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除了基因,生活环境也至关重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生活的地域不同,会导致人们性格不同。然而,究竟是地域中的什么环境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近期,发表在顶级国际期刊《Nature:Human Behaviour》的一项研究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探究了人们所生活地域的气候环境是否会对人格产生影响。这项研究由国内外多所高校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其中,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Wenqi Wei(韦文琦)和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Jackson G. Lu(陆冠南)是共同第一作者。

由于人们每天都会根据环境温度调整自己的衣食住行,研究者着重探究了环境温度对人格的影响。研究者们认为,温和的环境温度与人格中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和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舒适的温度是人类作为恒温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温和的环境温度鼓励人们探索外部世界,因而能够与他人交往、体验新事物,而且可以带来积极情绪、让个体做出更多亲社会行为,因而可能促进社会化、个人成长。相反,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人们更少到外面活动。
基于上述理由,研究者假设:生活在温和气温中的人们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社会化和个人成长。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测量了人们的大五人格,包括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和开放性。前三种人格特质又合并称为α因素,代表社会化和稳定性(socialization &stability);后两种人格特质又合并称为β因素,代表个人成长和可塑性(personal growth &plasticity)(如下图)。
大五人格
为了减少其他变量的影响、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研究者分别以城市和邮编区为最小分析单位,在文化不同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展开了大样本研究调查。由于出生到成年这一人生阶段对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研究者收集了人们成长的地区的气象数据,包括气温、风速、气压、湿度等。
在研究一中,来自59个中国城市的5587名大学生参与了大五人格的测量(测量工具为40项人格量表)。为了控制迁移选择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者将样本限制在上大学前都在籍贯所在地出生、成长的学生。气象数据包括1971-2010年间每年的平均气温、风速和气压。基于以往研究,研究者将22℃定义为温和气温,温度越高或越低,即是越不温和。
多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平均气温越接近于22℃,则α因素和β因素,以及大五人格中的各项特质(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尽责性)的水平都显著更高。气压、风速与人格没有明显关系。
同时,在考虑了年龄、性别、默从应答风格、区域人口密度、人均GDP、人均水稻面积、人均小麦面积、流感发病率、平均气温浮动程度等一系列控制变量后,这一结果依然成立(各变量的效应量见下图)。研究者还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分析模型,再次指出温和气温是人格特质的重要预测变量。

在研究二中,研究者探究了温和气温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在美国是否也同样成立。这次研究以邮编区为单位,调查了1,660,638名跨越不同年龄、种族群体的美国人。他们参加了大五人格的测量(测量工具为44项大五人格问卷),并报告了自己度过大部分青少年时期的地区的邮政编码。气象数据包括1980-2010年间每年平均气温、风速和湿度。
研究二的结果和研究一的结果一致,即当邮编区的平均气温越接近于22℃,则α因素和β因素,以及大五人格中的各项特质(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尽责性)的水平都显著更高。重要的是,温和气温是影响人格的唯一气象因素(各变量的效应量见下图)。

综上所述,人们在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域的环境温度对日后的人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环境温度较为温和时,人们会更加外向、开放、宜人、情绪稳定、有责任心,总体上更善于社交、个人成长水平更高、具有更强的可塑性。
参考文献:
Wei, W., Lu, J. G., et al. (2017). Regional ambient temperature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personality. Nature Human Behaviour.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