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永和智控再“讲故事”就难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永和智控再“讲故事”就难了

当大股东都不看好公司发展前景,又怎能奢望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永和智控靠“讲故事”维持生存的模式,恐怕难以为继了。

本文首发于金融之家

文|药糖

限售股甫一解禁 ,大股东就带头减持,而且是清仓减持,这种情况就发生在永和智控身上。

当大股东都不看好公司发展前景,又怎能奢望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永和智控靠“讲故事”维持生存的模式,恐怕难以为继了。

据悉,永和智控成立于2003年,于2016年4月28日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水暖阀门、卫生洁具等。

“讲故事”失败,股价惨遭腰斩

永和智控本是一家普普通通的上市公司,奈何上市后却一改常态,不好好经营主业,却玩起“讲故事”的资本套路,高送转、跨界并购的“花样”玩遍。

2016年11月18日,即上市半年之际,永和智控推出高送转方案,因被业界看好为“高送转龙头股”,公司股价收获4个涨停板的好成绩。

高送转本是资本市场司空见惯的炒作题材,但长久来看其投资价值仍与公司基本面息息相关。彼时永和智控刚上市半年,次新股+高送转的双重概念刺激下,尝到了4个涨停板的甜头。

高送转方案收获意外之喜后,永和智控开启新一轮题材炒作。2016年12月2日,即高送转方案推出不足一月,永和智控突然宣布停牌,趁热打铁推出并购重组方案。

永和智控随即公告称,拟筹划购买互联网、文化传媒、大消费等行业的资产,可能涉及重大资产重组,具体金额尚不确定。一场跨度颇大的并购重组大戏粉墨登场。

2017年2月13日,永和智控与红纺文化的控股股东郑波签署《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框架协议》。据悉,红纺文化成立于2010年1月22日,以IP运营为核心,已发展成为具备研发、生产、物流、仓储及品牌管理及运营于一体化的品牌集团,是国内最大的IP商业转化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红纺文化2016年营业额达到21亿元,是永和智控的六七倍。因为是跨界并购,加之二者体量差距悬殊,投资者一度猜测红纺文化此举是在谋求借壳上市。

正因为二者之间差距悬殊,这起跨度颇大的并购重组方案在三个月后宣告失败。针于终止重组,永和智控于2017年3月21日发布公告称,“由于近期国内证券市场环境、政策等客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标的公司相关方对标的公司对接资本市场的方式产生了不同想法,公司、标的公司及相关各方认为继续推进本次重组的条件已不再具备。”

永和智控进一步表示,未来将继续寻找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其他合作项目,并积极通过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并购相结合的方式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无奈投资者并不买账,认定永和智控的并购重组纯粹属于炒作行为,且跨界并购从侧面说明管理层对主营业务缺乏信心。此后,永和智控股价开始一路下滑,其2017年股价跌幅高达66.4%,在年度跌幅榜上排名第八。

股东清仓减持,公司未来成迷

尽管在资本市场日常活跃,但一通折腾下来,永和智控的业绩并不尽如人意。据公司披露数据,2016年营收4.56亿元,同比减少4.6%,净利润6737万元,同比略增2%;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18%,但净利润4384万元,同比下降11.9%。

在公司经营遭遇重创之际,永和智控大股东的表现也令人失望。2017年5月9日,永和智控两位原始股东上海易居生源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和上海易居生泉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公告称,二者合计持有公司股份3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3.75%,全部于4月28日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二者计划在5月12日至11月12日期间,减持所持股份不超375万股。

巧合的是,该减持公告的发布时间刚好赶在高送转除权日的前一天。上文提及高送转方案推出后,永和智控收获4个涨停板的好成绩。二位大股东所持股份刚刚解禁就急着清仓减持,且赶在公司股价处于高位时减持,不难看出套现欲望之强烈。

更令人无语的是,减持公告发布半年之后,易居生源、易居生泉于2017年11月14日再发减持公告称,拟自2017年11月21日至2018年5月21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交易或其他合法方式减持不超过739.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不超3.697%)。

二位原始股东的减持时间相当紧凑,套现意图相当迫切,更加说明其对公司的未来前景并不乐观,更像是捞一笔就走。大股东的两次清仓套现均促使永和智控股价进一步下跌。

永和智控明明可以专心做主业,却偏偏玩起“讲故事”的资本套路,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股价大跌、经营困顿的惨状,白白断送了大好前程。

金哥结语:2017年是典型的价值投资年,优质蓝筹股大放异彩,绩差股和题材股炒作大幅降温。在2018年来临之际,想靠“讲故事”维持生存的上市公司,真的要三思而行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永和智控

  • 又现高位套现,“资本大佬”方秀宝要清仓,五连板春光科技提示股价大跌风险
  • BC电池概念股震荡走高,中科云网,永和智控涨停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永和智控再“讲故事”就难了

当大股东都不看好公司发展前景,又怎能奢望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永和智控靠“讲故事”维持生存的模式,恐怕难以为继了。

本文首发于金融之家

文|药糖

限售股甫一解禁 ,大股东就带头减持,而且是清仓减持,这种情况就发生在永和智控身上。

当大股东都不看好公司发展前景,又怎能奢望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永和智控靠“讲故事”维持生存的模式,恐怕难以为继了。

据悉,永和智控成立于2003年,于2016年4月28日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水暖阀门、卫生洁具等。

“讲故事”失败,股价惨遭腰斩

永和智控本是一家普普通通的上市公司,奈何上市后却一改常态,不好好经营主业,却玩起“讲故事”的资本套路,高送转、跨界并购的“花样”玩遍。

2016年11月18日,即上市半年之际,永和智控推出高送转方案,因被业界看好为“高送转龙头股”,公司股价收获4个涨停板的好成绩。

高送转本是资本市场司空见惯的炒作题材,但长久来看其投资价值仍与公司基本面息息相关。彼时永和智控刚上市半年,次新股+高送转的双重概念刺激下,尝到了4个涨停板的甜头。

高送转方案收获意外之喜后,永和智控开启新一轮题材炒作。2016年12月2日,即高送转方案推出不足一月,永和智控突然宣布停牌,趁热打铁推出并购重组方案。

永和智控随即公告称,拟筹划购买互联网、文化传媒、大消费等行业的资产,可能涉及重大资产重组,具体金额尚不确定。一场跨度颇大的并购重组大戏粉墨登场。

2017年2月13日,永和智控与红纺文化的控股股东郑波签署《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框架协议》。据悉,红纺文化成立于2010年1月22日,以IP运营为核心,已发展成为具备研发、生产、物流、仓储及品牌管理及运营于一体化的品牌集团,是国内最大的IP商业转化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红纺文化2016年营业额达到21亿元,是永和智控的六七倍。因为是跨界并购,加之二者体量差距悬殊,投资者一度猜测红纺文化此举是在谋求借壳上市。

正因为二者之间差距悬殊,这起跨度颇大的并购重组方案在三个月后宣告失败。针于终止重组,永和智控于2017年3月21日发布公告称,“由于近期国内证券市场环境、政策等客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标的公司相关方对标的公司对接资本市场的方式产生了不同想法,公司、标的公司及相关各方认为继续推进本次重组的条件已不再具备。”

永和智控进一步表示,未来将继续寻找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其他合作项目,并积极通过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并购相结合的方式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无奈投资者并不买账,认定永和智控的并购重组纯粹属于炒作行为,且跨界并购从侧面说明管理层对主营业务缺乏信心。此后,永和智控股价开始一路下滑,其2017年股价跌幅高达66.4%,在年度跌幅榜上排名第八。

股东清仓减持,公司未来成迷

尽管在资本市场日常活跃,但一通折腾下来,永和智控的业绩并不尽如人意。据公司披露数据,2016年营收4.56亿元,同比减少4.6%,净利润6737万元,同比略增2%;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18%,但净利润4384万元,同比下降11.9%。

在公司经营遭遇重创之际,永和智控大股东的表现也令人失望。2017年5月9日,永和智控两位原始股东上海易居生源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和上海易居生泉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公告称,二者合计持有公司股份3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3.75%,全部于4月28日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二者计划在5月12日至11月12日期间,减持所持股份不超375万股。

巧合的是,该减持公告的发布时间刚好赶在高送转除权日的前一天。上文提及高送转方案推出后,永和智控收获4个涨停板的好成绩。二位大股东所持股份刚刚解禁就急着清仓减持,且赶在公司股价处于高位时减持,不难看出套现欲望之强烈。

更令人无语的是,减持公告发布半年之后,易居生源、易居生泉于2017年11月14日再发减持公告称,拟自2017年11月21日至2018年5月21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交易或其他合法方式减持不超过739.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不超3.697%)。

二位原始股东的减持时间相当紧凑,套现意图相当迫切,更加说明其对公司的未来前景并不乐观,更像是捞一笔就走。大股东的两次清仓套现均促使永和智控股价进一步下跌。

永和智控明明可以专心做主业,却偏偏玩起“讲故事”的资本套路,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股价大跌、经营困顿的惨状,白白断送了大好前程。

金哥结语:2017年是典型的价值投资年,优质蓝筹股大放异彩,绩差股和题材股炒作大幅降温。在2018年来临之际,想靠“讲故事”维持生存的上市公司,真的要三思而行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