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德克士的效率变革,巨头们为何一直痴迷无人餐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德克士的效率变革,巨头们为何一直痴迷无人餐厅?

当然不是只想开一家餐厅啦。

作者:高云凤 编辑:YONY

2015 年,无人餐厅 Eatsa 在旧金山开业爆红,不到两年,它就关掉了纽约、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加州伯克利的 5 家餐厅,只留了旧金山的 2 家维持运营;

因食材问题而遭遇大范围关店的 Eatsa

2016 年 4 月,人人湘创始人刘正刚刚开出“四无餐厅”(无厨师、无收银员、无服务员、无采购员),才三个月,他就把餐厅股权转给他人,转身卖起了系统,无人餐厅也不过只开了一家;

2017 年 6 月,智能煮面贩卖机“卤豆”在上海开业,仅仅四个月,因营业执照问题而叫停......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开

无人餐厅像是个无法被打破的魔咒,在这条路上,商家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可是,为什么大公司都不愿意放弃无人餐厅?尽管在外人眼里,无人餐厅始终跟伪命题划等号,但对于商家而言,这一直是个他们心甘情愿花大价钱探索的处女地。

效率就是命根子

刚刚开了家无人餐厅的德克士给出的答案是“效率化”,在邵信谋(天津顶巧副执行长)看来,作为一家在全国拥有 2300 多家门店的连锁餐厅,如何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兼顾品质稳定和更高的投资回报非常重要。“上个月我们去日本餐访就看到一家装修好的餐厅,因为招不到人而无法开业,人力成本太高了。”他说。

外形多了份科技感

我们在上周去到了德克士总部楼下的无人餐厅,它相比常规店单从外观来看更简洁,德克士三个字下面特意用英文标注了“ Fresh &Future ”,进门后,你会看到服务人员比常规店要少,只留 1-2 个在前厅,其余的 4-5 个在后厨,没有人会跟你打招呼。

你可以像在很多快餐店那样,在座位前扫二维码点餐、付款、下单,订单会显示到吧台旁的取餐柜上方屏幕,我等了 8 分钟左右,手机会推送一条取餐信息,在取餐柜上按下密码,门自动打开,拿到餐食,回到座位,开吃。

手机点餐

这家无人餐厅跟普通店型的主要差别在于,没人给你点餐、也没人给你递餐,点和取完全分离,但等餐时间也一点儿没减少,甚至还有增加嫌疑,原因是这家店增加了“现点现做”环节,非常堡这款产品的饼皮就是下单后才开始制作的,从揉面团到饼皮出炉,需要 2 分 40 秒的时间。即便是无人餐厅,德克士也希望不脱离餐厅本质:好吃。

柜子后面依旧有人放餐

那么问题来了,效率体现在哪?好处当然归企业端所有。

邵信谋说,这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通过减少服务员与顾客沟通的时间而带来的后厨产能释放,一个是设备从「标准化」升级为「智能化」带来的操作简化。

比如设备的温度会更容易控制,厨区的生产过程得以流程拆解,管理到每一个细小环节,这些都能帮助企业用更快的时间实现口味的稳定和产能提升。从 8 月份试运营到现在,这家店的营运效率提升了 30%。

相同目的,但我人更少

因为产品结构有所改变,前厅和后厨的人员配置将会发生变化(外场减少,内场增加),从整体人数看,升级为无人餐厅后,德克士点餐员岗位的 3-4 人(一家店)可直接砍掉,人力成本降低了 30%。请注意,是 30%,不是 90% 也不是 100%。

这就回到了一个本质问题,无人餐厅一定要“无人”吗?

它其实是一个更合理的人员配置问题,即保持更好的投资回报前提下,是否能借助更高效的智能设备,减少更多人力。

邵信谋更愿意把“无人”的概念解读为“智能”,在他看来,不管再高科技,做出来的东西还是要给人吃,与其说无人化、工业化,不如说人力与科技能做一个怎样的导入和平衡。

因此我们也看到,不管是 Eatsa 无人餐厅还是满大街的自助贩售机,它背后总也是得有人去执行,只不过是多少问题。

麦当劳去年在杭州开设了 5 家无人餐厅也并非真的无人,而是在营业时间低峰期 14:00-16:00 不设置人工点单岗位,这样在房租不变以及正常下单的情况下,更少的人力配备既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也能让员工的工作状态更饱和。

“无人”只是一个概念

海阔天空的利益空间

只开一家无人餐厅有点亏,但如果能有更长远的收益就不一样了。

阿里巴巴不就是这么干的?今年 10 月份,它的无人餐厅才刚开业,紧接着 11 月就开放了无人餐厅技术,自助预订、自助点餐、自助取餐、自助会员......餐厅有哪方面需求,就可以购买哪项技术应用。就像 360 周鸿祎说的那样:“从简单一次性卖硬件到卖服务。”

哥卖的是野心

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时候,无人餐厅最大的价值不在于落地和复制,在营销。肯德基 17 年 9 月份在杭州推出的“刷脸支付”便是如此,它的支付速度只比扫码快 4-5 秒,因背负着广大人民群众怕泄露隐私的风险,它设置了授权,然而这种授权又会限制它的普适性,往往最终只能沦为摆设。

以后去肯德基可以刷脸了,但也就这一家

不过这些重要吗?有时候,单纯“试”这个动作就够了。对肯德基来说,至少证明自己进入到了“生物识别技术”的上等阶层,虽然实际大众点评的星星只有三颗(普通店要三星半以上),但百度指数上大家对于肯德基的搜索还是在 9 月 10 号出现了历史性高峰。

德克士也一样,在没有如期进入到一线城市的今天来说,无人餐厅的问世,也许能让它提前获得这些城市消费者和地产商的提前关注。

注意曲线(点击可查看大图)

数据是关键

“如果无法用数据帮助餐厅有效分析运用到服务和消费者体验,做无人餐厅是没意义的。”邵信谋说,企业做无人餐厅的背后更看重的是数据,借助数据,他们可以做出更精准的分析和判断,根据每天新的反馈进行调整,继续回归到效率。

比如传统点餐系统你只能统计一款饮料今天卖了多少杯,但智能点餐可以精确到具体的时间段,消费者性别年龄等等,这些都能有效解决备货不足或者过多的问题。 现在,德克士无人餐厅的日订单增长了 20% 以上。

总结

大公司们为何不愿意放弃无人餐厅?我想到了以上这些,当这些美好被描述的天花乱坠时,我们不妨保持头脑清醒,因为对企业来说,没有人愿意承认,另一端的不美好也会同时存在。

最直接的,如果压根没人来怎么办?当你试图减轻一件事物的重量时,必定有另一件事要给予更多,比如你在无人餐厅里减少了人与人的沟通,那你是否在便利性、性价比、食材本身要做出更多?

消费者不关心你有没有人,他们关心的是今天的饭菜好不好吃、打不打折、上菜速度快不快,这些,无人餐厅能更好的实现吗?

其次,提高效率可以直接拉动营业额的提升,但营业额的提升却不仅仅包含效率这一部分。对餐厅来说,它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引导。“最近我们出了新汉堡要不要尝尝?”“天冷要不要换杯热饮?”这一环节如果只用 5 英寸的屏幕去说,它都不如人来的有力。

无人餐厅,到底哪些环节能够“无人”?借勺子课堂店长提升营讲师陈坤龙老师的话一用:“减少不跟人接触或者跟人接触犯错率、重复性大(比如说是传菜、洗碗等)的环节,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那些失败的无人餐厅大都也犯了同一个错误:过分极端。如果在人与智能化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呢?或许也会有另外的可能吧。

本文为掌柜攻略(ID:zggonglue)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德克士的效率变革,巨头们为何一直痴迷无人餐厅?

当然不是只想开一家餐厅啦。

作者:高云凤 编辑:YONY

2015 年,无人餐厅 Eatsa 在旧金山开业爆红,不到两年,它就关掉了纽约、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加州伯克利的 5 家餐厅,只留了旧金山的 2 家维持运营;

因食材问题而遭遇大范围关店的 Eatsa

2016 年 4 月,人人湘创始人刘正刚刚开出“四无餐厅”(无厨师、无收银员、无服务员、无采购员),才三个月,他就把餐厅股权转给他人,转身卖起了系统,无人餐厅也不过只开了一家;

2017 年 6 月,智能煮面贩卖机“卤豆”在上海开业,仅仅四个月,因营业执照问题而叫停......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开

无人餐厅像是个无法被打破的魔咒,在这条路上,商家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可是,为什么大公司都不愿意放弃无人餐厅?尽管在外人眼里,无人餐厅始终跟伪命题划等号,但对于商家而言,这一直是个他们心甘情愿花大价钱探索的处女地。

效率就是命根子

刚刚开了家无人餐厅的德克士给出的答案是“效率化”,在邵信谋(天津顶巧副执行长)看来,作为一家在全国拥有 2300 多家门店的连锁餐厅,如何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兼顾品质稳定和更高的投资回报非常重要。“上个月我们去日本餐访就看到一家装修好的餐厅,因为招不到人而无法开业,人力成本太高了。”他说。

外形多了份科技感

我们在上周去到了德克士总部楼下的无人餐厅,它相比常规店单从外观来看更简洁,德克士三个字下面特意用英文标注了“ Fresh &Future ”,进门后,你会看到服务人员比常规店要少,只留 1-2 个在前厅,其余的 4-5 个在后厨,没有人会跟你打招呼。

你可以像在很多快餐店那样,在座位前扫二维码点餐、付款、下单,订单会显示到吧台旁的取餐柜上方屏幕,我等了 8 分钟左右,手机会推送一条取餐信息,在取餐柜上按下密码,门自动打开,拿到餐食,回到座位,开吃。

手机点餐

这家无人餐厅跟普通店型的主要差别在于,没人给你点餐、也没人给你递餐,点和取完全分离,但等餐时间也一点儿没减少,甚至还有增加嫌疑,原因是这家店增加了“现点现做”环节,非常堡这款产品的饼皮就是下单后才开始制作的,从揉面团到饼皮出炉,需要 2 分 40 秒的时间。即便是无人餐厅,德克士也希望不脱离餐厅本质:好吃。

柜子后面依旧有人放餐

那么问题来了,效率体现在哪?好处当然归企业端所有。

邵信谋说,这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通过减少服务员与顾客沟通的时间而带来的后厨产能释放,一个是设备从「标准化」升级为「智能化」带来的操作简化。

比如设备的温度会更容易控制,厨区的生产过程得以流程拆解,管理到每一个细小环节,这些都能帮助企业用更快的时间实现口味的稳定和产能提升。从 8 月份试运营到现在,这家店的营运效率提升了 30%。

相同目的,但我人更少

因为产品结构有所改变,前厅和后厨的人员配置将会发生变化(外场减少,内场增加),从整体人数看,升级为无人餐厅后,德克士点餐员岗位的 3-4 人(一家店)可直接砍掉,人力成本降低了 30%。请注意,是 30%,不是 90% 也不是 100%。

这就回到了一个本质问题,无人餐厅一定要“无人”吗?

它其实是一个更合理的人员配置问题,即保持更好的投资回报前提下,是否能借助更高效的智能设备,减少更多人力。

邵信谋更愿意把“无人”的概念解读为“智能”,在他看来,不管再高科技,做出来的东西还是要给人吃,与其说无人化、工业化,不如说人力与科技能做一个怎样的导入和平衡。

因此我们也看到,不管是 Eatsa 无人餐厅还是满大街的自助贩售机,它背后总也是得有人去执行,只不过是多少问题。

麦当劳去年在杭州开设了 5 家无人餐厅也并非真的无人,而是在营业时间低峰期 14:00-16:00 不设置人工点单岗位,这样在房租不变以及正常下单的情况下,更少的人力配备既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也能让员工的工作状态更饱和。

“无人”只是一个概念

海阔天空的利益空间

只开一家无人餐厅有点亏,但如果能有更长远的收益就不一样了。

阿里巴巴不就是这么干的?今年 10 月份,它的无人餐厅才刚开业,紧接着 11 月就开放了无人餐厅技术,自助预订、自助点餐、自助取餐、自助会员......餐厅有哪方面需求,就可以购买哪项技术应用。就像 360 周鸿祎说的那样:“从简单一次性卖硬件到卖服务。”

哥卖的是野心

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时候,无人餐厅最大的价值不在于落地和复制,在营销。肯德基 17 年 9 月份在杭州推出的“刷脸支付”便是如此,它的支付速度只比扫码快 4-5 秒,因背负着广大人民群众怕泄露隐私的风险,它设置了授权,然而这种授权又会限制它的普适性,往往最终只能沦为摆设。

以后去肯德基可以刷脸了,但也就这一家

不过这些重要吗?有时候,单纯“试”这个动作就够了。对肯德基来说,至少证明自己进入到了“生物识别技术”的上等阶层,虽然实际大众点评的星星只有三颗(普通店要三星半以上),但百度指数上大家对于肯德基的搜索还是在 9 月 10 号出现了历史性高峰。

德克士也一样,在没有如期进入到一线城市的今天来说,无人餐厅的问世,也许能让它提前获得这些城市消费者和地产商的提前关注。

注意曲线(点击可查看大图)

数据是关键

“如果无法用数据帮助餐厅有效分析运用到服务和消费者体验,做无人餐厅是没意义的。”邵信谋说,企业做无人餐厅的背后更看重的是数据,借助数据,他们可以做出更精准的分析和判断,根据每天新的反馈进行调整,继续回归到效率。

比如传统点餐系统你只能统计一款饮料今天卖了多少杯,但智能点餐可以精确到具体的时间段,消费者性别年龄等等,这些都能有效解决备货不足或者过多的问题。 现在,德克士无人餐厅的日订单增长了 20% 以上。

总结

大公司们为何不愿意放弃无人餐厅?我想到了以上这些,当这些美好被描述的天花乱坠时,我们不妨保持头脑清醒,因为对企业来说,没有人愿意承认,另一端的不美好也会同时存在。

最直接的,如果压根没人来怎么办?当你试图减轻一件事物的重量时,必定有另一件事要给予更多,比如你在无人餐厅里减少了人与人的沟通,那你是否在便利性、性价比、食材本身要做出更多?

消费者不关心你有没有人,他们关心的是今天的饭菜好不好吃、打不打折、上菜速度快不快,这些,无人餐厅能更好的实现吗?

其次,提高效率可以直接拉动营业额的提升,但营业额的提升却不仅仅包含效率这一部分。对餐厅来说,它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引导。“最近我们出了新汉堡要不要尝尝?”“天冷要不要换杯热饮?”这一环节如果只用 5 英寸的屏幕去说,它都不如人来的有力。

无人餐厅,到底哪些环节能够“无人”?借勺子课堂店长提升营讲师陈坤龙老师的话一用:“减少不跟人接触或者跟人接触犯错率、重复性大(比如说是传菜、洗碗等)的环节,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那些失败的无人餐厅大都也犯了同一个错误:过分极端。如果在人与智能化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呢?或许也会有另外的可能吧。

本文为掌柜攻略(ID:zggonglue)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