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除了GDP,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除了GDP,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

有趣的是,尽管经济发展在五个一级指标中的权重排在倒数第二,但城市数据显示,可持续发展水平与GDP相关系数逾0.73,与人均GDP相关性更高,逾0.85。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GDP指标正在逐渐淡出,我们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在12月19日联合发布了一套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下称CSDIS),或可为健全政绩考核制度提供帮助,也能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战略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机构开发了多种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始终缺少一套可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的测评体系,”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执行院长史蒂夫·科恩指出,“当今世界迫切需要一套成熟的、标准化的体系来整合、管理日渐增长的大量可持续相关信息,以此完善决策、改善业绩。因此,为了有效地评估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设计出一套适用于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城市及省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估框架。”

CSDIS指标体系由五个主要领域构成:经济发展、社会民主、资源环境、消耗排放、环境治理。在此之下,测评城市的共包含22个指标,省级则有26个指标。这五大领域和具体每项指标所占的权重均已明确给出。在两个体系中,权重最大的领域都是消耗排放,其次为社会民生,环境治理的权重最低。

根据该体系,可以得出3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排名显示,4个直辖市及位于东部和南部的沿海省份在整体可持续性方面排名比较靠前。以2016年为例,前10名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重庆、陕西、广东、湖北、福建,排在最后三位的依次为新疆、甘肃、宁夏。

从五大分类指标来看,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大部分省级区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短板,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很大。比如北京,尽管它的经济发展和消耗排放指标高居首位,但资源环境却排在最后,再如青海,因受益于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量排名首位,它的资源环境指标排在第一位,但其他四项指标均存在短板。

让人意外的是,陕西和湖南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相对均衡,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焕波测算的各省级区域的不均衡差异值,这两个省份的最小,仅为3和4,远远小于其他省份,其中差异值第三小的省份湖北为13、差异值最大的北京为29。

从历年综合排名的走势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江苏等前五名,福建以及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后三名保持相对稳定,波动较大的省份包括山西、贵州、黑龙江、湖南、湖北等。

CSDIS也对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排名。结果显示,沿海城市的发展可持续性排名相对靠前,与内陆地区工业化城市相比,沿海城市有更好的环境质量。中西部城市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资源环境、消耗排放、环境治理等指标相对落后。

2016年的具体排名中,深圳市为第一,广州次之,北京第三。此后七个城市依次为,杭州、上海、青岛、无锡、武汉、天津、南京。南充、锦州、平顶山为最末三位。

与往年相比,武汉和杭州的进步较大,武汉从2013年的第15位进步为第8位、杭州从2013-2015年的第8位升至2016年的第4位。天津和无锡均下降3位,广州下降了1位。北京的总体排名一直较为稳定,这主要是因为各分项指标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中,在道路拥堵程度、住房负担能力及空气质量方面均在变差,在GDP增长率、单位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用建成区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方面均在改进。

有趣的是,尽管经济发展在五个一级指标中的权重排在倒数第二,CSDIS与GDP的相关性仍然较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郭栋指出,城市数据显示,可持续发展水平与GDP相关系数逾0.73,与人均GDP相关性更高,逾0.85。

从省级的角度来看,当人均GDP小于5万元时,可持续发展指数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快速提升,但若超过5万元时,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放缓。张焕波认为,这一变化,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更趋紧迫,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更加明显。此时,单纯依靠GDP的增加很难推动可持续发展指数的上升,生产端和消费端产生的压力阻碍可持续发展沿着原有的“轨道”前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除了GDP,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

有趣的是,尽管经济发展在五个一级指标中的权重排在倒数第二,但城市数据显示,可持续发展水平与GDP相关系数逾0.73,与人均GDP相关性更高,逾0.85。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GDP指标正在逐渐淡出,我们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在12月19日联合发布了一套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下称CSDIS),或可为健全政绩考核制度提供帮助,也能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战略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机构开发了多种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始终缺少一套可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的测评体系,”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执行院长史蒂夫·科恩指出,“当今世界迫切需要一套成熟的、标准化的体系来整合、管理日渐增长的大量可持续相关信息,以此完善决策、改善业绩。因此,为了有效地评估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设计出一套适用于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城市及省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估框架。”

CSDIS指标体系由五个主要领域构成:经济发展、社会民主、资源环境、消耗排放、环境治理。在此之下,测评城市的共包含22个指标,省级则有26个指标。这五大领域和具体每项指标所占的权重均已明确给出。在两个体系中,权重最大的领域都是消耗排放,其次为社会民生,环境治理的权重最低。

根据该体系,可以得出3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排名显示,4个直辖市及位于东部和南部的沿海省份在整体可持续性方面排名比较靠前。以2016年为例,前10名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重庆、陕西、广东、湖北、福建,排在最后三位的依次为新疆、甘肃、宁夏。

从五大分类指标来看,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大部分省级区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短板,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很大。比如北京,尽管它的经济发展和消耗排放指标高居首位,但资源环境却排在最后,再如青海,因受益于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量排名首位,它的资源环境指标排在第一位,但其他四项指标均存在短板。

让人意外的是,陕西和湖南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相对均衡,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焕波测算的各省级区域的不均衡差异值,这两个省份的最小,仅为3和4,远远小于其他省份,其中差异值第三小的省份湖北为13、差异值最大的北京为29。

从历年综合排名的走势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江苏等前五名,福建以及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后三名保持相对稳定,波动较大的省份包括山西、贵州、黑龙江、湖南、湖北等。

CSDIS也对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排名。结果显示,沿海城市的发展可持续性排名相对靠前,与内陆地区工业化城市相比,沿海城市有更好的环境质量。中西部城市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资源环境、消耗排放、环境治理等指标相对落后。

2016年的具体排名中,深圳市为第一,广州次之,北京第三。此后七个城市依次为,杭州、上海、青岛、无锡、武汉、天津、南京。南充、锦州、平顶山为最末三位。

与往年相比,武汉和杭州的进步较大,武汉从2013年的第15位进步为第8位、杭州从2013-2015年的第8位升至2016年的第4位。天津和无锡均下降3位,广州下降了1位。北京的总体排名一直较为稳定,这主要是因为各分项指标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中,在道路拥堵程度、住房负担能力及空气质量方面均在变差,在GDP增长率、单位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用建成区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方面均在改进。

有趣的是,尽管经济发展在五个一级指标中的权重排在倒数第二,CSDIS与GDP的相关性仍然较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郭栋指出,城市数据显示,可持续发展水平与GDP相关系数逾0.73,与人均GDP相关性更高,逾0.85。

从省级的角度来看,当人均GDP小于5万元时,可持续发展指数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快速提升,但若超过5万元时,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放缓。张焕波认为,这一变化,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更趋紧迫,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更加明显。此时,单纯依靠GDP的增加很难推动可持续发展指数的上升,生产端和消费端产生的压力阻碍可持续发展沿着原有的“轨道”前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