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票房
《芳华》上映21天,票房接近13亿。
这个数字看起来有点唬人,但在冯小刚电影的历史上,其实也算不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考虑到冯导已经具备的市场号召力、特定的上映档期、电影史上比较少见的部队文工团题材、相对敏感的对越战争、甚至电影海报上主要以青春、舞蹈、颜值、大腿为噱头的各种因素,这样的票房体量当在情理之中。特别是《芳华》上映前期莫名撤档,对于这部电影作品的后续宣传,无疑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当然,21天13亿,主要还是电影本身靠得住。
不过话又说回来,因为《芳华》改档,导致《奇门遁甲》(徐克)、《妖猫传》(陈凯歌)基本处于同一档期。这件事儿多少有些触及行业潜规则的意思,多少有些行内大爷与行内大爷无形中撞衫的尴尬。这些时不时会组个饭局什么的电影老炮儿,大概没人愿意在同一个档期,挨挨挤挤地拥在一起。所以,《芳华》延期公映之后,冯小刚接受媒体采访时,时不时会得体地说,希望大家一定要去看徐爷和陈导的近作。
G2.拍了什么
《芳华》到底拍了什么?这其实是个问题。
从两个主角的命运走向看,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一直在不停地进步),善良没有得到好报。而且,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可能得到好报。电影展现的比较好的结局是,善良和善良最后抱团取暖——一如刘峰和何小萍重逢之后在长椅上相拥在一起。这其实是个相当严肃的大概属于哲学范畴最后只好无解的问题。
从环绕主角的众多配角的角度,《芳华》拍了芸芸众生、拍了利益固化和阶层压榨,拍了和善良处于同一价值维度的人性攫取。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影院内灯光再次亮起,观影人如梦初醒,即便韩红的《绒花》如此感人,所有人还是要神态自若地回到现实。
从观众甲的角度,《芳华》拍得其实不是芳华,不是莺歌燕舞,更多的是青春的残酷。青春这个事情,要看你怎么度过、怎么认识、怎么领悟。可以有《猜火车》的青春,可以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青春,可以有《敦刻尔克》的青春,当然,也可以有《小兵张嘎》的青春。
从观众乙的角度,《芳华》里的很多人都是单纯的傻逼。似乎,林丁丁还算不错。至少比较正常。至于爱情,很多人倒是愿意在人生憧憬中定格刘峰和何小萍的重逢,但有多少人能够相信,这种重逢能够久远?
从观众丙的角度,《芳华》一片中最有力量的部分,其实是郝淑雯在怒斥联防队员时冲口而出的那句——“操你妈!”——等一下,这句台词似乎N年前在某部经典电影中粗粝地出现过。
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片尾。马小军和已经长大的小伙伴们西装革履神气活现地坐在加长大奔上。大奔缓缓驶过著名的广场。马小军从车顶的天窗中探出身来,环顾四周,然后面对所有观众,淡定地说了一句:傻逼。
22年之后,2017年,差不多就要和姜文比肩了的冯导,同样以一个相当有冲击力的近身镜头,借文工团战友郝淑雯的口,面对所有观众,狠狠地说出了一句——“操你妈”。
价值观这个东西。有意思。
其实,要说清楚《芳华》拍了什么,最好的法子是发现《芳华》没拍什么。
至少从公映的版本里,《芳华》这个电影,两个情节线不该缺失。一个,是文革。一个,是刘峰们的命运。
G3.导演
改开以来的中国电影导演里面,有三个人不能无视和回避。某种程度上,不管是做市场、做艺术、还是靠作品笼络世道人心,这三个人都应该好好被研究。这三个人,一个是姜文,一个是贾樟柯, 一个是冯小刚。
姜文在电影界绝对是靠才华吃饭的一类。这个貌似没有什么办法。禀赋和气质都是老天爷给的。不干电影,干别的一样水银泻地。贾樟柯,《天注定》们虽然没有什么机会公映,但能够看到的管道其实蛮多的。从《小武》开始,贾樟柯的每个东西都让人——怎么说呢,都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又单纯、又复杂,又清澈、又浑浊;是那么回事儿,又不是那么回事儿,又黑又白那种。没有什么炒作,也没有什么女人和大腿的片子,初看着好像也不咋地,抽支事后烟回想一下,比震颤酒吧还要震颤。好像是谁说过一嘴,贾樟柯如果做生意,估计也能闹得和老乡贾跃亭一样让人窒息。
冯小刚冯Sir其实还是商业电影的路数。商业电影没有错。只有商业电影才有可能让电影成为一个系统性产业,而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门类。经典电影大多数都是商业电影。《阿甘正传》、《美国往事》、《肖申克的救赎》,《老无所依》等等等等。中国缺乏经典的商业电影,所以某种程度上,中国缺乏冯小刚这样又大牌又努力又接地气又有产值的导演。
倒也不是硬缺。只是在改开四十年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以一个——比如,能够把“价值观”注入电影作品的导演就是好导演——这样的标准来评判,中国的好导演大概坐不满两桌。
G4.演员
《芳华》里谁演得最好?
答案是政委。
如果这个答案有人认同的话,只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芳华》里的这些大姑娘小伙子都太嫩了,都太现代感了。即便他们有这个时代注意的颜值,多少还是有些塑料花的外在。男主角黄轩的演技还是不错的,但是就影片定义的爱情来了的活雷锋这样的角色而言,黄轩的眼睛或者眼神是有问题的。
你看政委的眼神,就是政委的眼神。政委也有现代感。但这种现代感意味深长。
G5.体制
创立贺岁片,是冯小刚做为电影导演的一大贡献。很多人只是看到贺岁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触动,没有看到贺岁片对于中国电影的体制性的撕裂。其实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一直在尝试对他可以批判的体制选项进行批判。只不过这种批判相当隐晦,隐身于花花绿绿、吵吵嚷嚷和票房期待之中。只不过这种批判开始是深受王朔的影响,并通过葛优这一特定形象来体现,后来又深受刘震云的影响,并通过张国立这一特定形象来体现。再后来,冯Sir就要自己站出来说了,比如《集结号》、比如《我是潘金莲》,比如《老炮儿》——老炮儿从电影作品的角度,是冯Sir为自己立传的东西。毕竟在这个体制里混了这么多年了,该说句傻逼或操你妈就顺带嘴说了。
批判性,是冯小刚电影和张导、陈导,还有前面说的不是一个路数的姜导贾导等等所谓第某代导演相当不同的地方。张导是从良了,陈导从《霸王别姬》之后,基本上就是江郎一派了。姜导贾导们一直是玩自己的。冯导是真有点不一样。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摩根·弗里曼说过,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冯导的被体制化大概就是心态更平和了,是认为最后到底谁谁真不一定。虽然他通过《芳华》说刘锋和何小萍才是最从容、最自在的一对——你还是能看到他的扑腾和挣扎。
G6.该来的没来,和一个八卦
一个电影其实是不能这样胡乱分析和指责的。这样弄到最后,一部好电影也要被糟蹋了。正如一个人不能被胡乱分析和指责一样。
但是,关键的但是来了,《芳华》这部好看的电影里,最不该弱化的角色,如果不说一下,有些比较电影的东西就不好理顺了。
最不该弱化的角色?是的,就是萧穗子。
其实也不是萧穗子,而是萧穗子背后隐现的编剧严歌苓。
严格地说,《芳华》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体现的到底是冯小刚的芳华还是严歌苓的芳华。从冯导意图全神贯入自己的文工团生涯并以此片纪念之的初衷看,无疑,电影是导演的。但从萧穗子的“我”的旁白和视角定位看,严歌苓的重要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萧穗子,《芳华》没法推进故事,但有了萧穗子,这一角色在片中的重要程度——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和力度,又成了一个以冯导之力没解开的难题。
既是导演的又是编剧的,既不是导演的又不是编剧的。该来的没来。这大概是电影《芳华》最让人感觉割裂的地方。不过,好在我们已经想通了:善良虽然得不到好报,但善良和善良是可以抱团取暖的。
最后是个八卦。
有没有人觉得,片中最后出现的林丁丁去澳洲之后靠在汽车上的那张照片,特别特别不像年轻时的林丁丁?
那么像谁?
就有人觉得,那张照片特别像一个那个年代的选美活动的女主角。巧的是,女主角也是文工团员。
当然,八卦就是八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