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度白酒成为白酒行业新的布局热点,中国白酒消费需求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以高度酒为主流的时代已经远去,白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未来风向直指白酒低度化。业内人士多次指出高品质、低度化是白酒未来的趋势。但是相比传统高度白酒,目前低度白酒的市场接受度仍较弱。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低度酒迎来发展契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白酒的社交属性逐渐凸显,消费者饮酒呈现出饮酒量提升、喝酒频次增加的特点。以往消费者认为“不晕不是好酒”,现在的消费诉求已经演变成为“不上头、不口干、低醉酒、醒得快”。白酒的消费文化、消费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低度白酒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必然。
酒商记者获悉,在2016年的“全国百万读者酒类消费大数据调查”显示:其中有近55%的被调查者认为白酒的主流度数不应当固定为52度;在“购买白酒时,您一般选择多少度”的问题选择上,有近4成的消费者选择了40度以下的白酒,其中偏向于选择21度至40度白酒有的消费者占29.06%,甚至有11.97%的消费者偏向选择10度以下的白酒。
从调查结果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白酒产品的认知也不断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对白酒降低度数的需求趋势愈加明显。
酒商分析团队认为,虽然“老一代酒民”习惯喝高度酒,但目前酒水的主力消费人群是30~50岁的人群,他们大多属于被动饮酒,因为是在社交宴饮状态下喝酒,所以希望白酒“好喝而不醉人”。而作为在啤酒、红酒、洋酒、鸡尾酒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80后”和“90后”,他们则更加喜欢低度酒水,随着时间推移,当这一代人成为主力消费群体时,白酒低度化趋势也将更加明显,并且演变成为一种时尚。
酒企纷纷布局低度白酒 消费习惯仍需培育
事实上,国内一线白酒企业在低度酒方面早有布局,且目前酒企基本呈现为“高低搭配”的核心产品架构。“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的五粮液曾于2013年推出35度、39度、42度3款五粮液酒等;“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首的茅台有53度、43度飞天茅台酒;泸州老窖也有53度、38度国窖1573。
酒商记者获悉,目前白酒消费市场的90%以上都是50度以下的降度白酒和低度白酒,42度以下的低度白酒占白酒消费量的5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低度白酒占据市场一半份额,但相比传统高度白酒,传统白酒经销商仍主要推荐商家、消费者购买高度白酒。有经销商直言,一直以来都是高度白酒更畅销,低度白酒的市场接受度仍较弱。
酒商分析团队认为,低度白酒发展相对较弱的原因较多:53度飞天茅台、52度水晶瓶五粮液等高端代表产品,长期以来凭借各自多年经营的品牌影响力使消费者形成了“好酒都是高度”的固有看法,导致了国内很多消费者认为低度白酒都是勾兑而来的次品。此外,就某些香型而言,只有在高酒精度状态,才能使产品达到最优化,这也成为限制低度酒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由于目前很多酒企对低度白酒的工艺推广力度不够,再加上低度酒相对复杂的降度酿造工艺,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等问题,低度白酒的产品价值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虽然低度白酒未来将成为酒业发展新的方向,但目前高度白酒仍是消费者的主流选择对象,短期内难以成为行业新引擎。
发展低度酒,帮助中国白酒走出去
中国白酒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种延续了2000多年的自然发酵、固态蒸馏的酒精产品,具有生产周期最长、工艺最复杂、活性物质最丰富等诸多特点。权威数据显示,虽然中国白酒是全球消耗量最大的酒精饮料,但绝大部分白酒消费都产生在中国本土,其他国家能接受并喜欢白酒的人少之又少。
酒精度数过高往往是外国将中国白酒拒之门外的一个重要原因。世界上一些主要蒸馏酒的酒度大部分在43度以下,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口酒的度数作了严格的规定:美国规定进口酒不超过50度,并要求酒精度误差范围为0.3%;日本规定进口酒的酒度为35度以下;德国规定不得超过55度,否则即使质量再好也不允许出售。
酒商分析团队还指出,从国外的饮酒习惯来看,外国人在饮用时还要加冰加水,进一步降低度数。相较之下,动辄五六十度以上的中国白酒往往让他们望而生畏。因此,高度白酒要打开国际市场,降低酒精度已经成为必要选择。
发展低度白酒,不仅仅是国内消费市场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国白酒打开世界市场的重要突破口。白酒企业不仅需要进一步精进低度酒工艺,同时还要不断培育消费者饮酒习惯,或将迎来白酒行业下一个风口。
特别声明:本文为酒商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