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记者 平影影
看文章就能领红包,下载平台推荐的App就能赚钱?恐怕没那么容易!
近日,多位网友在21聚投诉、百度贴吧等地投诉一款名为“西瓜头条”的App,称在该平台上通过大量阅读文章、下载软件等方式赚外块时,前期很容易赚钱,后期则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达到50元,不仅如此,还有用户账户被无故清零。而根据平台的规定,只有余额中超过50元时才能提现至支付宝。因此,网友质疑平台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况。
但西瓜头条相关负责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称,这种情况并不存在,每天都有大量平台用户提现,之所以后期赚钱比较困难,是因为平台有反刷单机制。
业内人士指出,市面上这种赚钱类App非常多,其运营主体几乎都是网络营销推广公司。
质疑:永远到不了50元
“西瓜头条”是一款资讯类App,对外宣称看文章、分享文章、下载软件、邀请好友下载都能赚取现金。但其规定,只有当用户在平台账户中的余额大于50元时,才能提现至支付宝或兑换Q币或话费。
“花一个多月时间,安装无数软件,阅读大量资讯,好不容易积攒了48元多,今天突然就没有任务接口了,更绝的是连赚的钱也没有查询入口了。西瓜头条毫无兑现承诺之意,甚至连一句解释都没有,呼吁大家不要下载!”11月22日,李迪(化名)在21CN聚投诉平台上写下了自己在西瓜头条上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斥着愤怒。
与李迪有着类似经历的张智,说起这件事却非常平静。他和几个有相同经历的人组建了个QQ群,当大家道出各自的遭遇后,他才意识到,最初希望通过西瓜头条赚些零花钱的想法有些天真。
“刚开始还挺顺利,读篇文章赚几分甚至几毛钱,做个任务(下载平台推荐的App)也能赚几毛钱,收徒(推荐朋友下载西瓜头条)得5元钱。我以为很快就能赚到50元,结果到了30多元后,发现几乎没有赚钱项目了,阅读红包、收徒奖励都没了,偶尔有下载任务,下载1个软件才得1分钱。”张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他意识到还要好几个月才能赚够50元,或者可能根本就到不了50元后,就卸载了西瓜头条。“就当吃一堑长一智呗。”不过有一点他非常疑惑,那就是为何西瓜头条要限定赚够50元才能提现或兑换话费?
“平台是不是故意不让用户赚够50元,这点不好说。但不到50元不让提现,应该不合理吧!就算是30多元、40多元,也是我们花时间、花流量赚出来的,为什么不给我们。”张智疑惑道。
体验:10分钟赚11元
法治周末记者分别在华为应用商店、苹果应用商店中下载了西瓜头条客户端,发现在华为应用商店中,有十多位用户也提出了上述问题,纷纷称上当。
记者下载完西瓜头条客户端后,发现App上没有注册账户的设置,也没有用户注册协议等条款。对赚钱方法的说明也只有十几个字,并未提到详细规则。
点开App后,记者收到了3元新人现金红包,随后记者随意点击平台上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会获得一个现金红包,金额从4分钱到1元钱不等,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记者就获得了6元钱;成功邀请一位好友下载西瓜头条后,又获得5元现金红包,共计11元。
不仅如此,平台界面上还有一个“任务”板块,该板块推荐了“好享瘦”“乐嗨秀场”“亚朵”等十多款App供下载,下载一款App可赚0.4元到1元。
之后的几天内,记者偶尔打开西瓜头条,点击文章,仍然会获得0.2元、0.4元等数额的红包,但与之前点开每篇文章都能获取红包不同,之后几天平均点开三篇文章才能获得红包。不仅如此,邀请用户下载的奖励也从最初的5元降到了3元。
为何前期赚钱如此容易,后期赚钱难度便提高?是否存在后台操控?11月23日,记者联系采访了西瓜头条App的运营方——北京零用钱科技有限公司,当日未获回复。
但11月22日,李迪在21CN聚投诉上反馈称西瓜头条的工作人员当晚向其电话解释是技术原因造成的问题,并以微信红包的方式补偿了50元钱。
11月25日,西瓜头条相关负责人回复法治周末记者称,平台确实有赚钱规则,但未对用户公开;平台每天都有大量用户成功提现,不存在无法赚到50元的情况;之所以后期赚到的钱没有初期多,是因为平台设置了防刷单机制;但当记者询问每日成功提现的用户数或金额时,对方称涉嫌商业机密,不便回复;而对于50元才能提现的规定,对方只称要设置门槛,但并未进行进一步说明。
专家:属劳务合同 设提现门槛无效
京师律师事务所互联网金融法律事务部主任、高级合伙人左胜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平台规则往往是由平台运营者事先拟定、提供并反复使用的,为格式条款,“不满50元不能提现”明显减轻平台责任,又没有明显提示和事先告知,损害了用户利益,属于霸王条款。
一位不愿具名的民商经济法教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西瓜头条的运营公司与用户之前已经形成了劳务合同,用户提供了阅读、下载等劳务,就应当按照合同获得报酬。西瓜头条运营公司设置的50元提现门槛是无效条款,用户完全有权支配自己获得的报酬。
“我认为,虽然西瓜头条没有像其他App一样,提前向用户明示用户协议并获取后者同意,但二者实质上已经形成了有效的劳务合同。西瓜头条的运营公司可视为特定人,手机用户则视为不特定人,特定人向不特定人发出了一份要约,后者接受了要约,付出了阅读、下载等劳务,前者向后者的平台账户中发放了现金红包,二者之间有效的劳务合同就成立了。”该教授如是分析。
但该教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劳务合同成立的情况下,还要根据平台账户的性质分情况讨论这笔钱是否该直接归属用户。
“若用户在平台的账户等同于微信红包,那么它跟实际的银行账户是差不多的,只要钱到了账户就是用户的,用户是所有权人,对方不能限制。”该教授表示,若平台账户是虚拟账户,即账户中是虚拟金币等,在这种情况下,西瓜头条应当按照劳务合同来支付或兑换用户的报酬,而不能通过设置门槛来限制。
市场:赚钱软件需明示规则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除了西瓜头条这样的“赚钱软件”外,还有很多类似模式的App,如“惠头条”“零用钱”“畅转发”等,只不过有的是给用户发放现金红包,有的是虚拟币,并规定只有当用户赚够一定数目后,方可提现或兑换人民币。
对此,一位网络营销推广领域的从业者张行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种赚钱软件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主要由一些网络营销公司或推广公司运营。
“最初App厂商有推广的需求,赚钱软件就鼓励用户下载App,并且给用户一定的报酬;现在除了App厂商,一些视频公司、自媒体等也有推广需求,所以才演化出阅读也能赚钱等更多的形式。”张行说,这种模式本身是没问题的,但由于涉及到钱,如果赚钱规则不公开透明的话,很容易引发纠纷。
左胜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做任务赚钱模式本身不违法,但推广的任务需要以合法合规为前提。
“如果后台操作刻意限制用户提现额度,则严重违背诚实守信和企业商誉;如果其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和不能见光的小动作,恶意拖延兑付资金,达到长期强行占用账户资金,或完成任务后并不实际进行返利的目的,那么该行为就属于恶意欺诈。”左胜高表示,在实际情况中,虽然很多用户怀疑被骗,但由于涉及金额较小,并且也拿不到证据,因此并不会去深究,这也反过来加剧了赚钱软件的不规范运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