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大张伟的反差人生:别人笑我不一样,我笑他们都一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大张伟的反差人生:别人笑我不一样,我笑他们都一样

任你斗转星移七十二变各显神通,我自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岿然不动。

【留通社(微信ID:LiutongNews)】唔……最近小编发现一件炒鸡恐怖的事:大张伟竟然超过了黄轩、超过了宋仲基,位列百度搜索想睡排行榜的第一人。为什么大张伟从98年出道以来,直到今天,人气不降反增?并且从小众的年轻粉丝转变为了老少皆宜、男女通吃的大众偶像?以至于到位列想睡榜的第一人?

如果一个人身上的标签可以具象化,那大张伟一定像一棵挂满装饰品的圣诞树一样,全身上下密密麻麻缀满了数不清的颜色和标记。当强光聚集到他身上,这些太过缤纷的元素就会被光折射投向四面八方:投射到爱他的人眼里,那就是一万个赞誉的理由;投射到不爱他的人眼里,也许就变成了尖锐而刻薄的非议。在关注大张伟之前,我很少见到有艺人能以这样反差巨大的姿态在舞台上活跃将近二十年,并且只要他愿意的话,他还能继续在聚光灯下活蹦乱跳下去——任你斗转星移七十二变各显神通,我自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岿然不动。也许这种不可思议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那些冲突矛盾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标签,在强光撤去之后,它们仍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鲜活与绚烂。大张伟的反差人生,就是他带给这个世界源源不断的新鲜感,也是帮助他生存在这个“刀山火海”娱乐圈的安全感。

1

笨手笨脚的智慧少年

说一件有点好玩的事儿,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大张伟本名叫什么。“我姓什么?我复姓大张啊,我爸叫大厉害,我妈叫小跟头。”

信了大张伟的话,也许你年都能过错。拥有一个全国重复率最高的姓名,张伟好像是出生在平凡生活中的最平凡一员,但时至今日,“大”这个看上去无甚特别的前缀已经成了他个性气质的一部分,深入人心,不可撤销。

童年大张伟,绝对是家长疼老师爱的标准乖乖小孩,圆嘟嘟的可爱脸庞,一把清亮的好嗓子,打小就是银河少儿合唱团的台柱子,人称“小帕瓦罗蒂”,代表中国去俄罗斯参加少儿歌唱比赛也全然不在话下,小步子一扎,小胳膊一抬,瞬间起范儿:“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

阳光和煦轻暖,洒在老北京的大杂院里,照亮了那个爱音乐的小少年单纯到有点冒傻气的笑脸。

通常来说,早慧的孩子会比同龄人体验到更多的苦闷和忧愁,也许那只是一点闲愁,只是敏感神经被轻轻触碰的刹那,但在躁动的青春时光里,这些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急需宣泄、畅快表达的欲望。

大张伟从小运动能力就很差,四肢活动不协调,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需要“头皮以下截肢”,用身体发泄过剩感情的愿望早早破灭,只剩下唱歌和写作文这两个途径能满足他过分灵活的大脑。

十四五岁的年纪,他练吉他、组乐队,战战兢兢地跟着滚圈前辈去酒吧演出:“我演出的时候眼睛都往上看,怕他们劫我钱。”

花儿乐队第一首歌是《花》,我推荐给很多人听的时候,他们都以为我在开玩笑:“大张伟还唱过这歌儿?不敢相信。”这支MV里,他素面朝天,头发飞毛炸刺的,就像一个最普通的中学男生那样穿着宽松的T恤,在大马路上慢悠悠蹬着自行车,有些青涩,但那青涩也是自在的。

“看着你飘动着迷人的身体,透出了像花一般的美丽。你想要那人世间的痴迷,并不在乎谁会把你丢弃……”中国第一支未成年乐队从这里出发,而那个边写边唱的少年大张伟也许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早早就带有某种预言的性质,成为经典,也成为曾经。

2

嘻嘻哈哈的朋克乐队

花儿乐队可以算得上是出道即巅峰了,年纪小,作品风格鲜明,演出反响热烈。在那个摇滚音乐还发展得多姿多彩的年代,这几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人拿出了两张质量很高的专辑,《幸福的旁边》和《草莓声明》。

其实很多人对大张伟早期作品的印象都固定在《花》和《静止》上,但我非常想安利几首歌,《我相信谁》《尘埃》《融化》《没辙》,听过这几首歌,相信你会对那个朋克大张伟有一点新的认识。

嗓音直来直往,说话直来直往,大张伟对世界和未来的认识也一样,不设城府,直来直往。摇滚音乐可以陶冶灵魂,但不能赚钱养家,不能风靡一时成为流行,更不能被脚下这片土地所广泛接受。

“我在台上唱我那些摇滚的歌儿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就捂着耳朵看着我。你知道吗,那感觉特别扫兴,我就想我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做一件让大家扫兴的事情。”大张伟带着他花儿乐队的铁瓷们,头也不回地走上了转型的道路。

这个反差是巨大的,它意味着对过去彻底告别,再从一个零起点搭建出新的风格和新的作品。转型带来迷惘、阵痛,也带来灵感、信心,最终他们还是成功了。

《嘻唰唰》火遍大街小巷,《倍儿爽》登上春晚舞台,《穷开心》《化蝶飞》《我的果汁分你一半》,我敢说就算你记不住歌词,也一定能跟着哼出旋律。人们不禁开始怀疑他们做音乐的诚意,仿佛这种“急功近利”型的胜利必然意味着作品内涵的缩水和娱乐价值的膨胀。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大张伟和主持人聊起他转型后的作品,言语中有淡淡的无奈:“我很吃亏的在于,别人很努力做的是满汉全席,而我很努力做的是汉堡。”但是这种特殊的风格也把他和其他所有艺人区别开来,让他成为“欢乐”的代名词,成为“热闹”的风向标,成为逢年过节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吉祥物”。

“你说你给孩子一巴掌他就能哭,但你要做什么才能让他开心得手舞足蹈的呢。一想到我的歌能让人开心得手舞足蹈的,我就觉得没白做。”大张伟的目标变得单一而又坚定,给别人带来快乐,不管是节奏轻快的旋律,还是诙谐逗趣的歌词,只要让人简简单单笑出来,他就满足了,而我认为他最有价值的成功也正在于此。

3

新思维,守传统

最近几年,大张伟对电音深度中毒,不管是嗨燥舞曲还是抒情慢歌,不管是原创作品还是二次编曲,都把电音的元素融合进去。

用他自己的话说,做有中国特色的EDM音乐,也就是“CDM”。去年夏天,一档专为电音打造的节目《盖世音雄》让大张伟圈粉无数,电音版《葫芦娃》《爱如潮水》《北京小妞》每一首拿出来都是燥翻全场的作品。

他的改编太新鲜,也太有趣,让很多没接触过EDM的观众听完惊呼:“还能这么玩儿的?!”节目最后一期,一首《人间精品起来嗨》横空出世,之前饱受“山寨”、“借鉴”争议的大张伟拿着他自己的手机站在舞台上,把这首串烧中引用的所有曲目念了一遍,大有种“我看你们还能说出什么”的决绝和洒脱。

事实证明,他的冒险是正确的,相信你在KTV唱一遍这首歌,就知道它的确有着让人发泄一切不痛快的神奇魔力。

有人说他“土嗨”,有人说他“低俗”,他好像浑不在意似的,见面都是三分笑,不与喷子争高低。这一年,他想尽一切办法在各个综艺节目里给自己争取唱歌的机会,哪怕是合唱,也要做足十二分的准备去展现自己在音乐上的突破和进步。

的确,从和杨乃文合作的电音版《静止》,到和张芸京同台的《留心》新唱,再到《挑战的法则》《拜见小师父》里多次创新改编的舞台,大张伟使尽浑身解数去玩儿那些“新”的东西,新的音乐类型、新的电子设备、新的舞台调度……

大张伟、杨乃文《静止》〔蒙面唱将猜猜猜〕↑↑↑

说起唱歌,他有太多情怀可以拿出来赚人眼泪,那些青春故事、挫折坎坷,比起最苦情的歌词来说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偏偏不用,只把所有情怀藏进自己心里,化作舞台上所有甘之如饴的雀跃和澎湃。

新的惊喜永远在路上,而旧的回味也需要时常来温习。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个看上去永远嘻嘻哈哈的大张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看得特别重要,他不断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将传统的、民族的东西融入进去:《穷开心》里的十三香小调,《把门儿开开》里的京剧选段,《鹊桥汇》伴奏中的老北京吆喝,《大喜宙》里欢快清脆的快板儿,再到今年最新的电音《铡美案》,和少数民族小朋友合作改编的一系列方言儿歌……

“我是新思维,守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能拯救一段儿是一段儿。”今年9月9号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的演唱会上,大张伟用京韵大鼓加电音改编了《梦醒时分》,好听得一塌糊涂,整个场馆的观众为他起立欢呼。

《梦醒时分》大张伟个唱↑↑↑

在这首歌的结尾,他轻轻哼唱了几句何勇的《钟鼓楼》:“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不管你怎么变,我的北京,打根儿里的亲切。”他笑得有些腼腆,却又足够真诚,一片赤子之心映衬在大屏幕“我爱北京”的背景里,显得格外动人。那一刻,我突然相信了他说过的话。

4

假不正经的人生导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多的人叫他“大老师”。综艺里面,他妙语连珠逗人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访谈里面,又时不时语出惊人暴露了自己博学多才的一面;微博上他的段子更是隔三差五就要火一遍,“大老师毒鸡汤”的词条始终关联在他名字的搜索栏里。

“大老师”的称呼像是一个逗贫的戏称,但有些时候,也确确实实代表了大张伟身上某种与众不同的特质。

曾有机会去现场参与过综艺节目的录制,艺人来来往往,有大牌,有小咖,有拼命抢戏混脸熟的,也有一脸紧张等别人抛梗的,但大张伟留给我的印象与别人都不相同——他是最从容的。

这种从容轻而易举就能发现,他身体松弛、表情灵活、镜头感很好但不会刻意追寻设备,随时接梗、随时抖包袱,上下牙一磕就是一句顺口溜。但是张伟脑子实在太快,嘴比脑子还快,有时候连着几个梗密密匝匝地挤过去了,现场还没人反应过来,他也只能咧嘴笑笑转到下一个话题去。

这种从容可以说是一种气场,有他在,你就敢相信,这个场子冷不了,这个话题一定能圆上,这期节目一定能剪出点与众不同的看头儿。

综艺对大张伟来说已经是太游刃有余的东西,他凭着这么多年积攒的见识和故事,完全可以轻松应付任何场面而不致仓皇失态,嬉笑怒骂间,他偶尔也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可经常就是那短短的几句,让人醍醐灌顶,悚然而惊。

“流行的爸爸是叛逆。”

“今天的祸害也许是未来的福分,今天的福分也可能是未来的灾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和谐社会就是承认差别。”

“相逢不是缘分,重逢才是。”

“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坦诚的心,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不欺暗室。”

12月17日,大张伟又新上了一档综艺节目,江苏卫视的《三个院子》,和以往不同的是,他不用再扮演那个独当一面铁齿铜牙的“狠”角色,而是带着自己的妈妈一起录制,在镜头里彻彻底底当一回小胡同儿里的北京孩子。

节目录制期间,大张伟可以和妈妈在节目组提供的院子里连着住上几天,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安排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于是——一连三天去街边买煎饼啃着吃、去宠物市场买了长毛小白兔抱回来、去镚儿厅疯玩游戏机、去野生动物园逮着羊驼亲密合影……

“大老师”好像变成个“大小孩儿”,也会为了完成心愿跟妈妈耍赖,会在逛街的时候因为太频繁玩手机而被妈妈唠叨,又或者邀请几个老友来家里吃吃喝喝追逐嬉闹。

平凡家庭的温馨也许永远是放松神经的良药,在这个代表亲情的院子里,笑声很多、焦虑很少,相信“朝阳周裁缝”比儿子还溜的嘴皮子能给这档节目带来更多看点。

当大老师不用绞尽脑汁与劈面而来的种种问题短兵相接,他的灵感会源源不断从身体里涌出,变成一层温暖而熨帖的可爱,笼罩你心里最尖锐的不快。这个冬天,大霞131院里的故事,值得期待。

大张伟曾经在访谈里说过他喜欢崔健的歌词:“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过去到现在,他始终被各种各样的反差所包围,直到当下,也没人能真正说清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这一点来说,他已经获得了一种隐秘的胜利。很多人不是大张伟的粉丝,但也习惯了在各个电视台不同时段的综艺节目里一次又一次看到他熟悉的身影,他们也慢慢发现,“大老师”好像确实和以前有所不同:标志性的绿毛不见了,身上的肉都瘦没了,眼角长出来一堆细细的皱纹,疲惫的时候脸颊凹陷皮肤爆痘,唯一不变的是对大裆裤和松糕鞋的疯狂热爱。

但是这位三十四岁的“人生导师”,在有些时候,又和他刚出道时十五六岁的模样一丝不差,在舞台上一蹦三尺高的时候,拿着吉他疯狂扫弦疯狂甩头的时候,一开怀大笑就露出小豁牙的时候……

那种洒脱坦荡的劲头,让他的“假不正经”显得岌岌可危,一切的爱和喜悦统统有迹可循,成为他仔细呵护的“软肋”,也成为他不惧风雨的“盔甲”。

也许大张伟终有一天会老去,但我却无端相信,那个“衰老”的外壳不堪一击,在他滚烫而不知停歇的赤诚面前,永远可以新生出属于“年轻”的力量。

“人的一生都是风尘仆仆、呕心沥血,刀山火海地回归到自己的童真里。”

想讲完大张伟的反差人生,太难,思来想去,还是用他自己说过的话作为结尾吧。

一切赞誉、一切是非、一切加之于身的风光同雨雪,最终都不过是他回归童真的铺垫而已。

下一秒,大张伟又会作何改变,没有人能猜到;而他最吸引人的,也就是这个没人能猜到的可能性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大张伟的反差人生:别人笑我不一样,我笑他们都一样

任你斗转星移七十二变各显神通,我自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岿然不动。

【留通社(微信ID:LiutongNews)】唔……最近小编发现一件炒鸡恐怖的事:大张伟竟然超过了黄轩、超过了宋仲基,位列百度搜索想睡排行榜的第一人。为什么大张伟从98年出道以来,直到今天,人气不降反增?并且从小众的年轻粉丝转变为了老少皆宜、男女通吃的大众偶像?以至于到位列想睡榜的第一人?

如果一个人身上的标签可以具象化,那大张伟一定像一棵挂满装饰品的圣诞树一样,全身上下密密麻麻缀满了数不清的颜色和标记。当强光聚集到他身上,这些太过缤纷的元素就会被光折射投向四面八方:投射到爱他的人眼里,那就是一万个赞誉的理由;投射到不爱他的人眼里,也许就变成了尖锐而刻薄的非议。在关注大张伟之前,我很少见到有艺人能以这样反差巨大的姿态在舞台上活跃将近二十年,并且只要他愿意的话,他还能继续在聚光灯下活蹦乱跳下去——任你斗转星移七十二变各显神通,我自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岿然不动。也许这种不可思议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那些冲突矛盾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标签,在强光撤去之后,它们仍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鲜活与绚烂。大张伟的反差人生,就是他带给这个世界源源不断的新鲜感,也是帮助他生存在这个“刀山火海”娱乐圈的安全感。

1

笨手笨脚的智慧少年

说一件有点好玩的事儿,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大张伟本名叫什么。“我姓什么?我复姓大张啊,我爸叫大厉害,我妈叫小跟头。”

信了大张伟的话,也许你年都能过错。拥有一个全国重复率最高的姓名,张伟好像是出生在平凡生活中的最平凡一员,但时至今日,“大”这个看上去无甚特别的前缀已经成了他个性气质的一部分,深入人心,不可撤销。

童年大张伟,绝对是家长疼老师爱的标准乖乖小孩,圆嘟嘟的可爱脸庞,一把清亮的好嗓子,打小就是银河少儿合唱团的台柱子,人称“小帕瓦罗蒂”,代表中国去俄罗斯参加少儿歌唱比赛也全然不在话下,小步子一扎,小胳膊一抬,瞬间起范儿:“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

阳光和煦轻暖,洒在老北京的大杂院里,照亮了那个爱音乐的小少年单纯到有点冒傻气的笑脸。

通常来说,早慧的孩子会比同龄人体验到更多的苦闷和忧愁,也许那只是一点闲愁,只是敏感神经被轻轻触碰的刹那,但在躁动的青春时光里,这些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急需宣泄、畅快表达的欲望。

大张伟从小运动能力就很差,四肢活动不协调,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需要“头皮以下截肢”,用身体发泄过剩感情的愿望早早破灭,只剩下唱歌和写作文这两个途径能满足他过分灵活的大脑。

十四五岁的年纪,他练吉他、组乐队,战战兢兢地跟着滚圈前辈去酒吧演出:“我演出的时候眼睛都往上看,怕他们劫我钱。”

花儿乐队第一首歌是《花》,我推荐给很多人听的时候,他们都以为我在开玩笑:“大张伟还唱过这歌儿?不敢相信。”这支MV里,他素面朝天,头发飞毛炸刺的,就像一个最普通的中学男生那样穿着宽松的T恤,在大马路上慢悠悠蹬着自行车,有些青涩,但那青涩也是自在的。

“看着你飘动着迷人的身体,透出了像花一般的美丽。你想要那人世间的痴迷,并不在乎谁会把你丢弃……”中国第一支未成年乐队从这里出发,而那个边写边唱的少年大张伟也许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早早就带有某种预言的性质,成为经典,也成为曾经。

2

嘻嘻哈哈的朋克乐队

花儿乐队可以算得上是出道即巅峰了,年纪小,作品风格鲜明,演出反响热烈。在那个摇滚音乐还发展得多姿多彩的年代,这几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人拿出了两张质量很高的专辑,《幸福的旁边》和《草莓声明》。

其实很多人对大张伟早期作品的印象都固定在《花》和《静止》上,但我非常想安利几首歌,《我相信谁》《尘埃》《融化》《没辙》,听过这几首歌,相信你会对那个朋克大张伟有一点新的认识。

嗓音直来直往,说话直来直往,大张伟对世界和未来的认识也一样,不设城府,直来直往。摇滚音乐可以陶冶灵魂,但不能赚钱养家,不能风靡一时成为流行,更不能被脚下这片土地所广泛接受。

“我在台上唱我那些摇滚的歌儿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就捂着耳朵看着我。你知道吗,那感觉特别扫兴,我就想我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做一件让大家扫兴的事情。”大张伟带着他花儿乐队的铁瓷们,头也不回地走上了转型的道路。

这个反差是巨大的,它意味着对过去彻底告别,再从一个零起点搭建出新的风格和新的作品。转型带来迷惘、阵痛,也带来灵感、信心,最终他们还是成功了。

《嘻唰唰》火遍大街小巷,《倍儿爽》登上春晚舞台,《穷开心》《化蝶飞》《我的果汁分你一半》,我敢说就算你记不住歌词,也一定能跟着哼出旋律。人们不禁开始怀疑他们做音乐的诚意,仿佛这种“急功近利”型的胜利必然意味着作品内涵的缩水和娱乐价值的膨胀。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大张伟和主持人聊起他转型后的作品,言语中有淡淡的无奈:“我很吃亏的在于,别人很努力做的是满汉全席,而我很努力做的是汉堡。”但是这种特殊的风格也把他和其他所有艺人区别开来,让他成为“欢乐”的代名词,成为“热闹”的风向标,成为逢年过节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吉祥物”。

“你说你给孩子一巴掌他就能哭,但你要做什么才能让他开心得手舞足蹈的呢。一想到我的歌能让人开心得手舞足蹈的,我就觉得没白做。”大张伟的目标变得单一而又坚定,给别人带来快乐,不管是节奏轻快的旋律,还是诙谐逗趣的歌词,只要让人简简单单笑出来,他就满足了,而我认为他最有价值的成功也正在于此。

3

新思维,守传统

最近几年,大张伟对电音深度中毒,不管是嗨燥舞曲还是抒情慢歌,不管是原创作品还是二次编曲,都把电音的元素融合进去。

用他自己的话说,做有中国特色的EDM音乐,也就是“CDM”。去年夏天,一档专为电音打造的节目《盖世音雄》让大张伟圈粉无数,电音版《葫芦娃》《爱如潮水》《北京小妞》每一首拿出来都是燥翻全场的作品。

他的改编太新鲜,也太有趣,让很多没接触过EDM的观众听完惊呼:“还能这么玩儿的?!”节目最后一期,一首《人间精品起来嗨》横空出世,之前饱受“山寨”、“借鉴”争议的大张伟拿着他自己的手机站在舞台上,把这首串烧中引用的所有曲目念了一遍,大有种“我看你们还能说出什么”的决绝和洒脱。

事实证明,他的冒险是正确的,相信你在KTV唱一遍这首歌,就知道它的确有着让人发泄一切不痛快的神奇魔力。

有人说他“土嗨”,有人说他“低俗”,他好像浑不在意似的,见面都是三分笑,不与喷子争高低。这一年,他想尽一切办法在各个综艺节目里给自己争取唱歌的机会,哪怕是合唱,也要做足十二分的准备去展现自己在音乐上的突破和进步。

的确,从和杨乃文合作的电音版《静止》,到和张芸京同台的《留心》新唱,再到《挑战的法则》《拜见小师父》里多次创新改编的舞台,大张伟使尽浑身解数去玩儿那些“新”的东西,新的音乐类型、新的电子设备、新的舞台调度……

大张伟、杨乃文《静止》〔蒙面唱将猜猜猜〕↑↑↑

说起唱歌,他有太多情怀可以拿出来赚人眼泪,那些青春故事、挫折坎坷,比起最苦情的歌词来说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偏偏不用,只把所有情怀藏进自己心里,化作舞台上所有甘之如饴的雀跃和澎湃。

新的惊喜永远在路上,而旧的回味也需要时常来温习。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个看上去永远嘻嘻哈哈的大张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看得特别重要,他不断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将传统的、民族的东西融入进去:《穷开心》里的十三香小调,《把门儿开开》里的京剧选段,《鹊桥汇》伴奏中的老北京吆喝,《大喜宙》里欢快清脆的快板儿,再到今年最新的电音《铡美案》,和少数民族小朋友合作改编的一系列方言儿歌……

“我是新思维,守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能拯救一段儿是一段儿。”今年9月9号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的演唱会上,大张伟用京韵大鼓加电音改编了《梦醒时分》,好听得一塌糊涂,整个场馆的观众为他起立欢呼。

《梦醒时分》大张伟个唱↑↑↑

在这首歌的结尾,他轻轻哼唱了几句何勇的《钟鼓楼》:“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不管你怎么变,我的北京,打根儿里的亲切。”他笑得有些腼腆,却又足够真诚,一片赤子之心映衬在大屏幕“我爱北京”的背景里,显得格外动人。那一刻,我突然相信了他说过的话。

4

假不正经的人生导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多的人叫他“大老师”。综艺里面,他妙语连珠逗人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访谈里面,又时不时语出惊人暴露了自己博学多才的一面;微博上他的段子更是隔三差五就要火一遍,“大老师毒鸡汤”的词条始终关联在他名字的搜索栏里。

“大老师”的称呼像是一个逗贫的戏称,但有些时候,也确确实实代表了大张伟身上某种与众不同的特质。

曾有机会去现场参与过综艺节目的录制,艺人来来往往,有大牌,有小咖,有拼命抢戏混脸熟的,也有一脸紧张等别人抛梗的,但大张伟留给我的印象与别人都不相同——他是最从容的。

这种从容轻而易举就能发现,他身体松弛、表情灵活、镜头感很好但不会刻意追寻设备,随时接梗、随时抖包袱,上下牙一磕就是一句顺口溜。但是张伟脑子实在太快,嘴比脑子还快,有时候连着几个梗密密匝匝地挤过去了,现场还没人反应过来,他也只能咧嘴笑笑转到下一个话题去。

这种从容可以说是一种气场,有他在,你就敢相信,这个场子冷不了,这个话题一定能圆上,这期节目一定能剪出点与众不同的看头儿。

综艺对大张伟来说已经是太游刃有余的东西,他凭着这么多年积攒的见识和故事,完全可以轻松应付任何场面而不致仓皇失态,嬉笑怒骂间,他偶尔也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可经常就是那短短的几句,让人醍醐灌顶,悚然而惊。

“流行的爸爸是叛逆。”

“今天的祸害也许是未来的福分,今天的福分也可能是未来的灾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和谐社会就是承认差别。”

“相逢不是缘分,重逢才是。”

“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坦诚的心,而我所能做到的就是不欺暗室。”

12月17日,大张伟又新上了一档综艺节目,江苏卫视的《三个院子》,和以往不同的是,他不用再扮演那个独当一面铁齿铜牙的“狠”角色,而是带着自己的妈妈一起录制,在镜头里彻彻底底当一回小胡同儿里的北京孩子。

节目录制期间,大张伟可以和妈妈在节目组提供的院子里连着住上几天,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安排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于是——一连三天去街边买煎饼啃着吃、去宠物市场买了长毛小白兔抱回来、去镚儿厅疯玩游戏机、去野生动物园逮着羊驼亲密合影……

“大老师”好像变成个“大小孩儿”,也会为了完成心愿跟妈妈耍赖,会在逛街的时候因为太频繁玩手机而被妈妈唠叨,又或者邀请几个老友来家里吃吃喝喝追逐嬉闹。

平凡家庭的温馨也许永远是放松神经的良药,在这个代表亲情的院子里,笑声很多、焦虑很少,相信“朝阳周裁缝”比儿子还溜的嘴皮子能给这档节目带来更多看点。

当大老师不用绞尽脑汁与劈面而来的种种问题短兵相接,他的灵感会源源不断从身体里涌出,变成一层温暖而熨帖的可爱,笼罩你心里最尖锐的不快。这个冬天,大霞131院里的故事,值得期待。

大张伟曾经在访谈里说过他喜欢崔健的歌词:“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过去到现在,他始终被各种各样的反差所包围,直到当下,也没人能真正说清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这一点来说,他已经获得了一种隐秘的胜利。很多人不是大张伟的粉丝,但也习惯了在各个电视台不同时段的综艺节目里一次又一次看到他熟悉的身影,他们也慢慢发现,“大老师”好像确实和以前有所不同:标志性的绿毛不见了,身上的肉都瘦没了,眼角长出来一堆细细的皱纹,疲惫的时候脸颊凹陷皮肤爆痘,唯一不变的是对大裆裤和松糕鞋的疯狂热爱。

但是这位三十四岁的“人生导师”,在有些时候,又和他刚出道时十五六岁的模样一丝不差,在舞台上一蹦三尺高的时候,拿着吉他疯狂扫弦疯狂甩头的时候,一开怀大笑就露出小豁牙的时候……

那种洒脱坦荡的劲头,让他的“假不正经”显得岌岌可危,一切的爱和喜悦统统有迹可循,成为他仔细呵护的“软肋”,也成为他不惧风雨的“盔甲”。

也许大张伟终有一天会老去,但我却无端相信,那个“衰老”的外壳不堪一击,在他滚烫而不知停歇的赤诚面前,永远可以新生出属于“年轻”的力量。

“人的一生都是风尘仆仆、呕心沥血,刀山火海地回归到自己的童真里。”

想讲完大张伟的反差人生,太难,思来想去,还是用他自己说过的话作为结尾吧。

一切赞誉、一切是非、一切加之于身的风光同雨雪,最终都不过是他回归童真的铺垫而已。

下一秒,大张伟又会作何改变,没有人能猜到;而他最吸引人的,也就是这个没人能猜到的可能性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