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台湾美妆企业的快与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台湾美妆企业的快与慢

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谁控制了节奏,谁就掌握了整场比赛。

作者:慧慧

红色POLO衫工服,四六分发型,一副黑色框镜。眼前的林詠翔,很难让人联想到他41岁的年龄。

虽然长得不急不躁,但在工作中却是雷厉风行,快言快语。

大江生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詠翔

2002年进入大江生医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江生医)的他,是大江生医(前身为大江兴业)从进出口贸易公司转型为食品、面膜代加工企业的见证人。

在慧慧走访的一众台湾企业中,大江生医以及林詠翔身上,有台商“快”的精气神,也有“慢”的气质。

快在转型,慢在专注

1980年,在台湾贸易市场蓬勃发展的洪流中,大江兴业诞生,从事进出口贸易。

根据台湾经济部工业局2016年发布的报告,彼时的台湾化妆品市场,恰逢各大进口化妆品军团进军、百花齐放的时期。伴随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购买力的提高,定位高端的欧美品牌如伊丽莎白·雅顿、迪奥、兰蔻等纷纷现身台湾百货专柜。

2002年,伴随生物医学的发展,大江兴业创始人杨武男捕捉到,人类对健康与美的追求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此,大江兴业开始朝着保养品以及食品代加工的方向转型,也就有了现在的大江生医。

与其如出一辙的,还有柏薇菈。

同属1980年代做进出口贸易起家的柏薇菈,于2008年开始专注保养品,并开始柏薇菈品牌的运营。“最初产品是代工的,但是品质不可控。”柏薇菈美容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秀凤介绍,公司于2010年创立了自己的生产工厂,2012取得GMP认证,并于2015年再创办一个工厂,2016年取得GMP认证。

如今,柏薇菈不仅拥有柏薇菈、百德两大自有品牌,其工厂同时也承接保养品代加工业务,代工和自有品牌贡献的业绩相当。

柏薇菈产品

而大江生医当下拥有五大工厂,上月底新开工的屏东S11环保阳光面膜厂,设置了植物干细胞育种中心、QODM配方实验室、ISO17025品管实验室、植物精华萃取线、ATP香氛实验室等,被定位为大江生医的“美肤核心”。

不论是大江生医还是柏薇菈,在转型时机的把握上可谓是快、准。但不可避免的是,在跨界转型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相对应的沉寂期。

虽然大江生医从事食品、保养品研发已有15年,柏薇菈专注保养品已有9年,但近几年才是相对比较快的成长期,而这个成长过程中自然离不开专注。

快在技术,慢在市场

15年间,大江生医在研发、技术上的探索和积淀,不仅成就了其屏东面膜新厂包括植物干细胞萃取、生物纤维面膜科技、LipoMask微脂体面膜技术、植物萃取护肤精华等在内的研发技术,在整个厂房运作、管理等层面,也取得了较为领先的突破,典型如自主研发设计的鹰眼监控系统、自动化产线、云端大数据分析等。

近期,大江生医还将在上海厂安装电子眼设备来生产面膜,实现“关灯生产”,该“智能生成系统”由大江生医于十几年前着手设计,在当时的业内来看,这是一件“杞人忧天”的事。

事实上,在一些台湾中小企业中,也不乏这样技术相对领先的代表。正如森田药妆中国区总经理林盟钦所说,相对低调的台湾企业中,有不少潜在的“隐形冠军”。

台湾花莲县的东藻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藻),今年虽进入第七个年头,但其真正实现技术的应用转化,却只有两年时间,前五年都是在为海藻养殖技术的标准化而做准备,目前的养殖收成率达90%。

东藻养殖的海葡萄

明年,其在台东开业的新厂,也将实现云端化管理,通过以往养殖技术大数据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设定诸如水温、光照等的参数,作为云端管理的基础。

整体来看,不论是大江生医还是东藻,均是在技术上讲求“快”,再大范围拓展市场。

如今,大江生医的客户群体除了台湾本地、大陆、香港等市场外,已经覆盖了诸如法国等欧洲市场,新开业的屏东面膜厂,目前则主要面向欧洲;而今年开始市场推广的东藻,目前客户以台湾市场为主,明年将打入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先求有再求好”

“短期内不会有改动。”林詠翔称,其长期观察发现,很多德国企业的运营策略就是专注于一个点上,才能做得专业,“品项一旦多了,工艺会不稳定。”

目前,大江生医屏东面膜新厂目前设计的产能为2000万片/月,接下来会再增加10条生产线,将产能扩充至6000万片/月。不过,短期来看,在保养品领域,大江生医不会将产品线再做延伸。

大江生医屏东S11环保阳光面膜厂

林詠翔介绍,目前大江生医公司的年产值平摊到员工身上为160万人民币/人,而去年为140万,明年的目标是180万,在导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及大数据分析系统后,估计人均产值可达500万。

显然,大江生医近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15年来在技术上的不断铺垫和攻破,这不仅是台湾美妆企业的成就,也凸显着台企先求稳健的积累,再求市场突破的特点。

“先求有再求好。”诚如茵歌莉化妆品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姜继尧所说,相对而言,台商整体在发展初期偏稳健,但在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就会释放出较大的爆发力。

成立于2006年的茵歌莉,是一家发品领域的代加工企业,也有雅梦、aG两个自有品牌,主要面向沙龙等专业线渠道,目前其正处在姜继尧口中相对稳健的阶段,去年实现销售额约八千万新台币,同比增长3%——5%。目前,其已感觉到随着业务的发展,位于高雄的原厂产能不足,将于近年扩建新厂。

兵法云“兵贵神速”,《论语·子路》言“欲速则不达”。诚然,在一整场赛事中,讲求的往往是快慢相宜的节奏感,而非单纯的快和慢,谁控制了节奏,谁就掌握了整场比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台湾美妆企业的快与慢

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谁控制了节奏,谁就掌握了整场比赛。

作者:慧慧

红色POLO衫工服,四六分发型,一副黑色框镜。眼前的林詠翔,很难让人联想到他41岁的年龄。

虽然长得不急不躁,但在工作中却是雷厉风行,快言快语。

大江生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詠翔

2002年进入大江生医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江生医)的他,是大江生医(前身为大江兴业)从进出口贸易公司转型为食品、面膜代加工企业的见证人。

在慧慧走访的一众台湾企业中,大江生医以及林詠翔身上,有台商“快”的精气神,也有“慢”的气质。

快在转型,慢在专注

1980年,在台湾贸易市场蓬勃发展的洪流中,大江兴业诞生,从事进出口贸易。

根据台湾经济部工业局2016年发布的报告,彼时的台湾化妆品市场,恰逢各大进口化妆品军团进军、百花齐放的时期。伴随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购买力的提高,定位高端的欧美品牌如伊丽莎白·雅顿、迪奥、兰蔻等纷纷现身台湾百货专柜。

2002年,伴随生物医学的发展,大江兴业创始人杨武男捕捉到,人类对健康与美的追求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此,大江兴业开始朝着保养品以及食品代加工的方向转型,也就有了现在的大江生医。

与其如出一辙的,还有柏薇菈。

同属1980年代做进出口贸易起家的柏薇菈,于2008年开始专注保养品,并开始柏薇菈品牌的运营。“最初产品是代工的,但是品质不可控。”柏薇菈美容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秀凤介绍,公司于2010年创立了自己的生产工厂,2012取得GMP认证,并于2015年再创办一个工厂,2016年取得GMP认证。

如今,柏薇菈不仅拥有柏薇菈、百德两大自有品牌,其工厂同时也承接保养品代加工业务,代工和自有品牌贡献的业绩相当。

柏薇菈产品

而大江生医当下拥有五大工厂,上月底新开工的屏东S11环保阳光面膜厂,设置了植物干细胞育种中心、QODM配方实验室、ISO17025品管实验室、植物精华萃取线、ATP香氛实验室等,被定位为大江生医的“美肤核心”。

不论是大江生医还是柏薇菈,在转型时机的把握上可谓是快、准。但不可避免的是,在跨界转型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相对应的沉寂期。

虽然大江生医从事食品、保养品研发已有15年,柏薇菈专注保养品已有9年,但近几年才是相对比较快的成长期,而这个成长过程中自然离不开专注。

快在技术,慢在市场

15年间,大江生医在研发、技术上的探索和积淀,不仅成就了其屏东面膜新厂包括植物干细胞萃取、生物纤维面膜科技、LipoMask微脂体面膜技术、植物萃取护肤精华等在内的研发技术,在整个厂房运作、管理等层面,也取得了较为领先的突破,典型如自主研发设计的鹰眼监控系统、自动化产线、云端大数据分析等。

近期,大江生医还将在上海厂安装电子眼设备来生产面膜,实现“关灯生产”,该“智能生成系统”由大江生医于十几年前着手设计,在当时的业内来看,这是一件“杞人忧天”的事。

事实上,在一些台湾中小企业中,也不乏这样技术相对领先的代表。正如森田药妆中国区总经理林盟钦所说,相对低调的台湾企业中,有不少潜在的“隐形冠军”。

台湾花莲县的东藻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藻),今年虽进入第七个年头,但其真正实现技术的应用转化,却只有两年时间,前五年都是在为海藻养殖技术的标准化而做准备,目前的养殖收成率达90%。

东藻养殖的海葡萄

明年,其在台东开业的新厂,也将实现云端化管理,通过以往养殖技术大数据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设定诸如水温、光照等的参数,作为云端管理的基础。

整体来看,不论是大江生医还是东藻,均是在技术上讲求“快”,再大范围拓展市场。

如今,大江生医的客户群体除了台湾本地、大陆、香港等市场外,已经覆盖了诸如法国等欧洲市场,新开业的屏东面膜厂,目前则主要面向欧洲;而今年开始市场推广的东藻,目前客户以台湾市场为主,明年将打入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先求有再求好”

“短期内不会有改动。”林詠翔称,其长期观察发现,很多德国企业的运营策略就是专注于一个点上,才能做得专业,“品项一旦多了,工艺会不稳定。”

目前,大江生医屏东面膜新厂目前设计的产能为2000万片/月,接下来会再增加10条生产线,将产能扩充至6000万片/月。不过,短期来看,在保养品领域,大江生医不会将产品线再做延伸。

大江生医屏东S11环保阳光面膜厂

林詠翔介绍,目前大江生医公司的年产值平摊到员工身上为160万人民币/人,而去年为140万,明年的目标是180万,在导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及大数据分析系统后,估计人均产值可达500万。

显然,大江生医近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15年来在技术上的不断铺垫和攻破,这不仅是台湾美妆企业的成就,也凸显着台企先求稳健的积累,再求市场突破的特点。

“先求有再求好。”诚如茵歌莉化妆品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姜继尧所说,相对而言,台商整体在发展初期偏稳健,但在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就会释放出较大的爆发力。

成立于2006年的茵歌莉,是一家发品领域的代加工企业,也有雅梦、aG两个自有品牌,主要面向沙龙等专业线渠道,目前其正处在姜继尧口中相对稳健的阶段,去年实现销售额约八千万新台币,同比增长3%——5%。目前,其已感觉到随着业务的发展,位于高雄的原厂产能不足,将于近年扩建新厂。

兵法云“兵贵神速”,《论语·子路》言“欲速则不达”。诚然,在一整场赛事中,讲求的往往是快慢相宜的节奏感,而非单纯的快和慢,谁控制了节奏,谁就掌握了整场比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