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宝集团(LippoGroup)创始人李文正
李文正现年88岁,力宝集团创始人,旗下有20多家上市企业,是亚洲极富盛名的银行家,被誉为“印尼钱王”。2017年《福布斯》印尼20豪榜上,李文正翁婿二人齐上榜。他本人排在第八,资产19亿美元;他的女婿翁俊民,以28亿美元资产,名列印尼富豪榜第五。
这位年近9旬的印尼“钱王”,本不想再搞银行了,目睹中国电商带动支付行业发展如日中天,却要重回银行业,正与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谈合作,准备进军电子支付业,力争成为印尼的“马云”。
擅长医治银行的“印尼钱王”
没背景,却站在巨人肩上。李文正无疑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成功典型。
李文正,祖籍福建莆田江口,1929年出生于印尼东爪哇的玛琅镇。中学时,他因组织学生参加反抗荷兰殖民者斗争而被捕入狱,1947年被驱逐出境,回到中国,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哲学系。
1949年,李文正回到印尼。当时,父亲在玛琅镇开了间蜡染店,原本让儿子子承父业,可李文正却不肯回家,执意投奔雅加达。一贯过安稳日子的父亲很不理解:“雅加达是大都市,人地生疏,你靠什么生存?”
年少气盛的李文正说:种在盆里的树长不大,我去雅加达开银行。父亲一脸懵逼:银行是有钱人搞的,你哪有钱?儿子却信心满满地说:“在我看来,银行业不是一种买卖货币的事业,而是买卖信用。我没有背景,但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李文正打小就有一个银行家的梦。读小学时,天天经过一家荷兰银行,他觉得里面上班的人,穿着非常得体,西装革履,建筑很壮观。后来问老师,那房子里是干什么?老师告诉他是银行,帮人存钱的。于是,他萌生了长大做银行的梦想。
到雅加达后,李文正成了家,在岳父开的百货店干活。此后,他又做船务代理,虽是业绩平平,也积蓄了2000美元,在当时也不算小数目。
由于李文正常与朋友说要开银行,结果李文正有钱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2000美元的积蓄竟然被误传是20万美元。谁曾料到,这个“错误的传说”却成就了李文正的银行梦。
李文正图书馆
1960年的一个夜晚,因运营不佳濒临倒闭的印尼基麦克默朗银行的经理皮拉马·沙里来登门拜访,请求李文正投资20万美元,拯救这家银行。李文正开始有些愕然,可他又瞬间转念,朝思暮想的机会不是来了吗?
很快,李文正认购了这家银行20%的股权,并任职董事。钱从哪里来?都是从关系好的福建老乡们那边筹借的。
进入银行,李文正啥也不懂,下属拿资产负债表给他看,都不晓得表上的左边、右边到底是记载什么,一开始工作就焦头烂额。没办法,他只能在晚上找人恶补银行相关知识。
做银行的必须具备两种本领,一是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二是要会推销,这正是李文正的个人专长。他判断,要让银行起死回生,首先要另辟蹊径,打入别家银行没涉入的市场。当时的雅加达,福建同乡垄断了自行车制造与修理。
于是,他就以投资人身份加入这一行业,并确定“栽培客户就是壮大自己”的投资理念,拉来有钱的同乡作为合作伙伴。不出半年,雅加达庞大的自行车业,这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成了银行营收一个稳定的来源。
李文正知道,像他这样没有背景的乡下小子,想闯出新天地,就得靠信用。银行投资者会上,他宣布这样的经营信条:“银行不是买卖货币的事业,而是买卖信用。”李文正形象地比喻:“要追马,就非得骑着马去追。要建立信用,就得找有声望的人合作,把他们的信用变成自己的信用。”
他说一不二,从不拖延,哪怕是借钱也要让要给客户如期兑现。三年后,随着银行的信誉及影响不断扩大,基麦克默朗银行走出了倒闭阴影。
在印尼银行界,李文正素有“医治银行的专家”之称。首战告捷后,从1963年到1971年,他就像神医一样,将一家家濒临倒闭的银行理顺、救活,并让它们滚动式发展。
短短八年,李文正空降岌岌可危的印尼宇宙银行和繁荣银行,与亲友合资并购了工商银行、泗水银行,还将他们组合成泛印度尼西亚银行,到1971年,泛印银行成了印尼最大的民营银行。
印尼中亚银行(BCA)荣获年度房地产奖
关于成功的秘诀,李文正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首先注重的不应是财务能力。建立一个成功的业务网,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在李文正商业扩张充满时空因素的几何形设计中,人际关系永远是主线条。
李文正有条“找马学”:当一匹马跑不动时,就该找另一匹更用力的马。为扩张自己的金融版图,他找上了当年印尼最有力的“马”——印尼首富林绍良。
1975年,李文正受邀出任林绍良旗下中央亚细亚银行(中亚银行)总裁。到1983年,仅8年间,中亚银行成了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分行遍及印尼各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又与林绍良携手创建力宝集团,由李文正担任董事长。
如今,力宝已是印尼最大的金融控股财团,旗下不光有商业银行、保险、地产等企业,连著名的马莎百货、新加坡鲁滨逊百货、印尼最大的百货连锁集团玛泰哈利百货等等,都是力宝的产业。
2004年以后,李文正把一切银行业务都“脱手”了,成了一个“没有银行的银行家”。其中,力宝银行卖给了马来西亚首相纳吉胞弟纳西尔拉萨掌舵的“联昌银行”,而集团在香港的银行业务也转手中国的合作伙伴。
一个怀揣银行家梦想的人,为何要脱离让他起家的产业呢?李文正有自己一番道理:“因为当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不再是我的家族企业,而是一个社会企业,我更不能把它视为我的个人财产了。”
步入耄耋之年,他接洽马云要重操旧业,玩起电商、“蚂蚁金服”,不得不钦佩其“人老心不老”,有一颗年轻人般不断进取的心!
重男轻女下的翁婿情:债务重不要买奔驰!
翁俊民,今年65岁,印尼华商总会主席、国信集团主席,最新的“福布斯”印尼富豪榜上,他比岳父李文正排行靠前了三位,事业更成功。可翁俊民是个豪门穷女婿,岳父李文正早早就告知:“你在我的家族是从没有位置开始,甚至是从被羞辱开始!”
国信集团主席翁俊民
家族企业的未来,有个前提,就是先让家族人丁兴旺,接班有多个候选人,否则后面就无从谈起;当然,也有“单飞”的,那要看其个人传承意愿。李文正太太李丽梅,就鼓励和督促后代多生娃,如今他们已是百口之家了。
李文正育有三子三女,接班布局的特点就是分业不分家、团队协作;同时各自建立自己的团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企业家族阵型。大儿子李青,拥有自身的房地产事业。二儿子李白,是力宝集团的首席执行长,主要负责集团印尼国内业务。最小儿子李棕,以柔克刚,收购了新加坡黄祖耀家族旗下的华联企业,并出任执行主席,主要负责家族印尼以外的业务。
说起对子女的言行身教,李文正说自己的教导很简单:“就是要他们懂得自己的身份,而这每一个身份都跟责任有关系。”
李文正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他信教过程说起来很有趣。有一天,在一个聚会,他偶然听到一名牧师传教。一开始,牧师就讲着人的罪恶,他问在座的人,如果大家都是善人,那有谁是老老实实地交税的,请举起手来!
李文正环顾四周,没有一个人敢举起手来,这时他心中暗想:我们或许并非一个好人。接着,牧师又问:哪一位没有骗过太太的,请举起手来!又是没有一个人敢举起手来,那一刻,李文正才发现到“我们真的是一个罪人。”这一番提问,李文正开始认真的思考,进而被感动,成了虔诚的基督徒。
有人问翁俊民,此生最大的幸运是什么?答曰:不是资产、财富,也不是如日中天的商业帝国,或者某个成功转折点,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太太李红。
翁俊民与李文正一样,出生于印尼,祖辈也是莆田人。攀上豪门千金,并没有像言情剧那样轰轰烈烈的恋爱过程,而是“媒妁之言”,做媒的就是李文正的弟弟李文明。
1974年,还在南洋大学商学院苦读的翁俊民,听说有人找他,一见面,才知道是位“富商大人物”。交谈时,李文明直入正题,侄女李红想找一位优秀的男士谈对象。
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李文正对这位“东床快婿”似乎并不欣赏,在他的银行总部办公室,劈头盖脸就问:“俊民,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忐忑不安的翁俊民,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字微笑地回答:“想要比您更有成就。”
没想到,老泰山也不客气,直截了当地说:“俊民,虽然目前我的生意做得比较大,但有个原则,那就是女婿不能参与我的家族生意。”“我不允许你在我的公司工作。”
尽管翁俊民后来的理解是,在岳父思想里,男人的战场是商场,而女人的战场是家庭,故而即便疼爱女儿,却只让男孩插手。可不管咋说,还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带着“李文正女婿”的标签,没有一分资金、固定资产的赞助,翁俊民立志“我要替我翁家争一口气”,压力之下,事业巨大的成功,让他成了人生赢家。
李文正处事自有他的独特之处。1978年,因印尼盾大贬值,翁俊民进出口生意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有一天,岳父笑着问:“钱没了?”翁俊民:“全没了!”岳父还是微笑地劝导,这对你而言是好事。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感谢现在一个糟糕的状况,让你不再盲目自大,更加小心翼翼。
当时,对岳父是否财务上的支持,李文正也不寄予希望,可第二天,李红跟他说,老爸借钱让他重整旗鼓。
1989年,翁俊民因失去铃木汽车代理负债累累,欠了外国银行1500万美元,他厚着脸皮去找李文正,但没有得到回应。几天后,两人一起晨跑时,李文正突然说:“债务重,先不要买奔驰!”他知道女婿热爱名车,过一阵子,李文正卖掉一个旗下核心业务,汇给女婿作为事业的资金。
“我的岳父,同时又是老师和朋友,一位非凡的人物。没有李文正,在印尼商场上也就没有翁俊民。”翁俊民如是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