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三剑客”创始团队分裂,贝达药业路在何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三剑客”创始团队分裂,贝达药业路在何方?

基业长青的百年家族企业,均是把创新作为长期导向,将落实到位的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基石。

凭着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 贝达药业一举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抗癌药“第一股”。创始人丁列明攻克肺癌,十年实验窘迫,几乎倾家荡产;2017年一整年,创业伙伴、高管纷纷离职,丁列明和贝达还有多少“好消息”和“坏消息”呢?

中国抗癌药“第一股”炼成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5大奖项之一,贝达药业的创新药“盐酸埃克替尼”受此奖项,这是中国化学制药行业的首次殊荣。2016年12月11日,“盐酸埃克替尼”又获得中国工业领域“奥斯卡”奖——“中国工业大奖”, 一起拿下这项国家大奖的还有中国探月工程探测器系统、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航母工程等。

(丁列明手捧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贝达药业创始人、CEO丁列明,出生在1963年,老家在浙江嵊州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农家的孩子学习勤奋,1979年,丁列明考取浙江医科大学,才16岁;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老家的卫生防疫站工作。

工作很清闲,待遇一般般;1988年,耐不住寂寞的丁列明,又考回了母校浙医大攻读传染病学硕士学位,三年后毕业留校任教。

1992年6月,在浙医大教学的丁列明获得了一次公派出国的机会,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4年后,他通过美国医学博士考试。2000年,丁列明定居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成为一名病理科执业医师。虽然住的不是什么豪宅大房子,可一年收入也有20万美元,家庭又和睦,丁列明的“美国梦”看似相当不错。

2年后的2002年底,出国10年整的丁列明却做了一个“赌徒式”决定,回国创业去!让他放弃美国的医生职业,带着数百万元全部家底登上回国飞机,肯定是有原因的。

原来,在美国医药研制和管理体系中,实验室研发是医药科学家的事,让新药走出实验室全面推向市场,实现价值转化,则属于另一拨人的使命,也就是企业界的事情。

在美国,新药要正式进入临床使用,往往花费10亿美元以上,时间一耗就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也就是说,创新药的最大成本是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像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药企,成功了一个项目,就有几十个死掉的成本全扔在里面。

以梦为剑,剑指归国路!促使丁列明执意回来,少上握着什么“剑”呢?时光回溯,还得先提一下“贝达三剑客”。

(贝达三剑客:丁列明、张晓东、王印祥)

“贝达三剑客”,即贝达药业的三个创始合伙人,他们分别是丁列明、王印祥、张晓东;其中,丁列明与王印祥还是大学同学。张晓东是美籍华人,马里兰州大学医用化学博士,当年,他手上有个项目,即后来贝达药业上市“拳头”药品——“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这一种靶向性抗癌新药,已有较好的实验结果,可要往前推进却步步艰难,资金和人员都是瓶颈。于是,耶鲁大学博士后的王印祥,拉上张晓东一起找上丁列明商讨此事。

只听了几分钟的介绍,丁列明顿感“东风拂面”,激动不已。三人一拍即合,回国去!

杭州是丁列明的“第二故乡”,“ 西湖美景三月天哪哎 ,春雨如酒柳如烟哪哎”。选取杭州作为创业基地,除了城市景观、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外,主要还是浙江的民营资本丰富、愿意投资,而且人才也多,肯做事情。丁列明说,“人、钱、空间、生活”这里全都有了。

2003年1月,丁列明回国仅几个月,贝达药业就在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注册成立。起名“贝达”两字,是他们的一个口号“Better Medicine,Better Life”,意译为“做好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

那时,丁列明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加紧研发,负重前进。研发过程中,人们也是报以怀疑的眼光,资金、技术、设备、工艺、人才等等都有困难,人才不够,丁列明把在美国读书的儿子都拉回国当临时工。

龙磐投资的创始人余治华,原来在财政部工作,管着多只基金,投的最多的是药企;被业内公认为创新药旗帜的贝达药业,就是他们投的。

中国医药发展这三十多年,很多上市公司,包括一些大的药企,其实都是做仿制药出身的,可这么多的仿制药下来,咱们中国人却一直没有吃到又便宜效果又好的创新药,不得不说是这一代医药人的遗憾吧!

(龙磐投资董事长余治华)

余治华投资时发现,“美国最前沿抗肿瘤技术大公司做的一些技术研发,有很多大量的研究机构是中国人。”这些人从美国回来,基本上跟美国顶尖水平是一个水平,可为什么药企还是簇拥在仿制药通道上呢?除了技术层面,创新药的各式困难可想而知。

2005年底,贝达新药“盐酸埃克替尼”问世,丁列明和他的海归伙伴给它起了个很好听的拉丁文名字“凯美纳”,即“肺的健康食品”,其实是要歼灭肺癌细胞。

新药一共经历了四期的临床试验,其中前二期主要在北京协和医院和浙江省第一医院展开临床试验,美国小石城中国留学生联合会主席谭芬来博士也归国,参与其中。

试验期间,丁列明选择国际品牌专利肺癌新药“易瑞沙”,与“凯美纳”进行随机双盲试验,对照药品“易瑞沙” 一片550元,一个病患三期临床就需要4800万元。当时,给病人服用的易瑞沙和凯美纳,都由贝达药业无偿提供,而第三期临床试验是在全国范围铺开的,花费成本极高。

天不遂人愿,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那时爆发了。2008年10月,承担三期临床费用的跨国风投毁约,贝达因而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之中,艰难窘迫。此时,丁列明不仅花完了从各方筹集到的3000万元资金,还欠着银行3000万元,两手空空的他,甚至连银行利息也付不出了,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边缘。

2011年6月15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的办公室,已获药监局新药证书审批的“凯美纳” 三期临床揭盲仪式举行。孙院士揭开盲底:凯美纳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进口药易瑞沙,更适合中国人!守在杭州贝达总部的丁列明,电话机响了,那头是谭芬的湖南腔传来,打开酒吧!那天,不会喝酒的丁列明和公司很多人在西湖狂欢,也喝上了......

当年,凯美纳正式上市,价格大约是进口药品的2/3。时任卫生部长陈竺部长说:“这项重大突破,我认为是我们民生领域内,堪比‘两弹一星’成果的重大突破!”

2016年11月7日,丁列明敲响了深圳创业板的上市钟声,这个海归博士合伙人团队,历经13年创业苦旅,成功了!按开市那天的市值估算,丁列明个人身家一跃30亿元。

创始团队分裂,贝达“好消息”、“坏消息”还有多少?

(贝达药业原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印祥)

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不少人找到了片中人物在自身的影子,我想此时的贝达创始人“三剑客”,若是看过此篇,感悟颇深吧!

“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 ”如片中台词说的,贝达上市才8个月多,就传出总裁王印祥离职消息。2017年8月21日,贝达药业一纸公告,坐实了此前业内有关王印祥将从贝达离职的传闻。一并被公告辞职的,还有原贝达药业董事杜莹及原副总裁徐素兰,而徐素兰此前是贝达药业商务的核心人物。

早前,贝达药业上市才二、三个月,就有研发及销售的高管沈海蛟、胡邵京提出辞职。

丁列明和贝达故事只是开了个好头,作为国内创新药的旗舰公司,上市不到一年,就发生创始团队分裂、高管纷纷离职,董事长丁列明受访时却淡淡地说,“流水才能不腐”,“ 我们一个好的科学家出去搞一个项目,我不认为是个坏事。像那些大型跨国医药集团,有些甚至让科学家带着项目出去创业,等到一定时候再收回来。这个里面涉及到创新的内生动力问题。”

(王印祥在第七届肿瘤转化研究学术论坛致辞)

对于贝达而言,王印祥在创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自2010年4月起,他就担任贝达药业总裁一职,主抓研发,同时,他还是贝达新增资金的主要引进者。当年为了凯美纳的临床试验,王印祥带领 5 人团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研所租下 30 平方米试验室,开始艰难的探索。

与丁列明一样,作为“贝达三剑客”之一的王印祥,个人经历也颇为传奇。祖籍河北的他,也有一段防疫站工作经历(邯郸),后来也和丁列明类似,到高校进修任教再出国。在北京医科大学当了一年免疫学教研室教师之后,王印祥在美国先后获得阿肯色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博士、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系博士。

离职后的王印祥去哪儿呢?目前,王印祥仍然担任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加科思,并非贝达子公司。前几年贝达创始团队的精力就开始分散,“贝达三剑客”之一的张晓东很早就退出贝达具体运作事务,并于2015年创立加科思并出任董事长,而王印祥也把一部分工作重心移到加科思。

加科思位于北京亦庄开发区,是一家原创药研发服务平台,出资方除当地政府下面的投资公司,还有台湾玉晟投资等外部创投基金。家族式合伙企业,每个人可能承载一段使命,无法善始善终,走完全程,比如一道播下希望火种的王印祥。可不管怎么说,公司核心研发人员,特别是创始人的离开,至少是个不小的损失。

合伙制 ,也是家族企业一种诞生方式,本因信赖、亲情才“合”为一伙,但其有个突出的缺点,那就是决策上易引起矛盾及延误,合伙人稳定性较差。如何避免“合伙人”成“散伙人”, 这里面学问太多,最终怕是都离不开名利的分配;当然了,若是能设计好一套合伙人共治机制,也能免于一番聚散离合。

(贝达药业和美国Tyrogenex公司签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上半年,贝达药业斥资4.8亿元,全面收购另一位海归博士著名药物化学专家梁从新及团队创办的卡南吉,拥有另一类眼科、肾癌等领域疾病的小分子靶向新药“CM082” 在中国区域的全部权益。此外,他们还与美国生物制药企业Tyrogenex“强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一起进军全球肿瘤药物市场。

创新才有未来!由于此前“凯美纳”占贝达96%比例营收,如此“一品独大”,一度引发市场担忧。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躺在功劳簿上睡觉肯定是不行,而匠人创新研发虽久久为功,却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在下一个重磅创新药未出来之前,并购或许一条不错的成长路径。

据公开信息,贝达药业通过收购等方式,已拥有20多个国家1类及2类新药在研项目,其中7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数年前,光明日报曾召开“丁列明现象”研讨会,整版刊登各界专家代表的发言。解析支撑丁列明创业成功的各种要素很多,比如医药创新,是产业和民生的需求;又比如当地政府给人才创新创业的最佳生态环境等。不管怎么说,那些基业长青的百年家族企业,均是把创新作为长期导向,将落实到位的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基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贝达药业

2.4k
  • 贝达药业(300558.SZ):2024年前一季度净利润为9814万元,同比增长90.95%
  • 贝达药业: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每个环节对公司都有影响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三剑客”创始团队分裂,贝达药业路在何方?

基业长青的百年家族企业,均是把创新作为长期导向,将落实到位的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基石。

凭着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 贝达药业一举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抗癌药“第一股”。创始人丁列明攻克肺癌,十年实验窘迫,几乎倾家荡产;2017年一整年,创业伙伴、高管纷纷离职,丁列明和贝达还有多少“好消息”和“坏消息”呢?

中国抗癌药“第一股”炼成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5大奖项之一,贝达药业的创新药“盐酸埃克替尼”受此奖项,这是中国化学制药行业的首次殊荣。2016年12月11日,“盐酸埃克替尼”又获得中国工业领域“奥斯卡”奖——“中国工业大奖”, 一起拿下这项国家大奖的还有中国探月工程探测器系统、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航母工程等。

(丁列明手捧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贝达药业创始人、CEO丁列明,出生在1963年,老家在浙江嵊州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农家的孩子学习勤奋,1979年,丁列明考取浙江医科大学,才16岁;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老家的卫生防疫站工作。

工作很清闲,待遇一般般;1988年,耐不住寂寞的丁列明,又考回了母校浙医大攻读传染病学硕士学位,三年后毕业留校任教。

1992年6月,在浙医大教学的丁列明获得了一次公派出国的机会,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4年后,他通过美国医学博士考试。2000年,丁列明定居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成为一名病理科执业医师。虽然住的不是什么豪宅大房子,可一年收入也有20万美元,家庭又和睦,丁列明的“美国梦”看似相当不错。

2年后的2002年底,出国10年整的丁列明却做了一个“赌徒式”决定,回国创业去!让他放弃美国的医生职业,带着数百万元全部家底登上回国飞机,肯定是有原因的。

原来,在美国医药研制和管理体系中,实验室研发是医药科学家的事,让新药走出实验室全面推向市场,实现价值转化,则属于另一拨人的使命,也就是企业界的事情。

在美国,新药要正式进入临床使用,往往花费10亿美元以上,时间一耗就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也就是说,创新药的最大成本是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像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药企,成功了一个项目,就有几十个死掉的成本全扔在里面。

以梦为剑,剑指归国路!促使丁列明执意回来,少上握着什么“剑”呢?时光回溯,还得先提一下“贝达三剑客”。

(贝达三剑客:丁列明、张晓东、王印祥)

“贝达三剑客”,即贝达药业的三个创始合伙人,他们分别是丁列明、王印祥、张晓东;其中,丁列明与王印祥还是大学同学。张晓东是美籍华人,马里兰州大学医用化学博士,当年,他手上有个项目,即后来贝达药业上市“拳头”药品——“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这一种靶向性抗癌新药,已有较好的实验结果,可要往前推进却步步艰难,资金和人员都是瓶颈。于是,耶鲁大学博士后的王印祥,拉上张晓东一起找上丁列明商讨此事。

只听了几分钟的介绍,丁列明顿感“东风拂面”,激动不已。三人一拍即合,回国去!

杭州是丁列明的“第二故乡”,“ 西湖美景三月天哪哎 ,春雨如酒柳如烟哪哎”。选取杭州作为创业基地,除了城市景观、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外,主要还是浙江的民营资本丰富、愿意投资,而且人才也多,肯做事情。丁列明说,“人、钱、空间、生活”这里全都有了。

2003年1月,丁列明回国仅几个月,贝达药业就在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注册成立。起名“贝达”两字,是他们的一个口号“Better Medicine,Better Life”,意译为“做好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

那时,丁列明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加紧研发,负重前进。研发过程中,人们也是报以怀疑的眼光,资金、技术、设备、工艺、人才等等都有困难,人才不够,丁列明把在美国读书的儿子都拉回国当临时工。

龙磐投资的创始人余治华,原来在财政部工作,管着多只基金,投的最多的是药企;被业内公认为创新药旗帜的贝达药业,就是他们投的。

中国医药发展这三十多年,很多上市公司,包括一些大的药企,其实都是做仿制药出身的,可这么多的仿制药下来,咱们中国人却一直没有吃到又便宜效果又好的创新药,不得不说是这一代医药人的遗憾吧!

(龙磐投资董事长余治华)

余治华投资时发现,“美国最前沿抗肿瘤技术大公司做的一些技术研发,有很多大量的研究机构是中国人。”这些人从美国回来,基本上跟美国顶尖水平是一个水平,可为什么药企还是簇拥在仿制药通道上呢?除了技术层面,创新药的各式困难可想而知。

2005年底,贝达新药“盐酸埃克替尼”问世,丁列明和他的海归伙伴给它起了个很好听的拉丁文名字“凯美纳”,即“肺的健康食品”,其实是要歼灭肺癌细胞。

新药一共经历了四期的临床试验,其中前二期主要在北京协和医院和浙江省第一医院展开临床试验,美国小石城中国留学生联合会主席谭芬来博士也归国,参与其中。

试验期间,丁列明选择国际品牌专利肺癌新药“易瑞沙”,与“凯美纳”进行随机双盲试验,对照药品“易瑞沙” 一片550元,一个病患三期临床就需要4800万元。当时,给病人服用的易瑞沙和凯美纳,都由贝达药业无偿提供,而第三期临床试验是在全国范围铺开的,花费成本极高。

天不遂人愿,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那时爆发了。2008年10月,承担三期临床费用的跨国风投毁约,贝达因而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之中,艰难窘迫。此时,丁列明不仅花完了从各方筹集到的3000万元资金,还欠着银行3000万元,两手空空的他,甚至连银行利息也付不出了,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边缘。

2011年6月15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的办公室,已获药监局新药证书审批的“凯美纳” 三期临床揭盲仪式举行。孙院士揭开盲底:凯美纳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进口药易瑞沙,更适合中国人!守在杭州贝达总部的丁列明,电话机响了,那头是谭芬的湖南腔传来,打开酒吧!那天,不会喝酒的丁列明和公司很多人在西湖狂欢,也喝上了......

当年,凯美纳正式上市,价格大约是进口药品的2/3。时任卫生部长陈竺部长说:“这项重大突破,我认为是我们民生领域内,堪比‘两弹一星’成果的重大突破!”

2016年11月7日,丁列明敲响了深圳创业板的上市钟声,这个海归博士合伙人团队,历经13年创业苦旅,成功了!按开市那天的市值估算,丁列明个人身家一跃30亿元。

创始团队分裂,贝达“好消息”、“坏消息”还有多少?

(贝达药业原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印祥)

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不少人找到了片中人物在自身的影子,我想此时的贝达创始人“三剑客”,若是看过此篇,感悟颇深吧!

“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 ”如片中台词说的,贝达上市才8个月多,就传出总裁王印祥离职消息。2017年8月21日,贝达药业一纸公告,坐实了此前业内有关王印祥将从贝达离职的传闻。一并被公告辞职的,还有原贝达药业董事杜莹及原副总裁徐素兰,而徐素兰此前是贝达药业商务的核心人物。

早前,贝达药业上市才二、三个月,就有研发及销售的高管沈海蛟、胡邵京提出辞职。

丁列明和贝达故事只是开了个好头,作为国内创新药的旗舰公司,上市不到一年,就发生创始团队分裂、高管纷纷离职,董事长丁列明受访时却淡淡地说,“流水才能不腐”,“ 我们一个好的科学家出去搞一个项目,我不认为是个坏事。像那些大型跨国医药集团,有些甚至让科学家带着项目出去创业,等到一定时候再收回来。这个里面涉及到创新的内生动力问题。”

(王印祥在第七届肿瘤转化研究学术论坛致辞)

对于贝达而言,王印祥在创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自2010年4月起,他就担任贝达药业总裁一职,主抓研发,同时,他还是贝达新增资金的主要引进者。当年为了凯美纳的临床试验,王印祥带领 5 人团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研所租下 30 平方米试验室,开始艰难的探索。

与丁列明一样,作为“贝达三剑客”之一的王印祥,个人经历也颇为传奇。祖籍河北的他,也有一段防疫站工作经历(邯郸),后来也和丁列明类似,到高校进修任教再出国。在北京医科大学当了一年免疫学教研室教师之后,王印祥在美国先后获得阿肯色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博士、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系博士。

离职后的王印祥去哪儿呢?目前,王印祥仍然担任北京加科思新药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加科思,并非贝达子公司。前几年贝达创始团队的精力就开始分散,“贝达三剑客”之一的张晓东很早就退出贝达具体运作事务,并于2015年创立加科思并出任董事长,而王印祥也把一部分工作重心移到加科思。

加科思位于北京亦庄开发区,是一家原创药研发服务平台,出资方除当地政府下面的投资公司,还有台湾玉晟投资等外部创投基金。家族式合伙企业,每个人可能承载一段使命,无法善始善终,走完全程,比如一道播下希望火种的王印祥。可不管怎么说,公司核心研发人员,特别是创始人的离开,至少是个不小的损失。

合伙制 ,也是家族企业一种诞生方式,本因信赖、亲情才“合”为一伙,但其有个突出的缺点,那就是决策上易引起矛盾及延误,合伙人稳定性较差。如何避免“合伙人”成“散伙人”, 这里面学问太多,最终怕是都离不开名利的分配;当然了,若是能设计好一套合伙人共治机制,也能免于一番聚散离合。

(贝达药业和美国Tyrogenex公司签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上半年,贝达药业斥资4.8亿元,全面收购另一位海归博士著名药物化学专家梁从新及团队创办的卡南吉,拥有另一类眼科、肾癌等领域疾病的小分子靶向新药“CM082” 在中国区域的全部权益。此外,他们还与美国生物制药企业Tyrogenex“强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一起进军全球肿瘤药物市场。

创新才有未来!由于此前“凯美纳”占贝达96%比例营收,如此“一品独大”,一度引发市场担忧。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躺在功劳簿上睡觉肯定是不行,而匠人创新研发虽久久为功,却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在下一个重磅创新药未出来之前,并购或许一条不错的成长路径。

据公开信息,贝达药业通过收购等方式,已拥有20多个国家1类及2类新药在研项目,其中7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数年前,光明日报曾召开“丁列明现象”研讨会,整版刊登各界专家代表的发言。解析支撑丁列明创业成功的各种要素很多,比如医药创新,是产业和民生的需求;又比如当地政府给人才创新创业的最佳生态环境等。不管怎么说,那些基业长青的百年家族企业,均是把创新作为长期导向,将落实到位的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基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