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敏昊 编辑:张璐
沈阳从70年代的一线城市,到了80、90年代的二线城市,如今经济低迷,甚至有报道称沈阳将会成为三线城市。沈阳的发展路程究竟如何遭遇“瓶颈”,让我们用数据来看看沈阳的发展历程。
沈阳近年投资下降,房地产市场低迷
房地产低迷是东北经济失速的一个直接表现,这与东北经济下滑导致房地产投资拉动减弱有关,很多中小城市已经出现空城。至2016年7月末,沈阳商品房库存面积2080万平方米,住宅存销比高达20个月。
东北经济依赖房地产,这本来不是什么突出问题,中国很多城市或多或少存在房地产经济。但是由于东北重工业亏损,实体经济萎缩,居民收入低,房地产过热的问题更突出。
沈阳曾经为了去库存,还推出学生买房“零首付”的政策(之后取消),沈阳铁西区曾是世界闻名的工业区,短短几年就被改造成了楼盘林立的居民区,还是可见对楼市的依赖。
固定资产投资两个最重要的分项,工业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当然也出现了剧烈萎缩。一个对比数据:今年1-10月份,广东省中山市的工业投资也就是242亿。辽宁省会不及广东的一个城市。
沈阳经济发展遭遇“瓶颈”
在东北,计划经济留下的烙印比较深。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国企遍布。很多东北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东北人还停留在“进大国企、端铁饭碗”的思维,大多求个安稳生活,干到退休领取养老金就知足了。相反,创业的激情和气氛都很差。
辽宁曾经有过计划经济的好日子,从1953年到1957年“一五”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援建的156个项目中,东北包揽56项,仅辽宁就占据24项,这是中国计划经济最彻底的地区。
计划经济的坏日子也曾经有过,并且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日子越过越糟糕,制度赶不上市场发展的趟儿。尤其是重化工业过剩之后,包括沈阳在内的东北转型首当其冲。
自2000年以来,沈阳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到,沈阳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
我们也可以将沈阳的经济数据与大连的经济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个城市尽管经济数据有些不同,但是大体上下降的趋势是相同的,可以从辽宁的两个经济发展较强的城市看出东北经济的缩影,东北经济下行。
2017年前三季度,沈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0亿,对比去年同期的2968亿,萎缩了48亿。沈阳是全国唯一一个出现消费数据绝对值萎缩的省会城市。
在东北三省中,辽宁是人均本外币存款最多的、也是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从理论上来说,作为辽宁省会的沈阳,应该情况在东三省中最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辽宁省内有个强大到可以与沈阳争夺资源的城市大连,从发展速度与市场观念看,如果大连经济迟迟无法复苏,包袱沉重的沈阳不可能好到哪儿去,沈阳人均GDP及增长收入也遭遇下滑。
沈阳没有季度型的就业数据公布,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组数据上得到印证。在图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慢慢的超过沈阳,据悉,2017前三季度沈阳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下降至为仅5.8%,而全国的数据为增长8.3%。沈阳的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数据已经显著低于全国了。
制度、观念、基础,决定了东北转型成功会比东南沿海地区慢得多。虽然东北、辽宁有全国一流的工程师、大规模受过训练的工人,无奈成为珠三角、长三角的人才输出地,当地的人才没有高效配置。
沈阳经济目前遇到了问题,许多问题都在这个时期集中爆发和显现,政府、企业、老百姓正处在同呼吸、共命运的时刻。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国家政策和投入的倾斜、也需要一些负责任的企业站出来,承担振兴沈阳的重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