萌萌的化名“小心肝”,热度急剧攀升,到今年,更是火得一塌糊涂,成了茶界网红中的网红。

从网红到长虹,小青柑大有所为

打开某宝,小青柑价格最多是在两三百元一斤的等级,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我们不难看出,当一款茶价格处于这样一个价位的时候,日常口粮茶的属性便大大增加,被大众所接受度也就相对增加。

此次柑普或者小青柑吸引到了许多茶小白的关注,这便是与此前的网红非常不同的。这像此前我们所讨论的,茶界网红不能只在固有圈子里打转,茶作为饮品,只有进入人们的口粮茶习惯中,它才有长虹的基础。

小青柑爆红入圈者众,目前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消费者挑选产品,也多是以诚信商家或者是知名品牌的产品,这是客观规律。在不断地洗牌、淘汰的过程中,小青柑和柑普作为饮品能否深入人心,这是它接下来发展的关键。

结语

茶是用来喝的带有文化属性的商品。梳理近十几年的网红茶,其实我们更能清楚,这句话所包含的“喝、文化、商品”几个元素的势力变化,对茶叶兴衰起落的深刻影响。

喝是根本,应该没有人怀疑,特别是对于产业来说。而所谓的品类与品牌之间的纠葛,也就在于,品牌从操作层面能够控制产品质量,品类却多有历史和文化积淀,合力之下容易形成潮流,这又是独立经营品牌者最难做到的。

从某种层面来说,竹叶青在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上,是做得最好的。而现在这些占据话题热度的茶叶们,如岩茶、白茶、老班章、小青柑等,我们能看到某种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红如何变成茶人心中的“长红”,需要更多的创新、耐心和专注力。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些年火得街知巷闻的茶(下):“网红”的发展之路

白茶、牛肉、小青柑的故事。

《这些年火得街知巷闻的茶(上):它们的成功有哪些是可复制的?》一文中,我们梳理了四款茶的“发家”史,它们都牢牢占据着我们的茶叶话语。今天,我们接着聊,还有哪些茶叶品类,在近十年来,影响逐渐增大,主导着茶叶的浪潮呢?

白茶:晚发展不一定都是坏事

从铁观音到金骏眉,再到2007年的普洱茶,这些年茶界风起云涌的变化福鼎官方是看在眼里的,因此在2007年福鼎官方正式开始发展“福鼎白茶”,拓展国内白茶市场。

此前福鼎白茶主要是出口外销,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不过中国很多茶类的景象,像铁观音、普洱茶都可以这么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口不那么赚钱了,反而国内市场机会很多,就看哪个地方反应快,做得更好。

但是晚一点发展不一定是坏事。在福鼎白茶火起来后,福鼎市官方与产业界曾向媒体表示,保持着清醒。很显然,前车之鉴太多,福鼎白茶需要走得更稳。

不得不说,普洱茶引起了中国茶叶的老茶热,让以前只零散存在于民间的家庭品饮方式,一跃成为商品市场的新宠,而白茶就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其后,随着商业概念和养生需求,“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越发深入人心。

不炒不揉,“最天然的茶”

来自媒体的数据显示,早些年前,福鼎有几百家茶叶企业,做白茶并不算太多,大多数企业做绿茶、红茶,主要是给外省的茶叶做原材料,白茶不到10%,但2013年,白茶达到了50%。

除了老白茶的保健效果带动的收藏行为,其实白茶本身就有多个特点让它在此时崛起。工艺上不炒不揉,称之为“最天然的茶”,很符合某种时尚腔调,而其清甜淡雅,对于一般都市白领来说更容易接受,更讨人喜欢。

显然,白茶也面临着来自多个方面的威胁,市场快速发展中,种植面积的扩大、从业人员快速的增加、外来茶叶的涌入倒卖,如何保证茶叶的品质,毕竟茶树的生长和工艺的传承是滞后的,而人心愿意等吗?

这些都是白茶的现实,它不像普洱茶一样那么多山头概念,其价格虽然涨幅惊人,但整体来说尚未走进竞争日益激烈,且市场更为狭窄的高端茶领域,避免盲目扩张,向大宗饮茶方面倾斜,成为长销茶,这或许是白茶避免重蹈网红覆辙的方式。

牛肉:牛肉与岩茶,互相成就

白茶正如日中天,在福建茶叶的群体中,岩茶的火热程度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铁观音、到金骏眉,再到现在的白茶、岩茶,福建境内的茶叶一波又一波地占领人们的茶叶话语,这里不得不羡慕大自然赐给福建的好山好水。

岩茶是一类历史悠久的茶叶,像近一两年也开始走俏的凤凰单丛一样,它们最初很多茶都是在区域内消耗掉,没有影响到全国。虽然消耗是在小区域的,但并未妨碍这个地方的茶农对茶叶品质的追求。

如今,小而精的最顶级的斗茶赛非天心村斗茶赛不可,每年差不多11月左右举行,彼时整体地区会被外来者围得水泄不通,而这个比赛并不是现在才兴起的,其历史有上百年。

种种这些都给岩茶带来许多特点,一是它的茶历来都是高品质的,在小圈子内的茶客里口碑很好,再后来,随着市场的发展,由口碑和一定的商业化运作,这些年岩茶成为全国范围内非常抢眼的茶。

其实,岩茶的等级划分历来非常清楚,正岩、半岩等等,这就像是西湖龙井一样。而如今,国标已对岩茶的产区划分盖棺定论,这样越是有规矩的区分方法,就越可避免市场上概念炒作而带来的混乱状态。

当然,在岩茶的产区划分中,传统上的正岩核心产区“三坑两涧”,其中牛栏坑更是受追捧的热点,牛栏坑肉桂,茶圈人称“牛肉”,此前都流传着这样的话,假如开岩茶店或乌龙茶店,如果没有牛肉压阵,这家店是镇不住场的。

牛肉与岩茶,可以说是互相成就。总之,山场硬,“出身好”,已“赢在起跑线上”,再加上高超制作技艺,更是出类拔萃。岩茶被人关注,而牛肉因为其品质被推到最高位,也因为牛肉光环效应的带动,岩茶身价进一步抬高。

能毁了一个茶类的只有它自己

此前《闽北日报》曾报道过,“整个牛栏坑的茶园面积毕竟有限,再怎么囊括,也过不了一百亩,而且肉桂品种只占一半,成品最多也不过是1000多斤。”接着,文章非常坦率地指出:市面上充斥的“牛肉”,有大多半是山寨的。

相比于铁观音和金骏眉,尽管牛肉也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这种分析其实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产量让消费者知道“牛肉”有限,从某种程度来说,指导了人们的消费行为,而不像金骏眉等一样,消费者充满期待。

而且,如前面提到的天心村斗茶赛,其实在福建存在着大大小小太多的斗茶赛,而这种比赛从某些程度上保障了这个茶类的发展。

我们在一些斗茶上看到,制茶技艺都是父子、师徒的传承,有好胜心的,会从头喝到尾,捞做得好的茶叶的叶底回家学拼配配方,这让工艺以高质量的方式得到传承,而一些获奖茶叶就成为选择茶叶的方向标。

能毁了一个茶类的只有它自己,岩茶牛肉火爆依旧,如何守住自己的传统以及保持沉稳的心态是最重要的问题。其等级清晰产量有限是优势也是缺点,只是在市场增长时,怎么用的问题,这个平衡很难把握,尤为重要。

小青柑:集美貌与品饮为一身的网红

我们说过,谈这两年的茶叶市场,小青柑或者说柑普是必谈的。为什么这么说?小青柑不仅席卷了做普洱茶的几乎所有的商家,而且,连做白茶、六堡茶、红茶等的很多企业都纷纷做起了小青柑,以乘市场东风。

茶界的很多老前辈不能理解小青柑突然火爆,毕竟在他们眼里,这种做法老早就有了,像以花入茶,以果入茶,这是很常见的,况且有人觉得柑皮抢占了茶原本的滋味,有种买椟还珠的感慨。

这些话说得实在。北方喜欢花茶,而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早有陈皮入茶的民间习惯。因此,柑普茶的升温和蔓延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阻挡,而等到药用价值的佐证和品饮方式的便捷,这样一个变热的过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橘普,柑普,小青柑,这是柑普茶的一个演变过程。而由柑皮包裹普洱熟茶的茶叶新品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市场。

2013年柑普崭露头角,悄悄潜入一些资深茶友的茶席间, 在2014年的广州茶博会的二楼,一些规格偏小的展台也带着卖柑普了。至此,柑普开始进入很多茶友们的视线中,进入起步阶段。

到2016年及至今年,柑普中的小青柑以其“可爱的”外形,以及萌萌的化名“小心肝”,热度急剧攀升,到今年,更是火得一塌糊涂,成了茶界网红中的网红。

从网红到长虹,小青柑大有所为

打开某宝,小青柑价格最多是在两三百元一斤的等级,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我们不难看出,当一款茶价格处于这样一个价位的时候,日常口粮茶的属性便大大增加,被大众所接受度也就相对增加。

此次柑普或者小青柑吸引到了许多茶小白的关注,这便是与此前的网红非常不同的。这像此前我们所讨论的,茶界网红不能只在固有圈子里打转,茶作为饮品,只有进入人们的口粮茶习惯中,它才有长虹的基础。

小青柑爆红入圈者众,目前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消费者挑选产品,也多是以诚信商家或者是知名品牌的产品,这是客观规律。在不断地洗牌、淘汰的过程中,小青柑和柑普作为饮品能否深入人心,这是它接下来发展的关键。

结语

茶是用来喝的带有文化属性的商品。梳理近十几年的网红茶,其实我们更能清楚,这句话所包含的“喝、文化、商品”几个元素的势力变化,对茶叶兴衰起落的深刻影响。

喝是根本,应该没有人怀疑,特别是对于产业来说。而所谓的品类与品牌之间的纠葛,也就在于,品牌从操作层面能够控制产品质量,品类却多有历史和文化积淀,合力之下容易形成潮流,这又是独立经营品牌者最难做到的。

从某种层面来说,竹叶青在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上,是做得最好的。而现在这些占据话题热度的茶叶们,如岩茶、白茶、老班章、小青柑等,我们能看到某种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红如何变成茶人心中的“长红”,需要更多的创新、耐心和专注力。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