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独家专访张强:医生集团“始作俑者”的这三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独家专访张强:医生集团“始作俑者”的这三年

无论旁观者如何评论张强,张强医生集团的每一步都将会是医生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新一步,也将是中国医疗改革漫长征途中的一跬步。

文丨严睿

采访丨沈娟 李雪玲

摄影丨吕海强

关于体制与革新,关于个体与群体,关于医疗本质与市场规律,这个先锋派的血管外科医生既是思考者、批判者,又是变革者和践行者。他的一些话语对很多行业里的人来说并不好听,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真实又真切的谏言。

历史总是少数人开创的,历史也总是在偶然中蕴壤必然。

“父亲,我该不该去这么做呢?”抚触先父的墓碑,医生张强默默在心底发问。

“这是对的,这能带来更好的改变,为什么不去做呢?”一个人独自驱车前往祖上仙居之所,张强其实只是希望能得到一句肯定罢了,因为答案,他早已笃定。

这一幕发生在2014年的7月1日的杭州,这一天,张强医生集团成立。这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医生集团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医生集团。

“Medical Group”,中文译文即“医生集团 ”,这个已被国家健康产业计划形成文件收录其中的词汇,在今天的医界已是人人皆知的通用名词。

而这一名词的“始作俑者”张强,当初翻开辞典的偶然动作却成了开启一个行业新时代的必然行为。

“这个Group什么意思?我查了辞典,释义有小组、团伙,还有集团。我想医生小组这说法太小了,医生团伙也不合适啊,所以就取了‘集团’,非常有幸!”

距离创办张强医生集团3年多的时间,当面对《四百味》谈及开创一段历史,成为行业标签式人物的感受,张强的话语中糅杂着非常强烈的性格色彩。

诸如,他对医生个体在自由执业浪潮中的状态,用了一句“把野猪关起来,它会很难受,家猪就会觉得很舒服”的比喻。

关于体制与革新,关于个体与群体,关于医疗本质与市场规律,这个先锋派的血管外科医生既是思考者、批判者,又是变革者和践行者。

他的一些话语对很多行业里的人来说并不好听,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真实又真切的谏言。

左手柳叶刀、右手开山刀的张强,俨然成为行业发展的一种“符号”,他既是一个个体,又代表了一个群体。

无论旁观者如何评论张强,张强医生集团的每一步都将会是医生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新一步,也将是中国医疗改革漫长征途中的一跬步。

壹.下海裸泳

“医生都是大海里的航员,只不过我们的舢板略好一点,张强的舢板四处漏水,逼得他索性跳海,游到岸上去。”一位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对《四百味》如此评说。

张强的说法倒没有那么的“逼上梁山”,但确是有两件事触发了他:

一件是公立医院的医患矛盾冲突逐渐变成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愈演愈烈;另一件则是自己的孩子出生建档,作为医生的张强发现公立医院问题太多,便转院去了私立医院,就是在接触私立医院的执业医生后,张强彻底动了自由执业的念头。

2012年12月中,张强提出了辞职。当然,周围的同事都难以相信他是要去做个自由执业的医生。

况且,在老东家,张强是科室主任,所在科室全国排名第一,他若是走了,排名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要是再带几个人走,那可就整科垮掉。所以,院里也没那么容易通过。

“我跟院长讲,我准备去体制外,早点批早点做准备。团队培养好了,我走了工作还照常做,我也承诺不带走任何一个医生,不去任何竞争对手那里,走了以后不讲任何对东家不好的话。”

去意已决的张强最终还是离开了。只是自由诚可贵,市场未可期。

医生得要有个执业的落脚地,“手头还是有技术”的张强到了上海沃德医疗中心,成了那里的一名“员工”。

“医生总是要有身份,所以我假装是那儿的员工,签了合同,还要假装是领薪水的,定的一个月3万块。我付给沃德,沃德再发给我。这一倒手,个税就扣掉了不少。”

并不是没有民营医院高薪邀请他,张强只是觉得既然出来做自己的公司,那就应该彻底做个“裸泳者”,落脚点也只是借用别人的办公室和手术室。

在公立医院的20年手术经历,差不多几万病例,也算是积攒了不小的名气,当张强决定离开公立医院的时候,还有200来号病人排队等着他给开刀。

出来之后,一个月时间张强只有5个病人,但这5个跟过来的病人也是将信将疑。

“5个就好。他们不知道我出来干什么,而我知道这需要一个过程。”张强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纠结”。

再后来,“业务量”逐渐多了,张强也招了秘书和助理医生,一步一步逐渐做起来了。

贰.历史必然

其实,在公立医院的时候,张强就是个爱折腾的主儿,“跳”过好几个平台。按他的话讲,这是“体制内创业”,因为每次都是从0到1的过程。

“对平台不满意,就跳到另一个平台,又不满意,再跳。就是想达到某种理想的状态,但却一直达不到。”

显然,体制内是满足不了张强的这种“理想主义”,跳出体制就变成了一个必然。而这也是一个群体的历史必然,只不过张强是跳出来早的那一拨人。

自己干了一年半时间,张强带着一个秘书、一个医生,从赚钱角度而言倒还轻松,但要做公司那就差远了。既然能赚到钱,不如壮大队伍,做成一个医生集团,服务更多的人。

“当初想法就是这么简单。”张强告诉《四百味》,创立张强医生集团后的这三年,一路走下来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很多问题去做了就都解决了。

从3人小组到40多人的团队,从“寄居”在上海沃德、北京和睦家到自己诊所的即将落地,张强医生集团渐渐开始寻找布局全国的扩张路。

“我们现在是北京、上海、昆明,还有浙江。北上是根据地,浙江是我们的发源地,政策又开放。昆明则是想检验一下我们的扩张能力怎么样。”

以4省落地的自建诊所或静脉病中心为支点,张强医生集团的目标是布局全国。

不过,张强认为,医生集团的运营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而轻资产化的共享医疗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借助互联网创造的条件,医生行医一定是个可以共享的行为,医生也是可以共享的一种社会资源。

“医生集团只做好自己的医生品牌、技术品牌,最多加上一些护理团队、运营团队就够了。不用自己投资建诊所,只是与医疗机构合作、分成就可以了。”

其实,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医生的流动性,一旦医生流动性大大增强,则医院管理模式乃至药品器械销售方式、医保的方式改变,都将围绕医生的独立性而改变。

医生就是整个医疗体系变革的“风暴眼”,这是张强看得最清楚的东西。

叁.先行者说

“我们会沿着专科垂直的路线发展,要成为中国最大的血管疾病的诊疗平台。”张强说创业初期的时候也曾想过全科发展,但“人跟不上”,所以就聚集专科垂直了。

拿到分享投资的一轮千万级融资后,张强医生集团目前在4省共有近30多个诊室和10家静脉病中心。

按照张强向《四百味》的表述,张强医生集团计划2018年在江苏、山东等地再扩展5个省份的版图,每个省份都会布局诊所+静脉中心的组织形态,然后与当地的医院合作。

这个连锁扩张的模式,过去三年里在已经扎根的4个省市中得以反复实践和验证。

比如在北京,张强医生集团目前有1家诊所和4家合作挂牌的医院。每个医院都会派出一名医生及护士接受张强诊所的流程培训,配合诊所的医生为病人服务。

“一般诊疗在我们诊所,手术到医院去。我们背后还有无数的医院,他们很欢迎我们。”温饱没问题,赚钱也只是个周期长短的问题,张强现在只专注于把这片市场快速做起来。

张强也说他完全不关心别人想象出来的医生集团的种种问题,因为“真正出来的人担心的根本不是那些事情”。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经历绝大多数人的不知道、看不起,到后来的看不懂,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追赶,只有少数敢去尝试不同的人才是革新的主导者。

在张强看来,医改绝不会是从这个行业里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来的,或者说更多的人只能是被动的适应改革。而作为先行者,自信、笃定、心无旁骛的张强现在很享受“主导者”的状态。

先行者在面临更多不确定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机会红利。

与美国医疗市场中几万个医生集团发展、竞争的格局不同,在中国市场无论哪种统计口径,医生集团的数量目前也不过就五六百家,且大部分也都是近一年时间里成立的。“谁先进来做,扩张就会容易一些。”

张强亦向《四百味》表示,和美国市场不同,中国医生集团是完全可能会出现一些巨头级的企业出来。在他看来,7年左右的时间周期内,国内就会沉淀出一批上市的医生集团。

“现在资本投资医疗的一个周期大概在7年左右,而从医生集团自身来说,团队磨合和资本融资差不多要3年,创始人学习从一个医生到比较成熟的企业家也要经过3、4年时间。从医生集团的发展速度和国家政策来看,7年时间差不多会显现比较清晰的市场格局。”

5年后上市,这是张强医生集团的时间表。在创业3年之后,张强觉得第一批起来的医生集团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力和经验,医生集团创始人的认知则决定接下来的发展态势。

而由于医疗行业的门槛很高,从行业外跨界而来分羹很难。即便是坐拥亿万资产的房地产商,要想介入医生集团这种轻资产的发展模式也很难成为主流。

尤其是医生们已经“醒过来”的时候。

肆.社会资源

医生到底是什么?这或许是张强一直以来不断拷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现在,他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医生是一种社会资源”。显然,这是跳脱出了囿于从某一个机构、某一个群体、某一种利益的限制来审视医生的价值。

一些非公医疗机构、协会邀请张强去当主委,他没有接受,理由是:“我不是公立或者非公的,我是社会的。看病医生是核心,医生说了算,医生应当是在医院或者诊所之上的独立群体。”

尽管也在自建诊所,但张强却向《四百味》表示,他从未把张强医生集团的医生定位为诊所的医生,护士、行政可以是诊所的,但医生却是脱离诊所的,其品牌应该是覆盖全国的。

在医疗服务更为发达的美国,医生拥有很大的权力。即便是梅奥诊所这样曾是中国公立医院推崇和学习的机构,也在面临市场变化和业绩压力的挑战后,将医生团队作为治院的主导。

“世界在变。”在张强看来,比较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就像是比较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哪个更好一样,只是阶段性的,微信出来了再去讨论这个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曾经作为行业主导的电信运营商而今虽然体量依然巨大,但却已经沦为数据流量的“管道商”。从2G时代的语音服务,到3G时代的增值服务,再到4G、5G时代数据服务成为主要需求,强大的运营商从“顶层建筑”变成了“基础设施”,中心地位彻底沦丧。

顺着这个逻辑再来看医疗行业,医院有没有可能只是一种“基础设施”,成为医生们的“工具”?单个的医生恐怕很难,但群体组织形成规模效应,这个预言也并非不可能。

对于医生主导医疗服务发展的组织形式,虽然现在还不能断言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模板,但张强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主动找他们医生集团合作。

不仅仅是医院,保险公司以及各种服务机构也越来越多的围绕医生集团推各种配套服务,这种“资源倒灌”或许就是个前兆。

还有最重要的政策。

“国家政策是朝有利医生集团发展的方向引导,因为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医疗建设,这是国家战略规划。医疗健康是国家层面推动的,不是卫计委层面的,卫计委是配合国家战略做政策推进。”

张强的判断是,正因为医生集团相对更可靠,不会乱来,所以才会是最被政府政策支持的,“价值观聚集起来的人会更专心做事”。

伍.创业“腺素”

因为创业的缘故,张强说他开始“逆生长”。

“十年前,我长得比现在老成多了。以前挺着个肚子,打着官腔,老医生的样子。创业这东西,跟年龄还是有点关系,只是比较幸运的是医疗创业门槛很高。”

曾经在公立三甲医院里混得风生水起,即便算不上功成名就,但在医疗专业领域里开刀开得好,又带来团队,学科建设也有一套……张强和张强这样的老医生们,大小也是个人物。

然而,出走体制,自己创业,张强发现之前建立的自信在面对市场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放不下过去笔挺的身板就很难向市场讨生活。

“没有竞争的环境里的优秀是假优秀,今天我回头看3、4年前的张强医生就没有当时自认为的那般优秀了,因为出来以后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东西要去学习。”

已是“油腻中年”的张强感受到了很多老医生完全没知觉的“中年危机”,在他看来,未来张强医生集团发展的竞争对手不是业内现在50、60后的所谓“大佬”,而是80、90后的年轻医生。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张强医生集团也曾招过很多医生,最后走掉的都是职称很高、准备发挥余热的医生,而留下的却都是为未来负责、有明确目标的年轻医生。

张强医生集团的年龄结构也在刻意的逐年降低。在张强看来,医生集团是一个创业团队,需要“肾上腺素”。

“说再直接一点,就是雄性激素非常重要,没点野心成不了大事。”运作3年后,张强很清楚未来的人才梯队是什么样,“我们现在还在70后,很快要进入80后,但我们已经开始着手瞄准那些优秀的‘半成品’的90后了。”

张强说,如何创造一个让这些优秀的90后在体制外能快速成长的环境,是他现在做医生集团所面临的最大瓶颈,而这需要先突破创始人自己的认知和局限。

“突破自己的认知和局限,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汇聚众智。”

2016年2月27日,张强医生集团联合私人医生工作室、冬雷脑科、沃医妇产名医、宇克疝外科、永春男士整形、旭光颌面外科,共7家医生集团共同发起中国医生集团联盟。

同年10月22日,在“七剑下天山”的召聚之下,联盟成员达到16家,并举办了第一届联盟大会。而在今年11月17、18日第二届联盟大会上,又有27家医生集团加入联盟。

“大家有一些想法,我们就搞了这个医生集团联盟。因为一开始就很正向,而且不讲套话、很务实,我们树立的很多共识也与后来出台很多政府政策相吻合,所以吸引了更多医生集团的加入。”

张强很明白,群体意识的觉醒远比个体的成功更重要,这个行业的改变是需要更多人甚至几代人的行为去改变的。

十问张强:

“白衣天使商业化还是白衣天使”

《四百味》:医生创业和普通人创业是否会不一样?因为很多人觉得白衣天使不应该商业化。

张强:从医生到企业家是需要转换角色的,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比较痛苦,需要重新学习。但白衣天使商业化了也还是白衣天使。

《四百味》:你是第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下水之后有感觉到恐惧吗?

张强:恐惧的人是在岸上,水里的人不恐惧。下水的人哪里顾得了那么多,有时候跟打拳击一样,旁观者看得疼,但创业者已经沉浸其中,自得其乐了。

《四百味》:赚钱和情怀,哪个对于发展医生集团更重要?

张强:干着干着,两个东西都要在一起,即便是为了赚钱也是一种情怀。医生集团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元,有些人办医院,有些人开诊所,但围绕医生就行。主体是人,所以有想象空间。

《四百味》:你现在的小目标是什么?

张强:在垂直领域做最好的专科医生团队,不是专科医院,是专科团队。我们要做到最好,协调性、安全性、舒适性……各种指标,要让老百姓认可。

《四百味》:你想把张强医生集团做成什么样?

张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张强医生集团。

《四百味》:你靠什么把这些医生聚集起来,把这个平台做大?

张强:这是事业。平台越大,品牌效应越大。我们是最具分享精神的,我们有一个500多血管外科的医生社群,分享是医生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四百味》:医院管理和医生集团管理有什么不同?

张强:完全两回事。医院是既管平台又管人,医生集团则侧重于人的管理,所以管理方式不同。

《四百味》:那是不是只有医生出身的人转型才能管理好医生集团?

张强:只要参与到医生集团的人都有可能,很多类型的人都可以成为医生集团的管理者,只要他熟悉这个,熟悉医生集团的发展。

《四百味》: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张强:就是做一个新时代的医生,有变革思想的,有正能量的,对患者有关怀的医生。

《四百味》:从一个新时代医生的视角谈谈医改,最该改什么?

张强:就是医生,医生一流动很多问题慢慢就会改变的。当然,还是会有一些人需要那种稳定和受保护的环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独家专访张强:医生集团“始作俑者”的这三年

无论旁观者如何评论张强,张强医生集团的每一步都将会是医生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新一步,也将是中国医疗改革漫长征途中的一跬步。

文丨严睿

采访丨沈娟 李雪玲

摄影丨吕海强

关于体制与革新,关于个体与群体,关于医疗本质与市场规律,这个先锋派的血管外科医生既是思考者、批判者,又是变革者和践行者。他的一些话语对很多行业里的人来说并不好听,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真实又真切的谏言。

历史总是少数人开创的,历史也总是在偶然中蕴壤必然。

“父亲,我该不该去这么做呢?”抚触先父的墓碑,医生张强默默在心底发问。

“这是对的,这能带来更好的改变,为什么不去做呢?”一个人独自驱车前往祖上仙居之所,张强其实只是希望能得到一句肯定罢了,因为答案,他早已笃定。

这一幕发生在2014年的7月1日的杭州,这一天,张强医生集团成立。这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医生集团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医生集团。

“Medical Group”,中文译文即“医生集团 ”,这个已被国家健康产业计划形成文件收录其中的词汇,在今天的医界已是人人皆知的通用名词。

而这一名词的“始作俑者”张强,当初翻开辞典的偶然动作却成了开启一个行业新时代的必然行为。

“这个Group什么意思?我查了辞典,释义有小组、团伙,还有集团。我想医生小组这说法太小了,医生团伙也不合适啊,所以就取了‘集团’,非常有幸!”

距离创办张强医生集团3年多的时间,当面对《四百味》谈及开创一段历史,成为行业标签式人物的感受,张强的话语中糅杂着非常强烈的性格色彩。

诸如,他对医生个体在自由执业浪潮中的状态,用了一句“把野猪关起来,它会很难受,家猪就会觉得很舒服”的比喻。

关于体制与革新,关于个体与群体,关于医疗本质与市场规律,这个先锋派的血管外科医生既是思考者、批判者,又是变革者和践行者。

他的一些话语对很多行业里的人来说并不好听,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真实又真切的谏言。

左手柳叶刀、右手开山刀的张强,俨然成为行业发展的一种“符号”,他既是一个个体,又代表了一个群体。

无论旁观者如何评论张强,张强医生集团的每一步都将会是医生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新一步,也将是中国医疗改革漫长征途中的一跬步。

壹.下海裸泳

“医生都是大海里的航员,只不过我们的舢板略好一点,张强的舢板四处漏水,逼得他索性跳海,游到岸上去。”一位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对《四百味》如此评说。

张强的说法倒没有那么的“逼上梁山”,但确是有两件事触发了他:

一件是公立医院的医患矛盾冲突逐渐变成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愈演愈烈;另一件则是自己的孩子出生建档,作为医生的张强发现公立医院问题太多,便转院去了私立医院,就是在接触私立医院的执业医生后,张强彻底动了自由执业的念头。

2012年12月中,张强提出了辞职。当然,周围的同事都难以相信他是要去做个自由执业的医生。

况且,在老东家,张强是科室主任,所在科室全国排名第一,他若是走了,排名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要是再带几个人走,那可就整科垮掉。所以,院里也没那么容易通过。

“我跟院长讲,我准备去体制外,早点批早点做准备。团队培养好了,我走了工作还照常做,我也承诺不带走任何一个医生,不去任何竞争对手那里,走了以后不讲任何对东家不好的话。”

去意已决的张强最终还是离开了。只是自由诚可贵,市场未可期。

医生得要有个执业的落脚地,“手头还是有技术”的张强到了上海沃德医疗中心,成了那里的一名“员工”。

“医生总是要有身份,所以我假装是那儿的员工,签了合同,还要假装是领薪水的,定的一个月3万块。我付给沃德,沃德再发给我。这一倒手,个税就扣掉了不少。”

并不是没有民营医院高薪邀请他,张强只是觉得既然出来做自己的公司,那就应该彻底做个“裸泳者”,落脚点也只是借用别人的办公室和手术室。

在公立医院的20年手术经历,差不多几万病例,也算是积攒了不小的名气,当张强决定离开公立医院的时候,还有200来号病人排队等着他给开刀。

出来之后,一个月时间张强只有5个病人,但这5个跟过来的病人也是将信将疑。

“5个就好。他们不知道我出来干什么,而我知道这需要一个过程。”张强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纠结”。

再后来,“业务量”逐渐多了,张强也招了秘书和助理医生,一步一步逐渐做起来了。

贰.历史必然

其实,在公立医院的时候,张强就是个爱折腾的主儿,“跳”过好几个平台。按他的话讲,这是“体制内创业”,因为每次都是从0到1的过程。

“对平台不满意,就跳到另一个平台,又不满意,再跳。就是想达到某种理想的状态,但却一直达不到。”

显然,体制内是满足不了张强的这种“理想主义”,跳出体制就变成了一个必然。而这也是一个群体的历史必然,只不过张强是跳出来早的那一拨人。

自己干了一年半时间,张强带着一个秘书、一个医生,从赚钱角度而言倒还轻松,但要做公司那就差远了。既然能赚到钱,不如壮大队伍,做成一个医生集团,服务更多的人。

“当初想法就是这么简单。”张强告诉《四百味》,创立张强医生集团后的这三年,一路走下来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很多问题去做了就都解决了。

从3人小组到40多人的团队,从“寄居”在上海沃德、北京和睦家到自己诊所的即将落地,张强医生集团渐渐开始寻找布局全国的扩张路。

“我们现在是北京、上海、昆明,还有浙江。北上是根据地,浙江是我们的发源地,政策又开放。昆明则是想检验一下我们的扩张能力怎么样。”

以4省落地的自建诊所或静脉病中心为支点,张强医生集团的目标是布局全国。

不过,张强认为,医生集团的运营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而轻资产化的共享医疗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借助互联网创造的条件,医生行医一定是个可以共享的行为,医生也是可以共享的一种社会资源。

“医生集团只做好自己的医生品牌、技术品牌,最多加上一些护理团队、运营团队就够了。不用自己投资建诊所,只是与医疗机构合作、分成就可以了。”

其实,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医生的流动性,一旦医生流动性大大增强,则医院管理模式乃至药品器械销售方式、医保的方式改变,都将围绕医生的独立性而改变。

医生就是整个医疗体系变革的“风暴眼”,这是张强看得最清楚的东西。

叁.先行者说

“我们会沿着专科垂直的路线发展,要成为中国最大的血管疾病的诊疗平台。”张强说创业初期的时候也曾想过全科发展,但“人跟不上”,所以就聚集专科垂直了。

拿到分享投资的一轮千万级融资后,张强医生集团目前在4省共有近30多个诊室和10家静脉病中心。

按照张强向《四百味》的表述,张强医生集团计划2018年在江苏、山东等地再扩展5个省份的版图,每个省份都会布局诊所+静脉中心的组织形态,然后与当地的医院合作。

这个连锁扩张的模式,过去三年里在已经扎根的4个省市中得以反复实践和验证。

比如在北京,张强医生集团目前有1家诊所和4家合作挂牌的医院。每个医院都会派出一名医生及护士接受张强诊所的流程培训,配合诊所的医生为病人服务。

“一般诊疗在我们诊所,手术到医院去。我们背后还有无数的医院,他们很欢迎我们。”温饱没问题,赚钱也只是个周期长短的问题,张强现在只专注于把这片市场快速做起来。

张强也说他完全不关心别人想象出来的医生集团的种种问题,因为“真正出来的人担心的根本不是那些事情”。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经历绝大多数人的不知道、看不起,到后来的看不懂,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追赶,只有少数敢去尝试不同的人才是革新的主导者。

在张强看来,医改绝不会是从这个行业里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来的,或者说更多的人只能是被动的适应改革。而作为先行者,自信、笃定、心无旁骛的张强现在很享受“主导者”的状态。

先行者在面临更多不确定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市场机会红利。

与美国医疗市场中几万个医生集团发展、竞争的格局不同,在中国市场无论哪种统计口径,医生集团的数量目前也不过就五六百家,且大部分也都是近一年时间里成立的。“谁先进来做,扩张就会容易一些。”

张强亦向《四百味》表示,和美国市场不同,中国医生集团是完全可能会出现一些巨头级的企业出来。在他看来,7年左右的时间周期内,国内就会沉淀出一批上市的医生集团。

“现在资本投资医疗的一个周期大概在7年左右,而从医生集团自身来说,团队磨合和资本融资差不多要3年,创始人学习从一个医生到比较成熟的企业家也要经过3、4年时间。从医生集团的发展速度和国家政策来看,7年时间差不多会显现比较清晰的市场格局。”

5年后上市,这是张强医生集团的时间表。在创业3年之后,张强觉得第一批起来的医生集团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力和经验,医生集团创始人的认知则决定接下来的发展态势。

而由于医疗行业的门槛很高,从行业外跨界而来分羹很难。即便是坐拥亿万资产的房地产商,要想介入医生集团这种轻资产的发展模式也很难成为主流。

尤其是医生们已经“醒过来”的时候。

肆.社会资源

医生到底是什么?这或许是张强一直以来不断拷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现在,他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医生是一种社会资源”。显然,这是跳脱出了囿于从某一个机构、某一个群体、某一种利益的限制来审视医生的价值。

一些非公医疗机构、协会邀请张强去当主委,他没有接受,理由是:“我不是公立或者非公的,我是社会的。看病医生是核心,医生说了算,医生应当是在医院或者诊所之上的独立群体。”

尽管也在自建诊所,但张强却向《四百味》表示,他从未把张强医生集团的医生定位为诊所的医生,护士、行政可以是诊所的,但医生却是脱离诊所的,其品牌应该是覆盖全国的。

在医疗服务更为发达的美国,医生拥有很大的权力。即便是梅奥诊所这样曾是中国公立医院推崇和学习的机构,也在面临市场变化和业绩压力的挑战后,将医生团队作为治院的主导。

“世界在变。”在张强看来,比较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就像是比较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哪个更好一样,只是阶段性的,微信出来了再去讨论这个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曾经作为行业主导的电信运营商而今虽然体量依然巨大,但却已经沦为数据流量的“管道商”。从2G时代的语音服务,到3G时代的增值服务,再到4G、5G时代数据服务成为主要需求,强大的运营商从“顶层建筑”变成了“基础设施”,中心地位彻底沦丧。

顺着这个逻辑再来看医疗行业,医院有没有可能只是一种“基础设施”,成为医生们的“工具”?单个的医生恐怕很难,但群体组织形成规模效应,这个预言也并非不可能。

对于医生主导医疗服务发展的组织形式,虽然现在还不能断言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模板,但张强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主动找他们医生集团合作。

不仅仅是医院,保险公司以及各种服务机构也越来越多的围绕医生集团推各种配套服务,这种“资源倒灌”或许就是个前兆。

还有最重要的政策。

“国家政策是朝有利医生集团发展的方向引导,因为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医疗建设,这是国家战略规划。医疗健康是国家层面推动的,不是卫计委层面的,卫计委是配合国家战略做政策推进。”

张强的判断是,正因为医生集团相对更可靠,不会乱来,所以才会是最被政府政策支持的,“价值观聚集起来的人会更专心做事”。

伍.创业“腺素”

因为创业的缘故,张强说他开始“逆生长”。

“十年前,我长得比现在老成多了。以前挺着个肚子,打着官腔,老医生的样子。创业这东西,跟年龄还是有点关系,只是比较幸运的是医疗创业门槛很高。”

曾经在公立三甲医院里混得风生水起,即便算不上功成名就,但在医疗专业领域里开刀开得好,又带来团队,学科建设也有一套……张强和张强这样的老医生们,大小也是个人物。

然而,出走体制,自己创业,张强发现之前建立的自信在面对市场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放不下过去笔挺的身板就很难向市场讨生活。

“没有竞争的环境里的优秀是假优秀,今天我回头看3、4年前的张强医生就没有当时自认为的那般优秀了,因为出来以后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东西要去学习。”

已是“油腻中年”的张强感受到了很多老医生完全没知觉的“中年危机”,在他看来,未来张强医生集团发展的竞争对手不是业内现在50、60后的所谓“大佬”,而是80、90后的年轻医生。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张强医生集团也曾招过很多医生,最后走掉的都是职称很高、准备发挥余热的医生,而留下的却都是为未来负责、有明确目标的年轻医生。

张强医生集团的年龄结构也在刻意的逐年降低。在张强看来,医生集团是一个创业团队,需要“肾上腺素”。

“说再直接一点,就是雄性激素非常重要,没点野心成不了大事。”运作3年后,张强很清楚未来的人才梯队是什么样,“我们现在还在70后,很快要进入80后,但我们已经开始着手瞄准那些优秀的‘半成品’的90后了。”

张强说,如何创造一个让这些优秀的90后在体制外能快速成长的环境,是他现在做医生集团所面临的最大瓶颈,而这需要先突破创始人自己的认知和局限。

“突破自己的认知和局限,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汇聚众智。”

2016年2月27日,张强医生集团联合私人医生工作室、冬雷脑科、沃医妇产名医、宇克疝外科、永春男士整形、旭光颌面外科,共7家医生集团共同发起中国医生集团联盟。

同年10月22日,在“七剑下天山”的召聚之下,联盟成员达到16家,并举办了第一届联盟大会。而在今年11月17、18日第二届联盟大会上,又有27家医生集团加入联盟。

“大家有一些想法,我们就搞了这个医生集团联盟。因为一开始就很正向,而且不讲套话、很务实,我们树立的很多共识也与后来出台很多政府政策相吻合,所以吸引了更多医生集团的加入。”

张强很明白,群体意识的觉醒远比个体的成功更重要,这个行业的改变是需要更多人甚至几代人的行为去改变的。

十问张强:

“白衣天使商业化还是白衣天使”

《四百味》:医生创业和普通人创业是否会不一样?因为很多人觉得白衣天使不应该商业化。

张强:从医生到企业家是需要转换角色的,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比较痛苦,需要重新学习。但白衣天使商业化了也还是白衣天使。

《四百味》:你是第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下水之后有感觉到恐惧吗?

张强:恐惧的人是在岸上,水里的人不恐惧。下水的人哪里顾得了那么多,有时候跟打拳击一样,旁观者看得疼,但创业者已经沉浸其中,自得其乐了。

《四百味》:赚钱和情怀,哪个对于发展医生集团更重要?

张强:干着干着,两个东西都要在一起,即便是为了赚钱也是一种情怀。医生集团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元,有些人办医院,有些人开诊所,但围绕医生就行。主体是人,所以有想象空间。

《四百味》:你现在的小目标是什么?

张强:在垂直领域做最好的专科医生团队,不是专科医院,是专科团队。我们要做到最好,协调性、安全性、舒适性……各种指标,要让老百姓认可。

《四百味》:你想把张强医生集团做成什么样?

张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张强医生集团。

《四百味》:你靠什么把这些医生聚集起来,把这个平台做大?

张强:这是事业。平台越大,品牌效应越大。我们是最具分享精神的,我们有一个500多血管外科的医生社群,分享是医生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四百味》:医院管理和医生集团管理有什么不同?

张强:完全两回事。医院是既管平台又管人,医生集团则侧重于人的管理,所以管理方式不同。

《四百味》:那是不是只有医生出身的人转型才能管理好医生集团?

张强:只要参与到医生集团的人都有可能,很多类型的人都可以成为医生集团的管理者,只要他熟悉这个,熟悉医生集团的发展。

《四百味》: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张强:就是做一个新时代的医生,有变革思想的,有正能量的,对患者有关怀的医生。

《四百味》:从一个新时代医生的视角谈谈医改,最该改什么?

张强:就是医生,医生一流动很多问题慢慢就会改变的。当然,还是会有一些人需要那种稳定和受保护的环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