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镇青年才不是《前任3》的标签!网大能从中学到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镇青年才不是《前任3》的标签!网大能从中学到什么

《前任3》的“现实题材+情绪映射”对于网大来说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作者:黄从浩

2018年伊始,院线电影的票房神话属于《前任3:再见前任》。这部制作成本仅为5000万的都市爱情喜剧目前票房已达18.78亿。相信此前没有多少人会预料到这样的情况。就连《前任3》的制片人周子健都觉得“5-8亿是我们能够接受的一个猜测了。”

但是与电影的热度相反,这部爱情喜剧的豆瓣评分仅为5.7,业内人士对《前任3》的评价也都较低。行业聚焦于《前任3》的成功关键因素,分析来分析去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小镇青年。更有媒体认为,网大最需要的就是类似于《前任3》对小镇青年的精准把握。

但在娱影君看来,相比于对小镇青年的精准把握,《前任3》的“现实题材+情绪映射”才是真正值得网大学习借鉴的东西。

小镇青年成就了《前任3》?

这可能是个伪命题

按照《小镇青年白皮书》的定义,“小镇青年”代表了和一二线城市相对差异化的消费群体:他们年龄大致在15-27岁,生活在二线以下城市地区。这个群体的特点可以被总结如下:相比较于一二线城市青年,小镇青年的可支配收入与总收入的相对比例高;闲暇时间多,相对消费能力高;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要求不高。

因此在众多的行业分析里,判断一部电影主力观众是不是小镇青年,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观众所处的地域,还有观众的学历。

让我们从第一个维度来看,通过与其余电影进行对比,娱影君惊讶地发现:《战狼2》在二三线城市票房占比达到59.4%;《前任3》在二三线城市票房占比达到60%;令人吃惊的是,文艺片《无问西东》二三线城市票房占比达到了60.9%!(数据来源于猫眼电影专业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任3》在二三线城市更火是不争的事实,但其他电影在二三线城市同样更火。另外,无论是从城市数量还是人口数量来说,二三线城市都是占绝对优势的,所以占比更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来关注第二个维度,以同样的电影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数据是这样的:《战狼2》观众受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下的占比为27%;《前任3》观众受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下的占比为63.8%;而《无问西东》观众受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下的占比达到了71.9%!(数据来源于猫眼电影专业版)当然,所谓的观影人群的学历程度统计仅供参考,不是所有人都会填写真实的学历。

(左:本科及以上;右:本科以下)

出于严谨的考虑,我们只针对第一个数据进行分析。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与其说《前任3》抓住了小镇青年的心,不如说《前任3》正在享受着二三线城市基础设施愈加完善所带来的红利。近年来,万达、恒大、万科等地产商在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大力布局,加速了生活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观感良好的电影院在二三线城市如春笋般涌现。同时,由于三四线城市及县城在地域和人口覆盖上有天然的优势,电影消费的市场空间被大大拓展。

因此在娱影君的眼里,讨论《前任3》的成功是否要归功于小镇青年,是一个伪命题。

现实题材+情绪映射更值得网大学习

从2017年到现在,现实题材不断在院线电影领域有抢眼的表现。《战狼2》从八亿人民币保底的票房预期开始,最终以八亿美元的票房纪录收关。除了政策的推波助澜,在现实题材下用故事诱发观众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芳华》即便历经撤档再上映的变故,也依然拿下了近13亿的票房;而《无问西东》的热映虽然比不上《战狼2》和《芳华》,但也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市场认可。

同样,电视剧中玄幻架空的剧集少了,现实题材的爆款内容正在逐渐增多。《人民的名义》、《欢乐颂》等作品的超高收视率也证明了市场对现实题材的刚需。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产业,能够促使消费者投入时间、金钱进行消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带来情感的共鸣。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最终目标,也都是引起观众某一方面的情感共鸣。而现实题材是最为直观,也是最容易让观众产生带入感的题材。

在豆瓣里,可以看到大多数给了较高评价的评论都聚焦在感受的真实之上。

就算是给出极低评价的评论也大多是因为演员的演技、奇特的价值观等方面,并没有对感受真实这一点进行直接否认。

电影中“分手告别仪式”“坦白局”、“广场大喊‘我爱你’”等桥段在现实生活是存在的,而且相当广泛。正如导演田羽生所透露的:“坦白局、了断局就是我们宣传公司朱总提供的真实案例。”

作为“爱情”母题下的影视作品,以往众多电影受诟病的一大缺点在于脱离现实。尤其是众多青春题材的电影,动辄出现堕胎、车祸等情节,与现实的校园生活严重脱节。不管《前任3》存在多少缺点,但是其较为真实的情节总算是一种进步,是具有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基础的。

这样的“现实题材+情感映射”手法在早期的网大里普遍存在,但是做得并不成功,原因在于既不现实,也没有情感。彼时的网大囿于经费成本,被迫选择现实题材,却也不进行精心打磨,出来的作品自然质量不高。但仍然存在一部分收到市场认可的作品,最为典型的便是《四平青年》。

《四平青年》是《二龙湖浩哥》系列电影的第一部,由张浩执导。主要讲述了几位青年被卷入一场“帮派混战”的故事。《四平青年》剧中所有演职人员都是吉林省四平市人民剧场外聘的一些跑场二人转演员及职工,不是人民剧场有事业编制的正式职工。这样的经历使得《四平青年》从一开始就贴近现实,获得市场认可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但之后的网络电影,现实题材作品每况愈下,更多投向色情、魔幻、暴力题材。

而现在,网大进入了新常态,走向了精品化发展道路,这也意味着“现实题材+情感映射”不再是网大的无奈选择,而是主动的适应市场的行为。2017年的《哀乐女子天团》讲述了五个女孩在葬礼上为逝者做告别仪式的故事。这一部电影直戳社会痛点,不仅获得了市场认可,同时在质量上也征服了诸多豆瓣网友,位列豆瓣2017年度十佳网络电影榜单。

院线电影消费属于“前向消费”,而网络电影属于“后向消费”。根据这一特点,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用户的兴趣,提升用户的观影耐性,《前任3》中“现实题材+情感映射”的手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样,可以更好地符合互联网用户观影习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观影需求,在精品化自身的同时也丰富市场。

正如爱奇艺网络电影开发中心总经理窦黎黎在采访中所说的那样:“未来的网大市场一定是百花齐放的,不会有一枝独秀的题材出现,每一个题材都会有无限的可能。2018年一定是精品网大大量涌现的一年,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的边界也会渐渐模糊。”

娱影君相信,《前任3》的“现实题材+情绪映射”对于网大来说是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的。在网络电影市场内部不断调整和升级的新常态下,精品化的网络大电影一定不会缺席现实题材!

【转载请联系客服;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镇青年才不是《前任3》的标签!网大能从中学到什么

《前任3》的“现实题材+情绪映射”对于网大来说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作者:黄从浩

2018年伊始,院线电影的票房神话属于《前任3:再见前任》。这部制作成本仅为5000万的都市爱情喜剧目前票房已达18.78亿。相信此前没有多少人会预料到这样的情况。就连《前任3》的制片人周子健都觉得“5-8亿是我们能够接受的一个猜测了。”

但是与电影的热度相反,这部爱情喜剧的豆瓣评分仅为5.7,业内人士对《前任3》的评价也都较低。行业聚焦于《前任3》的成功关键因素,分析来分析去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小镇青年。更有媒体认为,网大最需要的就是类似于《前任3》对小镇青年的精准把握。

但在娱影君看来,相比于对小镇青年的精准把握,《前任3》的“现实题材+情绪映射”才是真正值得网大学习借鉴的东西。

小镇青年成就了《前任3》?

这可能是个伪命题

按照《小镇青年白皮书》的定义,“小镇青年”代表了和一二线城市相对差异化的消费群体:他们年龄大致在15-27岁,生活在二线以下城市地区。这个群体的特点可以被总结如下:相比较于一二线城市青年,小镇青年的可支配收入与总收入的相对比例高;闲暇时间多,相对消费能力高;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要求不高。

因此在众多的行业分析里,判断一部电影主力观众是不是小镇青年,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观众所处的地域,还有观众的学历。

让我们从第一个维度来看,通过与其余电影进行对比,娱影君惊讶地发现:《战狼2》在二三线城市票房占比达到59.4%;《前任3》在二三线城市票房占比达到60%;令人吃惊的是,文艺片《无问西东》二三线城市票房占比达到了60.9%!(数据来源于猫眼电影专业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任3》在二三线城市更火是不争的事实,但其他电影在二三线城市同样更火。另外,无论是从城市数量还是人口数量来说,二三线城市都是占绝对优势的,所以占比更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来关注第二个维度,以同样的电影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数据是这样的:《战狼2》观众受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下的占比为27%;《前任3》观众受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下的占比为63.8%;而《无问西东》观众受教育程度为本科以下的占比达到了71.9%!(数据来源于猫眼电影专业版)当然,所谓的观影人群的学历程度统计仅供参考,不是所有人都会填写真实的学历。

(左:本科及以上;右:本科以下)

出于严谨的考虑,我们只针对第一个数据进行分析。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与其说《前任3》抓住了小镇青年的心,不如说《前任3》正在享受着二三线城市基础设施愈加完善所带来的红利。近年来,万达、恒大、万科等地产商在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大力布局,加速了生活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观感良好的电影院在二三线城市如春笋般涌现。同时,由于三四线城市及县城在地域和人口覆盖上有天然的优势,电影消费的市场空间被大大拓展。

因此在娱影君的眼里,讨论《前任3》的成功是否要归功于小镇青年,是一个伪命题。

现实题材+情绪映射更值得网大学习

从2017年到现在,现实题材不断在院线电影领域有抢眼的表现。《战狼2》从八亿人民币保底的票房预期开始,最终以八亿美元的票房纪录收关。除了政策的推波助澜,在现实题材下用故事诱发观众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芳华》即便历经撤档再上映的变故,也依然拿下了近13亿的票房;而《无问西东》的热映虽然比不上《战狼2》和《芳华》,但也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市场认可。

同样,电视剧中玄幻架空的剧集少了,现实题材的爆款内容正在逐渐增多。《人民的名义》、《欢乐颂》等作品的超高收视率也证明了市场对现实题材的刚需。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产业,能够促使消费者投入时间、金钱进行消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带来情感的共鸣。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最终目标,也都是引起观众某一方面的情感共鸣。而现实题材是最为直观,也是最容易让观众产生带入感的题材。

在豆瓣里,可以看到大多数给了较高评价的评论都聚焦在感受的真实之上。

就算是给出极低评价的评论也大多是因为演员的演技、奇特的价值观等方面,并没有对感受真实这一点进行直接否认。

电影中“分手告别仪式”“坦白局”、“广场大喊‘我爱你’”等桥段在现实生活是存在的,而且相当广泛。正如导演田羽生所透露的:“坦白局、了断局就是我们宣传公司朱总提供的真实案例。”

作为“爱情”母题下的影视作品,以往众多电影受诟病的一大缺点在于脱离现实。尤其是众多青春题材的电影,动辄出现堕胎、车祸等情节,与现实的校园生活严重脱节。不管《前任3》存在多少缺点,但是其较为真实的情节总算是一种进步,是具有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基础的。

这样的“现实题材+情感映射”手法在早期的网大里普遍存在,但是做得并不成功,原因在于既不现实,也没有情感。彼时的网大囿于经费成本,被迫选择现实题材,却也不进行精心打磨,出来的作品自然质量不高。但仍然存在一部分收到市场认可的作品,最为典型的便是《四平青年》。

《四平青年》是《二龙湖浩哥》系列电影的第一部,由张浩执导。主要讲述了几位青年被卷入一场“帮派混战”的故事。《四平青年》剧中所有演职人员都是吉林省四平市人民剧场外聘的一些跑场二人转演员及职工,不是人民剧场有事业编制的正式职工。这样的经历使得《四平青年》从一开始就贴近现实,获得市场认可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但之后的网络电影,现实题材作品每况愈下,更多投向色情、魔幻、暴力题材。

而现在,网大进入了新常态,走向了精品化发展道路,这也意味着“现实题材+情感映射”不再是网大的无奈选择,而是主动的适应市场的行为。2017年的《哀乐女子天团》讲述了五个女孩在葬礼上为逝者做告别仪式的故事。这一部电影直戳社会痛点,不仅获得了市场认可,同时在质量上也征服了诸多豆瓣网友,位列豆瓣2017年度十佳网络电影榜单。

院线电影消费属于“前向消费”,而网络电影属于“后向消费”。根据这一特点,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用户的兴趣,提升用户的观影耐性,《前任3》中“现实题材+情感映射”的手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样,可以更好地符合互联网用户观影习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观影需求,在精品化自身的同时也丰富市场。

正如爱奇艺网络电影开发中心总经理窦黎黎在采访中所说的那样:“未来的网大市场一定是百花齐放的,不会有一枝独秀的题材出现,每一个题材都会有无限的可能。2018年一定是精品网大大量涌现的一年,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的边界也会渐渐模糊。”

娱影君相信,《前任3》的“现实题材+情绪映射”对于网大来说是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的。在网络电影市场内部不断调整和升级的新常态下,精品化的网络大电影一定不会缺席现实题材!

【转载请联系客服;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