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一类电影,无畏外界眼光,始终自成一派。无论是模仿翻拍还是自主创新,屡拍屡败,屡败屡拍。
坚持不懈的同时,更誓为烂片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于是,我们亲切地称呼这个类型为:
国产鬼片。
很多观众都曾对国产鬼片满怀期待,走进电影院,希望能感受360°的视觉刺激。甚至演到恐怖之处,还能躲进身边人的怀里说声“好怕怕哦”。
然而现实是:走出电影院,扔掉电影票,仰天长叹自己为什么要给这些辣鸡电影赚钱的机会。
国产恐怖片本身就是一种恐怖的存在,这种论调屡见不鲜。当类型片长期不思进取,被翻来覆去几个模板折磨殆尽的观众,极其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
只需要接触2-4部国产鬼片,我们就能练就“看完开头即可猜中结局”的技能,于是本所痛定思痛,决定搜刮各种经(la)典(ji)作品,为大家总结一期国产鬼片的各种常见套路。
希望能让不想再被国产鬼片摧残智商的朋友们,以后在见到以下任一元素时,都能以最快速度避开雷区。
准备好了吗?
黑喂狗!↓
套路一:看上去很厉害的海报
海报是电影的前端视觉,也直接决定了观众是否愿意进一步为电影买单。
国产鬼片可谓深谙此道。98%以上的宣传海报,都致力于渲染恐怖、悬疑、紧张的气氛,直接粗暴的视觉刺激,让人第一眼就容易被吓到or恶心到。
像这样?
而国产鬼片的海报,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流派——
占据四分之三尺寸的女性大头照
让人好奇PS调色数据的建筑物
正反派收工后留念的大合照
今天涂哪个指甲油好呢
或血腥,或灵异,或色情,总之这些海报能让你迅速提升肾上腺素,但当你以为电影会如海报一样恐怖时……
还是不用了,想要体验感官刺激的观众,有空浏览我国鬼片的海报即可,应该比看电影本身要恐怖很多。
套路二:古宅、作家、年轻人
也许单纯的你,会被以上的欺诈海报暂时糊住了眼,坚持想要尝试。那么在观看前,请务 必留意一下故事介绍。
烂俗的国产鬼片,有三个最为喜欢设置的元素。如果你看到以下三个关键词出现在简介中,还是早点散了吧朋友,珍惜生命啊。
首先,是一个内景演到底的故事地点:一栋看上去就会闹鬼的古宅。
今天是别墅
明天是旅馆
后天是餐厅……靠妖
你当我们不知道这是剧组为了省预算吗!
其次,主人公的角色设定,是作家or小说家这样的自由职业者。
不是租个荒废800年的老房子寻找灵感,就是被人委托调查灵异事件……作家,永远是国产鬼片里最热门的就业方向。
我的鬼片人生,不需要码字!
还有编剧最喜欢的角色设置:一群爱作死的年轻人。
毕竟通过蠢蠢の他们,编剧可以轻松展开许多不同的故事线,比如野外探险、聚会聊天、无聊玩通灵游戏,and so on。
哎呀,总之我们安排的女鬼/小鬼/X鬼,总得让什么人给带出来吧。
不过各位,如果真的很无聊
可以选择睡觉,而不是玩碟仙
我们试着揣测了一下编剧的想法,是一群年轻人出行很容易招来不祥?还是作家需要鬼怪来刺激创作灵感?结论是:也许最需要激发创作灵感的是编剧。
套路三:剧情不够,卖肉来凑
在动笔之前,我所在搜集取证阶段,采访了一位男性观众,问其印象最深的国产鬼片是什么?
出乎意料,对方提到了两部很冷门的电影:《人间蒸发》和《致命派对》。
冷门(lan)到,豆瓣查无此片
再问:为什么会选择看这两部电影,看完之后的感受怎么样?
回答是:犯了一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被不可描述的画面吸引了(虽然看完之后,只想告诫自己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千万不要浪费在烂片上)。
不明就以的我们,在看到《人间蒸发》的女主角是柳岩、《致命派对》里有小泽玛利亚的友情出演后,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男人都会犯的错”。
当鬼故事编不下去,或是剧情走向了没有逻辑可言的时候,我们的国产鬼片就拿出了一套百用百灵的plan B:想方设法在故事中,加入一些对推动情节起不到任何作用,但足够博人眼球的卖肉情节。
比如利用柳岩的好身材骗票房的电影,还有《十二星座离奇事件》。
李威和王李丹妮主演的《夜半梳头》,我们通过这对新婚小夫妻从卧室到浴缸的漫长船戏,完整参观了他们所在的郊外别墅。拍摄手法可谓非常别致呢。
以及杨幂可能很想销毁的《孤岛惊魂》。邮轮party的故事设置,穿着bikini出席本身尚且合理。但让女性角色时不时弯个腰,双手夹紧强化事业线,镜头再给个特写......刻意两个字,和尴尬一起萦绕在我们心头。
套餐四:国产鬼片永远都没鬼
是的,没有鬼,这才是国产电影的灵魂核心。
那些打着“首部灵异之作”、“真实闹鬼记录”、“解开神秘传说”头衔的影片,到最后都会为“鬼”这个不允许存在于中国国情下的生物,进行洗刷冤屈式的反转,不是主角做梦就是精神病,不是没吃药就是药吃多了。
比如女主角的设定就是精神病患者啦~
比如你只是吃了新型毒品,看到了各种幻觉啦~
这背后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广电严厉明令禁止过一切封建迷信,神魔妖鬼怪题材都是重点审查的对象。
所以你片子里有真的鬼,还想过审?肿么可能呢少年。
“科学不可解释的怪力乱神”不能出现在中国恐怖片中,这是一个很严苛的限制,很大程度阻碍了很多天马行空的故事想象。比如中国古代神话和奇异故事那么多,放到现在的社会来展开,这种古代与当代的mix一定很有意思。
然而,在限制无法突破的当下,这种束缚的困局,非但没有给电影人以挑战自我的勇气,反而加速了国产鬼片“不动脑子不用心,我搬套路我自豪”的现象。
只负责吓人不负责传递内容的海报、形成模板的元素堆砌、拉个演员卖肉的设置,七拼八凑出来一部低劣的恐怖片,最后无脑按上一个格格不入的“他/她是神经病”结局。在被观众炮轰难看后,制作方还要坦然地承认“因为国产片不可以有鬼啊,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一定能拍出吊炸天的电影”。
哦,是吗?
忽略了剧情这个决定恐怖片是否好看的关键因素,而谓之只要放宽审查就能让恐怖片格局一飞冲天,这种说辞不过是放…借口而已。
认为恐怖电影不需要逻辑,这是个极大的误区。比其他类型片,恐怖片甚至对逻辑的要求更高,因为灵异鬼怪这种超现实事物,本身没有规律依循,只有通过剧情来解释和强化。
如何把没有逻辑的故事讲好,这就很考验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了。事实上,通篇无鬼,靠着紧密的逻辑线和故事性照样能够取胜的恐怖电影,神作不在少数。例如小李子的《禁闭岛》,当所有人天真地以为是联邦执法官的破案之旅时,结局告诉你,这只不过是一场“角色扮演”的游戏,为的是XX男主角的XXX!
本片真的很精彩,我们怎么能剧透呢
说到底,我国的恐怖片导演要是想偷懒,那就在以上的四个套路里挑呗。排列组合之后,再找个肯花钱的投资方就能立项开拍。如果幸运地搭上杨幂、林心如、余文乐等流量明星,只要找个院线的资源牵线搭桥,说不准排片量还挺可观。
所以?你以为避过这些套路,就能火眼金睛鉴别国产的所有鬼片了吗?
在我国,还有一个中国限定、豪华加强版的国产鬼片套餐,今天一并“安利”给各位。
它旨在浪费你的流量,亮瞎你的双眼,刷新你的电影认知,那就是:
国产网大,即国产网络大电影,是一个伴随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端平台普及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最大特点就是小投入快回报。而国产网大中,最惨不忍睹的当属鬼片题材。
在国产网大鬼片的世界里,它们始终坚持并开拓自己的风格,拍出比上映鬼片还要炫目的成果。
比如,以节俭闻名的网大,总能找到如此多价格实惠,不存在档期问题的十八线小明星。
这是…谁谁谁?
这又是,谁谁谁?
导演的脑洞big无极限,那些好莱坞都不敢玩的梗,照样玩得很麻溜儿。
钢铁侠mix道士,漫威看了也会害怕
岛国的《贞子大战伽椰子》好歹还是同一个国籍,网大直接让我们见证《笔仙大战贞子》的跨国之恋。
诶,你这版权买了没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宛如上一个时代的5毛特效,应该是整部电影最大的投资,后期制作的软件,很可能是购买了全套滤镜的美图秀秀。
土豪金在此!
然而,网大顶级の恐怖在于:即使剧情、演员、制作都粗制滥造到一定境界,也常被观众骂得一无是处,但在视频网站它们的点播数据,依然高到让你怀疑人生。
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网大,网播随便就能上千万,甚至上亿。
爱奇艺买了版权的《肖申克的救赎》,播放量也才两千多万……这个对比,非常惊人。
这些不低于其它题材的点击量,足以见证我国观众对鬼片/恐怖片,存在着极大的好奇心和需求度。即便是小打小闹的网大鬼片,都已经逐渐成为了产业链,靠着网络平台引资赚钱,更不用说那些拿到龙标,可以上映的商业作品了。
恐怖题材的商业电影项目,往往都是低投高报。杨幂11年的《孤岛惊魂》,投资500w票房9000w,比率高达16倍,自此开创了小成本国产鬼片的吸金之路。
近期上映的《京城81号 II》,虽然与第一部相比没有太大起色,但汇聚了不少明星资源,目前已经突破了1.4亿票房。中国恐怖片的市场前景,其实并不亚于历史剧或科幻片等各类题材。
然而恐怖片在题材电影中所占的位置,一直很尴尬。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电影产业中,很多类型片都有了不同的发展,只有恐怖片始终停滞不前,没有创新。
停滞,是说明我们曾经有过不错的进程。早在1992年,林正英主演的《金装鬼打鬼》,就用女鬼的题材玩过色情cult。1999年的《山村老尸》系列,一次性集合了“年轻人玩招魂游戏”,以及荒村、古宅等元素。2006年李心洁主演的《鬼域》,则用“小说家把自己陷入一个异想空间”的剧情设置,将国产恐怖片推向一波小高潮。
熟悉的海报,熟悉的配方
十几年前,前辈们按此“套路”创作拍摄,一手制造了不少的恐怖片经典。但经过这么些年,技术翻新,资本增加,渠道丰富,我们却在影院或网络上,看到了更多质量与资源成反比的恐怖片,甚至题材更烂俗、演技更下乘、格局更狭隘。
照葫芦画瓢,还是个难看的瓢,忽悠观众的同时,也不免为之感到一些悲伤。
这其中除了创意制作人的错,也有产业与环境的锅。恐怖片在大众以及多数影评人看来,是小众、邪典,不说文艺片,比之商业片都低一个等级。它永远只能充斥粗暴的视觉刺激,与不能明说的感官体验。
国内这个时代,似乎也没有谁愿意把恐怖片作为一个fine art来对待,市场用它赚快钱,艺人嫌弃不高级,品牌方难找切入点,我们亦缺乏专攻此类领域的导演或制作团队,拿不出优秀的剧本,造不了足够震撼的作品。
所以,这就变成了一个圈。低劣难看都有钱赚,那就对不起了,结果只会更低劣难看。
但horror (恐怖)题材,注定只能永远埋没在B级片里吗?
由游戏改编而成的《寂静岭》,艺术表达直到现在都能引发粉丝讨论。《生化危机》系列作为商业片运作到第六部,依旧票房大卖。烧脑佳作《穆赫兰道》、《恐怖游轮》,无一例外是小众出身,却并不妨碍它们最终封神。
回望我国仿佛停留于80年代水平的恐怖片,比起吐槽,或许多一些反思更有效。
以及身处行业中的各位,恐怖片完全不意味着等级好吗!多捡回一点智商,少找一点借口,与观众做更平等、更富有意义的交流。作为电影人,这么做难道很困难吗?
要知道,尊重从来是相互的。在我们看完国产鬼片,气得想把电影票撕烂了的同时,也说明了这些电影背后,没有一个人愿意为此做出改变。
哪怕这个改变,在一滩死水的恐怖片行业中,可以捍卫创意的尊严,可以引导积极的发展,可以让我们让真正在看过一部国产鬼片后,对剧情而非难看程度,心有余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