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来扒一扒,谁有资格当“国家中心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来扒一扒,谁有资格当“国家中心城”

究竟要具备哪些硬性指标,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中心城市呢?

作者:兰玉麟  编辑:张璐  审校:张祥耿  来源:创邑icity

昨天,一位厦门的朋友跟记者反映,说厦门已经是国家中心城市,可是根据记者多年分析城市数据的经验,认为厦门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可能性不高,查了一下网上资料,发现有一个说法是国家最新公布北上广深四大全球城市加上十一座国家中心城市,也有一些媒体在转载,但是本着新闻调查的严谨性,记者马上查了一下人民网,厦门虽然在那个所谓的十一座国家中心城市名单里,但是根据人民网的官方评选,厦门还是被排除在外的。

其中,像郑州是在2016年12月17日正式加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的,除郑州以外,还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目前来说,论“中心性”的话,这八座城市已经可以充分代表全国的所有中心了。那么,究竟要具备哪些硬性指标,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中心城市呢?

一、国家中心城市的评选标准 

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发展特征、功能: 

一是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

二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

三是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

四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是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强的“塔尖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此外,中心城市还担负着带领区域内其他城市发展的职责,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首先,国家中心城市必须是一线城市,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的一线城市名单(包括新一线城市),八座国家中心城市全部包括其中,这也说明了城市量级在评定国家中心城市时所起的基础作用。但是像杭州市、南京市等新一线城市,还有深圳市这样的一线城市在评选中都没有成为国家中心的城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所以说,评定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看的应该不单单是经济发展水平。

以武汉为例,武汉只是错过90年代到2010年这20年的黄金发展时间。武汉的城建,环境跟一线城市和杭州厦门那些旅游城市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但不代表武汉其它方面(如科教,工业等等)不强,只是需要时间追赶和改善。而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能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也无可厚非,大概看一下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市有哪些能叫的上号的: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跟这些城市相比,武汉的优势很明显。

所以说,记者看来,评定国家中心城市的最重要一点,还得是:你最起码要是一个“中心”,像郑州、武汉这样的城市,虽然经济实力可能比不上深圳杭州之流,可是因为地缘优势,它也能被评选为国家中心城市。

说到地缘优势,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地图上的格局,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及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首要发展的三大经济圈,而且这三个经济圈也完美带动了整个中国东部的发展。而当重庆变成直辖市之后,由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也逐渐成熟,再结合上文说的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除了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由多个点连成了面,覆盖到了整个东部以及中部地区。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就表示:“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有多个指标,比如城市发展水平、生活水平、人均收入、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国际知名度等等。”而在记者看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称得上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应该是首要因素,就是上文所说的地缘优势,这八座城市的综合实力也都是全国一流的,毕竟都是一线城市了。

二、其他候选城市发展及入选可能性分析

1、南京(☆☆☆☆☆) 

从电话区号来看,南京在华东地区也是传统的区域中心城市。南京自古便是令人向往的经济富庶、人文荟萃之地,其科教资源在国内城市中被认为仅次于京沪,对高端人才具备相当的吸引力。不仅如此,南京所在的江苏省,是中国第二经济大省,发展势头是沈阳所在的辽宁不可比拟的。

不过,南京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经济实力在省内的首位度不高,其辐射力主要体现在苏北与皖东地区,在最为富庶的苏南地区还没有多少存在感。不过,南京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速很快、锐气很足,假以时日,其对苏南地区的影响力定会大增。

2、长沙(☆☆☆)

武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长沙的刺激想必不小,对决策层来说肯定也很为难,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同为中部城市,武汉无论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力,都明显比长沙更胜一筹,如果中部地区只有一个名额,那无论如何武汉的胜算肯定更大。所以,中部地区已有武汉与郑州入选,长沙的可能性暂时不大。

不过,最近十年来,长沙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其GDP排名从2005年的第24名上升到2016年的第13名,上升幅度在主要城市中最大。不仅如此,长沙在省内的首位度也非常高,达到2.95,其占全省GDP的比重也接近30%。其在省内的综合影响力,已经十分接近武汉、成都这些强省会城市。

所以,长沙的暂时落选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对手太强。长沙也不必太失落,毕竟很多政策竞赛到最后都是雨露均沾,只是时间有先后,这一次没入选,可能下一次就入选了,而且政策名目还会继续创新,没有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国家级定位。

3、深圳(☆☆☆)

可能是因为与广州太近,深圳对“国家中心城市”这个title的兴趣好像不大,其志向更像是成为中国版的硅谷,这从其积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能感觉得到。不过,从国务院对深圳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来看,深圳早已被定位为两个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另一个是上海。

据此,深圳的定位很可能是成为一个在科技创新领域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型全球城市,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4、厦门(☆☆☆☆)

厦门地理位置独特、风景怡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对高端人才具备相当的吸引力,且毗邻台湾,将其打造为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有助于分流北京上海外溢的高端人才与产业,还能为两岸经贸合作创造一个大平台。不过,厦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也有先天的不足,那就是城市空间、人口与经济的规模太小,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也有限,在功能上更像是一个小而美的宜居城市。

福建省如果要有一个名额,到底是厦门还是福州,要打一个问号。当然,目前来看,厦门的积极性比福州要高。

5、宁波(☆☆☆)

宁波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与工业城市,但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势头不如杭州,在区域辐射力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上也不如杭州,其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机会暂时不大。不过,宁波在2016年成为我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显示国家对宁波经济的重视。据此,宁波可以转变思路,创建特色型的国家中心城市。

6、济南(☆☆☆☆)

济南是全国“首位度”最低的省会城市,正因为如此,济南现在挺着急,希望山东省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进一步支持济南发展。如果山东省像中部省份那样实施“强省会”战略,那么济南还是挺有机会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只不过,山东还有一个青岛,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个选择题不太好选。

7、福州(☆☆☆☆)

最近几年福建省在国家的战略地位中获得较大提升,这从自贸区的设立和“一带一路”的定位上就能看出,所以给福建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名额还有挺有可能的。不过,福建还有经济总量更大的泉州、名气更大的厦门,这也是一道很难的选择题。对比来看,泉州的经济总量虽大,但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如福州与厦门,而从整体的产业与人口容纳空间来看,厦门亦不如福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来扒一扒,谁有资格当“国家中心城”

究竟要具备哪些硬性指标,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中心城市呢?

作者:兰玉麟  编辑:张璐  审校:张祥耿  来源:创邑icity

昨天,一位厦门的朋友跟记者反映,说厦门已经是国家中心城市,可是根据记者多年分析城市数据的经验,认为厦门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可能性不高,查了一下网上资料,发现有一个说法是国家最新公布北上广深四大全球城市加上十一座国家中心城市,也有一些媒体在转载,但是本着新闻调查的严谨性,记者马上查了一下人民网,厦门虽然在那个所谓的十一座国家中心城市名单里,但是根据人民网的官方评选,厦门还是被排除在外的。

其中,像郑州是在2016年12月17日正式加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的,除郑州以外,还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目前来说,论“中心性”的话,这八座城市已经可以充分代表全国的所有中心了。那么,究竟要具备哪些硬性指标,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中心城市呢?

一、国家中心城市的评选标准 

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发展特征、功能: 

一是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

二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

三是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

四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是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强的“塔尖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此外,中心城市还担负着带领区域内其他城市发展的职责,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首先,国家中心城市必须是一线城市,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的一线城市名单(包括新一线城市),八座国家中心城市全部包括其中,这也说明了城市量级在评定国家中心城市时所起的基础作用。但是像杭州市、南京市等新一线城市,还有深圳市这样的一线城市在评选中都没有成为国家中心的城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所以说,评定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看的应该不单单是经济发展水平。

以武汉为例,武汉只是错过90年代到2010年这20年的黄金发展时间。武汉的城建,环境跟一线城市和杭州厦门那些旅游城市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但不代表武汉其它方面(如科教,工业等等)不强,只是需要时间追赶和改善。而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能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也无可厚非,大概看一下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市有哪些能叫的上号的: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跟这些城市相比,武汉的优势很明显。

所以说,记者看来,评定国家中心城市的最重要一点,还得是:你最起码要是一个“中心”,像郑州、武汉这样的城市,虽然经济实力可能比不上深圳杭州之流,可是因为地缘优势,它也能被评选为国家中心城市。

说到地缘优势,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地图上的格局,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及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首要发展的三大经济圈,而且这三个经济圈也完美带动了整个中国东部的发展。而当重庆变成直辖市之后,由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也逐渐成熟,再结合上文说的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除了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由多个点连成了面,覆盖到了整个东部以及中部地区。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就表示:“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有多个指标,比如城市发展水平、生活水平、人均收入、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国际知名度等等。”而在记者看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称得上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应该是首要因素,就是上文所说的地缘优势,这八座城市的综合实力也都是全国一流的,毕竟都是一线城市了。

二、其他候选城市发展及入选可能性分析

1、南京(☆☆☆☆☆) 

从电话区号来看,南京在华东地区也是传统的区域中心城市。南京自古便是令人向往的经济富庶、人文荟萃之地,其科教资源在国内城市中被认为仅次于京沪,对高端人才具备相当的吸引力。不仅如此,南京所在的江苏省,是中国第二经济大省,发展势头是沈阳所在的辽宁不可比拟的。

不过,南京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经济实力在省内的首位度不高,其辐射力主要体现在苏北与皖东地区,在最为富庶的苏南地区还没有多少存在感。不过,南京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速很快、锐气很足,假以时日,其对苏南地区的影响力定会大增。

2、长沙(☆☆☆)

武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长沙的刺激想必不小,对决策层来说肯定也很为难,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同为中部城市,武汉无论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力,都明显比长沙更胜一筹,如果中部地区只有一个名额,那无论如何武汉的胜算肯定更大。所以,中部地区已有武汉与郑州入选,长沙的可能性暂时不大。

不过,最近十年来,长沙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其GDP排名从2005年的第24名上升到2016年的第13名,上升幅度在主要城市中最大。不仅如此,长沙在省内的首位度也非常高,达到2.95,其占全省GDP的比重也接近30%。其在省内的综合影响力,已经十分接近武汉、成都这些强省会城市。

所以,长沙的暂时落选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对手太强。长沙也不必太失落,毕竟很多政策竞赛到最后都是雨露均沾,只是时间有先后,这一次没入选,可能下一次就入选了,而且政策名目还会继续创新,没有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国家级定位。

3、深圳(☆☆☆)

可能是因为与广州太近,深圳对“国家中心城市”这个title的兴趣好像不大,其志向更像是成为中国版的硅谷,这从其积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能感觉得到。不过,从国务院对深圳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来看,深圳早已被定位为两个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另一个是上海。

据此,深圳的定位很可能是成为一个在科技创新领域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型全球城市,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4、厦门(☆☆☆☆)

厦门地理位置独特、风景怡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对高端人才具备相当的吸引力,且毗邻台湾,将其打造为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有助于分流北京上海外溢的高端人才与产业,还能为两岸经贸合作创造一个大平台。不过,厦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也有先天的不足,那就是城市空间、人口与经济的规模太小,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也有限,在功能上更像是一个小而美的宜居城市。

福建省如果要有一个名额,到底是厦门还是福州,要打一个问号。当然,目前来看,厦门的积极性比福州要高。

5、宁波(☆☆☆)

宁波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与工业城市,但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势头不如杭州,在区域辐射力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上也不如杭州,其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机会暂时不大。不过,宁波在2016年成为我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显示国家对宁波经济的重视。据此,宁波可以转变思路,创建特色型的国家中心城市。

6、济南(☆☆☆☆)

济南是全国“首位度”最低的省会城市,正因为如此,济南现在挺着急,希望山东省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进一步支持济南发展。如果山东省像中部省份那样实施“强省会”战略,那么济南还是挺有机会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只不过,山东还有一个青岛,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个选择题不太好选。

7、福州(☆☆☆☆)

最近几年福建省在国家的战略地位中获得较大提升,这从自贸区的设立和“一带一路”的定位上就能看出,所以给福建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名额还有挺有可能的。不过,福建还有经济总量更大的泉州、名气更大的厦门,这也是一道很难的选择题。对比来看,泉州的经济总量虽大,但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如福州与厦门,而从整体的产业与人口容纳空间来看,厦门亦不如福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