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高晓松:我比写「同桌的你」时更有钱,可再没写出更好的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晓松:我比写「同桌的你」时更有钱,可再没写出更好的歌

大家看我比写「同桌的你」的时候更有钱,一双鞋比那时候一把吉他还贵,可还是没有写出更好的歌。

文 | 小肥人

编辑 | 席维安

口述 | 高晓松

高晓松像是一个互联网时代「2.0迭代版」公共知识分子,更具争议性与矛盾感,可多元的文化背景、社会身份以及知识结构之间的制衡,显然令其公众形象和群众基础更加稳固。

早早挤入「既得利益者」群体的事实,也令他顺利远离机巧之心,在这篇来自此前全民互联网嘉年华活动的演讲中,高大篇幅论证了一个「大数据难以驱动音乐创作」的观点,恰好与昨日「博望志」推送文章中老吴的观点相悖。

更有趣的是,高在此喊出一个让工程师IT男回归音乐创作的口号,不慎暴露了其对改变世界「仍怀有一丝‘愚蠢’的幻想」这一事实。

整个音乐产业,内容产业和互联网的关系是很大的。但是创作是其中最特殊的一部分,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我自己也创作了很多年,现在也服务互联网公司,所以这两件事到底有什么关系,我说一下。

之前我在一次大会上说,大数据对创作没用,然后好多产业人士就很气愤,觉得大数据仿佛是无所不能的,大数据怎么可能对创作没用呢?

从最基本的哲学来说,上帝从来不给人类一个解决一切的方案,因为如果有这么一个解决一切的方案,那上帝本人就没用了。我不觉得人类突然拿一个能解决一切的东西,比如说大数据,或者是什么别的。

其实互联网对我来说,它主要干三件事,一件事,叫数据对数据,其实(互联网)对音乐产业最大的用处是发行,传统音乐也好,内容也好,把发行渠道全部摧毁而且代替掉,这确实是大数据非常管用的地方。

第二件事,数据对人,音乐是内容产业的一部分,对推广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像数据对数据完全替代了传统的发行渠道,数据对人这件事在推广上,代替了大部分的渠道。但是还是没能完全代替,因为还是有电视,大家发一张新唱片,发一部新电影,还会去快乐大本营比划一下,去电视、传统媒体比划一下。这也是大数据或者互联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件事,人和人。数据和数据,数据和人,对创作其实没有特别直接的影响,但是互联网提供的人和人的平台,是对创作有相当大的影响。

应该这么说,创作这个事,本身其实跟什么都没有关系。不要说跟什么互联网、大数据没有关系,实际上跟院系都没有关系,跟你在什么地待着都没有关系。创作本身是回答召唤的过程,有的人心里有召唤就创作了,有的人心里没有召唤,你给他什么数据,你把 BAT 全部的数据都给这个人,这个哥们还是不会创作,肖邦时代怎么创作,今天你写一首好听的歌还是一样的,还是那样的创作。创作还是需要人和人沟通,需要人和人在一起互相激发,需要高山流水。过去大家在田野里走,要走很久很久,可能走了一辈子,钟子期也没有遇到俞伯牙。为什么高山流水那么珍贵,就是因为过去提供的平台,这两个人遇到的机率太低了,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巨大的平台, 让大家相遇。

创作对相遇,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依赖的。比如说今天传下来的蝶恋花,有很多人写过,蝶恋花是曲牌,虞美人一万首词。我不理解这些人从哪儿听到这些曲子,并且往里填词。因为过去的时代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台,没有那些传播的工具,为什么这么多人填了蝶恋花,都是按同一个规律填的。这个东西是怎么传播的?我长大了一点明白,其实还是需要平台,过去古代的平台是青楼,大家只有到青楼里去,最近有什么流行曲子,李师师弹了一首,这是蝶恋花,之前周邦彦、苏轼也填过了。

那时候青楼就是所谓内容集成的平台,因为除了青楼就没有这样的平台,所以大家跑到青楼去。青楼不是大家想的嫖娼的地方,其实是一个以文化交流为名谈恋爱的地方,因为过去恋爱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每个人 15 岁、14 岁就被许配了。所以大家需要一个文化交流场合,顺便谈谈恋爱这种稀缺资源。

包括我入行的时候,觉得人和人的平台不够大,大家要组乐队,乐队怎么组起来?只能去这些摇滚演出的场子,我年轻的时候,刚入行,在北京外交人员大酒家这样的地方演出。人家贝斯手怎么比我们弹的好,然后就把他按过来喝酒,不要跟他们干了,我们鼓手这么好,吉他手这么好,就是贝斯不好,就差一个贝斯好的人。早期的乐队流动性特别大,就是因为平台小,大家选择很小,一共看见了5个贝斯手,哪怕崔健也只能在这些地方看,这个人弹贝斯,看见一个人非洲来的哥们,你吉他弹的好,你给我弹吉他,原来的吉他手就抑郁了。

互联网这个平台,只在人和人这个部分,对音乐的创作,有这样的周边的影响,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人合作,和更多的作词、作曲的人合作。过去林夕那么好的大作词他也得等,他不知道那么好的曲子在哪里,没有更好的平台给林夕。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可能性,我希望把所有的创作懒惰的借口,用互联网强大的人和人之间的见面的能力,把它给消除掉了。

过去大家都说,我为什么没有创作,我为什么产量低,就是因为曲少,或者说我的作曲我为什么产量低,因为我写了曲没人给我填词。一个人叫高晓松只会写校园的风花雪月,另外只会写现代的摇滚,我写了爵士乐没有人给我填词,我只能放在那了。阿里音乐会在全产业链推进整个音乐产业,今天因为让我说的主题是创作,我其他的就不谈了,阿里音乐在其他产业链做什么我就不谈了,只是说在创作上能做什么。

数据本身对创作没有什么大的推动作用,不能说把过去发表的所有排行榜前 4 首歌的音程或者和声分析一遍,发现1234 机率比较大,我就到全世界互联网曲库搜 1234,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排列方式就有很多,不能说拿和声去搜1645的排列,大家听李宗盛大哥的歌,以及那个时代台湾最流行的歌,主副歌和声排序就是1645的排列。这个不需要互联网提供大数据,这是小数据。一共40首歌,我听到的都是这种和声排列,我就这样做,这不是大数据。

在整个娱乐行业,「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化的过程中,包括我来到这里,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互联网行业习惯精算。但是内容行业,是没有办法精算的。内容行业不是一个西医行业,西医行业需要精算。内容行业精算不出来。我在好莱坞工作几年,经常问他们,你们经常吹自己如何工业化,我就问索尼,杰克逊去世了,再弄一个出来,你有全球最多的数据,有全球最多的工具,为什么不再做一个杰克逊出来,你也没有弄出一个gaga,不是测量一个数据精算怎么办,然后成批生产杰克逊,是生产2.75个杰克逊正好,还是生产1.5个,你一个也生产不出来,半个也没有。

相当于中医行业,你需要有很多的经验,把脉,为什么大家批评中医,就是因为中医的准确率不够高。但是内容行业的准确率可能比中医还低,把完脉,看完脸,你说你能火,结果没有火,我怎么看你也不会火,但是你又火了。

全世界如果有一个数据分析,或者有这样一个机构,我能准确看出内容的价值,这个人就是世界首富,比比尔·盖茨还富,但是并没有。我跟我的IT同事经常讨论这个问题,他们不明白一个问题,我们以前老觉得产品应该做的更好一点,升级一点,2.0版、3.0版它的价值就更好一点。

这个人还是这么唱歌,并没有唱的好,同样的人唱同样一首歌,是五千块钱一场,后来升级上万一场了,但是他并没有升级到2.0版的。今天我来唱歌,你没有给我完整的出场费,你给我七折,我就给你唱七折,如果这个歌手说我能唱七折就唱七折,这就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人。价值和产品本身,不是互联网想象的简单的关系。你不给我钱,慈善晚会我也这样唱,今天给我一个亿出场费,上台也唱不出刘欢那样。这个是不能精算,也不是依托数据就可以做的。阿里云能做的并不是说我们能够抓取淘宝、天猫所有的大数据就可以创作出一百首好歌,完全不是的。

我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几年因为阿里跟腾讯,和其他友商拼命拼版权的事,五六年前一年给我十万的版权,基本上这样的公司现在都要到两千万,给到上游版权方的钱,放大了100倍都不止。但是大家都听流行曲,大家听到这几年,因为我们给了百倍的钱,他们写出更好的歌了吗?并没有。不是说给你百倍的钱,过去大家都说盗版写不出好歌,版权制度不好,今天给这么多钱,阿里和腾讯一年砸出10个亿,没有写出更好的好歌,不是这样的关系,我怎么激励你。

大家看我,比写《同桌的你》的时候更有钱,我穿的一双鞋比我写《同桌的你》的时候那个吉他还贵,可是我还没有写出更好的歌。不光是我,那么多的人都是这样的。按照基本你应该更好,资源更多了,乐器更好,粉丝更多,你应该写出更好的东西。几乎大家发现,结果第一张唱片永远在人们的心里。当年我为什么爱你,今年你什么都有了,为什么变成了这样,不是这种比例的关系,不是正态分布的关系。

互联网提供了人和人的平台,把这个规模做的特别大,只能以大浪淘沙的方式来做,我们阿里音乐在创作的环节上,会做一个巨型全球的平台,过去林夕只认识5个作曲,方文山我们把80个得过格莱美奖的新歌,只要你有意愿来,你保证把它做出来,你10块钱可以拿到得格莱美奖的曲子。蝶恋花为什么今天还有6万首?因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少,儒家的各种规定,所以我们作曲能力很低,但是我们作词能力全世界第一强。那么多作词的人给你,曲你去作,给你最好的鼓手,给你最好的歌手,把全球的资源做到最大限度人与人见面,人和人在作品上做优化的匹配。

无论如何匹配,都是人和人匹配,而不是数据匹配。任何时候,大数据都不能匹配出,这儿有一首曲子是这样的,如果匹配那首词就一定能产生一个好的作品,这是任何时候都做不到的。电脑读了一个剧本就自动生成应该找谁演这个电影,哪怕这么基本的,更不要说剧本创作细节,连这么基本市场的行为都匹配不出来。怎么办?把人和人放大,把青楼放大,数据没有用,但是人和人之间匹配的可能性更大了。

今年大家看到阿里音乐有巨大的动作,我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看到中国音乐创作天花板在哪里,过去所有的借口,我都给你满足,你说你穷,我给你10块钱一首,几乎是白送你,阿里音乐在里面做了巨大的付出。你说没有贝斯手,我们有成千上万的贝斯手,你说没有唱小样的人,我们阿里音乐在没有成立之前,在淘宝开唱小样的就有几人,我现在都不用我认识的唱小样的,我就到淘宝店上,我给你一个曲你给我唱小样。

今天主题是创作,我要说在创作上,我希望造成一个什么呢?看到这个天花板,今天给了你那么多资源,到底能生产出多少。我不相信这是这样的曲线,给你资源越多,你就一直这样,这是不可能的。电影导演原来说没有钱没有预算,拍不好。今天电影已经蓬勃成这样了,你说两三亿,你去拍,拍完以后,男主角进去了,还可以换一个男主角,依然可以拿到很高的票房。

我们想看到,曲线这样起来,最后这样弯过去了,我们就知道,这个就是目前整个所有潜藏在IT公司里面可能有大量音乐人才。把你们都弄出来,让你们10块钱一首能买一个歌,可能彻底改变你的生活,至少你可以靠它生活。到底能挖出多少人才,在世界上挖出多少从前热爱音乐的。

IT行业音乐人才是最多的,为什么?这是一个小道理,工科院校音乐人才远超过文科院校。我是清华电子系的,除了我,李健、水木年华,去年清华电子系招生简章,因为你在这里可以变成高晓松、李健,女生少,男生疯狂弹琴,竞争激烈。北大这么多文人,这么大的北大,也没有看到北大出了什么优秀人才,因为北大女生太多了,北大男生弹(吉他)一个《爱的罗曼史》,入门级的,八个人就扑上去。清华的把魔笛都弹完了,都没有几个人。

这么多在清华里,在这些工科院校弹这么好的琴的(人),最后都混进了IT公司,当一个程序工程师什么的。所有的这些借口,我们用我们的能力,尽最大的努力,把它消除掉,让你们能够回归你们热爱的事业。一定也不是源源不断这样的曲线,所以我们要试一下,到底能有多少人才。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怀一分才的人也是怀才不遇,但是怀一分才的人是没用的。马(云)总教我们一件事,跑起来以后再看,该怎么调整。头一年,头两年,我们没有任何的盈利模式,也不需要盈利。我们最开始以最大限度全球音乐资源能力,将整个行业向前推进。

我这么多年特别想有一个平台,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真正把这个产业先向前推进,我希望我自己有一天,我原来写歌确实不是为了赚钱,也是因为我们学校女生少。但是既然做这个行业就得生活,需要买最好的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高晓松:我比写「同桌的你」时更有钱,可再没写出更好的歌

大家看我比写「同桌的你」的时候更有钱,一双鞋比那时候一把吉他还贵,可还是没有写出更好的歌。

文 | 小肥人

编辑 | 席维安

口述 | 高晓松

高晓松像是一个互联网时代「2.0迭代版」公共知识分子,更具争议性与矛盾感,可多元的文化背景、社会身份以及知识结构之间的制衡,显然令其公众形象和群众基础更加稳固。

早早挤入「既得利益者」群体的事实,也令他顺利远离机巧之心,在这篇来自此前全民互联网嘉年华活动的演讲中,高大篇幅论证了一个「大数据难以驱动音乐创作」的观点,恰好与昨日「博望志」推送文章中老吴的观点相悖。

更有趣的是,高在此喊出一个让工程师IT男回归音乐创作的口号,不慎暴露了其对改变世界「仍怀有一丝‘愚蠢’的幻想」这一事实。

整个音乐产业,内容产业和互联网的关系是很大的。但是创作是其中最特殊的一部分,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我自己也创作了很多年,现在也服务互联网公司,所以这两件事到底有什么关系,我说一下。

之前我在一次大会上说,大数据对创作没用,然后好多产业人士就很气愤,觉得大数据仿佛是无所不能的,大数据怎么可能对创作没用呢?

从最基本的哲学来说,上帝从来不给人类一个解决一切的方案,因为如果有这么一个解决一切的方案,那上帝本人就没用了。我不觉得人类突然拿一个能解决一切的东西,比如说大数据,或者是什么别的。

其实互联网对我来说,它主要干三件事,一件事,叫数据对数据,其实(互联网)对音乐产业最大的用处是发行,传统音乐也好,内容也好,把发行渠道全部摧毁而且代替掉,这确实是大数据非常管用的地方。

第二件事,数据对人,音乐是内容产业的一部分,对推广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像数据对数据完全替代了传统的发行渠道,数据对人这件事在推广上,代替了大部分的渠道。但是还是没能完全代替,因为还是有电视,大家发一张新唱片,发一部新电影,还会去快乐大本营比划一下,去电视、传统媒体比划一下。这也是大数据或者互联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件事,人和人。数据和数据,数据和人,对创作其实没有特别直接的影响,但是互联网提供的人和人的平台,是对创作有相当大的影响。

应该这么说,创作这个事,本身其实跟什么都没有关系。不要说跟什么互联网、大数据没有关系,实际上跟院系都没有关系,跟你在什么地待着都没有关系。创作本身是回答召唤的过程,有的人心里有召唤就创作了,有的人心里没有召唤,你给他什么数据,你把 BAT 全部的数据都给这个人,这个哥们还是不会创作,肖邦时代怎么创作,今天你写一首好听的歌还是一样的,还是那样的创作。创作还是需要人和人沟通,需要人和人在一起互相激发,需要高山流水。过去大家在田野里走,要走很久很久,可能走了一辈子,钟子期也没有遇到俞伯牙。为什么高山流水那么珍贵,就是因为过去提供的平台,这两个人遇到的机率太低了,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巨大的平台, 让大家相遇。

创作对相遇,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依赖的。比如说今天传下来的蝶恋花,有很多人写过,蝶恋花是曲牌,虞美人一万首词。我不理解这些人从哪儿听到这些曲子,并且往里填词。因为过去的时代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台,没有那些传播的工具,为什么这么多人填了蝶恋花,都是按同一个规律填的。这个东西是怎么传播的?我长大了一点明白,其实还是需要平台,过去古代的平台是青楼,大家只有到青楼里去,最近有什么流行曲子,李师师弹了一首,这是蝶恋花,之前周邦彦、苏轼也填过了。

那时候青楼就是所谓内容集成的平台,因为除了青楼就没有这样的平台,所以大家跑到青楼去。青楼不是大家想的嫖娼的地方,其实是一个以文化交流为名谈恋爱的地方,因为过去恋爱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每个人 15 岁、14 岁就被许配了。所以大家需要一个文化交流场合,顺便谈谈恋爱这种稀缺资源。

包括我入行的时候,觉得人和人的平台不够大,大家要组乐队,乐队怎么组起来?只能去这些摇滚演出的场子,我年轻的时候,刚入行,在北京外交人员大酒家这样的地方演出。人家贝斯手怎么比我们弹的好,然后就把他按过来喝酒,不要跟他们干了,我们鼓手这么好,吉他手这么好,就是贝斯不好,就差一个贝斯好的人。早期的乐队流动性特别大,就是因为平台小,大家选择很小,一共看见了5个贝斯手,哪怕崔健也只能在这些地方看,这个人弹贝斯,看见一个人非洲来的哥们,你吉他弹的好,你给我弹吉他,原来的吉他手就抑郁了。

互联网这个平台,只在人和人这个部分,对音乐的创作,有这样的周边的影响,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人合作,和更多的作词、作曲的人合作。过去林夕那么好的大作词他也得等,他不知道那么好的曲子在哪里,没有更好的平台给林夕。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可能性,我希望把所有的创作懒惰的借口,用互联网强大的人和人之间的见面的能力,把它给消除掉了。

过去大家都说,我为什么没有创作,我为什么产量低,就是因为曲少,或者说我的作曲我为什么产量低,因为我写了曲没人给我填词。一个人叫高晓松只会写校园的风花雪月,另外只会写现代的摇滚,我写了爵士乐没有人给我填词,我只能放在那了。阿里音乐会在全产业链推进整个音乐产业,今天因为让我说的主题是创作,我其他的就不谈了,阿里音乐在其他产业链做什么我就不谈了,只是说在创作上能做什么。

数据本身对创作没有什么大的推动作用,不能说把过去发表的所有排行榜前 4 首歌的音程或者和声分析一遍,发现1234 机率比较大,我就到全世界互联网曲库搜 1234,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排列方式就有很多,不能说拿和声去搜1645的排列,大家听李宗盛大哥的歌,以及那个时代台湾最流行的歌,主副歌和声排序就是1645的排列。这个不需要互联网提供大数据,这是小数据。一共40首歌,我听到的都是这种和声排列,我就这样做,这不是大数据。

在整个娱乐行业,「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化的过程中,包括我来到这里,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互联网行业习惯精算。但是内容行业,是没有办法精算的。内容行业不是一个西医行业,西医行业需要精算。内容行业精算不出来。我在好莱坞工作几年,经常问他们,你们经常吹自己如何工业化,我就问索尼,杰克逊去世了,再弄一个出来,你有全球最多的数据,有全球最多的工具,为什么不再做一个杰克逊出来,你也没有弄出一个gaga,不是测量一个数据精算怎么办,然后成批生产杰克逊,是生产2.75个杰克逊正好,还是生产1.5个,你一个也生产不出来,半个也没有。

相当于中医行业,你需要有很多的经验,把脉,为什么大家批评中医,就是因为中医的准确率不够高。但是内容行业的准确率可能比中医还低,把完脉,看完脸,你说你能火,结果没有火,我怎么看你也不会火,但是你又火了。

全世界如果有一个数据分析,或者有这样一个机构,我能准确看出内容的价值,这个人就是世界首富,比比尔·盖茨还富,但是并没有。我跟我的IT同事经常讨论这个问题,他们不明白一个问题,我们以前老觉得产品应该做的更好一点,升级一点,2.0版、3.0版它的价值就更好一点。

这个人还是这么唱歌,并没有唱的好,同样的人唱同样一首歌,是五千块钱一场,后来升级上万一场了,但是他并没有升级到2.0版的。今天我来唱歌,你没有给我完整的出场费,你给我七折,我就给你唱七折,如果这个歌手说我能唱七折就唱七折,这就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人。价值和产品本身,不是互联网想象的简单的关系。你不给我钱,慈善晚会我也这样唱,今天给我一个亿出场费,上台也唱不出刘欢那样。这个是不能精算,也不是依托数据就可以做的。阿里云能做的并不是说我们能够抓取淘宝、天猫所有的大数据就可以创作出一百首好歌,完全不是的。

我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几年因为阿里跟腾讯,和其他友商拼命拼版权的事,五六年前一年给我十万的版权,基本上这样的公司现在都要到两千万,给到上游版权方的钱,放大了100倍都不止。但是大家都听流行曲,大家听到这几年,因为我们给了百倍的钱,他们写出更好的歌了吗?并没有。不是说给你百倍的钱,过去大家都说盗版写不出好歌,版权制度不好,今天给这么多钱,阿里和腾讯一年砸出10个亿,没有写出更好的好歌,不是这样的关系,我怎么激励你。

大家看我,比写《同桌的你》的时候更有钱,我穿的一双鞋比我写《同桌的你》的时候那个吉他还贵,可是我还没有写出更好的歌。不光是我,那么多的人都是这样的。按照基本你应该更好,资源更多了,乐器更好,粉丝更多,你应该写出更好的东西。几乎大家发现,结果第一张唱片永远在人们的心里。当年我为什么爱你,今年你什么都有了,为什么变成了这样,不是这种比例的关系,不是正态分布的关系。

互联网提供了人和人的平台,把这个规模做的特别大,只能以大浪淘沙的方式来做,我们阿里音乐在创作的环节上,会做一个巨型全球的平台,过去林夕只认识5个作曲,方文山我们把80个得过格莱美奖的新歌,只要你有意愿来,你保证把它做出来,你10块钱可以拿到得格莱美奖的曲子。蝶恋花为什么今天还有6万首?因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少,儒家的各种规定,所以我们作曲能力很低,但是我们作词能力全世界第一强。那么多作词的人给你,曲你去作,给你最好的鼓手,给你最好的歌手,把全球的资源做到最大限度人与人见面,人和人在作品上做优化的匹配。

无论如何匹配,都是人和人匹配,而不是数据匹配。任何时候,大数据都不能匹配出,这儿有一首曲子是这样的,如果匹配那首词就一定能产生一个好的作品,这是任何时候都做不到的。电脑读了一个剧本就自动生成应该找谁演这个电影,哪怕这么基本的,更不要说剧本创作细节,连这么基本市场的行为都匹配不出来。怎么办?把人和人放大,把青楼放大,数据没有用,但是人和人之间匹配的可能性更大了。

今年大家看到阿里音乐有巨大的动作,我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看到中国音乐创作天花板在哪里,过去所有的借口,我都给你满足,你说你穷,我给你10块钱一首,几乎是白送你,阿里音乐在里面做了巨大的付出。你说没有贝斯手,我们有成千上万的贝斯手,你说没有唱小样的人,我们阿里音乐在没有成立之前,在淘宝开唱小样的就有几人,我现在都不用我认识的唱小样的,我就到淘宝店上,我给你一个曲你给我唱小样。

今天主题是创作,我要说在创作上,我希望造成一个什么呢?看到这个天花板,今天给了你那么多资源,到底能生产出多少。我不相信这是这样的曲线,给你资源越多,你就一直这样,这是不可能的。电影导演原来说没有钱没有预算,拍不好。今天电影已经蓬勃成这样了,你说两三亿,你去拍,拍完以后,男主角进去了,还可以换一个男主角,依然可以拿到很高的票房。

我们想看到,曲线这样起来,最后这样弯过去了,我们就知道,这个就是目前整个所有潜藏在IT公司里面可能有大量音乐人才。把你们都弄出来,让你们10块钱一首能买一个歌,可能彻底改变你的生活,至少你可以靠它生活。到底能挖出多少人才,在世界上挖出多少从前热爱音乐的。

IT行业音乐人才是最多的,为什么?这是一个小道理,工科院校音乐人才远超过文科院校。我是清华电子系的,除了我,李健、水木年华,去年清华电子系招生简章,因为你在这里可以变成高晓松、李健,女生少,男生疯狂弹琴,竞争激烈。北大这么多文人,这么大的北大,也没有看到北大出了什么优秀人才,因为北大女生太多了,北大男生弹(吉他)一个《爱的罗曼史》,入门级的,八个人就扑上去。清华的把魔笛都弹完了,都没有几个人。

这么多在清华里,在这些工科院校弹这么好的琴的(人),最后都混进了IT公司,当一个程序工程师什么的。所有的这些借口,我们用我们的能力,尽最大的努力,把它消除掉,让你们能够回归你们热爱的事业。一定也不是源源不断这样的曲线,所以我们要试一下,到底能有多少人才。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怀一分才的人也是怀才不遇,但是怀一分才的人是没用的。马(云)总教我们一件事,跑起来以后再看,该怎么调整。头一年,头两年,我们没有任何的盈利模式,也不需要盈利。我们最开始以最大限度全球音乐资源能力,将整个行业向前推进。

我这么多年特别想有一个平台,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真正把这个产业先向前推进,我希望我自己有一天,我原来写歌确实不是为了赚钱,也是因为我们学校女生少。但是既然做这个行业就得生活,需要买最好的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