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朱江洪的格力往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朱江洪的格力往事

人人都知董明珠,却并非人人都知朱江洪。

近日,董明珠在天津发表演讲时把贾跃亭作为反面教材,称“十分看不惯贾跃亭这样的企业家,弄了一个概念,把股民的血汗钱弄没了,这是带给社会负能量。”

“怒怼”贾跃亭董明珠一向敢说,但在几个月前,格力前董事长朱江洪也“撕过”董明珠。

人人都知董明珠,却并非人人都知朱江洪

有媒体炒作“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朱江洪认为,这话或许有一定道理。因为他,董明珠走上了企业的各级领导岗位,站在格力这个大舞台上,才有了她大展拳脚的机会。但是至于后面一句“‘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恐怕就值得商榷了”。朱江洪说,一个人能力再大终究是有限的,做企业不是一两个人所为,应该都是团队的力量,况且,这句话也不符合格力的史实。

于是,“朱江洪开撕董明珠”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可是,人人都知道董明珠,却并非人人都知朱江洪。

“格力”品牌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出自朱江洪的笔下。他执掌格力24年,一手提拔了格力电器现任董事长董明珠,被称为“格力之父”。虽已从格力“退位”五年,现年72岁的朱江洪对行业的影响力仍在延续。

2012年5月25日,朱江洪在格力电器换届股东大会上,婉拒了担任格力集团、格力电器的名誉董事长。吃过午餐后,一个人静悄悄地“溜”出大门,离开了自己为之奋斗了24年零5个月的“战场”。

朱江洪:多次取代自己领导的职位

1988年,朱江洪离开了工作18年的广西百色县,回到了珠海老家,由此开启了在格力的职业生涯。彼时这家企业的名字还叫冠雄,是个连续亏损三年塑胶配件厂,朱江洪将当时的总经理取而代之。事实上,这并非朱江洪第一次取代自己领导的职位,在冠雄之前,他出任百色矿山机械厂厂长时,原厂长就“降级”做了副厂长;而在冠雄之后,当朱江洪接管海利时,再一次取代原来的总经理。

“我这辈子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上天安排,所经历的三个企业,我都是半路杀出来取代原来总经理的位置,而且原来总经理都没有调走,反而留下来当我的助手。”朱江洪在其自传中写道。

这样的关系并不好处理,用朱江洪自己的话来说,稍稍处理不当,双方就会“擦枪走火”。而之所以朱江洪可以闯过这三关,并与三人成为了很好的共事伙伴,秘诀在于:“放低姿态,充分尊重他人,非原则性问题上不争一时长短。”

逆“销售为王”:有一点众叛亲离的感觉

格力经过短短20多年的努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一个知名国际的品牌。这期间经历过种种的曲折和一个个重要的决策。

“决策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的核心是经营,经营的核心是决策。”朱江洪谈道。

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企业把品牌经营寄托在销售上面,甚至有些企业提出“销售为王”的口号,格力初期也是如此。普通员工年薪只有一两万元的年代,格力销售人员的年薪已是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但是我认为,产品的销售人员固然对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把产品设计出来,并且把产品做好,使消费者满意的科技人员更是功不可没。如果都想当销售人员,谁来搞科研、搞设计、搞管理呀?”

因此,为了平衡这一关系,1996年初,朱江洪决定大幅度调低销售人员的提成比例。当时这一决定引起了销售人员的强烈不满。不久,大部分的业务骨干集体跳槽。他们凭着熟悉的市场、渠道和人脉关系,扬言要在三年内打败格力,有些人甚至认为这回格力“死定”了,其他竞争对手也等着看格力的“笑话”。朱江洪回忆道,“董明珠也在被拉拢的范围内,但她经过实地考察后,决定留下来。”

“我当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真有一点‘众叛亲离’的感觉。”朱江洪回忆道,在心情烦乱之时,我甚至一个人开车到海边静坐、思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按一般人的说法,“客户随着业务员走”,很多时候,业务员跳槽到哪里,市场和业务就跟到哪里。难道这一决策真的错了吗?

“但是,看准了的事情我是不会回头的,我不相信,好的产品会没有人要。”也就是从那时起,朱江洪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向科技领域倾斜,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的发展,要求各层级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关心、爱护科技人员,为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国企难做”,朱江洪深有体会

从一个普通工人开始职业生涯,到技术员、工程师,再到企业的中、高层领导,朱江洪一直在为国企打工,“国企难做”,朱江洪深有体会。格力电器在1996年上市前,是百分之百的国企成分,直至2005年股改前,也是国企占有58%的绝对控股权,一股独大成了格力长期的经营环境。在改革开放后,国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大批国企被迫下海,泯灭其中的也不在少数。而格里不仅是国企,同时又是竞争最激烈的家电行业,是什么让格力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得这样好呢?

“国企难,难在一个‘国’字。民企也难做,但只需负担经济风险,国企却要同时承担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稍有不慎得罪领导,就可能被炒鱿鱼。”朱江洪深知国企是“戴着镣铐起舞”,“有些事你不积极想办法去做或硬着头皮去做,企业就上不去,只能‘等死’。但做了、弄不好就会‘找死’。”

朱江洪认为,国企难做也有“主观努力”这个最实质的因素。有些人往往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管理者,而没有将自己看成是一个“企业家”。“这里说的企业家,是指像私人企业一样处处为企业着想,把全部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为权、不谋私,对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能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加以制止,在出现矛盾时,不唯上,只唯实。”朱江洪表示。

有成就感,也有悲伤感,更有痛苦感

1970年,朱江洪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并参加工作,经历过那个特殊时期的朱江洪,似乎潜移默化中习得了一种与政治互动的分寸感——不冒进,知进退。

历任三家国企“一把手”的朱江洪,曾两次婉拒行政职位。第一次是广西机械厅希望提拔当时处级的他过去当副厅长,还有一次是在决定辞去百色的工作回珠海之前,领导又以行政职位相挽留,但都被朱江洪婉言谢绝了。

回顾朱江洪在国企的风风雨雨,朱江洪坦言:“有成就感,也有悲伤感,更有痛苦感,而且在痛苦时还要把所有憋屈咽在肚子里,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但他从没后悔过,“我这个人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姓‘国’,习惯了,也吃惯了‘皇粮’,愿意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编辑:雷彦鹏

  • 本文版权归《家族企业》杂志所有

  • 想看更多,请关注家族企业杂志微信公众号(ID:jiazuqiyezazhi)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朱江洪的格力往事

人人都知董明珠,却并非人人都知朱江洪。

近日,董明珠在天津发表演讲时把贾跃亭作为反面教材,称“十分看不惯贾跃亭这样的企业家,弄了一个概念,把股民的血汗钱弄没了,这是带给社会负能量。”

“怒怼”贾跃亭董明珠一向敢说,但在几个月前,格力前董事长朱江洪也“撕过”董明珠。

人人都知董明珠,却并非人人都知朱江洪

有媒体炒作“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朱江洪认为,这话或许有一定道理。因为他,董明珠走上了企业的各级领导岗位,站在格力这个大舞台上,才有了她大展拳脚的机会。但是至于后面一句“‘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恐怕就值得商榷了”。朱江洪说,一个人能力再大终究是有限的,做企业不是一两个人所为,应该都是团队的力量,况且,这句话也不符合格力的史实。

于是,“朱江洪开撕董明珠”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可是,人人都知道董明珠,却并非人人都知朱江洪。

“格力”品牌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出自朱江洪的笔下。他执掌格力24年,一手提拔了格力电器现任董事长董明珠,被称为“格力之父”。虽已从格力“退位”五年,现年72岁的朱江洪对行业的影响力仍在延续。

2012年5月25日,朱江洪在格力电器换届股东大会上,婉拒了担任格力集团、格力电器的名誉董事长。吃过午餐后,一个人静悄悄地“溜”出大门,离开了自己为之奋斗了24年零5个月的“战场”。

朱江洪:多次取代自己领导的职位

1988年,朱江洪离开了工作18年的广西百色县,回到了珠海老家,由此开启了在格力的职业生涯。彼时这家企业的名字还叫冠雄,是个连续亏损三年塑胶配件厂,朱江洪将当时的总经理取而代之。事实上,这并非朱江洪第一次取代自己领导的职位,在冠雄之前,他出任百色矿山机械厂厂长时,原厂长就“降级”做了副厂长;而在冠雄之后,当朱江洪接管海利时,再一次取代原来的总经理。

“我这辈子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上天安排,所经历的三个企业,我都是半路杀出来取代原来总经理的位置,而且原来总经理都没有调走,反而留下来当我的助手。”朱江洪在其自传中写道。

这样的关系并不好处理,用朱江洪自己的话来说,稍稍处理不当,双方就会“擦枪走火”。而之所以朱江洪可以闯过这三关,并与三人成为了很好的共事伙伴,秘诀在于:“放低姿态,充分尊重他人,非原则性问题上不争一时长短。”

逆“销售为王”:有一点众叛亲离的感觉

格力经过短短20多年的努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一个知名国际的品牌。这期间经历过种种的曲折和一个个重要的决策。

“决策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的核心是经营,经营的核心是决策。”朱江洪谈道。

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企业把品牌经营寄托在销售上面,甚至有些企业提出“销售为王”的口号,格力初期也是如此。普通员工年薪只有一两万元的年代,格力销售人员的年薪已是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但是我认为,产品的销售人员固然对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把产品设计出来,并且把产品做好,使消费者满意的科技人员更是功不可没。如果都想当销售人员,谁来搞科研、搞设计、搞管理呀?”

因此,为了平衡这一关系,1996年初,朱江洪决定大幅度调低销售人员的提成比例。当时这一决定引起了销售人员的强烈不满。不久,大部分的业务骨干集体跳槽。他们凭着熟悉的市场、渠道和人脉关系,扬言要在三年内打败格力,有些人甚至认为这回格力“死定”了,其他竞争对手也等着看格力的“笑话”。朱江洪回忆道,“董明珠也在被拉拢的范围内,但她经过实地考察后,决定留下来。”

“我当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真有一点‘众叛亲离’的感觉。”朱江洪回忆道,在心情烦乱之时,我甚至一个人开车到海边静坐、思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按一般人的说法,“客户随着业务员走”,很多时候,业务员跳槽到哪里,市场和业务就跟到哪里。难道这一决策真的错了吗?

“但是,看准了的事情我是不会回头的,我不相信,好的产品会没有人要。”也就是从那时起,朱江洪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向科技领域倾斜,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的发展,要求各层级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关心、爱护科技人员,为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国企难做”,朱江洪深有体会

从一个普通工人开始职业生涯,到技术员、工程师,再到企业的中、高层领导,朱江洪一直在为国企打工,“国企难做”,朱江洪深有体会。格力电器在1996年上市前,是百分之百的国企成分,直至2005年股改前,也是国企占有58%的绝对控股权,一股独大成了格力长期的经营环境。在改革开放后,国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大批国企被迫下海,泯灭其中的也不在少数。而格里不仅是国企,同时又是竞争最激烈的家电行业,是什么让格力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得这样好呢?

“国企难,难在一个‘国’字。民企也难做,但只需负担经济风险,国企却要同时承担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稍有不慎得罪领导,就可能被炒鱿鱼。”朱江洪深知国企是“戴着镣铐起舞”,“有些事你不积极想办法去做或硬着头皮去做,企业就上不去,只能‘等死’。但做了、弄不好就会‘找死’。”

朱江洪认为,国企难做也有“主观努力”这个最实质的因素。有些人往往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管理者,而没有将自己看成是一个“企业家”。“这里说的企业家,是指像私人企业一样处处为企业着想,把全部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为权、不谋私,对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能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加以制止,在出现矛盾时,不唯上,只唯实。”朱江洪表示。

有成就感,也有悲伤感,更有痛苦感

1970年,朱江洪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并参加工作,经历过那个特殊时期的朱江洪,似乎潜移默化中习得了一种与政治互动的分寸感——不冒进,知进退。

历任三家国企“一把手”的朱江洪,曾两次婉拒行政职位。第一次是广西机械厅希望提拔当时处级的他过去当副厅长,还有一次是在决定辞去百色的工作回珠海之前,领导又以行政职位相挽留,但都被朱江洪婉言谢绝了。

回顾朱江洪在国企的风风雨雨,朱江洪坦言:“有成就感,也有悲伤感,更有痛苦感,而且在痛苦时还要把所有憋屈咽在肚子里,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但他从没后悔过,“我这个人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姓‘国’,习惯了,也吃惯了‘皇粮’,愿意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编辑:雷彦鹏

  • 本文版权归《家族企业》杂志所有

  • 想看更多,请关注家族企业杂志微信公众号(ID:jiazuqiyezazhi)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