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人设吧。
人设崩塌,是当今娱乐圈中艺人运营中经常出现的危机,很多时候无从避免:上个综艺被恶意剪辑,高情商人设就砸了;私生活管理不当被爆料,纯情呆萌人设就毁了。
网络时代拉近大众和明星的距离,也为这份“亲近”制造了更多风险。人人都能看到你了解你评论你,无论好与坏。
细数这两年娱乐圈人设翻车的案例,简直不胜枚举,大多前期将人设建立在非常高且难反转的位置,结果高估了自我与信息管理的能力,后期被一连串的错误实力打脸。
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一个成功的人设能带来太多的甜头。它可以很快为艺人建立清晰的形象,并由这个形象展开事业:作品选择、商业衍生、品牌合作。
这种客观优势很难让人拒绝,所以虽然已经有那么多的前车之鉴,娱乐圈目前的风气还是流行“用人设推艺人”,人设也在娱乐圈内开始高度的泛滥和重叠。
那么以前有人设吗?当然有啊!
80-90年代的港台娱乐圈,为华语市场输出了九成的明星与影视概念。那个时候的造星手段,也流行给艺人贴标签,比如女明星大都是玉女、清纯、性感、美艳,男明星则是坏小子、风度翩翩、情歌天王、少女杀手。
就像早期的周慧敏与舒淇,定位是截然不同的。
这些初始的标签往往意味着明星的发展路线,粗暴而直接。原因是当时的明星运营一锅端,通常是经济公司或是培训班,如同流水线一样包装艺人。
在这样的环境下,出道给予的标签很容易框死艺人,不想泯然众人矣的话,唯有大胆转型突破。比如李丽珍,出道时清纯可爱,但同为玉女派的明星实在太多了,所以发展一直不够理想,于是回去和黄百鸣一合计,咬咬牙拍了几部风月片,意外凭借健康性感的形象一举爆红。
在那个年代,艺人是个与大众有距离感的职业,所以大众只能通过作品(以及八卦杂志)去读他们。就好比,定位的标签是你打游戏开局的初始值,在这之后你可以不断升级加点,或者转职重来,但这都得靠你自己的努力与尝试,以及实打实的作品积累才可以。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港台演艺圈逐年没落,全球化导致日韩娱乐迅速席卷了整个亚洲。从影视到偶像组合,他们带来的新鲜模式刷新了演艺圈的传统格局。
日韩的造星手法,与早期的港台不同,他们的娱乐文化是严格运行“工种制度”:演员、歌手、偶像,不同的身份对应不同的职责,贩卖不同的东西,阶层分明。
在日韩特色的娱乐文化中,演员和歌手是凭借实力说话的类型,而偶像,是门槛最低,常年挣扎于生存线以下的工种:因为他们虽然颜值OK,但缺乏实际技能,且重叠率与可取代性太高。
于是为了能让自家偶像杀出重围,甚至进阶其他工种,经纪公司在运营艺人时,会将每人的定位进一步细化:例如门面担当、搞笑担当、主唱、主领舞、忙内等等,分工明确的同时,也能让组合成员展现个人特色,让观众更有记忆点。
于是人设就成为了偶像运营不可或缺的环节,毕竟得靠个人特色吃饭啊。
这个模式很快就被大陆娱乐圈复制:大陆地区的娱乐事业近几年发展迅猛,明星数量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增长,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度,以及对个性的渴望值前所未有的提升。
如果继续用以往单一的形象塑造手法,无法在日趋庞大的明星群体中脱颖而出,也不可能满足消费者日渐复杂的心理渴求。为了应对消费市场的供需变化,运营团队不得不开始寻求更具像化的“人设”来为明星加持。
比如2005年的超女时代,“中性”,是一种颇具争议的人设,但随着女权意识的觉醒和盛行,中性不再是贬义词,而是成为了突破性别且具备异性魅力的形容,甚至由此衍生出了许多类似的女性定位,例如总攻、老公等等。
当女艺人的人设选择,不再局限于可爱软萌,或性感艳丽这种异性的喜好取向,而是具备更多令现代女性向往的特质:强大、独立、自我、攻气十足,自然而然能引发许多人的心理共鸣。
因为在《太子妃》中的角色,张天爱的“老公”人设卖了一年又一年。
发展到这里,人设就不仅仅是明星简单的单向内容输出了,而是一种符合当下社会状态及消费者需求的映射。
世界流行什么,人设就包装什么。消费者缺少什么,人设就提供什么。这种运营思路简直和品牌抢夺细分市场没有任何差别。
想运营好艺人,人设的建立是必须的。
人设是艺人形象的直接表达,一个强有力的人设,能够带来许多加成:与人设类似或挂钩的角色/节目/品牌合作,会第一时间考虑你。
而运营团队在构思人设时,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1、有理有据:一类是指人设会基于明星自身的特征,再加以修饰和宣传。
比如黄子韬。严格来说,有着一大串黑历史的韬韬,酷炫狂霸的性格其实非常不讨喜。但运营的高明之处在于:不去掩饰,并基于他的性格去塑造人设,去掉负面的部分,转换为积极的内容去娱乐大众。
黄子韬的人设是“做自己”,但这个“做自己”,是严格把握尺度的特质突出。一个看似放飞自我,但真实自然的人设,比起很多刻意为之的形象,更讨人喜欢,也更难崩塌。
还有一类,人设是通过影视作品衍生而来。
比如陈赫、文章。两人都通过代表作和角色(《爱情公寓》、《裸婚时代》),与个人实际的生活经历,深化了他们重视家庭+好丈夫的形象,营销软文一度铺天盖地,感动无数网友。
只可惜两位的道德防线real薄弱,一手好牌都给自己打飞了。
以及刘亦菲。因为赵灵儿、王语嫣、小龙女等仙女角色的连环轰炸,再加上长期闭门修炼,减低私生活曝光率,常年霸占“我最仙”的人设领域。
不过最近接了Fendi,衣品和街拍全面改革升级的娜扎,从角色选择到公关稿文案,都在向仙气靠拢,大概是想和刘亦菲争夺一下仙女人设的高地,顺便和同根同源同样四个字的迪丽热巴做区隔。
刘亦菲是依托角色而成的神仙姐姐,她的人设背后有作品的支撑,形象的联想是有逻辑的。
然而现在部分艺人没有作品或者独特的个人优势,也非要搭上人设的顺风车,硬是走出了另一条令人无语的道路:
2、我的人设,全凭想象。
无论是个人特征还是作品,当艺人本身缺乏可挖掘的内容,没有值得“贩卖”的价值,那么只能考验运营团队对于人设的想象力了。
这一情况发生于绝大多数偶像明星身上:他们拥有颜值,仅此而已,没有时间去磨练实力,要想在同辈中提前杀出条血路,只能先依靠毫无关联的“人设”做直观的形象输出,抢占大众好感。
身高168cm、体重47kg的迪丽热巴,绰号“胖迪”,三句不忘提醒大家自己是个吃货。看上去是拉近了和粉丝间的距离,抵消了她带有攻击性、不太亲和的容貌弱势。但一上节目见到食物就扑,这样刻意为之的人设营造,直接逼出尴尬癌晚期,引发了一波全网讽刺。
以及艺人发表这样的言论,真的很不负责
再比如同样是宝格丽的代言人,舒淇是藏着一把刀的聂隐娘,宣传文案写得潇洒从容。而吴亦凡是精致奢华、特立独行的绅士……呃,这要是换成胡歌、赵又廷也能说得通吧,不由想为agency自强不息憋出150字的动人精神鼓掌。
当然吴亦凡今年参加了中国有嘻哈之后,和地下音乐、创造歌手的形象绑定深入了很多,人设也比以前丰满了。最近与beats合作的copy,不服噪与降噪耳机的切入点还不错。
所以你看,拿得出手的作品与经历,才是能让人设稳固的最好战友。
人设是把双刃剑,一旦掌握不到家,就容易伤人伤己。
如今一副好看的皮囊,早已不是娱乐圈最稀有的资本,必须要用更具有说服力的人格魅力为自己圈下一块领域。
但若“人设”在建立时,就把明星框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并且后续没有可观的作品输出,那么明星的发展空间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就像张艺兴的小绵羊人设,过于软弱,且格局太小,可塑点单薄。演起《老九门》里一家之主的二月红,总让人感觉无力和出戏。
这也是现在很多运营团队给明星造人设时的通病:只在乎当下的热潮,缺乏长远的眼光。
人设的经营之道,核心理念是“点到为止”。明星不是一个适合接近大众的职业,他们需要时刻怀揣神秘感。建立“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能更准确的识别某位明星,并非毫无保留的展现,否则磨灭了观众对你的想象力,再重新把神秘感补回去就难了。
何况人总是更坚信自己的判断和亲自捕捉到的信息,过分强调和输出个人风格,只会让大众反感。
靳·学霸·老干部·东,就是一位个性过度曝光的吃亏人士。自从有了“诺贝尔数学奖”这个梗,看到与书在一起的靳东,隔着屏幕都替他感到焦虑。
更有甚者,大胆地构建与自身完全相反的人设,于是当负面出现时,一旦没能及时进行危机公关,很容易被原有的人设打脸。
而这种不恰当的人设搭建,在崩塌时对于艺人的打击是致命的,轻则一时舆论纷纷,重则影响未来发展。
人太多,不一一介绍了。
我所写过不少关于艺人运营的解读,其实做得好的,无非是两点:懂克制、积累实力。
克制,是收放自如。什么时候该迎合大众,什么时候该远离人群,什么特质可以展示,什么问题需要避免。
而实力,就是一部部作品的尝试,自我技能的打磨,商业价值的转化,发展空间的挖掘。
难吗?并不,但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能做到以上两点的艺人运营,凤毛麟角。
大部分的从业者们,还在使用上世纪港台炮制明星的思维:捧红你,就是为了赚快钱啊。
于是在快餐式的消费年代,他们利用人设堆积符合流行却空洞的内容,把明星包装成商品售卖,试图获取更多的商业交易与经济效应。
当艺人无限沦为变现的手段,他们还有什么艺术价值可以讨论?不过成为了大产业下的零部件,不断为产业链输送自己少得可怜的养分罢了。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圈子里,想要真正占有一席之地,艺人最应该坚持的或许从来只有一种人设,那就是明星所处领域的本职角色。
是演员,就踏实演戏。是歌手,就用心创作。是偶像,就制造梦想。
作为观众,我们也如此真诚地希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