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叩敏
201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这一年的电影市场不像前几年野蛮生长,经过2016年的降温和调整,逐渐回归理性;这一年国产佳作频出,既有突破票房纪录的《战狼2》等商业大片,也有《二十二》《冈仁波齐》这样的小成本文艺片;
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更多好莱坞之外的优秀外国电影,《摔跤吧!爸爸》、《看不见的客人》、《天才枪手》等用良心品质征服了挑剔的中国观众;这一年新生代观众正在崛起,判断力日益成熟……
当资本冷却、IP失灵、粉丝经济大潮褪去,位于拐点的中国电影不可避免地遭受阵痛:影片票房两极分化明显,单片票房与进口片差距拉大,大投资大制作的国产大片屡屡扑街……2017在带来喜悦的同时也留下了一地忧伤。
回顾2017,从这一年的变化中总结出新的启示,才是对2018新的一年最好的迎接。
成绩:总票房突破554亿,市场增长的最大功臣是三四线城市
根据猫眼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研究报告相关数据,2017年中国电影总共生产474部,其中国产片376部,进口片98部。总票房欲突破554亿,实现了2016年未能成功的目标。
目前总票房554亿元(含服务费),较2016年的455亿同比增长22%,与去年仅增长3%的成绩相比,今年的市场回归了正常增长速度。
从往年数据来看,在2014年之前都属于平稳过渡期,2015年突然从296亿大跃进到440亿,市场的火热迷惑、误导了资本的走向,从而使得2016年一下子从夏天到冬天,3%的个位数增速说明了一切。
根据猫眼研究院《2017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研究报告,2017总票房将一举突破554亿,同时观影人次也直指16.1亿,较2016年13.7亿同比增长18%,成为拉动全球市场规模增长的强力引擎。
从猫眼研究院数据报告中的全国票房分布来看,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前五省市占比达45%,一二线城市仍为全国主要票仓,但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迎来高速增长,而这一部分也是拉动全国总票房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四线城市的发展迅速,成为电影票房新的突破口,也成为电影片方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小镇青年逐渐流露出对电影等时尚娱乐生活的渴求,他们正形成走进电影院的消费习惯。
概况:上半场失意,下半场得意,《战狼2》撑起半边天
2017年的上半场可谓凄凄惨惨凄凄,除了春节档本身强大的档期优势带来的票房高潮外,之后几个月冷到冰点,甚至连一部破亿的电影都很难找到,清明档、五一档、端午档三大档期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国庆档。
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好莱坞大片的集体入侵,上半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加勒比海盗5》《极限特工:终极回归》《生化危机:终章》等好莱坞电影均是大IP续集,拥有可观的影迷群体。在国产片无从选择的情况下,大多数观众选择将电影票钱贡献给这些好莱坞大片。
这样的颓势终于在暑期档迎来了转机,先是《悟空传》发力,点燃了暑期档第一把火,接着《战狼2》彻底将暑期档引爆,势不可挡地打破N个票房纪录,以56.82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的最高票房,是今年最大的电影现象。
《战狼2》撑起了半边天,并成为了上下半场的分水岭,上半场的闹心终于换来了下半场的得意。国庆档票房29亿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羞羞的铁拳》以22亿成为今年票房亚军,再次证明了开心麻花的实力。
进入贺岁档,冯小刚《芳华》突破10亿,也是今年一大热门事件。影片经过国庆撤档、重新定档等一波三折,终于在贺岁档开花结果,与陈凯歌的《妖猫传》同台竞技,为今年贺岁档增色不少。
比起上半场,下半场的电影从质量、话题、热度等各方面都更胜一筹,为2017年电影市场添色不少。
惊喜:非好莱坞外国电影崭露头角,小众文艺片成黑马
2017年的电影市场中有个明显特点,就是非好莱坞外国电影的表现特别亮眼。以引进买断放映权为主要手段,这些国外上映过的电影再次在国内银幕重现,对于国内片商来说无异于一次赌博。
但好在国内观众对优秀影片的接受度高,这为“批片”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今年对非好莱坞外国电影的引进证明了这种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摔跤吧!爸爸》《天才枪手》《看不见的客人》分别来自印度、泰国、西班牙,这些影片在本土上映过反响都不错,要么引爆社会话题,要么刷新票房纪录,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尝鲜。
其中以《摔跤吧!爸爸》最为突出,影片依靠阿·米尔汗精彩的演绎获得了强大的口碑,在口碑效应的引导下,《摔跤吧!爸爸》以12.91亿票房超过了同期上映的《加勒比海盗5》,成为2017引进片中仅次于《速度与激情8》和《变形金刚5》的非好莱坞电影。可以想象,这种买断非好莱坞外国电影的方式会被很多片商尝试。
另一个惊喜是,根据猫眼研究院《2017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研究报告,小众文艺片在今年出现了难得的破亿现象,《二十二》1.7亿、《七十七天》1.03亿、《冈仁波齐》1亿,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而在今年都被打破了,说明了小众文艺片在观众审美逐渐提升下的潜力。
说是文艺片的春天还为时尚早,但小众文艺片出黑马的事实摆在眼前。在猫眼公布的2017年十大黑马中,小众文艺片就占了一半,《忠爱无言》《冈仁波齐》《二十二》《地球:神奇的一天》《七十七天》的最终票房是首日票房几十倍不止,由于其制作成本低,这样的票房已足够回本或盈利。
问题:档期依赖症,大片屡扑街,票房两极分化
从今年“史上最挤国庆档”就可看出国产电影普遍有档期依赖症,在看到黄金档期的市场优势后,扎堆上映成为了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普遍现象。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很多电影遭到排片挤压,沦为炮灰,只会让电影市场更加混乱、生态更加不健康。
根据猫眼研究院《2017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研究报告,从2017年的趋势来看,在档期中享有最大利益的仍然是头部内容,大部分同期上映的影片只是陪跑而已。数据显示,《战狼2》《羞羞的铁拳》及《功夫瑜伽》占国产片票房收入超过37%。
还有一些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遭到“滑铁卢”,票房不理想,口碑扑街。如《鲛珠传》《降魔传》《奇门遁甲》《追捕》《空天猎》等影片,都算得上高投资的商业大片,然而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很大原因在于观众口碑的影响,在口碑迅速崩坏下票房也随着扑街。
另外出现的问题是,影片票房两极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根据猫眼研究院《2017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总共15部影片票房收入10亿以上,其中2部20亿以上的影片,60%的影片票房不足1000万。票房最差的《故乡面·参花情》,仅为169元,令人哭笑不得。
此外,猫眼研究院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国产片单片票房与进口片之间的差距也继续扩大。2017年国产片还是票房主力军,376部国产片贡献了50.5%的票房,98部进口片贡献了49.5%的票房,但进口片单片票房为国产片的3.8倍,去年同期为3倍,差距的扩大表明了国产片与进口片的量与质的不平衡。
启示:重视口碑营销,深耕电影类型
由于购票端及自媒体端天然聚焦,以及消费者的注意力有限,当同期三部以上影片上映时,会造成排名较后影片的失焦,因此口碑营销对观众的争夺尤为重要。
前几年行之有效的票补大法逐渐失效,以今年贺岁档为例,重金砸下票补的《机器之血》虽然在首日拿到了高排片,但在次日票补优势失去后,瞬间被《妖猫传》反超。票补只是短期吸引用户的手段,影片要想走出长线还需后续口碑支撑。
从猫眼研究院《2017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下图研究报告可以看出,2017年8分以下影片非首日票房占比持续降低,低口碑对影片整体票房影响非常明显,也侧面反应了这一届观众审美不断攀升。
给电影创作者的启示就是要深耕电影类型,在类型方面做到极致,能获得市场最大概率的支持。大部分国产电影就是因为在类型上不伦不类,造成观影断裂,口碑一落千丈。
一些冷门的电影类型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一点《战狼2》已经很好的说明了,军事类型电影让人刮目相看,成功地开辟出了国产军事片的新模式。
以往国人看好喜剧片和动作片,但类型的同质化只会带来观众的审美疲劳。一些之前被看好的喜剧片比如《绝世高手》《缝纫机乐队》的表现都不太理想,动作片方面如张晋的《狂兽》等也都表现的不理想,最终票房表现好的都是少数几部题材创新性比较强的作品。
但今年悬疑片意外地成为新的主流类型。西班牙引进片《看不进的客人》不仅豆瓣口碑爆棚,达到8.7分,在票房上也创造了1.72亿的好成绩,是今年难得的好片之一,其他悬疑片诸如杂糅爱情题材的泰国引进片《天才抢手》亦大受欢迎。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悬疑题材电影是2017年的黑马题材电影。
观众的口味在变,创作者的思路也应跟上观众的脚步。新生代观众的崛起,将会进一步打开新类型影片的市场空间。
附:2017年中国电影大数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