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找不到落脚的地方,被迫放弃自己的梦想,提前踏上回乡的行程。没有固定住处的异乡人,他们的逃离是无奈的,被迫的,辛酸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是主动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选择了逃离这个城市。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有房有产的人,这些房东的逃离故事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第一篇、置换二线
小青跟老公靠着双方父母的支持,在北京以3万元/平米的价格贷款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三居室。生了孩子后,家里老人帮不上忙, 小青只好辞职回家带孩子。既然专职带孩子了,一个也是带,两个也是养,索性又要了个二胎。
到了孩子上幼儿园的年纪,小青发现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不能上公立幼儿园,附近的私立幼儿园又贵得离谱。房贷的压力也还没有解除,而小青返回职场的可能也几乎为零。
这个时候小青发现自己的房子涨到5万元/平米。同时老公的单位又面临大裁员,他这把年纪拿着简历出去跟着小年轻们一起投简历也非常尴尬。
于是小青跟老公商量拿了N+1的赔偿,把房子卖了,结清银行的贷款,找个压力小一点的二线城市生活。
小青经过一番考察同时也听取了朋友们的建议,最后选择在成都三环边上购置了一套100多平米的三居室,价格为80万。
这一置换,手上还多出来几百万的现金,就投资了一些小生意。现在两个小孩都在成都落户上学,一个上了公立学校,一个进了私立学校。老公也从打工族摇身一变成了小老板。自己当然还是全职太太,在屋顶花园折腾着自己的花花草草。朋友圈除了晒幸福还是晒幸福。
成都,还真的是一座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
第二篇、移民海外
小丽在北京二环内有一套一居室,五环外一套二居室,面积都不大,但还都是学区房。
然而她自己一直租房住,都是租的大三居,还都选择小区环境好的,距离孩子上学近的。她说两套小房子的租金抵这一套大房子绰绰有余,但是要买这个位置的大房子可要背不少的债。
后来因为父母带着弟弟来北京看病需要地方长住,她把城里的一居室卖掉了,在地铁站的末端购置了一套大三居给娘家人住。
虽然这套大房子的单价不如城里房价高,但是面积大,从1.7万元/平米上涨到4万元/平米,算下来资产增值也200多万了。
在置换的过程,小丽手里还多出来80万的现金。这回小丽真的找到了有钱的感觉。换了新车,还带着家里老人到海外四处游玩了一圈。
这一趟出去开了眼界,小丽的移民心思又开始活跃起来。回来后又把另外一套二居室卖了,置换了外汇准备移民。
移民还没办下来,购买的外汇基金又小赚了一笔。不得不说,有钱的感觉那可真是棒极了!
第三篇、人才落户
小瑛的老公是一家大型国企的合同工。在西二旗买了一套单位的经济适用房。本来计划如果孩子的户口办下来,就在北京换一套大点的房子。
原来单位领导承诺可以给单位的技术骨干解决北京户口,但是后来领导调走了,新来的领导又不买账,两个孩子眼看就要上高中了,再不解决户口可能高考就真成问题了。
这个时候小瑛的老公被猎头游说,去了杭州一家外资企业。新公司给了不错的职位和年薪。
杭州政府为了吸引人才也还真是下了血本,不仅给两个孩子安排了当地排名前列的名校,买房还给60万现金补贴。
因为杭州的房子不用花很多钱,北京的房子就没有卖,暂时出租,心想万一有一天孩子在北京上学或者上班,也有个落脚的地方。将来你在大城市遇到很多房二代,可能就是这样诞生的。
第四篇、伤不起的限购
小雨因为家里添了孩子,老人也来帮忙住不开,琢磨着把原先的两居室卖了,换个大一点的位置好一点的带学区的房子。
谁知道,自己的房子挂出去很快就卖掉了,而自己买房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了购房资格。
因为在北京买房,如果没有户口,就需要有工作居住证或者连续五年社保。注意是连续五年,不是总计五年。能够办理工作居住证的单位也是有限的。
小雨因为中间换工作,社保中断了一个月,并且没有办法补缴。小雨的老公是个自由职业者,从来没有购买过社保。小雨的公司也没有申请工作居住证的资格。这下两人傻眼了,合同签了,定金也给了,拿着一大笔钱,却买不成房子。
无奈之下,两人只得回老家厦门买了个大房子住,多出来的钱又投资了两个商铺,过上了包租婆的悠闲日子。
第五篇、躲不了的雾霾
小陈是清华的高才生,毕业后在北京500强企业工作,年薪百万,有北京户口,有房有车。但是他的孩子对雾霾的抵抗力天生就比较弱,一到冬天就会出现呼吸道方面的问题。而孩子跟家里老人去海南度假,呼吸到干净新鲜的空气病情立刻好转,每年如此!
于是小陈果断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工作,卖掉北京的房子车子,去海南买房落户,随便找了个普通工作,一家人共享天伦。
对于小陈来说,留在北京不难,家人的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看完这些房东出逃北京的各种理由,那些被迫离开的同学,是不是感觉心情平静了很多呢?
补充个笑话:
飞机上鹦鹉说:“这航班服务太差了,老子不坐了。”
说完就打开飞机门跳出去了。
猪也站起来说:“你说得太对了,我也不坐了。”
也跟着跳出去了。
半空中鹦鹉对猪说:“你不会飞,跟我出来干嘛?”
无论是坚守还是逃离,我们每个人总有自己留下或者离开的理由。
“逃离北上广”喊了好多年,我们也看到一些逃走的青年静悄悄又逃回来了,比如小强:
第六篇、逃离又逃回
小强是学化学的,因为是独子毕业后就留在父母身边。在武汉工作了几年,觉得没啥发展前途,这个行业的公司就那么几个,想跳槽也没有什么余地,便辞职北上寻找发展机会。
在北京奋斗了几年也没有什么起色,又没有找到对象,生活也不是很习惯,逐渐开始思念家乡。
于是在父母的召唤之下便又回武汉找工作,找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武汉还是没有
什么进步,依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过完春节买了一张票便又回北京去了。
好在北京2008年之后房价出现了拐点,让他抓住了机会,在北京郊区下了订金买了一套期房。
当然武汉的那几个月也不是一无所获,起码相亲上面取得了突破,在老家亲朋好友的热情张罗下认识了一个同样在北京打工的学法律的武汉妹子。
再次回北京找工作,买房,结婚一气呵成。所谓三十而立,他还真做到了。
最近他又被猎头挖到一家外资企业去了,工资翻三番。
当然他又要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他的房子买在南四环之外,而这个单位在北三环外。单程通勤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交通压力不小。同时他还需要学习用英语交流,撰写报表,大学英语四级都差点没过去的他感觉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压力很大动力也很足,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这不是最好的时代,却也不是最坏的时代。你可以选择逃离,你也可以选择坚守,你还可以选择围观别人逃离或者坚守!等下一代年轻人再面临抉择的时候,上一代人的故事还可以作为电影剧本再次活跃在荧屏之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