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闻,我们只看得见标题,却看不到内容。
很多电影,我们只知道它上了,到影院里却找不见它——
《嘉年华》
入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豆瓣目前8.6,好于91%剧情片。
上映首日,排片却只有1.61%——
数据来源:微排片
正巧,它讲的就是一个关于性侵女童案的故事。
仿佛魔镜一般,这片的剧情神奇地映照、呼应、乃至预测着我们身处的现实——
提醒:下面有剧透,介意请慎读。
两个小学女生,被一个中年男人骗到宾馆,施行性侵。
这事,正好被宾馆一个好事的女服务员,小米,拍了下来。
几天之后,受害女孩中的一个,把事情告诉了父母。
我们得知,中年男人是这个女孩父亲的上司,也是这个女孩的干爹。
他是个大人物——这座城市民间商会的会长。
接着是体检、报警和调查。
警察来到宾馆取证,宾馆老板为防惹事上身,把证据都藏了起来。
服务员小米同样什么也没有说。
受害女孩的另一个,小文,被她的单身妈妈掌掴、责骂、剪了头发。
一气之下,小文离家出走,流落街头,后来来到父亲的家里。
一个女律师,开始为这一案件奔走。
为换取报酬,服务员小米挤牙膏一般告诉了她一些信息,对案情都没有太大的帮助。
另一个受害女孩的父母,找到小文父亲,要他让事情就这么算了。
作为交换,商会会长会把小文送进一所昂贵的私立学校,并支付她今后所有的学费。
小文父亲拒绝,因为他寻求的是公义。
另一位父亲说——
公义无非是会长被抓,三、五年后出来照样呼风唤雨,而小文,则会一辈子受人指摘。
同时,警察也找到小文的父亲,要他在媒体面前闭嘴。
他们的逻辑,同样无懈可击——
你知道真相吗你就瞎说,你这是造谣惑众!
女服务员小米,其实也是个未成年少女,在宾馆打黑工。
不知出于什么难言之隐,她想换个身份生活,苦于办新身份证的价钱太昂贵。
后来,她决定用证据视频敲诈商会会长。
她得到了一万块,不料这钱被商会会长装了跟踪器。
小米被会长的人揍了一顿,找女律师求助,女律师将她送进医院,并为她交了住院费。
小米把视频交给了女律师。
随后,女律师将视频给了警察。
不料,警察反而又找了一些医生专家,重新给两个女孩体检。
这些专家推翻了之前的体检结果,召集来一堆媒体,说两个女孩并没有受到伤害。
服务员小米,被宾馆辞退,开始接客。
电影结束于她在接客途中逃跑,偷来一辆电瓶车,骑行在无休无止的公路上…
被性侵,很可怕。
但如果事情仅仅止于被性侵,我们或许应该庆幸。
因为,被性侵之后发生的事,有时候比性侵本身还可怕。
被性侵,只是运气不好;被性侵之后的遭遇,就得归咎于命了。
命,是恒久的,是我们无力改变的。
那些遭受不幸的人,仿佛犯了错一般,得为他们的错误付出代价。
他们因为不幸树立了敌人,会被视为危险因素,从此需要如履薄冰。
我们提心吊胆。
我们担心受害者和其家属、律师、见证人,因为做了什么不得体的事,再次惹祸上身。
为了营造一种危机四伏、无能为力的氛围,导演采用了一种不太多见的电影手法——
很多时候,镜头只对着小文或小米,她们身边正发生什么,我们听得到,却看不到。
那就仿佛,她们的命运不受自己掌控,在她们身外,是更高一级的存在。
她们如同鱼缸中的鱼、砧板上的肉。
这种主题、感觉,可能只有像文晏这样一位女性导演,才能更敏感地察觉、捕捉到。
片中一位配角,宾馆前台,尽管没有参与到整起案件中,但她的遭遇,也阐释着这一主题。
她是一个被男人们摆布的女人,代表着小米毫无指望的未来。
回到现实,我们不会因为这个现实更稳固,而舒上一口气。
电影中的一切,都仿佛被这个现实抄袭了。
三色幼儿园惨剧的发生,是不幸;之后的发展,又让我们意识到某种无可违逆的力量的存在。
这个时候,我们最好祈祷自己的运气好一点。
如果没有不幸发生,我们就可以假装生活在一片很安全的土地上,假装把命运紧紧抓在手上。
我们没有必要互相指责,说别人是头埋沙土里的鸵鸟。
一个走钢丝走得很开心的人,何必非要提醒他往下面看?
不必因为你的不忍细看,就产生负罪心理——这是病。
真正要怪的,是那些设下钢丝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