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2018年的开年大戏,与以往来得都不同些。
往年的一月,是属于《武媚娘传奇》、《芈月传》、《孤芳不自赏》们的喧嚣,是古装大剧竞艳的舞台,是年度“剧王”争抢的好彩头。而今年,积压剧《风筝》意外夺魁,古装剧只有一部收视冷到没话说的《琅琊榜2》。
但这并不是影视工作者都改信了“佛系”。2018年的开年大戏,在戏外。权谋、宫斗、商战、政令、民意……围绕开年大戏的争夺,特别是《如懿传》、《巴清传》的播出之争,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如懿传》未过审消息传出后,经历改名风波、集数缩减的《巴清传》敲定1月12号在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开播(《中国电视报》已发布排播信息)。但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又传出《巴清传》遭“秦粉”万字文举报,取消发布会,未见重点宣传,疑播出横生变数。
终于在1月9日晚间,江苏卫视板上钉钉:靳东主演的现代剧《恋爱先生》,替补提档,成为两位大女主相争之后的最大赢家。只可怜了其他卫视避让大剧的排播策略,本该战况激烈的1月,结果居然变成了一片蓝海。
这样突然的变化,我们尚不得而知是否有“举报信”的作用,或者举报信的爆发也是其中被安排的一环。总之,《如懿传》和《巴清传》的播出权较量,怕是要延续到2月了。
而古装剧的寒冬,恐怕要更加漫长。等待着《大明皇妃》、《凰权》、《扶摇》、《独孤皇后》们的,又会是怎样的命运安排?
举报信言过其实了吗?
全民检举,全民揭发的年代。不仅朝阳区的群众人手一本《群众举报毒品违法犯罪线索奖励办法》,电视剧观众也不甘示弱背熟了整本《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紧盯幕前幕后,为社会主义文化摘除任何毒瘤。
1月3日,坐标帝都的两位秦粉妹子,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冒着冷风辗转多处,才最终找到了审核此剧的广电相关部门,亲手、当面将长达7000余字的举报信交到了负责人手里,并且据理力争,终于让举报信到了该去的地方。
该文声情并茂,史论结合,痛陈了种种《巴清传》(原名《赢天下》)的“罪状”:扭曲了寡妇清的人物事迹、贬低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替换了历史服饰的原本面貌、伤害了历史爱好者的感情。硬糖君以不算扎实的先秦历史文献功底,读来并无大谬。
举报信所指出的几大罪状,都有相对翔实的论据支撑。在谈巴清的生平事迹的时候,引用了《史记·货殖列传》;在谈全剧服饰的时候,也标配了日本平安时期皇室所着的和服以作对比;在论证秦始皇地位的时候,还旁征博引地使用了毛爷爷那句“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纵观整篇举报文,我们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举报者的义愤填膺。其实,《巴清传》触怒举报者的仅仅是“史实”的讹误吗?硬糖君想来未必。真正让举报者们感到“出离的愤怒”的,是《巴清传》所传达的史观与举报者认知的悖离。
比如举报者举例“在片花中,秦始皇的所有出场画面也全部局限在所谓的情爱中,前一句说纳为门客,后一秒就直接抱上床,丝毫没有一国之君的风范。试问历史上的始皇,若当真如此昏庸无能,又是如何在一片谣诼声中自保、平叛、登基,又如何统一六国?”
言下之意就是说“秦始皇可以有性生活,但不能如此精虫上脑”。
举报者又举例:“对比起来看历史上的寡妇清人设和剧方给寡妇清的人设,遮去了姓和名,重合度几乎为零。连历史的基本框架都不予遵守反而吹嘘自己要带领观众了解历史。把编剧的自我发挥等于历史,岂不是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言下之意就是说:“历史上没记载的人物关系和经历,巴清统统不能有”。
不难看出,真正让《巴清传》片方感到为难的是:人家明明走的是正大光明的“戏说”,却被当成了正剧一样在“挑毛病,批史观”。相当于,你找一个卖烧饼的大爷买刺身,大爷一脸懵逼啊。
平心而论,《巴清传》举报者们的尺度确实比一般观众要严格。严格到硬糖君忍不住庆幸:当年视若珍宝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时,《巴清传》的举报者还没有掌握如此庞杂的历史知识做武器。
潘多拉的魔盒
或许硬糖君应该先做个利益相关声明,以《巴清传》目前曝光的片花、剧情而言,这是我最敬谢不敏的那类剧。不管是被男人们倾国深爱的范冰冰,还是一言不合就生扑的秦始皇,都是我会带着刻板偏见坚决拒看的典型。
但我仍愿意实名反对举报者对《巴清传》的反对。拔高点说,这也算“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当年的《大漠谣》被举报后,只得将朝代和人名全部改换才能“脱身”,剧名也改成了《风中奇缘》。对于这部剧存在的史实谬误和扭曲三观,硬糖君也非常不满。但是,举报大法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无法收回。一旦先行,就必有后效。
对付《巴清传》的法子,自然也能用来对付《纪晓岚》,用来对付所有有人认为自己被伤害了感情的作品。那些举报《巴清传》、《大漠谣》的年轻人,是否还记得当年被家长们联名举报而禁播了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呢?
在多元价值观的当代社会,能让所有人都觉得“三观很正”的电视剧,得是什么样?容忍那些“冒犯”,不轻易动用六扇门的力量,也是一种美德。
以对《巴清传》的举报而言,硬糖君佩服她们的行动力。情到深处,举报信更不自觉地引用了马克思和毛爷爷的经典语录。对广电的电视剧审查制度倒背如流,让硬糖君这样一个正在苦码先秦历史文献硕论的人,深感汗颜。如此学识,紧盯着一部范爷的剧不放,实在是用牛刀杀鸡。若经世致用,专心学术,岂非我先秦史学之曙光?
随着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流行,“重构历史”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与此相伴的是,“重写”与“戏说”两种建构模式的兴起,成为近年来大众传播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无论是“重写”派的代表《雍正王朝》,还是“戏说”派的经典《康熙微服私访记》,重写”与“戏说”两种建构模式正彼此掺杂,构成了一个看似矛盾抵牾实则相反相成、互为影响的新的文化景观。
很明显,去年岁末的《丽姬传》(《秦时丽人明月心》)和如今的《巴清传》都是走“戏说”的路子。何以《丽姬传》安然无恙,而《巴清传》引发轩然大波呢?或许是因为范冰冰太红、太高调吧……
历史剧审查标准何在?
历史剧的尺度何在,长久以来一直是悬而未决的热议话题,并且是一个动态难题。
1989年,王扶林执导完成电视剧《庄妃轶事》的拍摄,因为剧中有庄妃与小叔多尔衮成婚的情节,引起一位满族政协委员的不满,他“认为这是对满族人的歪曲和诬蔑”,所以必须把这段情节删除。结果,王扶林不得不忍痛割舍,将十二集的《庄纪轶事》剪成十集播出。
到这几年,为了过审,没历史的,要改成有历史:架空的《甄嬛传》,变成了清朝背景,架空的《琅琊榜》,则去了南北朝。有历史的,则要反复修改适应历史:比如今天的《如懿传》和《巴清传》。
关于审查,经常传出“架空剧不可以上黄金档”、“戏说真实历史人物剧难过审”等种种说法。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明文规定,现实中还是一剧一办。古装剧如何过审,仍是一门“揣摩”的艺术。
其实,历史剧的虚构现象一直都存在。最被人所熟知的就是《三国演义》了,章学诚对其“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的断语一向为人所公认。
但是,现在荧屏上的很多历史剧都远远超出了合理性虚构的范围。有的随便编造一些人物、事件来为剧中主要角色形象的美化添枝加叶,有的编剧甚至把不同年代、不同朝代发生的事件都搬到自己的剧中。
如《巴清传》举报者所言:“剧组还将秦始皇强行同寡妇清—这位在历史上广负盛名的女商业家进行配对,不顾历史史实,不正视秦始皇与寡妇清巨大的年龄差距,将秦始皇的胸怀低俗化为小情小爱。”此种拉郎配的改编,就超出了合理虚构的范围。
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复原”是不存在的,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历史建构,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侯诸百世而不惑的唯一。于是,荧屏上的历史剧你方唱罢我登场,从《芈月传》到《丽姬传》再到忍无可忍的《巴清传》,为我们演绎一场又一场的影像狂欢。
评论一部历史剧情片的真实性与虚假性,是看其剧情、人物是否符合其特定的社会情境。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倘能正确地被传达出来,并被受众所辨识和认可,这就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感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感。
是否具有历史的真实感,正是《大明王朝》被观众津津乐道而《巴清传》被举报的根本原因。我们再怎么虚构,也不可能让刘邦自刎,让张飞温酒煮华雄,这不仅关系到历史文本,更关系到观众的感情。
鉴于此,硬糖君不介意和稀泥:不妨让它播了,咱们再一起吐槽怎么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