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他们的芳华,从未真正在一起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他们的芳华,从未真正在一起过

他们终究还是错过了。

电影档期经历一撤再撤,也不过是常有的事。

起初因为《芳华》是年代片,以至于公社君非常抗拒。个人喜好而已,莫名的对年代极强的剧情不感兴趣。不过,却又因为角色和导演十分关注。贱得慌?档期一直退到如今的“贺岁”,也算是不易。

公社君有位朋友,是个愤青。

朋友圈天天能看到评论社会问题啊、政治、民生,乱七八糟的。明明是个九零后,偏偏活得像个老干部。他对《芳华》这部电影的评价极高。《芳华》用他的话来说,题材的敏感性甚至超过了《我不是潘金莲》。

电影的大背景太过真实。当然免不了在经过“洗礼”后,会有部分的修改删减,但是已经十分还原当年的样子。

电影对越战的正面陈述,近20年公映国产电影恐怕也是绝无仅有。除此之外,里面对文革的展现、知识分子对活雷锋的挤压蹂躏、退伍老兵的待遇以及九十年代初期机关干部的腐败作风等都是以往国产电影想都想不敢想的。

那么《芳华》主要在讲什么?在这之前要提一下小说作者严歌苓。她的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

严歌苓早期作品多以少女的视角来叙述,当年的禁片《天浴》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以《少女小渔》与《天浴》为例,着重于揭露社会黑暗面,展现那个时代的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禁锢之下的悲惨命运。在这个故事里,文秀作为上山下乡中女知青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反人性的社会之下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渴望获得公平,却最终惨死在无数男人的蹂躏之下。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都是处于绝对的第一主角。即便是后来的《芳华》与《归来》中,男性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多是依靠女性角色建立起来的。

《芳华》恰巧也是讲了年轻人的故事。一群年轻人,他们的青春时期与后来的命运。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

乐于助人、质朴善良的刘峰。黄轩,起初对他无感,甚至想要黑一把的观众们,在看了他的《非凡任务》后认可了他的演技。当然,公社君当时赶了早场去看,后面已经对他路转粉。

从农村来屡遭文工团女兵歧视与排斥的何小萍。苗苗,一个舞蹈动作就能掀起一场舆论风波。人们对于舞蹈演员的各种评论纷涌而至,最后也不知如何平息的,当然公社君即使八卦也懒得分析那么无趣的事情。

两人意外离开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团,卷入了残酷的战争,在战场上继续绽放着血染的芳华。他们感受着集体生活的痛与暖、故人的分别与重逢,还有时代变革之下,每个人的渺小脆弱和无力招架。

当然,也有观众看完后像刚军训完一样。

尤其是文工团解散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参加完军训看同学们抱头痛哭时一样如坐针毡。一群在文革里估计就是红卫兵的人,在永远虚假的歌舞升平之后,终于活到了可以缅怀青春的年纪。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还真是够残酷也够写实的了。

“一个从来没被善待的人,最能够识别善良。”

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人物有一个共性,就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有一点点缺心眼,是边缘的,弱势的。可就是边缘弱势的女性却如一滴水一样折射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和人性。

“写这个故事所有的细节不用去想象、不用去创造,全是真实的,我写这座楼,就回忆这里的地形地貌,哪里是排练厅,哪里是练功房,脑子里马上还原当时的生态环境。”严歌苓称《芳华》是一次非常自然的写作。

“我们是信奉平凡即是伟大的一代人。”黄轩饰演的角色有着超乎常人的心灵手巧、超越自我本能的善良和利他心,以“模范标兵”的姿态在被需要中活得心满意足,却因一次“触摸事件”遭遇人生巨大转折。

《芳华》的尾声部分,大可认为,他们只是被无情的体制,打得更惨了。然而作为画外音的萧穗子,也只是那样默默看着。电影也不忘交代一下她的爱情,同样的无疾而终。

何小萍和刘峰终究是错过了,即使临死前陪在刘峰身边的人是她,他们都未曾真正在一起过。小说里是这样,刘峰病危去医院之前不忘帮她砌平浴室地砖、修好冰箱内的灯、补好磕坏的釉彩碗,最后的遗言还是想着,那个碗是用指甲油补的,还是扔了吧,谁知道有没有毒。

“小钢炮”的北京老爷们气息和严歌苓的女性形象第一视角相融合,其实把《芳华》拍得没那么尖锐了,钝化了也宽厚了。

它想反映折射点什么,同时也在拿战争作为面子,内里讲着青春与人性。电影给公社君的感觉除了年代感,就是遗憾二字。从来最怕遗憾,也希望人生不要掺杂后悔。不过,活好当下罢,免得以后还有遗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他们的芳华,从未真正在一起过

他们终究还是错过了。

电影档期经历一撤再撤,也不过是常有的事。

起初因为《芳华》是年代片,以至于公社君非常抗拒。个人喜好而已,莫名的对年代极强的剧情不感兴趣。不过,却又因为角色和导演十分关注。贱得慌?档期一直退到如今的“贺岁”,也算是不易。

公社君有位朋友,是个愤青。

朋友圈天天能看到评论社会问题啊、政治、民生,乱七八糟的。明明是个九零后,偏偏活得像个老干部。他对《芳华》这部电影的评价极高。《芳华》用他的话来说,题材的敏感性甚至超过了《我不是潘金莲》。

电影的大背景太过真实。当然免不了在经过“洗礼”后,会有部分的修改删减,但是已经十分还原当年的样子。

电影对越战的正面陈述,近20年公映国产电影恐怕也是绝无仅有。除此之外,里面对文革的展现、知识分子对活雷锋的挤压蹂躏、退伍老兵的待遇以及九十年代初期机关干部的腐败作风等都是以往国产电影想都想不敢想的。

那么《芳华》主要在讲什么?在这之前要提一下小说作者严歌苓。她的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

严歌苓早期作品多以少女的视角来叙述,当年的禁片《天浴》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以《少女小渔》与《天浴》为例,着重于揭露社会黑暗面,展现那个时代的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禁锢之下的悲惨命运。在这个故事里,文秀作为上山下乡中女知青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反人性的社会之下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渴望获得公平,却最终惨死在无数男人的蹂躏之下。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都是处于绝对的第一主角。即便是后来的《芳华》与《归来》中,男性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多是依靠女性角色建立起来的。

《芳华》恰巧也是讲了年轻人的故事。一群年轻人,他们的青春时期与后来的命运。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

乐于助人、质朴善良的刘峰。黄轩,起初对他无感,甚至想要黑一把的观众们,在看了他的《非凡任务》后认可了他的演技。当然,公社君当时赶了早场去看,后面已经对他路转粉。

从农村来屡遭文工团女兵歧视与排斥的何小萍。苗苗,一个舞蹈动作就能掀起一场舆论风波。人们对于舞蹈演员的各种评论纷涌而至,最后也不知如何平息的,当然公社君即使八卦也懒得分析那么无趣的事情。

两人意外离开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团,卷入了残酷的战争,在战场上继续绽放着血染的芳华。他们感受着集体生活的痛与暖、故人的分别与重逢,还有时代变革之下,每个人的渺小脆弱和无力招架。

当然,也有观众看完后像刚军训完一样。

尤其是文工团解散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参加完军训看同学们抱头痛哭时一样如坐针毡。一群在文革里估计就是红卫兵的人,在永远虚假的歌舞升平之后,终于活到了可以缅怀青春的年纪。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还真是够残酷也够写实的了。

“一个从来没被善待的人,最能够识别善良。”

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人物有一个共性,就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有一点点缺心眼,是边缘的,弱势的。可就是边缘弱势的女性却如一滴水一样折射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和人性。

“写这个故事所有的细节不用去想象、不用去创造,全是真实的,我写这座楼,就回忆这里的地形地貌,哪里是排练厅,哪里是练功房,脑子里马上还原当时的生态环境。”严歌苓称《芳华》是一次非常自然的写作。

“我们是信奉平凡即是伟大的一代人。”黄轩饰演的角色有着超乎常人的心灵手巧、超越自我本能的善良和利他心,以“模范标兵”的姿态在被需要中活得心满意足,却因一次“触摸事件”遭遇人生巨大转折。

《芳华》的尾声部分,大可认为,他们只是被无情的体制,打得更惨了。然而作为画外音的萧穗子,也只是那样默默看着。电影也不忘交代一下她的爱情,同样的无疾而终。

何小萍和刘峰终究是错过了,即使临死前陪在刘峰身边的人是她,他们都未曾真正在一起过。小说里是这样,刘峰病危去医院之前不忘帮她砌平浴室地砖、修好冰箱内的灯、补好磕坏的釉彩碗,最后的遗言还是想着,那个碗是用指甲油补的,还是扔了吧,谁知道有没有毒。

“小钢炮”的北京老爷们气息和严歌苓的女性形象第一视角相融合,其实把《芳华》拍得没那么尖锐了,钝化了也宽厚了。

它想反映折射点什么,同时也在拿战争作为面子,内里讲着青春与人性。电影给公社君的感觉除了年代感,就是遗憾二字。从来最怕遗憾,也希望人生不要掺杂后悔。不过,活好当下罢,免得以后还有遗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