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姚刚:“辨影识人”震惊李昌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姚刚:“辨影识人”震惊李昌钰

作为一名监狱管教民警,姚刚几乎每天都要与留着相同发型、穿着相同服装的服刑人员打交道。久而久之,他慢慢练就出超乎常人的技能——“辨影识人”

 姚刚。   汉津监狱供图

法治周末记者 刘志月

发自湖北武汉

姚刚“火”了。他成了大伙儿口中的“影子神探”。也难怪,通过观察行进中的人影,精准找出对应的真人,姚刚这一“辨影识人”的超能力,确非常人能及。

出生于1990年的姚刚,是湖北省沙洋汉津监狱一名管教民警。一名监狱“新兵”,在短短4年时间里练就“火眼金睛”。

华裔神探的惊叹

为了方便和网友互动,几天前,姚刚决定把自己的微博进行加v认证,名字还叫“沙洋汉津民警姚刚”。

目前,这个注册于2014年的微博号,总共只发了5条信息。其中两个是关于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节目的。正因参加这一节目,“影子神探”姚刚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节目现场,姚刚展示了“辨影识人”的特殊技能。

幕布后,30名身高体型相似、发型服饰一致,且受过专业步态训练的模特依次从舞台走过。

姚刚的任务,是从模特中准确找出嘉宾随机确定的4名目标模特,并将模特与号码牌一一对应。

由于部分幕布遮挡,舞台上的姚刚只能识别局部剪影。识别时,“短款红裙+丸子头”的模特统一改变装束,换上长裙以便遮挡更多关键体态信息。

每名模特从幕后走过的时长约20秒,姚刚只有一次机会,且需要将4名目标对象全部找对才算成功,难度可想而知。

聚光灯下,姚刚双眉紧锁,大脑飞快运转,搜索、对比、排除。

“这位模特请移步”……短短几分钟,姚刚准确找出4名目标对象。

“感觉不可思议,假如我们找,至少要她(模特)走两三次,再比较一下,他的速度太快了!”现场嘉宾、“华裔神探”李昌钰惊叹。

节目播出后,获誉“影子神探”的姚刚好评如潮。

此前,同样是在《挑战不可能》的舞台上,一名社区民警“脚印寻人”用时3个多小时。姚刚创造了节目史上最快识人纪录。

“节目刚播完就接到了很多电话,有采访的,有祝贺的,为了整理材料做好第二天的准备工作,我熬了个通宵。”姚刚笑言。

通过手臂找出作案者

如何通过影子找到对应的真人?

姚刚说,除长相不同外,每个人的步态步幅,脖子与下巴以及肩部之间的弧度等都有所不同,通过代码形式记住关键特征,就能精准区别这个人。

“以1号模特为例,她走路甩手的姿势和我表妹很像,将1这个数字比作大树,那这名模特的符号就是‘大树下的表妹’。”姚刚说,将模特的突出特征和自己熟悉的人、事相联系,再将其号码变成一个场景,人与场景对应转化为一个故事,再次辨识起来就不那么难了。

在姚刚看来,“辨影识人”并非超能力,而是一项源于工作的实用技能。

一年多前的一个下午,沙洋汉津监狱民警像往常一样在监区外巡查,发现一间监舍窗户突然飞出一团碎纸。

将碎纸拼凑起来,巡查民警着实吃了一惊——纸条内容暗藏群体性事件苗头,要是不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

接到上报情况后,汉津监狱随即组织调查专班分析研判。

查肯定要查,但是大伙儿犯了愁,监舍不远处的视频监控仅记录下“作案者”一只手臂的影子,几百名服刑人员,如何才能查出扔纸团者?

“每个人的手臂轮廓和动作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将监控视频中留下的影子和服刑人员平日里的情况结合起来,或许可以找到线索。”姚刚提出建议。

不动声色的在监区内走了一圈,姚刚留心观察着服刑人员们的微妙变化。巡查时,他注意到,服刑人员丁某貌似和其他人一样在认真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其实显得有些紧张,甚至有意无意隐藏手部动作。

最终,丁某承认了自己的违纪事实,一起群体性事件隐患得以排除。

随着监狱管理的规范化,让人“心惊”的故事并不多见。监狱民警每天和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服刑人员打交道,更多的,是日常管理中的细节问题。

20岁的钟某是姚刚所在监区的一名服刑人员。不久前,原本积极改造的他突然变得有些迟钝,回答民警的问题也开始心不在焉。

原来,钟某服刑前,其新婚妻子与其约定,如果半年内她没有来探监,两人便离婚。眼看着半年之期将至,妻子迟迟未来探望。钟某由此失了方寸。

找钟某谈心,联系钟某父母及妻子前来探望……有了姚刚的牵线搭桥,钟某终于重拾信心。

“服刑人员微妙变化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姚刚说,留心观察并及时找到解决之策,才能真正助力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真正护好监狱场所安全。

“90后”狱警初长成

姚刚把入行成为一名监狱民警称作一场“意外”,学习刑事侦查技术专业的他原计划是当刑警。

2012年,姚刚从警校毕业。一年后,他决定回家乡湖北随州发展,和朋友一起报考了当地警察岗位,谁知资格审查却未通过。转而,姚刚报考沙洋汉津监狱,后被顺利录取。

相比其他岗位,监狱的工作更枯燥,也存在很多特殊性。刚到单位报到,什么都不熟,这名“90”后民警很多东西都得现学。

一次开饭时,见几名服刑人员不好好排队,姚刚好意提醒,不曾想对方并不理会,才排好的队伍一会儿又乱了。

“某某,排队打饭!”此时,一名老民警远远看到,直接叫出服刑人员的名字,打饭队伍很快便整齐起来。

这次经历让姚刚很受触动。他意识到,只有熟悉了服刑人员才能更好的帮助其进行教育改造。

随着岗位的变化或是服刑人员的变动,监狱民警总得面对些新面孔,怎么办?

姚刚决定“拜师学艺”。

监狱管教民警几乎每天都要与留着相同发型、穿着相同服装的服刑人员打交道。姚刚注意到,久而久之,一些老民警便锻炼出“火眼金睛”——能清楚记得服刑人员的名字,单从背影、步态等就能判断出这名服刑人员是谁。

一方面跟着老民警学,一方面自行潜心琢磨,“新兵”姚刚慢慢总结出自己的识人之道。当年,汉津监狱开始举行以“三辨一识”(听声辨人、见影辨人、看字辨人、科学识人)为主题的岗位大练兵。以此为契机,他的识人水平逐渐变得更加精湛。

2016年,这项汉津监狱在全国首创的监狱警察岗位比武在全省推开。姚刚在湖北首届监狱警察教育管理岗位“三辨一识”技能大赛上夺冠。

诸多荣誉的背后

转眼间,“90”后姚刚已经从警4年。

沙洋监狱管理局特警警示技能比武“七七式手枪射击比赛”第一名,年度全省监狱系统个别教育能手,汉津监狱2016-2017年度“十佳青年”……

诸多荣誉背后,是姚刚看得见的成长。

姚刚笑言,一开始是为了工作学习积累识人技能,后来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走在大街上也习惯性地去观察别人的背影和步态,想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子,有过什么工作经历。

参加《挑战不可能》胜利归来,“影子神探”姚刚的事迹,先后得到湖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谭先振,湖北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蒋国平的肯定。

沙洋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段晓东说,准确记住服刑人员的姓名、特征等是监狱民警从事教育改造工作的一项技能,姚刚过硬的专业素养、精湛的警务技能、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值得学习。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技能,把一个个走向歧途的服刑人员改造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让他们重新融入到这个社会,我觉得就是最有成就的事。”姚刚说。

(《法制与新闻》见习记者何正鑫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姚刚:“辨影识人”震惊李昌钰

作为一名监狱管教民警,姚刚几乎每天都要与留着相同发型、穿着相同服装的服刑人员打交道。久而久之,他慢慢练就出超乎常人的技能——“辨影识人”

 姚刚。   汉津监狱供图

法治周末记者 刘志月

发自湖北武汉

姚刚“火”了。他成了大伙儿口中的“影子神探”。也难怪,通过观察行进中的人影,精准找出对应的真人,姚刚这一“辨影识人”的超能力,确非常人能及。

出生于1990年的姚刚,是湖北省沙洋汉津监狱一名管教民警。一名监狱“新兵”,在短短4年时间里练就“火眼金睛”。

华裔神探的惊叹

为了方便和网友互动,几天前,姚刚决定把自己的微博进行加v认证,名字还叫“沙洋汉津民警姚刚”。

目前,这个注册于2014年的微博号,总共只发了5条信息。其中两个是关于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节目的。正因参加这一节目,“影子神探”姚刚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节目现场,姚刚展示了“辨影识人”的特殊技能。

幕布后,30名身高体型相似、发型服饰一致,且受过专业步态训练的模特依次从舞台走过。

姚刚的任务,是从模特中准确找出嘉宾随机确定的4名目标模特,并将模特与号码牌一一对应。

由于部分幕布遮挡,舞台上的姚刚只能识别局部剪影。识别时,“短款红裙+丸子头”的模特统一改变装束,换上长裙以便遮挡更多关键体态信息。

每名模特从幕后走过的时长约20秒,姚刚只有一次机会,且需要将4名目标对象全部找对才算成功,难度可想而知。

聚光灯下,姚刚双眉紧锁,大脑飞快运转,搜索、对比、排除。

“这位模特请移步”……短短几分钟,姚刚准确找出4名目标对象。

“感觉不可思议,假如我们找,至少要她(模特)走两三次,再比较一下,他的速度太快了!”现场嘉宾、“华裔神探”李昌钰惊叹。

节目播出后,获誉“影子神探”的姚刚好评如潮。

此前,同样是在《挑战不可能》的舞台上,一名社区民警“脚印寻人”用时3个多小时。姚刚创造了节目史上最快识人纪录。

“节目刚播完就接到了很多电话,有采访的,有祝贺的,为了整理材料做好第二天的准备工作,我熬了个通宵。”姚刚笑言。

通过手臂找出作案者

如何通过影子找到对应的真人?

姚刚说,除长相不同外,每个人的步态步幅,脖子与下巴以及肩部之间的弧度等都有所不同,通过代码形式记住关键特征,就能精准区别这个人。

“以1号模特为例,她走路甩手的姿势和我表妹很像,将1这个数字比作大树,那这名模特的符号就是‘大树下的表妹’。”姚刚说,将模特的突出特征和自己熟悉的人、事相联系,再将其号码变成一个场景,人与场景对应转化为一个故事,再次辨识起来就不那么难了。

在姚刚看来,“辨影识人”并非超能力,而是一项源于工作的实用技能。

一年多前的一个下午,沙洋汉津监狱民警像往常一样在监区外巡查,发现一间监舍窗户突然飞出一团碎纸。

将碎纸拼凑起来,巡查民警着实吃了一惊——纸条内容暗藏群体性事件苗头,要是不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

接到上报情况后,汉津监狱随即组织调查专班分析研判。

查肯定要查,但是大伙儿犯了愁,监舍不远处的视频监控仅记录下“作案者”一只手臂的影子,几百名服刑人员,如何才能查出扔纸团者?

“每个人的手臂轮廓和动作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将监控视频中留下的影子和服刑人员平日里的情况结合起来,或许可以找到线索。”姚刚提出建议。

不动声色的在监区内走了一圈,姚刚留心观察着服刑人员们的微妙变化。巡查时,他注意到,服刑人员丁某貌似和其他人一样在认真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其实显得有些紧张,甚至有意无意隐藏手部动作。

最终,丁某承认了自己的违纪事实,一起群体性事件隐患得以排除。

随着监狱管理的规范化,让人“心惊”的故事并不多见。监狱民警每天和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服刑人员打交道,更多的,是日常管理中的细节问题。

20岁的钟某是姚刚所在监区的一名服刑人员。不久前,原本积极改造的他突然变得有些迟钝,回答民警的问题也开始心不在焉。

原来,钟某服刑前,其新婚妻子与其约定,如果半年内她没有来探监,两人便离婚。眼看着半年之期将至,妻子迟迟未来探望。钟某由此失了方寸。

找钟某谈心,联系钟某父母及妻子前来探望……有了姚刚的牵线搭桥,钟某终于重拾信心。

“服刑人员微妙变化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姚刚说,留心观察并及时找到解决之策,才能真正助力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真正护好监狱场所安全。

“90后”狱警初长成

姚刚把入行成为一名监狱民警称作一场“意外”,学习刑事侦查技术专业的他原计划是当刑警。

2012年,姚刚从警校毕业。一年后,他决定回家乡湖北随州发展,和朋友一起报考了当地警察岗位,谁知资格审查却未通过。转而,姚刚报考沙洋汉津监狱,后被顺利录取。

相比其他岗位,监狱的工作更枯燥,也存在很多特殊性。刚到单位报到,什么都不熟,这名“90”后民警很多东西都得现学。

一次开饭时,见几名服刑人员不好好排队,姚刚好意提醒,不曾想对方并不理会,才排好的队伍一会儿又乱了。

“某某,排队打饭!”此时,一名老民警远远看到,直接叫出服刑人员的名字,打饭队伍很快便整齐起来。

这次经历让姚刚很受触动。他意识到,只有熟悉了服刑人员才能更好的帮助其进行教育改造。

随着岗位的变化或是服刑人员的变动,监狱民警总得面对些新面孔,怎么办?

姚刚决定“拜师学艺”。

监狱管教民警几乎每天都要与留着相同发型、穿着相同服装的服刑人员打交道。姚刚注意到,久而久之,一些老民警便锻炼出“火眼金睛”——能清楚记得服刑人员的名字,单从背影、步态等就能判断出这名服刑人员是谁。

一方面跟着老民警学,一方面自行潜心琢磨,“新兵”姚刚慢慢总结出自己的识人之道。当年,汉津监狱开始举行以“三辨一识”(听声辨人、见影辨人、看字辨人、科学识人)为主题的岗位大练兵。以此为契机,他的识人水平逐渐变得更加精湛。

2016年,这项汉津监狱在全国首创的监狱警察岗位比武在全省推开。姚刚在湖北首届监狱警察教育管理岗位“三辨一识”技能大赛上夺冠。

诸多荣誉的背后

转眼间,“90”后姚刚已经从警4年。

沙洋监狱管理局特警警示技能比武“七七式手枪射击比赛”第一名,年度全省监狱系统个别教育能手,汉津监狱2016-2017年度“十佳青年”……

诸多荣誉背后,是姚刚看得见的成长。

姚刚笑言,一开始是为了工作学习积累识人技能,后来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走在大街上也习惯性地去观察别人的背影和步态,想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子,有过什么工作经历。

参加《挑战不可能》胜利归来,“影子神探”姚刚的事迹,先后得到湖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谭先振,湖北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蒋国平的肯定。

沙洋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段晓东说,准确记住服刑人员的姓名、特征等是监狱民警从事教育改造工作的一项技能,姚刚过硬的专业素养、精湛的警务技能、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值得学习。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技能,把一个个走向歧途的服刑人员改造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让他们重新融入到这个社会,我觉得就是最有成就的事。”姚刚说。

(《法制与新闻》见习记者何正鑫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