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手持两道“免死金牌” 药企巨头乱战中药饮片市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手持两道“免死金牌” 药企巨头乱战中药饮片市场

由于缺乏统一、完整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地方保护等诸多因素,中药饮片市场火爆的同时中,也催生了诸多问题。不仅仅是威胁到整个中药饮片行业发展,也给群众用药安全带来了危害。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加剧及全民养生热潮的兴起,为中药饮片产业的发展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中药饮片市场规模为2330亿元,2018年将达2734亿元。

政策助力,中药饮片两获“免死金牌”

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医药工业经济数据,2017年上半年,中药饮片加工收入实现1047.88亿元,同比增长21.33%;利润为73.61亿元,同比增长22.78%,收入和利润增长均大幅超过其他子板块。 

交出如此靓丽成绩单的背后,除了有客观市场需求之外,政策利好也为中药饮片产业提供了发展“加速器”。 

2017年4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9月30日前,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但中药饮片除外。

同时,到2017年底,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的药占比总体要下降到30%左右,但中药饮片同样不纳入统计。

调研机构对部分实行“零加成”政策的医院调查发现,政策实行后中药饮片使用量同期增长30%以上。因此可以推测,随着“零加成”政策的全面铺开,医院对中药饮片的使用量将会明显增加。

不仅如此,2017年发布的新版医保目录也为中药饮片市场带来利好消息。

在2017年新版医保目录中,严格规定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范围,将26个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适用范围调整至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并注明了限重症患者和某些适应症使用。

而作为“本家兄弟”的中药饮片,由于是通过传统给药途径使用,其安全性更好,自然成为中药注射剂的最佳替代品之一。

可以说,在“药品零加成”、“降低药占比”和新版医保目录的共同作用下,中药饮片作为唯一不承受政策压力的细分行业,成为正在承受医改阵痛的医院和药企眼中天然的“止痛利器”。

市场打开,药企巨头血战饮片市场

在零售市场,蓝鲸健康调研发现,北京市知名零售药店均有中药饮片在售,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并自主购买中药饮片。

在2017年西普会上,中康资讯发布调研数据,“2017年零售药店中药饮片(含阿胶)的市场规模将达约35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16%,高出行业5个百分点。”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对外发布的蓝皮书中也确认了增长趋势,“2017年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产能会增长到530万吨;到2020年,增长到650万吨。”

巨大市场份额加上消费者认可,吸引了诸多药企加码布局中药饮片,各显神通。

·全面出击型

公认为中药饮片领域龙头企业的康美药业,通过建立超过5万亩的CAP和规范化种植基地把控上游资源;通过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建立11个中药饮片生产基地、收购拥有符合GMP标准的中药饮片生产线的广东恒祥药恒祥药业等举措扩大产能;通过力推具有独特优势的“智慧药房”带动下端销售,布局全国。

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康美药业的中药饮片业务收入增长35.81%,收入达27亿元,预计今年中药饮片总规模将超60亿元。

·整合并购型

通过资本运作,目标明确,收益快,所以“并购”成为相关药企布局的最常用手段之一。

以并购闻名的中国中药,继收购上海同济堂药业后,10月22日,再次发布公告,将以4.99亿人民币收购华邈药业、黑龙江国药、四川江油、华泰中药四家公司,以支撑公司的中药饮片业务。

2017年上半年,中国中药饮片收入约1.85亿元,增速达493.2%。

·医院拓展型

拥有数家医院的上市公司恒康医疗,则继续拓展中药饮片的医院销售渠道。

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恒康医疗中药饮片业务营收2.94亿元,占其营收总额的26.59%。

·创新服务型

新三板中药企业芍花堂,则通过开拓仓单质押、配送平台“饮片超市”、国药馆等多项创新服务,为业绩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预计今明两年芍花堂的业绩增速将达到13%。

乱象层出,百亿市场亟待规范

由于缺乏统一、完整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地方保护等诸多因素,中药饮片市场火爆的同时中,也催生了诸多问题。不仅仅是威胁到整个中药饮片行业发展,也给群众用药安全带来了危害。

·频登质量黑榜

统计数据显示,国家食药监总局今年以来共发布16次抽检通告,其中有7次是关于中药饮片不合格。中药饮片因不合格被通报累计披露批次已经达到168批次。名单中不乏知名企业的身影。

以最新数据为例,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发布通告称,经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检验,标示为康美药业等34家企业生产的39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

而早在今年4月,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分公司、康美药业等在内的30家企业生产的33批次中药饮片就已经被国家食药监总局通告不合格。

据了解,不合格项目主要涉及性状、含量测定。

·标准难统一,价格虚高

由于中药材的特殊性,受产地、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同一种类中药材的品质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炮制工艺的不同,导致同一品种的中药饮片具有多种级别。

由于没有完善的原产地溯源系统,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对中药切片做出等级区分。

反应在价格上,可能有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异。

·以次充好,真假难辨

更有甚者,造假者利用普通群众对中药材缺乏辨识认知,用一些廉价药材或者其它物品来代替真正的药品,通过一些手段,制造出外形与药材相似,几乎难以分辨的假药。

据媒体报道,某小区姓刘女教师,为体弱多病的母亲购买人参、虫草等名贵中药材,希望能补补元气,买回来后才发现,300多元的人参竟然只是经过上色伪装的萝卜。

中药行业分析人士直言,“现有的中药饮片领域鱼目混珠、价格虚高等现象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蓝鲸健康认为,中药饮片行业是我国中医药产业中薄弱的环节,但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倾斜激励行业,可谓风险与机遇并存。在各方合力下,我国中药饮片市场将逐步实现规范化、集中化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手持两道“免死金牌” 药企巨头乱战中药饮片市场

由于缺乏统一、完整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地方保护等诸多因素,中药饮片市场火爆的同时中,也催生了诸多问题。不仅仅是威胁到整个中药饮片行业发展,也给群众用药安全带来了危害。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加剧及全民养生热潮的兴起,为中药饮片产业的发展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中药饮片市场规模为2330亿元,2018年将达2734亿元。

政策助力,中药饮片两获“免死金牌”

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医药工业经济数据,2017年上半年,中药饮片加工收入实现1047.88亿元,同比增长21.33%;利润为73.61亿元,同比增长22.78%,收入和利润增长均大幅超过其他子板块。 

交出如此靓丽成绩单的背后,除了有客观市场需求之外,政策利好也为中药饮片产业提供了发展“加速器”。 

2017年4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9月30日前,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但中药饮片除外。

同时,到2017年底,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的药占比总体要下降到30%左右,但中药饮片同样不纳入统计。

调研机构对部分实行“零加成”政策的医院调查发现,政策实行后中药饮片使用量同期增长30%以上。因此可以推测,随着“零加成”政策的全面铺开,医院对中药饮片的使用量将会明显增加。

不仅如此,2017年发布的新版医保目录也为中药饮片市场带来利好消息。

在2017年新版医保目录中,严格规定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范围,将26个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适用范围调整至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并注明了限重症患者和某些适应症使用。

而作为“本家兄弟”的中药饮片,由于是通过传统给药途径使用,其安全性更好,自然成为中药注射剂的最佳替代品之一。

可以说,在“药品零加成”、“降低药占比”和新版医保目录的共同作用下,中药饮片作为唯一不承受政策压力的细分行业,成为正在承受医改阵痛的医院和药企眼中天然的“止痛利器”。

市场打开,药企巨头血战饮片市场

在零售市场,蓝鲸健康调研发现,北京市知名零售药店均有中药饮片在售,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并自主购买中药饮片。

在2017年西普会上,中康资讯发布调研数据,“2017年零售药店中药饮片(含阿胶)的市场规模将达约35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16%,高出行业5个百分点。”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对外发布的蓝皮书中也确认了增长趋势,“2017年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产能会增长到530万吨;到2020年,增长到650万吨。”

巨大市场份额加上消费者认可,吸引了诸多药企加码布局中药饮片,各显神通。

·全面出击型

公认为中药饮片领域龙头企业的康美药业,通过建立超过5万亩的CAP和规范化种植基地把控上游资源;通过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建立11个中药饮片生产基地、收购拥有符合GMP标准的中药饮片生产线的广东恒祥药恒祥药业等举措扩大产能;通过力推具有独特优势的“智慧药房”带动下端销售,布局全国。

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康美药业的中药饮片业务收入增长35.81%,收入达27亿元,预计今年中药饮片总规模将超60亿元。

·整合并购型

通过资本运作,目标明确,收益快,所以“并购”成为相关药企布局的最常用手段之一。

以并购闻名的中国中药,继收购上海同济堂药业后,10月22日,再次发布公告,将以4.99亿人民币收购华邈药业、黑龙江国药、四川江油、华泰中药四家公司,以支撑公司的中药饮片业务。

2017年上半年,中国中药饮片收入约1.85亿元,增速达493.2%。

·医院拓展型

拥有数家医院的上市公司恒康医疗,则继续拓展中药饮片的医院销售渠道。

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恒康医疗中药饮片业务营收2.94亿元,占其营收总额的26.59%。

·创新服务型

新三板中药企业芍花堂,则通过开拓仓单质押、配送平台“饮片超市”、国药馆等多项创新服务,为业绩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预计今明两年芍花堂的业绩增速将达到13%。

乱象层出,百亿市场亟待规范

由于缺乏统一、完整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地方保护等诸多因素,中药饮片市场火爆的同时中,也催生了诸多问题。不仅仅是威胁到整个中药饮片行业发展,也给群众用药安全带来了危害。

·频登质量黑榜

统计数据显示,国家食药监总局今年以来共发布16次抽检通告,其中有7次是关于中药饮片不合格。中药饮片因不合格被通报累计披露批次已经达到168批次。名单中不乏知名企业的身影。

以最新数据为例,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发布通告称,经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检验,标示为康美药业等34家企业生产的39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

而早在今年4月,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分公司、康美药业等在内的30家企业生产的33批次中药饮片就已经被国家食药监总局通告不合格。

据了解,不合格项目主要涉及性状、含量测定。

·标准难统一,价格虚高

由于中药材的特殊性,受产地、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同一种类中药材的品质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炮制工艺的不同,导致同一品种的中药饮片具有多种级别。

由于没有完善的原产地溯源系统,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对中药切片做出等级区分。

反应在价格上,可能有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异。

·以次充好,真假难辨

更有甚者,造假者利用普通群众对中药材缺乏辨识认知,用一些廉价药材或者其它物品来代替真正的药品,通过一些手段,制造出外形与药材相似,几乎难以分辨的假药。

据媒体报道,某小区姓刘女教师,为体弱多病的母亲购买人参、虫草等名贵中药材,希望能补补元气,买回来后才发现,300多元的人参竟然只是经过上色伪装的萝卜。

中药行业分析人士直言,“现有的中药饮片领域鱼目混珠、价格虚高等现象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蓝鲸健康认为,中药饮片行业是我国中医药产业中薄弱的环节,但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倾斜激励行业,可谓风险与机遇并存。在各方合力下,我国中药饮片市场将逐步实现规范化、集中化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