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芮静综述】即使是在医疗水平相对发达的当下,癌症依旧是人类疾病的头号杀手。随着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大的压力,癌症病发也开始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而网络上不断传出带有“致癌”标签的食品,更令很多人产生恐慌,感觉好像什么都不能吃了。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发布了一份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官方《致癌物清单》,将致癌物分为四个大类,为大家提供指导和对照。
一类致癌物
一类致癌物是指那些有很明显证据显示可以导致人类患癌的物质。我们日常所吃的一些食物和接触到的物质,都在这份清单中出现:
食物类
日常接触类
二类致癌物
二类致癌物是指具有致癌可能性,但没有明确证据可以确定的物质。例如薯片,经过高温处理的薯片含有丙烯酰胺成分,它就可能致癌,但并非绝对。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一些食物属于二类致癌物:
三类致癌物
三类致癌物在导致动物和人类致癌方面的证据都不明确,换句话说,就是可能性非常小。主要代表包括苏丹红、印刷油墨、次氯酸盐、汞及汞有机化合物、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玻璃纤维、茶叶、茶碱、糖精、静态磁场、维生素K、胆固醇、灭草隆等
四类致癌物
此类基本不致癌,即对人体可能没有致癌性的物质。但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只公布了一种此物质,即己内酰胺。1991年,己内酰胺被列入1990年“美国清洁空气法案”的有害空气污染物清单,但于1996年被移除出名单。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致癌物质的分类中,己内酰胺被归为第4类致癌物“对人体基本无致癌作用”分类的唯一物质。
除了以上这些物质可能致癌,一些本来不会致癌的食物,在经过一些加工后,会加大致癌的可能性,包括:
1、颜色较深,发黄发褐的食物:经过120℃以上高温烹制后,一些食物颜色会发黄发褐,这个反应叫美拉德反应。代表食物为红烧肉、烤鸭、烤面包、烙饼、油炸食物等;
2、有哈喇味的食物:在紫外线、氧气和水分的影响下,食物中的脂肪发生氧化,生成小分子的醛类、酮类等威胁身体健康的物质,同时产生一股苦麻的“哈喇味”。代表食物为长期放置的食用油、坚果、油炸食品、点心;
3、有氨水味的食物:一些高蛋白质食品在储存过程中,蛋白质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先变成肽和氨基酸,再分解成低级胺和氨气,产生一股氨水味。容易产生这种变质的食物有腌鱼、腌肉、鱿鱼丝、干贝、鱼干、虾皮、海米等;
4、变焦的食物:加热超过200℃后,食物内会产生多种致癌物,包括杂环胺、苯并芘、丙烯酰胺。在外就餐,尽量少吃烧烤、油炸等食物,家中也尽量避免油炸和熏烤等烹调方式;
5、发霉发苦的食物:食物发霉后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所有物质中毒性名列第一,种子类食物比较容易产生此类变质。包括玉米、大米、大麦、小麦、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
完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一类致癌物清单》请登入:http://www.sda.gov.cn/WS01/CL1991/215896.html(长按复制)进行查看。
资料来源:国家食药监总局、人口健康报
出品:温哥华头条
微信ID:lahoobignews
来源: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