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D12岁随父母从北京移民温哥华,28岁时成为父母眼中的大龄女青年。在结婚率不足50%的加拿大,D的父母很惶恐,妈妈告诉D,18-28感觉很漫长,28-38就是一转眼。你要是不结婚,我们不闭眼!
无奈的D加入了温哥华相亲队伍。
但号称北美华人最多的大温也不过50万华裔居民。去掉55%的女性,还剩22.5万男性。其中12%是不和女性约会的,还剩19.8万,25-38岁之间的健康男性按照年龄分布比例大致在1.1万——1.5万之间。再去掉一半有女朋友的已经结婚的,只剩5500-7500人。最后剔除部分对大陆人士存有偏见的港澳台人士,最终能进入备选名单的5000人是一大关。分布在2883平方公里的大温哥华,每平方公里土地上不足2人。
更无奈的是,28岁的女孩在相亲市场是个尴尬的年纪。
同龄和更年轻的男性期待的交往对象至少要比自己小3岁,30岁以上男性期待的交往对象要比自己小5-10岁。靠自己奋斗打拼当上钻石王老五的紧抓青春的尾巴,不年轻貌美根本不考虑,靠爹妈给钱随便花的富二代只追网红脸夜店咖对28岁的半大轻熟女一律叫姐姐。好不容易遇到愿意姐弟恋的小年轻和喜欢成熟稳重的老大叔,自己又咽不下青涩小男生也吞不动油腻中年男。
父母为悲催的D在大温相亲市场进行了海底捞月般的海选,但有房有车有稳定职业年貌相当精神正常没有婚史没有私生子的华裔男性就像温哥华的野生大灰熊,听说过没见过。
对D以及所有大温寻找婚恋机会的女性来说,在本地找到合适的婚恋对象真的不容易,这里是移民社会很少乡党宗亲,这里富人多穷人少都怕离婚分钱,这里南北东西方言习俗各不相同,这里房价高企工资偏低三无男人不敢找。
经过了一年的苦苦寻觅,也尝试了跨族裔的交往。但是D告诉小编,青春年少时觉得男朋友就像路边的星巴克,错过这一个前面还有很多个。真正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才惊觉,再多的甜品和咖啡也比替不了大白菜和白米饭。
小编已婚多年,不能对D的处境感同身受。但可以看出来新旧交替的时代,大温华人的婚恋世界依然保留着坚定的民族传统。既然我们做不到西人对单身、对同性交往、对婚姻去留的豁达和宽容,拿就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安心做一只相亲狗,完成家人和自己对婚恋的规划。
小编身边有很多男性朋友最终都回到家乡寻找真爱,在温哥华相识相知相爱最终还能结为夫妻的可谓凤毛麟角。人口基数、生活圈子、地域差异、认知差异、门当户对等等因素都制约了大温华人之间谈婚论嫁。
从追求效率和结果的角度看,回国找对象还是比较靠谱的选择,但心里千万不要有他是不是为了枫叶卡才找我的避雷针。只追求纯粹的爱情,不牵扯市侩的算计。即便温哥华市长罗品信也是做不到的。
事实上,D遭遇的问题不是个例。绝大多数技术移民和和投资移民在来到温哥华之前就已经成家立业。留学生转移民之前也有国内和加拿大的同学圈子可以转化成婚恋资源。
但大量2000年之后来到温哥华的移民二代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这个群体不同于CBC,可以随意徜徉自由的加拿大文化,几乎不理会父母对自己私生活的关注。这个群体也不同于成年之后移民的华人,从精神文化到生活方式都是完整的中国属性。
他们在温哥华的婚恋之路注定与众不同,他们前不见可参考的旧人,后也未必有完全相同的来者。在温哥华华人社群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他们是独特的一代,就像在中国出生的独生子女,最累也最幸福。
出品:温哥华头条
微信ID:lahoobignews
来源:加拿大乐活网lahoo.c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