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价值早在web3.0时代,就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移动互联网普及,网民年轻化,娱乐消费升级,人口结构调整,都使社交媒体红利时代来得过于迅猛。大量头部人群获取信息的习惯从传统渠道转向社交平台,然后常态化。创业者云集,社交媒体创业逐渐变成红海。
在红海市场,创业者如何把握业务转型,产品迭代保持优势?我们以校内网为例,展开解读。
2005年校内网创办时,垂直于校园社交场景。此时,大家出去吃顿饭合个影回来一定是第一时间发校内,而不是发朋友圈;下课了回到宿舍也一定是躺在床上刷校内,而不是刷微博。
可惜,这个曾经被誉为“中国的Facebook”的校内,却在Facebook尚未进入中国的时候就自己倒下了。
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有些复杂,毕竟校内网贯穿了我整个大学生活,随着校内日渐式微,很多人都对校内的衰弱做出了分析,有的说是广告太多,有的说是用户体验太差,还有人说是微信的崛起等等……但是在我看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内的倒下也非一日之功。
辍学创业:校内的诞生
那是03年的圣诞节,王兴中断了在美国特拉华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博士学业,选择回国创业。看到SNS在美国的成功和这种模式在国内的空白,他前后创立了好几个SNS网站,此时Facebook还尚未诞生。
王兴做的第一个试水项目叫多多友,用户注册以后可以加一些朋友,也可以借此认识朋友的朋友。可惜历时不到一年就下线了,用户不足2万。
事后,王兴在总结经验时称,多多友缺乏清晰的用户定位,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推广上,它开创了同学拉同学的传播模式。
第二个项目叫游子图,跟多多友的社交性质不同,这是一个服务性的网站,王兴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发现父母们不太习惯上网,但是又有掌握子女动态的需求。
游子图可以让在海外的游子把数码照片发到国内,付费后再冲印出来给他们的父母,定位很明确,就是海外的游子,也就是留学生。
04年2月,Facebook在美国诞生,Facebook初始阶段锁定校园的垂直路线对王兴触动很大:在现实生活中处在密集关系下的人际网络更容易做到推广和传播。
深思熟虑之后,王兴决定专注于一块细分市场:大学校园SNS。
综合之前的经验与教训,校内网终于出炉。因为清华是王兴的母校,校内网也从清华北大等国内高校开始推广。
效果卓越,上线仅三个月,校内网就吸引了3万用户,之后辐射到其它大学,不到一年,校内网便积累60万的注册用户,占当时大学生总量的3%。
资本注入:校内的辉煌
06年,国内SNS兴起,51.com、5q、占座等网站也各占山头。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自身网站用户激增的情况下,校内网急需资金注入。王兴四处寻找融资未遂,其中就包括现在美团网的投资方红杉资本,融不到资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方普遍觉得王兴的14人团队太年轻,无法说服投资者给他们信心。
无奈之下王兴于06年9月将校内卖给了千橡互动,自此千橡创始人兼CEO陈一舟成为了决定人人网命运的关键性人物。
06年底千橡将5q与校内合并,校内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校内的首页有一个人气值,表示有多少人访问过你的人人网主页,通过发布文章跟照片可以提高人气,学生之间都有攀比的心态,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大大的提升了用户粘性,鼓励用户多发内容。
之后08年校内又推出了开放平台战略,大量的第三方网络公司、编程爱好者为校内开发了大批量的网页版互联网小应用程序和网页版游戏,大量社会化的网页游戏为用户之间的互动也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途径,校内也真正往多元化的平台发展。
Facebook可以翻译成面对一本书(Face a book),初期定位为校园SNS完全没问题,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面孔都是一本书(your face is your book),记录每个人的生活,所以转型起来比较顺畅。
但是校内不同,这个名称局限性太大了,试图转型的Facebook对校外开放以后注册量节节攀升,可校内却因为名字的问题注册量达到瓶颈,还被其实不算同类型的开心网抢走了许多用户。
于是乎09年,校内网改名人人网,把用户定位从校园扩散到全社会。
Facebook成功的例子就在眼前,校内的转型似乎也正是它的转折点,陈一舟与其团队的态度都十分乐观,期待着校内改名后的再次突破,然后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
转型失败:人人的没落
SNS大火的时候有一个概念炒的特别厉害,叫做六度空间理论或者六度人脉理论,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也可以理解为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而通过SNS的聚合效应,人们可以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发现商业机会。
所以想要实现这个理论,你不可能只聚焦于校园。很多人认为校内的失败就是源于这次改名,我不敢苟同。
前面说了,这个名称局限性太大了,如果不改名的话,学生用户离开了校园,可能就会觉得我不在校内了,为什么还要用校内。但是改名成人人,似乎这个问题就好解决的多。
我认为人人的转型十分正确,甚至可以说这是打破瓶颈的必经之路。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转型失败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校内除了把名字换成了人人网,换汤不换药,其它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这就像比如说一个科技媒体,有一天改名,打算转型想做综合媒体,但是他主打的还是科技向的内容,那粉丝群也不会有什么变化,甚至原先可能会关注你的潜在粉丝因为你改名反而不会关注你了。
不同于微博、知乎、贴吧、豆瓣等网络社区,人人社交关系十分的简单与纯粹——现在的、以前的同学跟校友。
因为人人转型以后并没有在全网范围铺开,主要的用户群体依然是学生,当你登录上去的时候看到的全是期末提纲,学校运动会之类的内容,曾经让你如获至宝的考试宝典如今让你已经很难提得起兴趣,离开就成为了必然。
当然,我国在线大学生两三千万,每年有毕业生自然也有新生,就算守住校园的这一亩三分地人人也不至于一蹶不振,所以人人的没落还有其它原因。
人们上社交网站的目的很简单,第一个是不吐不快,分享自己的新鲜事或者感受,第二个就是看感兴趣的人与内容。前一点人人做到了,但是后一点被忽略了。
根据二八原则,20%的人是内容创造者,80%的人只是跟随者,留住那20%才是最关键的,但是人人网并没有做到。
人人的最新资讯跟段子基本上都是搬运自微博,原创能力极差,少有的几个原创也是被各种抄袭也没人管。
一些诸如章泽天之类的校园明星明明是很好的爆点,却因为不加好友不能观看用户主页,或者用户好友已到上线无法继续添加之类的一手烂牌把大量优质内容原创者与明星拱手让人,反倒是新浪微博趁机崛起,笼聚了大量的明星、段子手以及其它原创内容提供者,一举弥补了之前博客重内容轻互动的短板。
移动端:压倒人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人人的用户体验很差,很多人认为这是人人倒下的主要原因。但是就像12306的用户体验也是差到不行可是依然大家都在用,所以用户体验只能说次之,关键还是产品,或者说产品的功能最重要。
就比如说你想在线看个电影,大家都知道电影网站广告极多,用户体验极差,但是我只看电影,所以这些都可以忽略。
前面说了,人们上社交网站主要是为了分享自己的内容以及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于移动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微信趁势而起,甚至干翻了一直以国产机,山寨机用户为主啃老本的手机QQ。
在校园都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在互联网则更加激烈,不进则死。就连曾经的王者——手机必装的手机QQ都能被干翻,更何况人人?人人的移动端出来的晚不说,发个照片更是压缩到模糊的没法看,站内信还发不出去。
相比微博的私信,微信的朋友圈,人人的移动端毫无优势,可以说这也成了压倒人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着人人日渐式微,陈一舟意识到转型失败,试图将人人重新定位为校园SNS却为时已晚,大势已去。
人人如今的市值基本上一大半反倒是来自于投资,掌门人陈一舟更像一个投资人,注重风投方面的业务自然会削弱公司战略发展方向相关。当然校内的失败也不能代表是陈一舟的失败,陈一舟仍旧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
很多人对于王兴把校内让给了陈一舟感到十分惋惜,认为如果当时没有被收购可能就不会有今日的败亡。但是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多如果,退一步讲,假如校内当初融到了资,那么王兴的重心估计依然还是在校内上,美团也就不会诞生,到底是美团还是校内对社会的影响与贡献更大,想必我不说大家心中也有了答案。
就像王兴说的那句“做的太早会成先烈,什么时机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做的太晚连成为先烈的机会也没有,王兴成功的抓住SNS大火的机会做出了校内,但是陈一舟并没有抓住移动端大火的机会做好移动端,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错失良机,最终只能跟其他逝去的网站一起静静的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本文为希鸥网原创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