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跟这词更近了:知识付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跟这词更近了:知识付费

2017年,我们认为这十个词与职场人的工作、生活最相关:AI、知识付费、95后、杭州、乐视、共享办公、性别歧视、35岁、共享单车、王者荣耀。有过那么几天,这些关键词好像就站在世界的中心,而不同的职业和履历让我们与它们形成不同距离。跨年之际,聊聊这个,每天一发。

知识付费在鲜花与板砖的交相呼应里又过了一年。

2017嘻哈拱起流量高潮、单车激发资本疯狂,那些陌生事物从身边拔地而起,让始料未及的人们被焦虑笼罩。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自我充实的欲望持续发酵……

快速的变化、个人的焦虑、学习的欲望,这些要素簇拥着知识付费仍然有它广泛的市场,TOP 10平台上的活跃用户数量从2016年1月的3000多万人增长到2017年6月的5000多万人。

知识变现逐渐形成了三种收费模式:付费订阅式的喜马拉雅专栏、知乎Live ;单次付费问答式的分答、值乎;付费社群小密圈。另一方面,2017年以来用户看到的知识服务也逐渐分化成两类:一种把书本搬到线上,一种是把课堂搬到线上。曾经我们每个人都交过书费、学费,所以知识付费本不是个新概念。然而大张旗鼓地将知识商业化,就必须要确定其服务和产品的价值。也正是围绕这个问题,质疑、自省和讨论从未停止。

在这一年里,用户跟知识付费模式的蜜月期逐渐过去。粉丝开始反思大V、公知、行业专家们的光环引导下自己找到的是努力方向,还是宣泄出口。知识产品的提供者经历了2016年的爆发元年,要面对自身产品或服务的商业价值问题。连接生产与使用,二者之间的平台也在2017年热度回缓。在知识付费的商业链条里,处在每一个环节上的人都有自己的感触。

界面职场频道用同一套问题向五位受访者提问,他们之中有培训平台的创业者,训练情商的心理学家,忙于课程研发的专栏作家,潜心做学问的文化研究学者,保持好奇心的互联网产品经理。

如果知识真的能被商品化,2017还绝不是它最成熟的样子。

黄怡然/职问合伙人 、课研主管

 2017从年初开始反思知识付费到底是什么。

1,如何理解“知识付费”?2017它的概念是否发生进化或变化?

2017年我开始涉及知识付费产品。起初觉得它就是500元以下的、教授知识的产品。但因为自己在做这件事,就得把它想清楚。逐渐地我和团队看了很多学员反馈。现在我差不多能给出两个比较成熟的提炼:一类是“出版物+新平台”,简单说是把原有的内容迁移到线上。另一类是“技能+新平台”,比如我和团队开发了一个课程直播授课+作业评价,教大家咨询公司是怎么分析商业问题的。

2. 你与知识付费的距离?(0-10,0为最远,10为最近)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10分,哈哈哈。

我自己每天都在做知识付费产品的研发,所以不是在看我们职问的产品内容,就是在分析用户反馈,或者去看市面上好的其他知识付费产品。

3. 2017十大职场关键词中,请选出离你最近的3个,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我选择的是知识付费、AI、95后。

关于知识付费,我看到很多人在需要特定领域知识的时候,比起花时间在百度上搜索,他们更愿意用付费去换取体系化的、专业人士的知识内容。以后渗透率会越来越高。只是我觉得2018年围绕出版物的这类付费产品会遇到瓶颈,因为很多内容已经被过度消费了。但技能型内容随着迭代,用户学习的效果会越来越好,好的产品方会在2018年越走越好,我也要继续加把劲儿。

AI的话,现在人工越来越贵,而AI在一些简单商业场景的应用已经很成熟了。选这个关键词是因为我们也在考虑接入AI客服,我了解过,可能一年也就2万元左右,24小时智能自动回复。

至于95后,个人感受比较深的是两点。一点是现在的95后大概是因为从小在相对物质充裕的情况下,非常在乎“个人价值”与“Vision”这些东西,他们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第二点是消费观念,可能是被消费升级的概念灌输了好久,感觉现在现在95后在品质生活上的追求还是蛮高的,吃穿用度都会很精致。我自己是90后,但是现在我的员工们,很多都是95后的小朋友了。不过要说这一代新人跟我这一代甚至之前的80后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吗?其实我觉得都差不多。

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

 最早一批参与知识生产的人。

1,如何理解“知识付费”?2017它的概念是否发生进化或变化?

知识付费2015年已经有了,2016年兴起然后达到一个高潮。我是2015年底进入这个领域做了一些音频课程。对我来说,我是专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所以需要付费获取。如果你的知识编成书的话不也是需要付费购买吗。

以前有的人自己花钱出书,因为缺少渠道他们的知识不容易被人接受。而现在渠道变得多了。在我身边做的最好的就是武志红老师啦,挺让人羡慕的。他输出的知识是有价值的,所以许多人认同他的价值。我一直说咨询师的价值是来访者给予的,就像一本书的价值是读者给予的。

2. 你与知识付费的距离?(0-10,0为最远,10为最近)

9分。我一方面正在做付费知识这个事,同时我也付费去获得知识,听比较好的音频,购买网上课程。现在人时间不多,空间上我不能飞到德国、美国去听一节课,所以很愿意网上购买,而且成本并不高。我愿意以付费的方式得到我需要的东西。

3. 2017十大职场关键词中,请选出离你最近的3个,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AI、95后、王者荣耀

 AI,心理学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物化、产品化的。我有个朋友的公司就是做陪伴机器人的。之前一场演讲上我也是跟微软的人工智能首席工程师交流了很多。微软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朋友圈信息,大致判断他属于什么性格类型。情绪和感受能通过生理特征变化进行分析,获取大数据。这样能实现情绪的外化,比如你在屏幕上看到一个人遇见另一个人的时候产生的情感曲线。我甚至异想天开,觉得将来是不是可以做出一见钟情手环。

95后,我身边有很多95后,我的大儿子是00年出生的。我看到他们身上的标签其实并不是很明显。以前很多人看到什么东西一窝蜂地去买,但现在95后不推崇共性,而是追求特性,有更多想法。他们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和对世界的认知,我认为如果这个世界发生极大改变的话,一定是95后的贡献。

王者荣耀就主要说它的当下吧。我是不玩游戏的,但我身边有很多观察样本,我研究过。有三种感觉会让我们感到更加幸福,归属感、掌控感和存在感。你想想游戏里大家一起打野、开黑,每个人的表现都被团队看到。大家一起在游戏里形成社群,关系相对单纯直接,更容易产生共情的感觉。

师北宸/各大媒体上的专栏作家

现在还没有七天试听不满意包退的服务,说明供应不足、竞争不够。

1,如何理解“知识付费”?2017它的概念是否发生进化或变化?

我在李笑来“一块听听”、插座学院上课,专门为那里的学员用户定制的一套课程,讲职场写作。细到怎么写邮件、写自荐信、费用申请和报销。当然市面上还有一种打法是老师先录了课,几十个平台都上架。

我们没有听说过打车付费、骑行付费,偏偏在这个领域叫知识付费。在我看来,“知识付费”不如“知识电商”这个词明确。本质上这个行业的运转逻辑是内容供应商制作知识产品,将产品上架到知识电商平台售卖,获取利润,从而继续加大投入知识产品生产质量和产能的过程。我觉得知识电商这个领域现在还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淘宝买一件衣服不合适可以退货,但是知识电商领域还没有七天试听不满意包退,不用这种方式去竞争,本质上还是供应不够。

2. 你与知识付费的距离?(0-10,0为最远,10为最近)

我觉得起码能打个9分吧,甚至是10分。

我大概八月底、九月初开始,一周有四天专门筹备课程,三天用来见人谈合作。当于全身心投入到这个上面了。十几分钟的课会写四到五千字的稿,可能一节课会找两到三本参考书。一周能写2.5万字。所以我这三个月下来至少写了20万字。相当于写了一本书。

我觉得自己做课程很充实,非常多的有目标的输入,以终为始会发现读的书都非常有效。我可能学的比学员都多。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以前写专栏,但它的产品化是不够的。知识付费这个市场出现之后,我可以制作一个系统化的产品售卖了。对于像我们这种做内容的人而言还是赶上一个好的时代。

3. 2017十大职场关键词中,请选出离你最近的3个,并预测其未来发展。

选知识付费,其他离我都挺远的。共享单车会骑一骑。

我自己在筹备内容工作室,叫课程制作工作室。我对这个领域的判断有点像十年之前的视频网站。当初几十家,现在就三家了。内容产品会成为获取付费用户和收入的最主要吸引力,就好像《吐槽大会》、《见字如面》之于腾讯视频,《中国有嘻哈》、《奇葩说》之于爱奇艺。节目在哪里,用户就在哪里。两百人团队做一个奇葩说放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从2018年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的成建制的、系统化地内容制作方出现,内容策划与制作、录音、拍摄、宣传推广等模块工作会更加细分。此外,2018年会大范围面临续购率的问题:制作一门课程,让一位老师十年的积累全部清空。接下来如何持续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如何因为产品而不是因为好奇、焦虑、IP去买单,将是各大平台面临的严峻问题。

侯晓展/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

不管大众怎么评价,我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如何理解“知识付费”?2017它的概念是否发生进化或变化?

我觉得年初的时候罗胖开了一场跨年演讲把知识付费推向一个高潮,之后热度是逐渐退却的。比如知乎live,不用在艾媒网上看,在核心页面上每天直播数量、观众数量就能看到比之前少了很多。

在它热的时候我也是跟着潮流在得到上买过很多产品。满足一种快感,但也只是快感。你要说获得什么东西,不知道。

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变化的节奏下,每个人的层次不同,需要的东西就不一样。比如大学生刚刚毕业的时候对工作、对社会还没有基本认知,让他们去实现“认知升级”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2,你与知识付费的距离?(0-10,0为最远,10为最近)

9分。我接受这些知识服务的体验是觉得,对现实工作可能没太大帮助。但是对个人来说,它能帮助我满足好奇心。之前知识付费格外火热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它有多好,当它冷下来的时候也不认为它有多坏。不管大众怎么评价,我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 2017十大职场关键词中,请选出离你最近的3个,并预测其未来发展。

AI、乐视。

AI在大公司已经很明确了,另外一半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在探索,我们公司在探索它的应用,也就是我现在在做的项目。

乐视,因为身处股联网公司,这一年听到的关于它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都说是PPT公司,愿景跟所做的事离得太远,太依赖资本了。我也跟大家一起探讨关于靠谱公司的问题,你说一个公司是要发挥工匠精神、像老罗那样把手机做到极致,还是在BAT之间也做生态闭环。

 徐宝锋/北语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知识本身最该避免的是套路化,套路对人的思维不是解放,是固化。

 1,如何理解“知识付费”?2017它的概念是否发生进化或变化?

我觉得付费知识不是一个新概念,他很久之前就产生了。后来无非就是一些国内外付费终端、包括网络上的数据库。眼下的趋势是越来越日常化、工具化了。以前还比较专业化,现在开始有了改变。

逻辑思维这类我都有所接触,但用的最多的还是收费的学术性的数据库,假如它也包括在你提的“知识付费”这个概念下的话。这些东西有个瓶颈,当你的兴趣跟它提供的信息不能完全匹配的时候,兴趣驱动力就会下降。我一直觉得知识付费好的地方是会有人专门把一些知识做归纳汇总,便于知识的传播;不好的地方呢就是金钱化不一定能保证知识被有效加工处理,当知识成为一种产品它就要遵循商品属性。至少这种产品对我产生不了任何吸引力。

如果知识付费一直照着比较大的提供商的套路做下去的话,将来我觉得很多方面是需要反思的。

2,你与知识付费的距离?(0-10,0为最远,10为最近)

1分。我会花五块钱去买本书,但不会花五毛钱去买商业化付费的一个产品。别人送我的一些终身学习的卡或者工具,会去了解一下但之后基本就是搁置的。因为总觉得它给你的感觉不够直接,而且太碎片化。

 3. 2017十大职场关键词中,请选出离你最近的3个,并预测其未来发展。

性别歧视、杭州、王者荣耀

性别歧视,我经常到国外去,伊朗、蒙古那些国家性别歧视的存在还是很明显的。国内不是特别普遍但也是一直以来存在的社会现象,比如就业方面。

杭州市在影视产业、文创产业方面做的非常好的,还有全民阅读氛围。跟国内其他每次出差到那个城市,不会给人一种陌生感,是比较亲和的。还有一个是杭州在互联网领域走的比较靠前,我说的不只是阿里巴巴。

王者荣耀代表了一个互联网现象。我女儿用我的手机打王者荣耀,打的还很高的级别。我本来不知道,后来发现的。但不用干涉,让她玩吧,玩到一定程度,厌倦自然就放弃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跟这词更近了:知识付费

2017年,我们认为这十个词与职场人的工作、生活最相关:AI、知识付费、95后、杭州、乐视、共享办公、性别歧视、35岁、共享单车、王者荣耀。有过那么几天,这些关键词好像就站在世界的中心,而不同的职业和履历让我们与它们形成不同距离。跨年之际,聊聊这个,每天一发。

知识付费在鲜花与板砖的交相呼应里又过了一年。

2017嘻哈拱起流量高潮、单车激发资本疯狂,那些陌生事物从身边拔地而起,让始料未及的人们被焦虑笼罩。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自我充实的欲望持续发酵……

快速的变化、个人的焦虑、学习的欲望,这些要素簇拥着知识付费仍然有它广泛的市场,TOP 10平台上的活跃用户数量从2016年1月的3000多万人增长到2017年6月的5000多万人。

知识变现逐渐形成了三种收费模式:付费订阅式的喜马拉雅专栏、知乎Live ;单次付费问答式的分答、值乎;付费社群小密圈。另一方面,2017年以来用户看到的知识服务也逐渐分化成两类:一种把书本搬到线上,一种是把课堂搬到线上。曾经我们每个人都交过书费、学费,所以知识付费本不是个新概念。然而大张旗鼓地将知识商业化,就必须要确定其服务和产品的价值。也正是围绕这个问题,质疑、自省和讨论从未停止。

在这一年里,用户跟知识付费模式的蜜月期逐渐过去。粉丝开始反思大V、公知、行业专家们的光环引导下自己找到的是努力方向,还是宣泄出口。知识产品的提供者经历了2016年的爆发元年,要面对自身产品或服务的商业价值问题。连接生产与使用,二者之间的平台也在2017年热度回缓。在知识付费的商业链条里,处在每一个环节上的人都有自己的感触。

界面职场频道用同一套问题向五位受访者提问,他们之中有培训平台的创业者,训练情商的心理学家,忙于课程研发的专栏作家,潜心做学问的文化研究学者,保持好奇心的互联网产品经理。

如果知识真的能被商品化,2017还绝不是它最成熟的样子。

黄怡然/职问合伙人 、课研主管

 2017从年初开始反思知识付费到底是什么。

1,如何理解“知识付费”?2017它的概念是否发生进化或变化?

2017年我开始涉及知识付费产品。起初觉得它就是500元以下的、教授知识的产品。但因为自己在做这件事,就得把它想清楚。逐渐地我和团队看了很多学员反馈。现在我差不多能给出两个比较成熟的提炼:一类是“出版物+新平台”,简单说是把原有的内容迁移到线上。另一类是“技能+新平台”,比如我和团队开发了一个课程直播授课+作业评价,教大家咨询公司是怎么分析商业问题的。

2. 你与知识付费的距离?(0-10,0为最远,10为最近)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10分,哈哈哈。

我自己每天都在做知识付费产品的研发,所以不是在看我们职问的产品内容,就是在分析用户反馈,或者去看市面上好的其他知识付费产品。

3. 2017十大职场关键词中,请选出离你最近的3个,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我选择的是知识付费、AI、95后。

关于知识付费,我看到很多人在需要特定领域知识的时候,比起花时间在百度上搜索,他们更愿意用付费去换取体系化的、专业人士的知识内容。以后渗透率会越来越高。只是我觉得2018年围绕出版物的这类付费产品会遇到瓶颈,因为很多内容已经被过度消费了。但技能型内容随着迭代,用户学习的效果会越来越好,好的产品方会在2018年越走越好,我也要继续加把劲儿。

AI的话,现在人工越来越贵,而AI在一些简单商业场景的应用已经很成熟了。选这个关键词是因为我们也在考虑接入AI客服,我了解过,可能一年也就2万元左右,24小时智能自动回复。

至于95后,个人感受比较深的是两点。一点是现在的95后大概是因为从小在相对物质充裕的情况下,非常在乎“个人价值”与“Vision”这些东西,他们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第二点是消费观念,可能是被消费升级的概念灌输了好久,感觉现在现在95后在品质生活上的追求还是蛮高的,吃穿用度都会很精致。我自己是90后,但是现在我的员工们,很多都是95后的小朋友了。不过要说这一代新人跟我这一代甚至之前的80后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吗?其实我觉得都差不多。

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

 最早一批参与知识生产的人。

1,如何理解“知识付费”?2017它的概念是否发生进化或变化?

知识付费2015年已经有了,2016年兴起然后达到一个高潮。我是2015年底进入这个领域做了一些音频课程。对我来说,我是专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所以需要付费获取。如果你的知识编成书的话不也是需要付费购买吗。

以前有的人自己花钱出书,因为缺少渠道他们的知识不容易被人接受。而现在渠道变得多了。在我身边做的最好的就是武志红老师啦,挺让人羡慕的。他输出的知识是有价值的,所以许多人认同他的价值。我一直说咨询师的价值是来访者给予的,就像一本书的价值是读者给予的。

2. 你与知识付费的距离?(0-10,0为最远,10为最近)

9分。我一方面正在做付费知识这个事,同时我也付费去获得知识,听比较好的音频,购买网上课程。现在人时间不多,空间上我不能飞到德国、美国去听一节课,所以很愿意网上购买,而且成本并不高。我愿意以付费的方式得到我需要的东西。

3. 2017十大职场关键词中,请选出离你最近的3个,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AI、95后、王者荣耀

 AI,心理学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物化、产品化的。我有个朋友的公司就是做陪伴机器人的。之前一场演讲上我也是跟微软的人工智能首席工程师交流了很多。微软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朋友圈信息,大致判断他属于什么性格类型。情绪和感受能通过生理特征变化进行分析,获取大数据。这样能实现情绪的外化,比如你在屏幕上看到一个人遇见另一个人的时候产生的情感曲线。我甚至异想天开,觉得将来是不是可以做出一见钟情手环。

95后,我身边有很多95后,我的大儿子是00年出生的。我看到他们身上的标签其实并不是很明显。以前很多人看到什么东西一窝蜂地去买,但现在95后不推崇共性,而是追求特性,有更多想法。他们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和对世界的认知,我认为如果这个世界发生极大改变的话,一定是95后的贡献。

王者荣耀就主要说它的当下吧。我是不玩游戏的,但我身边有很多观察样本,我研究过。有三种感觉会让我们感到更加幸福,归属感、掌控感和存在感。你想想游戏里大家一起打野、开黑,每个人的表现都被团队看到。大家一起在游戏里形成社群,关系相对单纯直接,更容易产生共情的感觉。

师北宸/各大媒体上的专栏作家

现在还没有七天试听不满意包退的服务,说明供应不足、竞争不够。

1,如何理解“知识付费”?2017它的概念是否发生进化或变化?

我在李笑来“一块听听”、插座学院上课,专门为那里的学员用户定制的一套课程,讲职场写作。细到怎么写邮件、写自荐信、费用申请和报销。当然市面上还有一种打法是老师先录了课,几十个平台都上架。

我们没有听说过打车付费、骑行付费,偏偏在这个领域叫知识付费。在我看来,“知识付费”不如“知识电商”这个词明确。本质上这个行业的运转逻辑是内容供应商制作知识产品,将产品上架到知识电商平台售卖,获取利润,从而继续加大投入知识产品生产质量和产能的过程。我觉得知识电商这个领域现在还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淘宝买一件衣服不合适可以退货,但是知识电商领域还没有七天试听不满意包退,不用这种方式去竞争,本质上还是供应不够。

2. 你与知识付费的距离?(0-10,0为最远,10为最近)

我觉得起码能打个9分吧,甚至是10分。

我大概八月底、九月初开始,一周有四天专门筹备课程,三天用来见人谈合作。当于全身心投入到这个上面了。十几分钟的课会写四到五千字的稿,可能一节课会找两到三本参考书。一周能写2.5万字。所以我这三个月下来至少写了20万字。相当于写了一本书。

我觉得自己做课程很充实,非常多的有目标的输入,以终为始会发现读的书都非常有效。我可能学的比学员都多。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以前写专栏,但它的产品化是不够的。知识付费这个市场出现之后,我可以制作一个系统化的产品售卖了。对于像我们这种做内容的人而言还是赶上一个好的时代。

3. 2017十大职场关键词中,请选出离你最近的3个,并预测其未来发展。

选知识付费,其他离我都挺远的。共享单车会骑一骑。

我自己在筹备内容工作室,叫课程制作工作室。我对这个领域的判断有点像十年之前的视频网站。当初几十家,现在就三家了。内容产品会成为获取付费用户和收入的最主要吸引力,就好像《吐槽大会》、《见字如面》之于腾讯视频,《中国有嘻哈》、《奇葩说》之于爱奇艺。节目在哪里,用户就在哪里。两百人团队做一个奇葩说放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从2018年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的成建制的、系统化地内容制作方出现,内容策划与制作、录音、拍摄、宣传推广等模块工作会更加细分。此外,2018年会大范围面临续购率的问题:制作一门课程,让一位老师十年的积累全部清空。接下来如何持续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如何因为产品而不是因为好奇、焦虑、IP去买单,将是各大平台面临的严峻问题。

侯晓展/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

不管大众怎么评价,我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如何理解“知识付费”?2017它的概念是否发生进化或变化?

我觉得年初的时候罗胖开了一场跨年演讲把知识付费推向一个高潮,之后热度是逐渐退却的。比如知乎live,不用在艾媒网上看,在核心页面上每天直播数量、观众数量就能看到比之前少了很多。

在它热的时候我也是跟着潮流在得到上买过很多产品。满足一种快感,但也只是快感。你要说获得什么东西,不知道。

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变化的节奏下,每个人的层次不同,需要的东西就不一样。比如大学生刚刚毕业的时候对工作、对社会还没有基本认知,让他们去实现“认知升级”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2,你与知识付费的距离?(0-10,0为最远,10为最近)

9分。我接受这些知识服务的体验是觉得,对现实工作可能没太大帮助。但是对个人来说,它能帮助我满足好奇心。之前知识付费格外火热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它有多好,当它冷下来的时候也不认为它有多坏。不管大众怎么评价,我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 2017十大职场关键词中,请选出离你最近的3个,并预测其未来发展。

AI、乐视。

AI在大公司已经很明确了,另外一半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在探索,我们公司在探索它的应用,也就是我现在在做的项目。

乐视,因为身处股联网公司,这一年听到的关于它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都说是PPT公司,愿景跟所做的事离得太远,太依赖资本了。我也跟大家一起探讨关于靠谱公司的问题,你说一个公司是要发挥工匠精神、像老罗那样把手机做到极致,还是在BAT之间也做生态闭环。

 徐宝锋/北语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知识本身最该避免的是套路化,套路对人的思维不是解放,是固化。

 1,如何理解“知识付费”?2017它的概念是否发生进化或变化?

我觉得付费知识不是一个新概念,他很久之前就产生了。后来无非就是一些国内外付费终端、包括网络上的数据库。眼下的趋势是越来越日常化、工具化了。以前还比较专业化,现在开始有了改变。

逻辑思维这类我都有所接触,但用的最多的还是收费的学术性的数据库,假如它也包括在你提的“知识付费”这个概念下的话。这些东西有个瓶颈,当你的兴趣跟它提供的信息不能完全匹配的时候,兴趣驱动力就会下降。我一直觉得知识付费好的地方是会有人专门把一些知识做归纳汇总,便于知识的传播;不好的地方呢就是金钱化不一定能保证知识被有效加工处理,当知识成为一种产品它就要遵循商品属性。至少这种产品对我产生不了任何吸引力。

如果知识付费一直照着比较大的提供商的套路做下去的话,将来我觉得很多方面是需要反思的。

2,你与知识付费的距离?(0-10,0为最远,10为最近)

1分。我会花五块钱去买本书,但不会花五毛钱去买商业化付费的一个产品。别人送我的一些终身学习的卡或者工具,会去了解一下但之后基本就是搁置的。因为总觉得它给你的感觉不够直接,而且太碎片化。

 3. 2017十大职场关键词中,请选出离你最近的3个,并预测其未来发展。

性别歧视、杭州、王者荣耀

性别歧视,我经常到国外去,伊朗、蒙古那些国家性别歧视的存在还是很明显的。国内不是特别普遍但也是一直以来存在的社会现象,比如就业方面。

杭州市在影视产业、文创产业方面做的非常好的,还有全民阅读氛围。跟国内其他每次出差到那个城市,不会给人一种陌生感,是比较亲和的。还有一个是杭州在互联网领域走的比较靠前,我说的不只是阿里巴巴。

王者荣耀代表了一个互联网现象。我女儿用我的手机打王者荣耀,打的还很高的级别。我本来不知道,后来发现的。但不用干涉,让她玩吧,玩到一定程度,厌倦自然就放弃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