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闽商已经“掌管”东南亚,你信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闽商已经“掌管”东南亚,你信吗

历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在印尼的闽籍乡亲占大多数。曾有一些夸张的评论说,华人控制了印尼的经济命脉,而印尼60%华人是闽籍。

一场大火中冲出来的创业“兄弟连”

福布斯公布的“2017全球富豪榜”,印尼有20人上榜,黄惠忠、黄惠祥为印尼首富。近年来,黄氏兄弟的财富排名,黄氏兄弟的财富排名,除偶尔会屈居第二,往往占据印尼首富位置。由于兄弟俩亿万财富,主要来自香烟工业和BCA银行,加上平时行事、为人都非常低调,几乎被外界忽略。

(印尼针记国际集团黄惠忠)

事实上,黄氏兄弟富可敌国(据“福布斯”数据,大哥黄惠祥的资产达89亿美元;弟弟黄惠忠,资产约94亿美元),他们拥有77年历史的家族企业——“针记国际集团”,是一家涵盖烟草、银行、房地产、电子产品、通讯、棕榈油等众多领域的跨国大型企业。

“旅居拉森犹境吾,日久南望思故乡;晨昏莫忘潘湖宗,朝夕须荐祖德香;但愿金墩祖庇荫,俾吾维源子孙昌。”据传,这首刻在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黄氏家庙大门边的诗,是旅居印尼侨领黄维源1951年归乡时写的。

(黄维源一家人1951年合影)

黄维源,就是黄惠忠、黄惠祥的父亲,印尼针记烟厂的创办人。

1920年,黄维源的父亲黄进铎带着黄维源,由家乡取道新加坡徙居印尼中爪哇省。起初,他们靠摆香烟摊为生,而后与人合开鞭炮厂,又移居到中爪哇一个叫古突士金湖的地方。

1951年,黄维源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卷烟厂,因为他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闽商的特性,为人诚实讲信用,吃苦耐劳,努力拼搏,很快将这家规模很小的工厂,发展为“针记集团”。

当时对投资烟厂,黄维源曾犹豫过,特意带着两个儿子黄惠祥、黄惠忠回晋江老家,和堂兄弟们商量。一经介绍,大伙觉得“古突士” 属于丘陵,炎热多雨,特别适合烟叶生长,只要原料充足,生意就可以做。

黄维源亲自带领一家人,招收了10名工人,日夜在工厂打拼。后来,他们研发生产一种丁香香烟,由于丁香有缓解人体部分疼痛的神奇功效,不久便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销量好,烟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被取名为针记的丁香烟,销量排至印尼第二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63年的一场大火,几乎将卷烟厂焚烧殆尽,过度悲伤的黄维源不久便离开人世,整个家族企业的重任一下子就落在年轻的黄惠祥、黄惠忠两兄弟肩上。

(针记香烟厂的标志)

黄氏二兄弟,都是在印尼出生,哥哥黄惠祥,1939年出生于爪哇省的古都斯,弟弟黄惠忠,1941年出生在三宝垄;他们从小协助父亲管理卷烟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面对家庭、事业突遭变故,他们明白,要想传承和发展父亲留下的基业,除了兄弟俩精诚合作,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重建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烟厂恢复了往日荣光,经营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1975年,他们生产的过滤嘴香烟开始问世。针记牌香烟不仅在印尼国内销量好,还出口美国、日本、荷兰等地区。

如今,针记香烟厂生产着26种针记牌子的香烟,工厂配备30台德国制造现代化全自动设备,员工人数逾7万名,已发展壮大成印尼第二大品牌。

一场火灾让针记受到重创,也让黄氏兄弟得到深刻的经验教训:家族企业必须走多元化道路,分散经营风险。凭借出色的商业嗅觉,兄弟俩不断扩大“针记”的经营范围。

以地产为例,2004年,他们取得大印尼购物中心综合配套项目30年经营权后,又投资2.42亿美元发展印度尼西亚酒店旧址。如今,该项目成了雅加达首屈一指的购物场所。此外,他们又建设五星级的凯宾斯基酒店,还有56层高的中亚银行大楼等项目。

多年来,黄氏兄弟还做过许多企业重组的成功案例,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们成功收购印尼前首富林绍良创办的的中亚银行(BCA)。目前,该银行每年为黄氏家族带来相当丰厚的回报。

尽管黄氏兄弟都年逾古稀,他们却退而不休,谈及成功的原因,黄惠忠强调,相信自身的奋斗,“如果你问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那很简单:工作,工作,再工作。”

不要破坏别人对你的信任

黄惠祥、黄惠忠,这对低调的印尼首富兄弟,是一带一路上华商传承典范;究其成功因素,有三个方面可供借鉴:

首先,是市场化的信仰。

公司治理问题,经常是人们质疑家族企业的重要方面,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家族企业“机会主义”倾向比较强,过于依赖人际关系的确定性代替市场的不确定性;其中,扭曲的政商关系就是一大诟病。

(精选烟草原料)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一度被许多学者和专家誉为“金砖第五国”,尽管印尼的发展前景被人普遍看好,贪污腐败依然是印尼社会屡治不愈的顽疾,严重损害了当地的投资环境。追究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形成的源头,可追溯到苏哈托32年的军政府统治。

由于当时官商勾结和裙带关系严重,导致了贪污腐败的横行无忌,不少著名的大企业因此崛起成为豪族,也很多因此而衰败或死亡。对于过去印尼官商合体现象,黄氏兄弟一直保持谨慎,强调依靠市场而非利用特权去发展经营。

在那样的大背景下,追崇市场化理念,也令针记公司发展受到很大挑战。1987年至1990年这4年中,印尼的烟叶种植面积逐年缩小,国内烟叶工业耗费量超过了产量,供求之间出现较大缺口。印尼是农业大国,又是一个卷烟生产和消费较为特殊的国度,烟草产品以丁香烟为主,其消费量占世界销量的95%,依靠烟草和以烟草为生的人口达2000万,烟草业成了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自1991年起,印尼对丁香烟实行专卖,垄断丁香烟买卖,针记就大受冲击。重压之下,逼迫黄氏兄弟加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竞争赢得市场;而当印尼后期趋向开放与公平,针记就表现出更旺盛的生命力了。1998年5月苏哈托下台后,不少与他关系密切的企业都被清算,但崇尚市场力量发展起来的针记,却从那时起不断超越前进。

第二,越捐越有钱的针记基金会。

也许有人会说,靠烟草盈利是一种“罪恶钱”,吐出一些钱做些好事本就应该。可大家不妨细加思量,类似的大公司有的是,可有谁自动去做公益?又有多少不是“表演式的公益”?

黄氏兄弟1986年成立针记基金会,主要关注体育、教育、文艺和保健领域,还包括印尼的救灾、捐血、防止登革热、免费割除白内障等社会福利活动。印尼羽毛球运动的成就,其实并非来自国家的栽培,而是私人企业资助,而针记基金会就是此中佼佼者。

(针记植物育苗中心)

针记基金会还有一个回馈社会的贡献,就是公路绿化,通过植树活动,减少碳排量来缓解全球变暖。从1976年开始,针记就成立植物育苗中心,每年培育至少10万余棵树苗及一些珍稀植物,再移栽公路和海岸线上。

如今针记集团赚最多钱的公司却是来自银行和地产业。多年以来,资助的金额愈多,家族企业的营收也跟着增多,针记基金会的总监对《星洲日报》说:“或许,这就是老人家说‘越捐越富有’的意思吧!”

第三,做“家文化”的坚定践行者。

(印尼针记香烟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黄志胜)

黄志胜,1970年出生,印尼针记香烟集团董事局董事长黄惠忠的长子,是印尼出生的“侨二代”,也是黄氏家族第5代人(从高祖黄兴祥算起),也是针记的第三代接班人,现任针记企业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

黄志胜从小在雅加达接受基础教育,会说一点点中文,倾心于中华文化的他,还请人专门为自己补习中文。若说黄氏家族在印尼所取得成功,归结于他们是“家文化”的坚定践行者。

黄志胜的第一代高祖黄兴祥,生于1821年,清嘉庆年间从福建移居到印尼中爪哇岛,靠当搬运工、摆地摊为生;到了第二代曾祖黄集仁,1925年,他们举家移居中爪哇省南旺市。第三代黄维源(又称黄渭源),通过收购荷兰人即将倒闭的香烟厂,创办了家族企业“针记”。万丈高楼平地起,五代人从无到有、不屈不挠地耕耘,才取得了今天成就,秉持的就是勤奋坚苦、刻苦耐劳的家文化。

以家族亲缘关系为纽带,创立自己庞大的商业帝国,作为“家文化”的坚定践行者,他们“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一代代坚实有力传承着。今天,黄志胜、黄志忠、黄志行等针记家族企业的第三代,正续写着父一辈兄弟创业的传奇。看来,与夫妻创业、父子创业相比,只要注重做好顶层设计及股权分配,兄弟创业可能还走得更稳健、更长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闽商已经“掌管”东南亚,你信吗

历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在印尼的闽籍乡亲占大多数。曾有一些夸张的评论说,华人控制了印尼的经济命脉,而印尼60%华人是闽籍。

一场大火中冲出来的创业“兄弟连”

福布斯公布的“2017全球富豪榜”,印尼有20人上榜,黄惠忠、黄惠祥为印尼首富。近年来,黄氏兄弟的财富排名,黄氏兄弟的财富排名,除偶尔会屈居第二,往往占据印尼首富位置。由于兄弟俩亿万财富,主要来自香烟工业和BCA银行,加上平时行事、为人都非常低调,几乎被外界忽略。

(印尼针记国际集团黄惠忠)

事实上,黄氏兄弟富可敌国(据“福布斯”数据,大哥黄惠祥的资产达89亿美元;弟弟黄惠忠,资产约94亿美元),他们拥有77年历史的家族企业——“针记国际集团”,是一家涵盖烟草、银行、房地产、电子产品、通讯、棕榈油等众多领域的跨国大型企业。

“旅居拉森犹境吾,日久南望思故乡;晨昏莫忘潘湖宗,朝夕须荐祖德香;但愿金墩祖庇荫,俾吾维源子孙昌。”据传,这首刻在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黄氏家庙大门边的诗,是旅居印尼侨领黄维源1951年归乡时写的。

(黄维源一家人1951年合影)

黄维源,就是黄惠忠、黄惠祥的父亲,印尼针记烟厂的创办人。

1920年,黄维源的父亲黄进铎带着黄维源,由家乡取道新加坡徙居印尼中爪哇省。起初,他们靠摆香烟摊为生,而后与人合开鞭炮厂,又移居到中爪哇一个叫古突士金湖的地方。

1951年,黄维源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卷烟厂,因为他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闽商的特性,为人诚实讲信用,吃苦耐劳,努力拼搏,很快将这家规模很小的工厂,发展为“针记集团”。

当时对投资烟厂,黄维源曾犹豫过,特意带着两个儿子黄惠祥、黄惠忠回晋江老家,和堂兄弟们商量。一经介绍,大伙觉得“古突士” 属于丘陵,炎热多雨,特别适合烟叶生长,只要原料充足,生意就可以做。

黄维源亲自带领一家人,招收了10名工人,日夜在工厂打拼。后来,他们研发生产一种丁香香烟,由于丁香有缓解人体部分疼痛的神奇功效,不久便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销量好,烟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被取名为针记的丁香烟,销量排至印尼第二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63年的一场大火,几乎将卷烟厂焚烧殆尽,过度悲伤的黄维源不久便离开人世,整个家族企业的重任一下子就落在年轻的黄惠祥、黄惠忠两兄弟肩上。

(针记香烟厂的标志)

黄氏二兄弟,都是在印尼出生,哥哥黄惠祥,1939年出生于爪哇省的古都斯,弟弟黄惠忠,1941年出生在三宝垄;他们从小协助父亲管理卷烟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面对家庭、事业突遭变故,他们明白,要想传承和发展父亲留下的基业,除了兄弟俩精诚合作,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重建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烟厂恢复了往日荣光,经营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1975年,他们生产的过滤嘴香烟开始问世。针记牌香烟不仅在印尼国内销量好,还出口美国、日本、荷兰等地区。

如今,针记香烟厂生产着26种针记牌子的香烟,工厂配备30台德国制造现代化全自动设备,员工人数逾7万名,已发展壮大成印尼第二大品牌。

一场火灾让针记受到重创,也让黄氏兄弟得到深刻的经验教训:家族企业必须走多元化道路,分散经营风险。凭借出色的商业嗅觉,兄弟俩不断扩大“针记”的经营范围。

以地产为例,2004年,他们取得大印尼购物中心综合配套项目30年经营权后,又投资2.42亿美元发展印度尼西亚酒店旧址。如今,该项目成了雅加达首屈一指的购物场所。此外,他们又建设五星级的凯宾斯基酒店,还有56层高的中亚银行大楼等项目。

多年来,黄氏兄弟还做过许多企业重组的成功案例,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们成功收购印尼前首富林绍良创办的的中亚银行(BCA)。目前,该银行每年为黄氏家族带来相当丰厚的回报。

尽管黄氏兄弟都年逾古稀,他们却退而不休,谈及成功的原因,黄惠忠强调,相信自身的奋斗,“如果你问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那很简单:工作,工作,再工作。”

不要破坏别人对你的信任

黄惠祥、黄惠忠,这对低调的印尼首富兄弟,是一带一路上华商传承典范;究其成功因素,有三个方面可供借鉴:

首先,是市场化的信仰。

公司治理问题,经常是人们质疑家族企业的重要方面,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家族企业“机会主义”倾向比较强,过于依赖人际关系的确定性代替市场的不确定性;其中,扭曲的政商关系就是一大诟病。

(精选烟草原料)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一度被许多学者和专家誉为“金砖第五国”,尽管印尼的发展前景被人普遍看好,贪污腐败依然是印尼社会屡治不愈的顽疾,严重损害了当地的投资环境。追究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形成的源头,可追溯到苏哈托32年的军政府统治。

由于当时官商勾结和裙带关系严重,导致了贪污腐败的横行无忌,不少著名的大企业因此崛起成为豪族,也很多因此而衰败或死亡。对于过去印尼官商合体现象,黄氏兄弟一直保持谨慎,强调依靠市场而非利用特权去发展经营。

在那样的大背景下,追崇市场化理念,也令针记公司发展受到很大挑战。1987年至1990年这4年中,印尼的烟叶种植面积逐年缩小,国内烟叶工业耗费量超过了产量,供求之间出现较大缺口。印尼是农业大国,又是一个卷烟生产和消费较为特殊的国度,烟草产品以丁香烟为主,其消费量占世界销量的95%,依靠烟草和以烟草为生的人口达2000万,烟草业成了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自1991年起,印尼对丁香烟实行专卖,垄断丁香烟买卖,针记就大受冲击。重压之下,逼迫黄氏兄弟加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竞争赢得市场;而当印尼后期趋向开放与公平,针记就表现出更旺盛的生命力了。1998年5月苏哈托下台后,不少与他关系密切的企业都被清算,但崇尚市场力量发展起来的针记,却从那时起不断超越前进。

第二,越捐越有钱的针记基金会。

也许有人会说,靠烟草盈利是一种“罪恶钱”,吐出一些钱做些好事本就应该。可大家不妨细加思量,类似的大公司有的是,可有谁自动去做公益?又有多少不是“表演式的公益”?

黄氏兄弟1986年成立针记基金会,主要关注体育、教育、文艺和保健领域,还包括印尼的救灾、捐血、防止登革热、免费割除白内障等社会福利活动。印尼羽毛球运动的成就,其实并非来自国家的栽培,而是私人企业资助,而针记基金会就是此中佼佼者。

(针记植物育苗中心)

针记基金会还有一个回馈社会的贡献,就是公路绿化,通过植树活动,减少碳排量来缓解全球变暖。从1976年开始,针记就成立植物育苗中心,每年培育至少10万余棵树苗及一些珍稀植物,再移栽公路和海岸线上。

如今针记集团赚最多钱的公司却是来自银行和地产业。多年以来,资助的金额愈多,家族企业的营收也跟着增多,针记基金会的总监对《星洲日报》说:“或许,这就是老人家说‘越捐越富有’的意思吧!”

第三,做“家文化”的坚定践行者。

(印尼针记香烟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黄志胜)

黄志胜,1970年出生,印尼针记香烟集团董事局董事长黄惠忠的长子,是印尼出生的“侨二代”,也是黄氏家族第5代人(从高祖黄兴祥算起),也是针记的第三代接班人,现任针记企业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

黄志胜从小在雅加达接受基础教育,会说一点点中文,倾心于中华文化的他,还请人专门为自己补习中文。若说黄氏家族在印尼所取得成功,归结于他们是“家文化”的坚定践行者。

黄志胜的第一代高祖黄兴祥,生于1821年,清嘉庆年间从福建移居到印尼中爪哇岛,靠当搬运工、摆地摊为生;到了第二代曾祖黄集仁,1925年,他们举家移居中爪哇省南旺市。第三代黄维源(又称黄渭源),通过收购荷兰人即将倒闭的香烟厂,创办了家族企业“针记”。万丈高楼平地起,五代人从无到有、不屈不挠地耕耘,才取得了今天成就,秉持的就是勤奋坚苦、刻苦耐劳的家文化。

以家族亲缘关系为纽带,创立自己庞大的商业帝国,作为“家文化”的坚定践行者,他们“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一代代坚实有力传承着。今天,黄志胜、黄志忠、黄志行等针记家族企业的第三代,正续写着父一辈兄弟创业的传奇。看来,与夫妻创业、父子创业相比,只要注重做好顶层设计及股权分配,兄弟创业可能还走得更稳健、更长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