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锤子科技在成都举行秋季新品发布会,发布了最新系统Smartisan OS 4.1,带来了131项新功能和63项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专门为残障人士设计的无障碍模式1.0beta版本。当锤子科技UX产品总监朱萧木宣布这一功能之后,现场掌声雷动,大家都纷纷感慨这一暖心的设计,让科技有了温度。
就像朱萧木在发布会上所说,视障人士和我们一样,都对智能手机有着强烈的使用需求。但是,大部分的手机产品和软件都不是很“友好”,不能识别界面内容,成了视障人士使用手机的拦路虎。在众多手机厂商纷纷打起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的时候,有人愿意静下心来,真正让设计和用户去对话,这份心意难能可贵:残障人士如何在当今和未来的智能化浪潮下生存,并且体验到智能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信息无障碍:科技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
大家常说,信息应该“无障碍”。然而,很多人并不能理解真正的无障碍是什么。
其实「信息无障碍」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据中国信息无障碍产品联盟秘书长梁振宇介绍,中国目前视障群体约有1300多万,而且随着老龄化的严重,这个群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据估算,至少有600万视障人士在使用智能手机,其中 83% 使用智能手机的视障人士,需要完全借助读屏软件。
视障人士的日常上网需求中,聊天、逛论坛、刷微博等社交类活动占比最高,78% 的人会通过「听」手机进行上述活动。而看新闻、看书、听音乐、玩游戏、购物等也是视障人士日常上网主要做的事。随着收入增加,网上理财也成为很多视障人士的新习惯,除了银行理财、证券、保险等传统理财方式外,他们还会选择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
《中国互联网视障用户基本情况报告》调查显示,63%的视障人士认为,互联网的价值非常大,互联网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或命运,37%的视障者认为互联网有价值。几乎没有视障者认为互联网没有价值,这也充分印证了互联网对视障人士的重要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视障用户基本情况报告》中的一些数据,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这样一群人:他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享受互联网带给他们的便利,但却只能依靠其他感官来辅助自己感知世界,体会数据。
从定量分析看,即使只搬出视障人群来说,因为他们失去的是大多数人已经习以为常的眼睛。而如果按照保守估计眼睛的水平可视角度是120度,垂直可视角度是60度,换算下来等于5.76亿像素的图像数据,如果按照一张1000w像素jpg格式照片5m来计算,这样每一秒下来,视障人士比正常人少了大约300M*24=7.5GB数据。
所谓的“信息无障碍”离残障人士来说还是很远,在真正的“电子眼”大规模使用之前,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很久。
现阶段的解决方案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主流的智能手机系统会自带支持读屏功能的软件,苹果系统上有 VoiceOver,安卓的原生系统上有Talkback,以及一些第三方开发的读屏软件。视障用户开启这些读屏软件后,用手触摸屏幕,读屏软件就会朗读相应的文字,视障用户根据声音能够顺利地使用智能手机。可以说,读屏软件就是视障者的「眼睛」。
锤子科技这次带来的无障碍模式,是“典型”的读屏软件“升级版”。它将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无障碍化。而视觉障碍人群可以使用系统内置的屏幕阅读器,听取屏幕上每一项内容的语音描述,并通过向上滑动、向下滑动等手势,实现对手机上全部功能的操作。既可以通过屏幕朗读的方式,实现打电话、发短信、搜索网页等操作,也能够无缝支持第三方应用的无障碍模式。
同时,视觉障碍人群可通过系统级的文字识别功能,来获取屏幕上按钮或图片中的文字信息,比如购物网站的促销信息、未进行无障碍支持的第三方应用等,降低了各类应用程序对视觉障碍人群造成的信息阻碍。
此外,通过语音来操作页面上的按钮,并可使用快捷指令短语,自动化处理批量操作流程。仅用一个指令,即可快速实现复杂操作。
总体来看,目前的“无障碍”还远不是“信息无障碍”,只是把获取信息的途径从视觉转化到听觉上。不仅理解和重构信息慢得多,而且许多媒体信息根本无法转化为听觉传达给视障人士。科技在不断发展,时代留给残障人士很多未知的可能和想象的空间。
智能化时代,信息平等沟通的技术构想
谈到信息无障碍的优化方面,就不得不谈到国内最早专注于信息无障碍领域的专业机构:信息无障碍研究会。2005年成立至今,已经与腾讯、阿里、百度、蚂蚁金服等旗下的多个产品深入合作,如今已经具有一支专业的信息无障碍工程师团队,能够提供一整套无障碍优化咨询服务,包括测试、解决方案、培训、政策达标等等。
而今年年初华为P10发布之时, EMUI 5.1系统最新版本的一大亮点就是对EMUI进行了专业的信息无障碍优化;而锤子此次的新版本,再次体现了无障碍沟通、信息平等的重要性。那么,未来的智能设备,还可以在无障碍沟通方面作出哪些构想?
1.智能语音
智能语音设备在这几年的发展可谓是风生水起,不过目前依然停留在“新手期”。大多数“语音助手”依然只停留在说几句就得打开“网页”的地步,而真正可以帮助残障人士的智能语音应该是这样。
出门买菜,付钱的时候,只需要对着手机说一句:“帮我给XX付XX元”,智能语音便会识别并且自动打开支付终端进行支付操作。
在街上走路,使用摄像头实时识别路面情况,智能语音负责提醒用户前方路况,并且给出行进建议。
本质上来说,智能语音不光要求具有“听得懂”的硬性要求,还必须具备打通目前智能手机里各类APP,从底层做到“办得到”的要求,这样的智能才是未来残障人士,也是普通人都需要的智能语音技术。
2.智能可穿戴
目前的智能可穿戴技术依旧不能胜任“智能”这个词,更多时候,还停留在“健康数据采集工具”。
针对残障人士而言,可穿戴设备,甚至可植入设备可能才是未来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四肢功能不健全的残疾人,如何手持一部手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
只有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定制的可穿戴设备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类穿戴设备可以使各类残障人士随时随地使用智能语音等技术来帮助他们完成一些任务。并且在紧急情况下,这类设备可能是挽救他们的最后一道保险。
3.智能体感交互
目前的交互技术大多还是停留在听觉层次,开发更多感官的交互方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体感交互是目前一个比较可靠的技术方案。考虑到残障人士都希望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所以在许多场合,当残障人士和正常人一起办公学习生活时,通过语音不仅会有诸如“环境噪音干扰”的问题,也会有隐私和社会规则的一些问题。
如果有了可靠的体感交互技术,这些问题就有可能会迎刃而解,并且会辅助语音手段大大扩展适用范围,甚至可以覆盖几乎所有正常人的使用环境。
借用蚂蚁金服一位技术专家的话:其实听到视障用户的反馈,我是比较愧疚的,我们应该做得更好,尽早推出一个既安全又能满足读屏需求的方案。技术的发展,应该让人跨越残障带来的鸿沟,而不是带来新的不平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