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球围观“克隆猴”:人类不会是下一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球围观“克隆猴”:人类不会是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明确表态说,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人类健康,但科研人员不考虑对人类进行相关研究。

2018年1月10日,江苏省苏州,中国科学院内,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右)和它的妹妹“华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去年11月底,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出生于中国上海,10天后,另一只克隆猴“华华”诞生。2018年1月25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在封面文章中向全球宣布了这两只中国“克隆猴”的到来。

体细胞克隆并非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1990年代出生于英国的小羊“多莉”早已让全世界了解了什么是“克隆”。从那以后,科学家们已经陆续成功克隆出牛、猪、​小鼠等超过20种实验动物,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却一直没有成功过。经过五年的研究,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终于在2017年末将“中中”和“华华”带到这个世界。

这项卓越的技术突破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目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援引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家埃格利(Dieter Egli)的话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里程碑,是重大的进步。”埃格利认为,这些“克隆猴”可以用来研究一些人类的疾病,并最终攻克它们。

《今日美国》报道,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干细胞中心主任克雷格斯坦(Arnold Kriegstein)解释说,这种技术可以带来许多具有相同基因缺陷的“克隆猴”,而这在人类中是无法做到的,“克隆猴”技术将因此成为研究疾病的强有力手段。克雷格斯坦还表示,中国取得这样的技术突破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近年来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克隆灵长类动物的研究道阻且长。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胚胎学家洛弗尔贝吉(Robin Lovell-Badge)​表示,目前成功获得的“克隆猴”数量太少,无法得出足够结论,而当前的克隆流程仍旧“低效且危险”。

动物保护团体一如既往地表达了对克隆技术的担忧和抵制。善待动物组织(PETA)高级副总裁吉列尔莫(Kathy Guillermo)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克隆是浪费生命,时间和金钱的恐怖表演秀,这种实验所造成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

而更加具有争议的是,正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所说,这项研究似乎表明,人类克隆技术在几个月或者几年内就能实现。不过,该杂志采访到的所有科学家都强调,人类克隆是不必要、也不负责任的技术。

对此,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已经明确表态称:“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人类健康,但科研人员不考虑对人类进行相关研究。”《纽约时报》对这项技术突破的报道标题也写道:“没错,中国已经有了克隆猴。但这不意味着你就是下一个。”

《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克隆猴”

然而,“克隆猴”研究的成功和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的相近性还是再度引发了有关规范人类克隆技术的争论。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克雷格斯坦就坦言,由于过于敏感,近年来针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越来越少,许多欧美科学家都出于伦理原因放弃以猴子作为研究对象。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命伦理学家卡恩(Jeffrey Kahn)也呼吁对这个问题进行全球性的讨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里的‘我们’指代社会、国家、监督机构、政府。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来防止坏事发生在人类身上?“

无论如何,这项“克隆猴”技术的积极意义不容否定。路透社的报道提到,这项研究彰显出中国在生物科学前沿方面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有时也会撬动伦理的界限。报道也提到三年前广州中山大学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组的实验。这项研究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伦理争议,但现在美国也开始进行类似研究。

肯特大学遗传学教授格里芬(Darren Griffin)表示,这项研究本身在技术上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能够带来的好处十分明确。他说,他理解批评者认为这样的研究过于接近于人类克隆,但他对研究成果持“审慎乐观”态度,认为现在需要认真考虑的是实验结果会在何种伦理框架下健康运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球围观“克隆猴”:人类不会是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明确表态说,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人类健康,但科研人员不考虑对人类进行相关研究。

2018年1月10日,江苏省苏州,中国科学院内,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右)和它的妹妹“华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去年11月底,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出生于中国上海,10天后,另一只克隆猴“华华”诞生。2018年1月25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在封面文章中向全球宣布了这两只中国“克隆猴”的到来。

体细胞克隆并非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1990年代出生于英国的小羊“多莉”早已让全世界了解了什么是“克隆”。从那以后,科学家们已经陆续成功克隆出牛、猪、​小鼠等超过20种实验动物,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却一直没有成功过。经过五年的研究,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终于在2017年末将“中中”和“华华”带到这个世界。

这项卓越的技术突破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目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援引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家埃格利(Dieter Egli)的话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里程碑,是重大的进步。”埃格利认为,这些“克隆猴”可以用来研究一些人类的疾病,并最终攻克它们。

《今日美国》报道,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干细胞中心主任克雷格斯坦(Arnold Kriegstein)解释说,这种技术可以带来许多具有相同基因缺陷的“克隆猴”,而这在人类中是无法做到的,“克隆猴”技术将因此成为研究疾病的强有力手段。克雷格斯坦还表示,中国取得这样的技术突破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近年来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克隆灵长类动物的研究道阻且长。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胚胎学家洛弗尔贝吉(Robin Lovell-Badge)​表示,目前成功获得的“克隆猴”数量太少,无法得出足够结论,而当前的克隆流程仍旧“低效且危险”。

动物保护团体一如既往地表达了对克隆技术的担忧和抵制。善待动物组织(PETA)高级副总裁吉列尔莫(Kathy Guillermo)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克隆是浪费生命,时间和金钱的恐怖表演秀,这种实验所造成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

而更加具有争议的是,正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所说,这项研究似乎表明,人类克隆技术在几个月或者几年内就能实现。不过,该杂志采访到的所有科学家都强调,人类克隆是不必要、也不负责任的技术。

对此,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已经明确表态称:“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人类健康,但科研人员不考虑对人类进行相关研究。”《纽约时报》对这项技术突破的报道标题也写道:“没错,中国已经有了克隆猴。但这不意味着你就是下一个。”

《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克隆猴”

然而,“克隆猴”研究的成功和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的相近性还是再度引发了有关规范人类克隆技术的争论。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克雷格斯坦就坦言,由于过于敏感,近年来针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越来越少,许多欧美科学家都出于伦理原因放弃以猴子作为研究对象。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命伦理学家卡恩(Jeffrey Kahn)也呼吁对这个问题进行全球性的讨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里的‘我们’指代社会、国家、监督机构、政府。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来防止坏事发生在人类身上?“

无论如何,这项“克隆猴”技术的积极意义不容否定。路透社的报道提到,这项研究彰显出中国在生物科学前沿方面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有时也会撬动伦理的界限。报道也提到三年前广州中山大学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组的实验。这项研究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伦理争议,但现在美国也开始进行类似研究。

肯特大学遗传学教授格里芬(Darren Griffin)表示,这项研究本身在技术上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能够带来的好处十分明确。他说,他理解批评者认为这样的研究过于接近于人类克隆,但他对研究成果持“审慎乐观”态度,认为现在需要认真考虑的是实验结果会在何种伦理框架下健康运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