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煽除雾霾”申请专利 1500万人能扇出多大的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煽除雾霾”申请专利 1500万人能扇出多大的风?

近日,一个名为“煽除雾霾”的专利申请引发民众围观。专家表示,即使1500万人一起扇扇子,也不会形成一个方向的风,该方法不可行,但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想象的权利,社会没必要过度去关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一个名为“煽除雾霾”的发明申请引发民众围观。专家表示,即使1500万人一起扇扇子,也不会形成一个方向的风,该方法不可行,但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想象的权利,社会没必要过度去关注。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页中,“煽除雾霾方案”发明申请类型为“发明专利”,申请日为“2017-03-04”,案件状态为“等待实审请求”。

该方案的说明书内容显示,按照统一的方向,全民统一行动,共同煽动除霾扇,从地面上建立起强大的风压,使相对静止的空气带着雾霾颗粒流动起来,迫使城市底层静止的或紊乱的含雾霾颗粒较重的空气向同一方向移出城市。

方案指出,在轻度雾霾即雾霾蓝色预警形成之前,确定统一除霾时间,并提前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短信等方式通知公众,请公众根据自己的位置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指定的除霾时间前,就近到达露天摆放除霾扇的地点,并做好准备。

申请人杜科杰(化名)认为,在受雾霾影响期间的城市和地区,人工煽除雾霾可产生非常强大的风力和风量,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显著的特点,并且不会二次环境污染。

然而,该专利申请内容一经媒体报道,舆论一片哗然,质疑和调侃的声音不断。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范绍佳表示,“煽除雾霾”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行。相比起自然风,人工扇风的风力要小很多,根本吹不动整个大气。而且,城市有高楼和树木,阻挡很大。“一个城市中,每个地方的风向也不一样,风向相反就会抵消。如果前面有高楼挡住,扇出的风吹不过去又会倒回来。”范绍佳说。

杜科杰在方案中,还以北京市为例,如果有1500万人参加为煽除雾霾而进行的造风运动,在1小时内至少可将10800亿立方米的空气定向推移1米,等同于把40米高、20公里长、20公里宽的地面低层空气顺着风向,在1小时内定向推移了68公里,而北京市城8区的面积也只有396平方公里(相当于20公里长、20公里宽),这种风力足够将首都刚刚形成的轻度雾霾移出北京城,并避免重度雾霾发生。

范绍佳对此指出,扇子扇出的风是湍流,气团是打转的,不会形成一个方向的风。那么多大的风才能吹散雾霾?范绍佳指出,能吹散雾霾的自然风力量比人工的大很多,一般要达到2-3秒/米,如广州地区需要达到2.8秒/米的风才能让雾霾天气好转,相当于3到4级风,而人类通过扇子很难造出这样的风。

范绍佳称,每个地方雾霾形成的机理不太一样,有的地方因为过量排放,有的地方因为周边地区的雾霾被吹了过来。科学减轻雾霾,应先把排放源缩减下来,降低工业排放,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工厂布局和生产方式,一步往往难以到位。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系统中,杜科杰的专利申请除了煽除雾霾方案之外,还有自动翻转式快浇U渠模具、定时灭蚊器、游泳用鼻塞、正反双四连杆物料挖抓斗、伸缩杆保护装置等五个专利申请,申请时间都在2016年10月份和11月份。

界面新闻了解到,按照中国专利申请规定,申请人需要先提交专利材料,国家专利局会发放受理通知书,通知书发放意味着专利的申请正式进入审批流程。此后还要缴纳申请费,然后才是专利局审查,对于发明专利,这又分为初步审查和实质审查,只有在实质审查之后,才能获取专利。

新京报发表署名佘宗明的评论文章指出,该“发明”申请的案件状态为“等待实审请求”,离申请发明专利成功还差很大一步,在关键性的“实质审查”环节折戟,目前看也是大概率事件。

光明网11月29日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这一发明看似荒诞,但思路可以深究。通过简单直接的人海战术,以“大炼钢铁”式的运动方式,期望以超现实的速度达致目标,恰是经验教训。今天的社会,决不能开展这种违背常理的动以千万人计的社会实验。无论这个发明申请人多么自信,也无论这个方案能否申请成功,对于违背常理人情、关涉千千万万、指望短期达致效果、充满魔幻性诱惑力的运动式方案,都该本能地报以警惕。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谢绍东表示,虽然“煽除雾霾方案”很滑稽,但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想象的权利,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创新,社会没必要过度关注这个事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煽除雾霾”申请专利 1500万人能扇出多大的风?

近日,一个名为“煽除雾霾”的专利申请引发民众围观。专家表示,即使1500万人一起扇扇子,也不会形成一个方向的风,该方法不可行,但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想象的权利,社会没必要过度去关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一个名为“煽除雾霾”的发明申请引发民众围观。专家表示,即使1500万人一起扇扇子,也不会形成一个方向的风,该方法不可行,但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想象的权利,社会没必要过度去关注。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页中,“煽除雾霾方案”发明申请类型为“发明专利”,申请日为“2017-03-04”,案件状态为“等待实审请求”。

该方案的说明书内容显示,按照统一的方向,全民统一行动,共同煽动除霾扇,从地面上建立起强大的风压,使相对静止的空气带着雾霾颗粒流动起来,迫使城市底层静止的或紊乱的含雾霾颗粒较重的空气向同一方向移出城市。

方案指出,在轻度雾霾即雾霾蓝色预警形成之前,确定统一除霾时间,并提前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短信等方式通知公众,请公众根据自己的位置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指定的除霾时间前,就近到达露天摆放除霾扇的地点,并做好准备。

申请人杜科杰(化名)认为,在受雾霾影响期间的城市和地区,人工煽除雾霾可产生非常强大的风力和风量,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显著的特点,并且不会二次环境污染。

然而,该专利申请内容一经媒体报道,舆论一片哗然,质疑和调侃的声音不断。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范绍佳表示,“煽除雾霾”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行。相比起自然风,人工扇风的风力要小很多,根本吹不动整个大气。而且,城市有高楼和树木,阻挡很大。“一个城市中,每个地方的风向也不一样,风向相反就会抵消。如果前面有高楼挡住,扇出的风吹不过去又会倒回来。”范绍佳说。

杜科杰在方案中,还以北京市为例,如果有1500万人参加为煽除雾霾而进行的造风运动,在1小时内至少可将10800亿立方米的空气定向推移1米,等同于把40米高、20公里长、20公里宽的地面低层空气顺着风向,在1小时内定向推移了68公里,而北京市城8区的面积也只有396平方公里(相当于20公里长、20公里宽),这种风力足够将首都刚刚形成的轻度雾霾移出北京城,并避免重度雾霾发生。

范绍佳对此指出,扇子扇出的风是湍流,气团是打转的,不会形成一个方向的风。那么多大的风才能吹散雾霾?范绍佳指出,能吹散雾霾的自然风力量比人工的大很多,一般要达到2-3秒/米,如广州地区需要达到2.8秒/米的风才能让雾霾天气好转,相当于3到4级风,而人类通过扇子很难造出这样的风。

范绍佳称,每个地方雾霾形成的机理不太一样,有的地方因为过量排放,有的地方因为周边地区的雾霾被吹了过来。科学减轻雾霾,应先把排放源缩减下来,降低工业排放,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工厂布局和生产方式,一步往往难以到位。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中国及多国专利审查信息查询系统中,杜科杰的专利申请除了煽除雾霾方案之外,还有自动翻转式快浇U渠模具、定时灭蚊器、游泳用鼻塞、正反双四连杆物料挖抓斗、伸缩杆保护装置等五个专利申请,申请时间都在2016年10月份和11月份。

界面新闻了解到,按照中国专利申请规定,申请人需要先提交专利材料,国家专利局会发放受理通知书,通知书发放意味着专利的申请正式进入审批流程。此后还要缴纳申请费,然后才是专利局审查,对于发明专利,这又分为初步审查和实质审查,只有在实质审查之后,才能获取专利。

新京报发表署名佘宗明的评论文章指出,该“发明”申请的案件状态为“等待实审请求”,离申请发明专利成功还差很大一步,在关键性的“实质审查”环节折戟,目前看也是大概率事件。

光明网11月29日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这一发明看似荒诞,但思路可以深究。通过简单直接的人海战术,以“大炼钢铁”式的运动方式,期望以超现实的速度达致目标,恰是经验教训。今天的社会,决不能开展这种违背常理的动以千万人计的社会实验。无论这个发明申请人多么自信,也无论这个方案能否申请成功,对于违背常理人情、关涉千千万万、指望短期达致效果、充满魔幻性诱惑力的运动式方案,都该本能地报以警惕。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谢绍东表示,虽然“煽除雾霾方案”很滑稽,但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想象的权利,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创新,社会没必要过度关注这个事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