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爱奇艺召开了一次周年见面会,不同于常规的新剧推介会或者是新闻发布会,这次的主角是爱奇艺泡泡,在发布会现场,不仅有相关的合作伙伴和嘉宾到场,爱奇艺CTO(首席技术官)汤兴、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和市场部副总裁陈宏嘉也出席,可见高层对其重视程度。
现场也披露了一些关于泡泡增长的数据,唆麻在这里做一些简单的整理和汇总:
泡泡日均活跃用户峰值是6849万,同比去年增长了107%;
人均停留时长峰值是15.37,同比去年增长了18.7倍;
对于爱奇艺app的帮助很很大,相对使用泡泡前,用户月启动次数提升了160%;
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于影视宣发的助力作用。
以《中国有嘻哈》为例,泡泡作为重要的宣发渠道,总共导入了6382.6万流量,有759万人加入了圈子,讨论的贴数超过2210万,话题阅读量480万。
包括之前爱奇艺非常火的自制剧《河神》,泡泡导入了7500万的流量,圈子人数52万,话题互动超过280万。
网剧《河神》海报
可能还有人不太理解泡泡到底是什么,我简单说明一下,官方定义泡泡是一个娱乐粉丝社区,其实你可以简单理解成贴吧+娱乐资讯+微博的混合体,泡泡三大核心功能,圈子(类似XX贴吧),明星来了,以及明星专访,都是针对娱乐明星和粉丝设定的,包括一些定期的应援,打榜,明星探班等应有尽有。
作为2015年11月份上线、刚刚好两年生命的产品,这个成长速度已足以让爱奇艺欣慰,但我们也别被这些亮眼的数据和漂亮的增长曲线蒙蔽了双眼,认为爱奇艺已经一统泛娱乐市场。
首先,泡泡对外披露的是峰值,均值不知道,而即便是峰值,这个数据和一些重量级的娱乐,社交产品相比,还尚有距离;其次人均停留时间增长了差不多快20倍,是因为之前基数太小了。考虑到社区的属性,这个数据并不算多亮眼。
视频网站一直是烧钱的重灾区,最大的成本来源于CDN带宽,版权采购,过去大家比拼的是砸钱能力,腾讯,优酷,爱奇艺——这些影视剧的超级买手中曾经还有诸如搜狐视频的身影,当视频网站意识到版权成本可以通过自我生产抵消时,于是纷纷开启了自制剧模式。
自制剧还延伸出一些眼花缭乱的玩法,比如IP,比如影游联动,包括切入影视作者和宣发环节,甚至连“电影行业的基础设施服务商”这种概念都出来,但还没有多少人去切社交这块领域,因为两者隔得实在是太远了。
所以视频平台去做社交,是一门好生意吗?
视频网站做社交,不如说是做宣发
一个例子是,在爱奇艺推出泡泡后,在不久之前,腾讯视频也紧随其后,推出了DOKI。
DOKI和泡泡的功能非常相似,该有的都有,连入口都一致,几乎可以说,嗯你懂的。
为什么都要做社区啊,因为大家都看中了社区的核心价值:宣发和粘性。
我举个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一位用户观看了一个热门的电视剧,然后开始追剧,在这个过程中她可能加入了这个剧的圈子,然后通过这个圈子,又关注了喜欢的演员,我们知道现在自制剧大多一周两三更,所以没事的时候,她可能会上泡泡去看看帖子,看看网友们的讨论。
这个圈子的宣发价值就非常大了,因为这些主动加进来的用户都非常精准,不管是以后出续集,还是相关明星的其他剧,这个圈子都是非常理想的宣发渠道。
圈子的商业模型更接近于一个漏斗:从海量用户中过滤出感兴趣的用户,然后匹配到不同的圈子,最后通过话题,信息流,以及线下互动,明星访谈等模式,沉淀出社交关系链,最终形成粉丝-明星-作品多维度的内容生态形式。
其次,视频网站的流量会因为热门剧的更新时间发生“抖动”,也就是热门剧播放的时候流量高,没有好内容流量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平台推出更多的内容,以及错峰排期来解决,但终归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因为用户跟着内容走,内容来,用户来,内容走了,用户就流失了。
社区相对是一个流量比较温和的渠道,用户因为兴趣而主动关注,即便是内容没有更新,社区依然可以产生大量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会吸引用户去互动,评论,形成一个良性的流量循环机制。
视频网站是在抢谁的生意?微博,贴吧
泡泡如果崛起了,最紧张的应该不是腾讯视频,而是微博和贴吧。
在传统的内容消费过程中,观看和追星/讨论/是两个彼此独立割裂的场景,大家会在优酷上看《军师联盟》,然后在贴吧和微博上讨论剧情和演技,而后者占用用户的时间可能更多——也就是说,视频网站沉淀了讨论的内容,但却大把大把的为社交平台和社区贡献时间和流量。
说白了,就是圈流量。
游戏是一个更加典型的现象,比如你玩《绝地求生》的时间,可能加起来还没有你在斗鱼熊猫上看直播的时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在killing time这件事上,社交是一个理想的温床。
为什么说微博和贴吧该紧张,从最近贴吧的改版就能看出来,贴吧现在走的是年轻化+娱乐的路线,典型的28理论,20%的热门头部贴吧贡献了80%的流量,而这些头部贴吧中,又以娱乐明星类的居多,贴吧只有不断倾斜扶持,才能维持贴吧整个庞大的内容生态和贴吧群整体的流量。
而微博更不用说了,明星早就把微博玩烂了,日常宣发/剧照/自拍堪称流量三大宝,你们看看鹿晗和吴亦凡在微博上有多火就知道了,粉丝跟明星近距离接触,微博应该是最好的途径和渠道,大的事件也都是通过微博发酵的,如果丢了娱乐这块,那微博可以直接宣告完蛋了。
沿着这个逻辑,所以我们反观泡泡在做什么,明星专访,明星来了,强化明星和粉丝之间的互动,此外还折腾线下的活动,比如明星见面会,影视发布会,粉丝公益,独家探班,说白了,就是想通过各种活动,去强化自己明星和娱乐的属性。
总结
1、视频网站把手伸到社交这块,本质上还是圈流量,因为影视这个产业链太长了,作为一个长期不赚钱的行业,视频网站也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比如会员付费,比如切入上游宣发领域等等。
2、基于视频app的社交,更像是漏斗过滤出高净值忠实用户,他的目的是为平台增加粘性,为产品提供宣发服务,它更像是app内的社交生态聚合,而非典型意义上的社交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