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借壳:2017降至冰点,2018星火燎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借壳:2017降至冰点,2018星火燎原?

在2017年的控制权收购交易中,按转让价格计算,“壳”公司市值中位数大约在70亿元左右,均值大约在80亿元左右,这是否就是“壳”的市场底价?

2017年11月29日,当天3家公司IPO上会,史上第一次,审核全部被否,市场一片哗然。2018年1月23日,当天7家公司IPO上会,6家被否,再次刷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7年10月、11月、12月,并购重组上会项目通过率极高;360借壳通过;随后量子高科1月12日立即发布预案作价21.44亿元收购睿智化学90%股权,睿智化学之前为尚华医药的CRO业务主体,曾在纳斯达克上市;1月23日,国内新能源整车市场的龙头企业北汽新能源发布预案拟借壳ST前锋上市。

IPO、并购重组、借壳、“类借壳”,是企业上市的四条道路。这四种途径的监管门槛变化,会引起市场门槛的变化,进而引起整个资本市场极大的生态变化。

表面上看,2017年IPO上会家数、过会家数都远高于2016年。然而,IPO审核速度其实并不平稳。

历史上的IPO审核曾经多次暂停,2017年的IPO审核加速,但在10月份之前,2017年IPO通过率为80.99%;10月份之后至今,IPO通过率下降到了50%左右。

那么,并购和借壳呢?

都说2017年IPO加速,并购重组、借壳受到多项政策打压,A股控制权收购交易收到的关注度也下降了。

但是,在2017年的控制权收购交易中,按转让价格计算,“壳”公司市值中位数大约在70亿元左右,均值大约在80亿元左右,这是否就是“壳”的市场底价?

而且,即使是在监管审核如此严苛的2017年,并购重组上会通过率依然相当高。2017年全年,证监会共召开78次并购重组委会议,审核175单重组方案,共计163单重组方案获得通过,12单重组方案被否决,整体通过率93.14%。

从实践上看,IPO与并购重组的区别,其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别。

IPO的行政化审批色彩更浓,而并购重组、借壳则更市场化。

根据证监会针对IPO中止审查的最新要求,企业不能以各种原因延期申报材料,不按期报材料可直接被安排上初审会和发审会。

这会导致IPO否决率进一步上升,被否的企业在未来转而选择借壳吗?如果再叠加中概股回归借壳的重新放开,2018年的借壳交易是否重新回暖?

1

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路径

首先,简要回顾一下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主要路径。不同路径的冷暖变化,是理解很多问题的重要起点。

1.1 四大路径

企业登陆A股市场的“正规”路径可划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IPO。这是企业登陆A股市场的最主要、最传统路径。企业通过IPO募集资金并上市,获得A股的上市地位。

第二,借壳。借壳又被称为“后门上市”,可看做IPO的替代路径。2011年《重组管理办法》修订,明确借壳审核标准等同IPO。2016年《重组管理办法》修订之前,借壳交易可以配套融资。

第三,借壳之外的一般并购重组。一家企业作为标的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购,就成了上市公司的一部分,也相当于登陆了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配融资金、再融资资金,可以用于被收购公司项目建设。

以上3种途径,均可实现企业上市及募资。

1.2借壳的实质

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借壳?

现行《重组管理办法》第13条规定的情形属于A股市场的“重组上市”,也就是借壳。那么,借壳的实质是什么?

对并购监管政策的误读,往往是从对借壳概念的误解开始的。

世界不同的证券市场对借壳交易的界定有所区别,但对借壳交易的定义理解是大致相同的。

借壳交易可拆解成两个要素:

(1)一家非上市企业与一家已上市的“壳”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合并,取得上市地位;(2)这家非上市企业的股东同时取得“壳”公司的控制权。

除了无法融资之外,借壳交易的结果与IPO几乎是相同的。一家非上市企业获得了上市地位,实现了资产证券化。上市后,原来的股东控制了上市公司,依然把持控制权。

海外证券市场的监管规则均会从不同维度综合判断一个交易是不是借壳交易。在A股市场,2016年重组新规之前,认为交易导致标的公司股东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交易的总资产指标(标的总资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大于100%,那么交易就属于借壳。

借壳与一般并购重组最大不同点在哪?

在一般并购重组交易中,交易对手无法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最多成为上市公司的二股东。对于标的原来的实控人来说,相当于把自己的企业卖了。而上市公司的实控人将控制标的企业。

1.3三条路径的门槛

借壳交易作为IPO的替代路径,甚至一种登陆资本市场的“捷径”,在世界主要证券市场都受到较严格的监管。

像美国SEC,规定借壳公司必须达到IPO标准。拟上市公司都必须进行规范的信息披露,不能存在对投资者的欺诈行为。SEC重视借壳公司是否履行了信批义务。

在A股市场,监管要求借壳交易审核等同IPO,借壳公司必须达到主板、中小板IPO的标准。我们文章开头提出的三条登陆资本市场的路径,监管门槛的标准差异就体现出来了:

第一条:IPO,财务指标要求高,审核严格。

第二条:借壳,财务指标等同IPO,审核较严格。但实践中因为各种现实因素(地方政府保壳等),规范性要求可能没那么严。

第三条:一般并购重组,无明确的财务要求,但需证明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一家非上市公司大股东资本运作的路径如何选择?看到上述三路径的区别,大股东也许会这么选择:

(1)公司业绩好,走IPO道路,上市后保持控制权;

(2)标的净利润很高,不担心摊薄,可以考虑走借壳道路;

(3)公司达不到IPO标准,走一般重组道路,但是会失去控制权。

上面对非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分析,只是理论层面的分析。在现实中,非上市公司大股东很快发现,他们似乎有第四种选择。前几年市场上冒出来的第四种选择,打破了资本市场想当然的规则。

1.4不伦不类的“类借壳”

对于此前流行的 “规避借壳”与“类借壳”。有人可能会将两者简单混同。但这两种交易类型有一定区别。

“规避借壳”通常是指,交易的标的体量太大,很容易构成借壳交易。但是,交易方案经过调整,被设计成了一个不构成借壳的交易。

“类借壳”是指,交易目的是为了完成标的公司的实质借壳。

有的时候,在“规避借壳”交易中,上市公司大股东不愿失去控制权,标的股东只是单纯想把标的卖出去。双方进行“规避借壳”交易,只是为了让标的享受更低的审核标准。“类借壳”属于“规避借壳”的一种。

“类借壳”交易方式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交易是为了实现标的公司的实质借壳。

重组新规修订之前,《重组管理办法》对借壳的判定标准不够严格。除了“上市公司向交易对手收购资产”、“交易对手为上市公司新控股股东”这两大条件之外,旧版《重组管理办法》对借壳的判定标准只有总资产财务指标(标的总资产/上市公司总资产>100%)。

“类借壳”出现后,非上市公司大股东发现,他们有了第四种选择。即使非上市公司未达到IPO的审核要求,也可以通过“类借壳”的交易,使得非上市公司登陆A股市场的同时,非上市公司股东变相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

发现了这个秘密,众多达不到IPO标准的非上市公司会如何选择?这条凭空多出来的第四条道路,当然很快变成非上市公司争相尝试的阳光大道。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经济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以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崛起。这类新兴行业有大量公司有资产证券化需求。但是,新兴行业公司的特点为业绩爆发式增长,历史净利润可能很低,甚至为负数。但在A股市场,这类公司远达不到IPO标准,也不能通过借壳上市。

但是,这类公司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上市融资的需求是迫切的。一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看好这类公司。这类公司通过并购冲击登陆A股市场的目标时,将第四条道路发扬光大了。

2017年之前,四条不同路径的冷热程度分化明显。众多非上市公司忧虑IPO时间表的不确定性。借壳逐渐火热,但数量依然不算多。一般并购重组热火朝天。“类借壳”层出不穷。

四条路径的冷热差异,对整个资本市场造成了极大的扰动。

IPO这条“正道”被堵塞,上市公司数量增长缓慢。但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从2014年开始一路上升。定价方式有极大套利空间的定增火热。上市公司成了一个个“小央行”。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定增再融资背后惊人的财富效应,使得上市公司实控人站在风口之上。

并购交易客观上为上市公司新陈代谢的有效手段。“壳”公司通过重组置入好资产,置出坏资产,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可维持。上市公司数量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壳”不愁寻找资产。这时候,一种怪现象出现了:越差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预期更强,股价上涨预期也更强。

A股炒壳风盛行。不少PE资产还没锁定,就把上市公司的壳买了。绩差股的大股东更有动力卖壳。如果标的公司实在达不到IPO标准,那么设计“类借壳”交易也是可以的。

在这种博弈格局下,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民,其实都是“既得利益者”,IPO越冷清,并购越火热,A股股民越高兴。四条路径的冷热不均还直接影响了二级市场的投资风格。2017年之前,投资中小股、并购概念炒作、绩差股炒是二级市场流行的投资风格。

在上涨的潮水中,整个二级市场的估值水位和底层逻辑都在发生变化。

1.5重组新规:对借壳的实质判断

2016年9月,《重组管理办法》修订。重组新规加强了对借壳的判定标准。重组新规判定借壳首先还是要看,交易对手是否通过交易成为上市公司新实控人,或者在前60个月之内已经取得了上市公司控制权。

借壳的实质是非上市公司通过重组方式“吞并”壳公司从而取得上市地位且非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获得壳公司控股地位。问题就在于,在何种程度上,这个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根本变化。

重组新规之后,判定标准只有总资产一个指标。重组新规之后,判定变化的标准从总资产1个指标变为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股份比例5个指标,其中一个指标超过100%,交易构成借壳。原先许多“规避借壳”、“类借壳”的方案都不能用了。

1.6 再平衡

2017年,资本市场最大的变化是,企业登陆A股市场路径成本再平衡:

第一条路:IPO匀速发展,大盘不好时最多降低IPO家数。拟上市公司大股东锁定期依然为36个月。

第二条路:借壳交易更少,很可能是受IPO加速影响。拟上市公司大股东锁定期36个月。

第三条路:一般并购重组数量有所下降,上市公司正常并购交易仍有序进行。拟上市公司股东锁定期一般为12个月或36个月。

第四条路:争议性较大的交易即使过会,交易对手也可能锁定60个月,并60个月内无法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

2

2017年的借壳交易

根据Wind统计,2017年公布的借壳新预案数量一共为6个,分别为360借壳江南嘉捷、国望高科借壳东方市场、领益科技借壳江粉磁材、深装总借壳ST云维、隆基泰和借壳通达动力、银星能源收购银仪风电。

(1)领益科技借壳江粉磁材已经成功过会;

(2)深装总借壳ST云维,宣布终止;

(3)国望高科借壳东方市场,被否;

(4)其他还在进行当中。

如果将控制权转让纳入范围,则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借款给万魔声学“借壳”共达电声也是1例。

如果将筛选范围扩大为:以2016年公布预案而在2017年完成为口径进行统计,那2017年的借壳交易还包括2例:贝瑞和康借壳ST天亿、卓郎智能借壳新疆城建。

对比2016年公布的借壳交易新预案数量为20个,但2017年借壳新预案数量却仅仅为5个,2017年借壳交易明显进一步遇冷。

虽然如此,但2017年的借壳市场还是体现了不少交易创新,比如:

(1)出现“产业并购+借壳”的新模式

领益科技借壳江粉磁材、万魔声学“借壳”共达电声,体现了产业整合与借壳一步完成的新模式。这样的借壳也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模式,未来产业基础较高、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或许更能吸引同行业的大体量优质公司的青睐与借壳。

(2)贝瑞和康、360等明星资产闪耀

基因测序界的明星公司贝瑞和康以及互联网巨头360,依然选择借壳实现证券化。

(3)中概股回归借壳破局

360借壳江南嘉捷,中概股回归正式破局,这是一个重要的监管政策风向标。未来中概股或将迎来回归潮(2018年1月12日,量子高科作价21.44亿元收购睿智化学90%股权;睿智化学之前为尚华医药的CRO业务主体)。

(4)仅有1例借壳交易被否决,整体通过率80%

除国望高科借壳东方市场被否决外,其他4例上会的借壳交易均获得通过。相比于IPO在2017年10月之后不到60%的审核通过率,借壳过会几率更高。

3

2017年新公布借壳交易

今年的借壳新预案一共有6个,其中银星能源收购银仪风电作价仅为1.65亿元,由于累计原则构成借壳,不属于典型的借壳交易,因此不作详细分析。

3.1 360以504亿借壳江南嘉捷

2017年11月3日,江南嘉捷发布交易预案,拟以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作价约504亿元收购360,交易构成借壳上市。

借壳标的:360免费提供互联网安全和移动安全产品,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互联网活动接入点和信息内容。在此基础上360将业务拓展至互联网广告及服务业务、互联网增值服务、智能硬件业务。

业绩与估值:360于2016年实现净利润18.72亿元,交易中2017-2019年承诺净利润为 22亿元、29亿元和 38亿元,交易作价504亿元,对应2017年动态估值为22.90倍。

交易前:江南嘉捷停牌市值为34.93亿元,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29.57%。

交易后:江南嘉捷原实控人持股1.74%,周鸿祎持股63.70%,私有化其他财务投资者持股30.42%。2017年12月1日开板时,江南嘉捷总市值3582亿元。原实控人保留了1.17亿的老股,持股市值由10.33亿元增加至61.97亿元。

360是“国家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承建单位,参与多个网络安全实验室建设工作;多次承担国家重大事件网络安全保障工作,通过借壳登录A股市场,有利于360在中国进一步拓展网络安全业务。

3.2 领益科技133亿借壳江粉磁材

2017年7月25日,江粉磁材发布交易预案,拟作价207.3亿元收购领益科技,交易构成借壳上市。

借壳标的:领益科技为精密功能器件制造商,主要产品包括模切产品、CNC(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产品、冲压产品,已经进入了苹果、华为、OPPO、VIVO等著名手机品牌厂商的供应链。

业绩与估值:领益科技2016年实现净利润9.46亿元,2017-2019年业绩承诺为11.47亿元、14.91亿元、18.60亿元,交易作价207.3元,对应2017年动态估值为18.07倍。

交易前:江粉磁材停牌市值133.7亿元,实际控制人持股18.46%。

交易后: 原实控人持股6.41%,摊薄比例12.05%。新实控人持股比例65.29%。复牌后,股价保持在9.73元/股,上市公司市值229.09亿元。新实控人借壳的代价为79.48亿元。实际控制人持股市值从24.68亿元提高至42.32亿元。

领益科技的技术、设备,精益生产、品质管理方面的优势可以导入上市公司,全面提升江粉磁材磁性材料业务、帝晶光电及东方亮彩的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并扩大江粉磁材客户范围。

3.3 隆基泰和140.59亿借壳通达动力

2017年7月22日,隆基泰和发布交易预案拟作价140.59亿元借壳通达动力。

借壳标的:隆基泰和置业主营业务包括产城综合体开发、社区开发、产城综合体出租及运营、物业管理等,拥有房地产开发二级资质和物业管理一级资质。隆基泰和置业以“深耕京津冀,布局全中国”为发展战略,已成为京津冀地区领先的新型城镇化运营商。

业绩与估值:隆基泰和2016年度实现净利润12.56亿元,17-19年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不低于59亿元。

交易前:通达动力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为29.98%。

交易后:隆基泰和咨询持有上市公司总股本的71.80%

隆基泰和此次借壳属于服务京津冀“一事一议”性质,通过这一次借壳,隆基泰和置业将登陆A股市场。隆基泰和在京津冀区域竞争优势较为突出,积极响应并坚定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战略,长期布局保定、秦皇岛、承德、唐山、邯郸、廊坊、石家庄、沧州、天津等京津冀核心城市,借壳完成后有希望迎来进一步发展。

3.4 国望高科127亿借壳东方市场,上会被否

东方市场于2017年8月21日发布交易预案,拟作价127.62亿元收购国望高科100%股权。这一交易于2017年12月7日上会被否,成为今年首个被否借壳。目前,东方市场宣布仍将继续推进交易。

借壳标的:国望高科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涤纶民用长丝生产企业。

业绩与估值:国望高科2016年实现净利润10.91亿元,业绩承诺为2017-2019年实现净利润不低于11.21亿元、12.44万元、13.67亿元,交易偶在家127.33亿元,对应2017年动态估值为11.36倍。

交易前:上市公司约2亿元净利润。实际控制人持股37.52%,发行前总股本1,218,236,445股,股价5.05元/股,市值61.52亿元。

交易后:上市公司原实控人将持股11.5%,国望高科实控人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例为68.30%。

国网高科与东方市场同属于吴江区企业,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办,借壳资产为民营企业,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借壳国企混改。

3.5 深装总借壳ST云维,已终止

ST云维宣布于2017年6月作价48.15亿元收购新三板企业深装总,交易构成借壳。这一交易2017年11月20日终止。

借壳标的:深装总主要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是全国知名的大型装饰企业。

业绩与估值:深装总2016年实现净利润2.36亿元,业绩承诺未确定,交易作价为48.15亿元。

交易前:ST云维停牌时市值为35.13亿元,已破产重整,煤化集团作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41.91%。

交易后:深装总实际控制人将持有上市公司17.43%股份,煤化集团持股比例下降至16.78%。

深装总为新三板挂牌企业,这一案例是罕见的新三板企业借壳A股上市公司。

4

2016年公布预案、2017年完成的借壳

2016年公布借壳预案,2017年完成的借壳交易有2例。

4.1 贝瑞和康43亿借壳ST天仪

2016年12月,ST天仪发布交易预案,拟作价43亿元收购贝瑞和康100%股权,交易构成借壳上市。这一交易于2017年4月26日上会获得通过。

借壳标的:贝瑞和康是中国基因测序行业的领军者之一。主营业务为以测序为基础的基因检测服务与设备试剂销售。贝瑞和康曾经被称为“华小”,是基因测序行业第一梯队中的重要一员,受关注程度仅次于龙头华大基因。

业绩与估值:贝瑞和康,2016年实现净利润1.422亿元,2017-2019年业绩承诺为2.28亿元、3.09亿元、4.05亿元,交易中贝瑞和康作价43亿元,对应2017年动态PE为18.86倍。

交易前:ST天仪停牌市值约为33.45亿元,2016年实现净利润-0.04亿元,连续两年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为58.86%。

交易后:通过老股转让+发股,ST天仪原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下降至12.41%,贝瑞和康原股东持有上市公司70.05%股份。

通过借壳,贝瑞和康作为“纯血统”基因测序的第一家A股企业,领先华大基因率先实现A股证券化。

4.2 卓郎智能102亿借壳新疆城建

借壳标的:卓郎智能业务来源于2013年收购完成的Oerlikon天然纤维纺机业务和纺机专件业务的全部资产和股权。全球范围少数能够提供从梳棉机、粗纱机,环锭纺纱机和转杯纺纱机直至络筒机、并线机和倍捻机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业绩与估值:卓郎智能实现净利润4.75亿,2017-2019年承诺净利润分别为5.83亿元、7.66亿元、10.03亿元,交易作价102.5亿元,对应2017年动态估值17.58倍。

交易前:新疆城建停牌市值为44.47亿元,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26.56%。

交易后:新疆城建原实控人持股比例下降至1.63%,卓郎智能实际控制人持股45.57%。

卓郎智能2013年跨境收购了Oerlikon,这一交易构成卓郎智能的主要资产。借壳成功过会说明监管对持有海外资产已经达到一定时间的公司型“并购基金”在A股进行证券化的态度是开放的。

5

IPO与借壳的再平衡?

5.1 2017年借壳交易已过最低谷?

除银星能源外,2017年新公布借壳交易预案数量仅有5例,其中ST云维自动终止、国望高科借壳东方市场上会被否,360借壳江南嘉捷、隆基泰和借壳通达动力在推进当中,仅有领益科技借壳江粉磁材成功过会。

对比2016年公布的新借壳交易数量仍然还有20个,比2017年的数量要多得多,2017年借壳交易明显进一步趋冷。

为什么2017年新借壳交易数量产生了如此剧减?

主要原因是2017年IPO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提速,截至11月底发审委共计审核466家企业,这一数字远远大于去年全年的275家。IPO发行加速改变了IPO和并购重组、借壳之间的平衡,成为更有吸引力的证券化方式。

其次仍然与去年重组新规的出台有关。为抑制投机“炒壳”,去年9月份实施的重组新规取消了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提高了对重组方的实力要求,延长相关股东的股份锁定期,重点遏制短期投机和概念炒作。新规的出台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使A股的“借壳”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证监会于去年下半年对“中概股回归”作出表态,中概股回归受阻,而中概股正是借壳交易的主力军。这些共同导致2017年借壳交易降温。

实际上从2010年到2017年,借壳市场经历了一轮由冷趋热,再由热趋冷的轮回。

(1)2010-2011年,借壳交易冷清,年度新增借壳交易数量仅为5个、3个。

(2)2012年-2015年,借壳交易逐渐升温,2012年10例、2013年29例、2014年40例、2015年达到顶点45个。

(3)2016年之后,借壳交易回归冷却,2017年新增借壳交易重新回到6个。

5.2 没有明显的行业趋势

由于新增借壳交易数量大幅减少, 2017年借壳资产的行业分布其实没有体现出明显的趋势。既有来源于电子类、化工类的,又有来源于房地产类、互联网类的借壳资产。在这些借壳资产中,360带来了明显的财富效应。

5.3 新交易模式:“产业并购+借壳”

虽然借壳交易数量下降,但借壳交易方案仍然出现了一定的创新,如领益科技借壳江粉磁材采用的“产业并购+借壳”的交易模式。

上市公司江粉磁材在停牌时市值高达133亿,同时2016年度实现营业收入高达120.52亿元、实现净利润2.34亿元,2017年业绩同比增速更是高达30%。因此江粉磁材绝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市值较低、经营困难、面临保持上市地位压力的“壳”公司。

江粉磁材选择作价207.3亿元收购领益科技,交易完成后江粉磁材原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由18.46%下降至6.41%,摊薄12.05%股权同时让渡了控制权,领益科技实际控制人将持有上市公司65.29%股份。

以借壳交易上会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计算,江粉磁材市值229.09亿元。领益科技实控人借壳的代价为79.48亿元。江粉磁材原实际控制人持股市值从24.68亿元提高至42.32亿元,收益71.47%。

江粉磁材推进这一交易的目的,是领益科技的优质技术、设备,精益生产、品质管理方面的优势可以导入上市公司,全面提升江粉磁材磁性材料业务、帝晶光电及东方亮彩的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同时江粉磁材的客户范围将有所扩大。

而在12月底,万魔声学以控制权转让的方式“借壳”共达电声,也是一例。

未来或许类似的“产业并购+借壳”将越来越多。与“传统的借壳”相比,江粉磁材这类“借壳+产业整合”式的交易更能体现借壳的优势。

5.4 2018年展望:借壳能否星火燎原?

2016年年初,中概股”和“港股”的回归是借壳的主力军。仅2016年1月份就有3家公司公告中概股相关交易预案。港股回归则在2016年的3月-6月出现高潮,短短三个月内出现3家公司宣布具体回归借壳方案。

大量资产优质、融资体量较大、需求迫切的中概股、港股汹涌而来,加上年初注册制与战略新兴板的相继搁浅,助长了壳交易的量价齐升,将2016年市场炒壳的热情一步步推向了巅峰。

但是在下半年证监会对中概股回归作出表态,虽然没有任何正式文件出台,但此后中概股回归一直未被放行。

直到2017年11月份,360借壳江南嘉捷,中概股回归终于迎来破局。证监会明确表态: “我会将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战略发展方向、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境外上市中资企业参与A股公司并购重组”

除此之外,最近证监会有加大力度清退IPO堰塞湖的趋势,IPO审核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对于存在问题拖延上报材料的企业,将直接安排企业上初审会、发审会,这可能会导致IPO否决率进一步上升。如果IPO否决率上升会有利于借壳,甚至很多IPO否决企业也可能在未来再次选择借壳的方式登陆A股。

根据目前形势,以360借壳江南嘉捷为起点,2018年的借壳市场回暖的态势还是比较明确的,2018年的借壳会比2017年升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借壳:2017降至冰点,2018星火燎原?

在2017年的控制权收购交易中,按转让价格计算,“壳”公司市值中位数大约在70亿元左右,均值大约在80亿元左右,这是否就是“壳”的市场底价?

2017年11月29日,当天3家公司IPO上会,史上第一次,审核全部被否,市场一片哗然。2018年1月23日,当天7家公司IPO上会,6家被否,再次刷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7年10月、11月、12月,并购重组上会项目通过率极高;360借壳通过;随后量子高科1月12日立即发布预案作价21.44亿元收购睿智化学90%股权,睿智化学之前为尚华医药的CRO业务主体,曾在纳斯达克上市;1月23日,国内新能源整车市场的龙头企业北汽新能源发布预案拟借壳ST前锋上市。

IPO、并购重组、借壳、“类借壳”,是企业上市的四条道路。这四种途径的监管门槛变化,会引起市场门槛的变化,进而引起整个资本市场极大的生态变化。

表面上看,2017年IPO上会家数、过会家数都远高于2016年。然而,IPO审核速度其实并不平稳。

历史上的IPO审核曾经多次暂停,2017年的IPO审核加速,但在10月份之前,2017年IPO通过率为80.99%;10月份之后至今,IPO通过率下降到了50%左右。

那么,并购和借壳呢?

都说2017年IPO加速,并购重组、借壳受到多项政策打压,A股控制权收购交易收到的关注度也下降了。

但是,在2017年的控制权收购交易中,按转让价格计算,“壳”公司市值中位数大约在70亿元左右,均值大约在80亿元左右,这是否就是“壳”的市场底价?

而且,即使是在监管审核如此严苛的2017年,并购重组上会通过率依然相当高。2017年全年,证监会共召开78次并购重组委会议,审核175单重组方案,共计163单重组方案获得通过,12单重组方案被否决,整体通过率93.14%。

从实践上看,IPO与并购重组的区别,其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别。

IPO的行政化审批色彩更浓,而并购重组、借壳则更市场化。

根据证监会针对IPO中止审查的最新要求,企业不能以各种原因延期申报材料,不按期报材料可直接被安排上初审会和发审会。

这会导致IPO否决率进一步上升,被否的企业在未来转而选择借壳吗?如果再叠加中概股回归借壳的重新放开,2018年的借壳交易是否重新回暖?

1

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路径

首先,简要回顾一下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主要路径。不同路径的冷暖变化,是理解很多问题的重要起点。

1.1 四大路径

企业登陆A股市场的“正规”路径可划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IPO。这是企业登陆A股市场的最主要、最传统路径。企业通过IPO募集资金并上市,获得A股的上市地位。

第二,借壳。借壳又被称为“后门上市”,可看做IPO的替代路径。2011年《重组管理办法》修订,明确借壳审核标准等同IPO。2016年《重组管理办法》修订之前,借壳交易可以配套融资。

第三,借壳之外的一般并购重组。一家企业作为标的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购,就成了上市公司的一部分,也相当于登陆了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配融资金、再融资资金,可以用于被收购公司项目建设。

以上3种途径,均可实现企业上市及募资。

1.2借壳的实质

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借壳?

现行《重组管理办法》第13条规定的情形属于A股市场的“重组上市”,也就是借壳。那么,借壳的实质是什么?

对并购监管政策的误读,往往是从对借壳概念的误解开始的。

世界不同的证券市场对借壳交易的界定有所区别,但对借壳交易的定义理解是大致相同的。

借壳交易可拆解成两个要素:

(1)一家非上市企业与一家已上市的“壳”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合并,取得上市地位;(2)这家非上市企业的股东同时取得“壳”公司的控制权。

除了无法融资之外,借壳交易的结果与IPO几乎是相同的。一家非上市企业获得了上市地位,实现了资产证券化。上市后,原来的股东控制了上市公司,依然把持控制权。

海外证券市场的监管规则均会从不同维度综合判断一个交易是不是借壳交易。在A股市场,2016年重组新规之前,认为交易导致标的公司股东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交易的总资产指标(标的总资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大于100%,那么交易就属于借壳。

借壳与一般并购重组最大不同点在哪?

在一般并购重组交易中,交易对手无法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最多成为上市公司的二股东。对于标的原来的实控人来说,相当于把自己的企业卖了。而上市公司的实控人将控制标的企业。

1.3三条路径的门槛

借壳交易作为IPO的替代路径,甚至一种登陆资本市场的“捷径”,在世界主要证券市场都受到较严格的监管。

像美国SEC,规定借壳公司必须达到IPO标准。拟上市公司都必须进行规范的信息披露,不能存在对投资者的欺诈行为。SEC重视借壳公司是否履行了信批义务。

在A股市场,监管要求借壳交易审核等同IPO,借壳公司必须达到主板、中小板IPO的标准。我们文章开头提出的三条登陆资本市场的路径,监管门槛的标准差异就体现出来了:

第一条:IPO,财务指标要求高,审核严格。

第二条:借壳,财务指标等同IPO,审核较严格。但实践中因为各种现实因素(地方政府保壳等),规范性要求可能没那么严。

第三条:一般并购重组,无明确的财务要求,但需证明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一家非上市公司大股东资本运作的路径如何选择?看到上述三路径的区别,大股东也许会这么选择:

(1)公司业绩好,走IPO道路,上市后保持控制权;

(2)标的净利润很高,不担心摊薄,可以考虑走借壳道路;

(3)公司达不到IPO标准,走一般重组道路,但是会失去控制权。

上面对非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分析,只是理论层面的分析。在现实中,非上市公司大股东很快发现,他们似乎有第四种选择。前几年市场上冒出来的第四种选择,打破了资本市场想当然的规则。

1.4不伦不类的“类借壳”

对于此前流行的 “规避借壳”与“类借壳”。有人可能会将两者简单混同。但这两种交易类型有一定区别。

“规避借壳”通常是指,交易的标的体量太大,很容易构成借壳交易。但是,交易方案经过调整,被设计成了一个不构成借壳的交易。

“类借壳”是指,交易目的是为了完成标的公司的实质借壳。

有的时候,在“规避借壳”交易中,上市公司大股东不愿失去控制权,标的股东只是单纯想把标的卖出去。双方进行“规避借壳”交易,只是为了让标的享受更低的审核标准。“类借壳”属于“规避借壳”的一种。

“类借壳”交易方式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交易是为了实现标的公司的实质借壳。

重组新规修订之前,《重组管理办法》对借壳的判定标准不够严格。除了“上市公司向交易对手收购资产”、“交易对手为上市公司新控股股东”这两大条件之外,旧版《重组管理办法》对借壳的判定标准只有总资产财务指标(标的总资产/上市公司总资产>100%)。

“类借壳”出现后,非上市公司大股东发现,他们有了第四种选择。即使非上市公司未达到IPO的审核要求,也可以通过“类借壳”的交易,使得非上市公司登陆A股市场的同时,非上市公司股东变相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

发现了这个秘密,众多达不到IPO标准的非上市公司会如何选择?这条凭空多出来的第四条道路,当然很快变成非上市公司争相尝试的阳光大道。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经济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以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崛起。这类新兴行业有大量公司有资产证券化需求。但是,新兴行业公司的特点为业绩爆发式增长,历史净利润可能很低,甚至为负数。但在A股市场,这类公司远达不到IPO标准,也不能通过借壳上市。

但是,这类公司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上市融资的需求是迫切的。一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看好这类公司。这类公司通过并购冲击登陆A股市场的目标时,将第四条道路发扬光大了。

2017年之前,四条不同路径的冷热程度分化明显。众多非上市公司忧虑IPO时间表的不确定性。借壳逐渐火热,但数量依然不算多。一般并购重组热火朝天。“类借壳”层出不穷。

四条路径的冷热差异,对整个资本市场造成了极大的扰动。

IPO这条“正道”被堵塞,上市公司数量增长缓慢。但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从2014年开始一路上升。定价方式有极大套利空间的定增火热。上市公司成了一个个“小央行”。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定增再融资背后惊人的财富效应,使得上市公司实控人站在风口之上。

并购交易客观上为上市公司新陈代谢的有效手段。“壳”公司通过重组置入好资产,置出坏资产,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可维持。上市公司数量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壳”不愁寻找资产。这时候,一种怪现象出现了:越差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预期更强,股价上涨预期也更强。

A股炒壳风盛行。不少PE资产还没锁定,就把上市公司的壳买了。绩差股的大股东更有动力卖壳。如果标的公司实在达不到IPO标准,那么设计“类借壳”交易也是可以的。

在这种博弈格局下,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民,其实都是“既得利益者”,IPO越冷清,并购越火热,A股股民越高兴。四条路径的冷热不均还直接影响了二级市场的投资风格。2017年之前,投资中小股、并购概念炒作、绩差股炒是二级市场流行的投资风格。

在上涨的潮水中,整个二级市场的估值水位和底层逻辑都在发生变化。

1.5重组新规:对借壳的实质判断

2016年9月,《重组管理办法》修订。重组新规加强了对借壳的判定标准。重组新规判定借壳首先还是要看,交易对手是否通过交易成为上市公司新实控人,或者在前60个月之内已经取得了上市公司控制权。

借壳的实质是非上市公司通过重组方式“吞并”壳公司从而取得上市地位且非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获得壳公司控股地位。问题就在于,在何种程度上,这个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根本变化。

重组新规之后,判定标准只有总资产一个指标。重组新规之后,判定变化的标准从总资产1个指标变为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股份比例5个指标,其中一个指标超过100%,交易构成借壳。原先许多“规避借壳”、“类借壳”的方案都不能用了。

1.6 再平衡

2017年,资本市场最大的变化是,企业登陆A股市场路径成本再平衡:

第一条路:IPO匀速发展,大盘不好时最多降低IPO家数。拟上市公司大股东锁定期依然为36个月。

第二条路:借壳交易更少,很可能是受IPO加速影响。拟上市公司大股东锁定期36个月。

第三条路:一般并购重组数量有所下降,上市公司正常并购交易仍有序进行。拟上市公司股东锁定期一般为12个月或36个月。

第四条路:争议性较大的交易即使过会,交易对手也可能锁定60个月,并60个月内无法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

2

2017年的借壳交易

根据Wind统计,2017年公布的借壳新预案数量一共为6个,分别为360借壳江南嘉捷、国望高科借壳东方市场、领益科技借壳江粉磁材、深装总借壳ST云维、隆基泰和借壳通达动力、银星能源收购银仪风电。

(1)领益科技借壳江粉磁材已经成功过会;

(2)深装总借壳ST云维,宣布终止;

(3)国望高科借壳东方市场,被否;

(4)其他还在进行当中。

如果将控制权转让纳入范围,则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借款给万魔声学“借壳”共达电声也是1例。

如果将筛选范围扩大为:以2016年公布预案而在2017年完成为口径进行统计,那2017年的借壳交易还包括2例:贝瑞和康借壳ST天亿、卓郎智能借壳新疆城建。

对比2016年公布的借壳交易新预案数量为20个,但2017年借壳新预案数量却仅仅为5个,2017年借壳交易明显进一步遇冷。

虽然如此,但2017年的借壳市场还是体现了不少交易创新,比如:

(1)出现“产业并购+借壳”的新模式

领益科技借壳江粉磁材、万魔声学“借壳”共达电声,体现了产业整合与借壳一步完成的新模式。这样的借壳也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模式,未来产业基础较高、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或许更能吸引同行业的大体量优质公司的青睐与借壳。

(2)贝瑞和康、360等明星资产闪耀

基因测序界的明星公司贝瑞和康以及互联网巨头360,依然选择借壳实现证券化。

(3)中概股回归借壳破局

360借壳江南嘉捷,中概股回归正式破局,这是一个重要的监管政策风向标。未来中概股或将迎来回归潮(2018年1月12日,量子高科作价21.44亿元收购睿智化学90%股权;睿智化学之前为尚华医药的CRO业务主体)。

(4)仅有1例借壳交易被否决,整体通过率80%

除国望高科借壳东方市场被否决外,其他4例上会的借壳交易均获得通过。相比于IPO在2017年10月之后不到60%的审核通过率,借壳过会几率更高。

3

2017年新公布借壳交易

今年的借壳新预案一共有6个,其中银星能源收购银仪风电作价仅为1.65亿元,由于累计原则构成借壳,不属于典型的借壳交易,因此不作详细分析。

3.1 360以504亿借壳江南嘉捷

2017年11月3日,江南嘉捷发布交易预案,拟以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作价约504亿元收购360,交易构成借壳上市。

借壳标的:360免费提供互联网安全和移动安全产品,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互联网活动接入点和信息内容。在此基础上360将业务拓展至互联网广告及服务业务、互联网增值服务、智能硬件业务。

业绩与估值:360于2016年实现净利润18.72亿元,交易中2017-2019年承诺净利润为 22亿元、29亿元和 38亿元,交易作价504亿元,对应2017年动态估值为22.90倍。

交易前:江南嘉捷停牌市值为34.93亿元,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29.57%。

交易后:江南嘉捷原实控人持股1.74%,周鸿祎持股63.70%,私有化其他财务投资者持股30.42%。2017年12月1日开板时,江南嘉捷总市值3582亿元。原实控人保留了1.17亿的老股,持股市值由10.33亿元增加至61.97亿元。

360是“国家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承建单位,参与多个网络安全实验室建设工作;多次承担国家重大事件网络安全保障工作,通过借壳登录A股市场,有利于360在中国进一步拓展网络安全业务。

3.2 领益科技133亿借壳江粉磁材

2017年7月25日,江粉磁材发布交易预案,拟作价207.3亿元收购领益科技,交易构成借壳上市。

借壳标的:领益科技为精密功能器件制造商,主要产品包括模切产品、CNC(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产品、冲压产品,已经进入了苹果、华为、OPPO、VIVO等著名手机品牌厂商的供应链。

业绩与估值:领益科技2016年实现净利润9.46亿元,2017-2019年业绩承诺为11.47亿元、14.91亿元、18.60亿元,交易作价207.3元,对应2017年动态估值为18.07倍。

交易前:江粉磁材停牌市值133.7亿元,实际控制人持股18.46%。

交易后: 原实控人持股6.41%,摊薄比例12.05%。新实控人持股比例65.29%。复牌后,股价保持在9.73元/股,上市公司市值229.09亿元。新实控人借壳的代价为79.48亿元。实际控制人持股市值从24.68亿元提高至42.32亿元。

领益科技的技术、设备,精益生产、品质管理方面的优势可以导入上市公司,全面提升江粉磁材磁性材料业务、帝晶光电及东方亮彩的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并扩大江粉磁材客户范围。

3.3 隆基泰和140.59亿借壳通达动力

2017年7月22日,隆基泰和发布交易预案拟作价140.59亿元借壳通达动力。

借壳标的:隆基泰和置业主营业务包括产城综合体开发、社区开发、产城综合体出租及运营、物业管理等,拥有房地产开发二级资质和物业管理一级资质。隆基泰和置业以“深耕京津冀,布局全中国”为发展战略,已成为京津冀地区领先的新型城镇化运营商。

业绩与估值:隆基泰和2016年度实现净利润12.56亿元,17-19年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不低于59亿元。

交易前:通达动力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为29.98%。

交易后:隆基泰和咨询持有上市公司总股本的71.80%

隆基泰和此次借壳属于服务京津冀“一事一议”性质,通过这一次借壳,隆基泰和置业将登陆A股市场。隆基泰和在京津冀区域竞争优势较为突出,积极响应并坚定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战略,长期布局保定、秦皇岛、承德、唐山、邯郸、廊坊、石家庄、沧州、天津等京津冀核心城市,借壳完成后有希望迎来进一步发展。

3.4 国望高科127亿借壳东方市场,上会被否

东方市场于2017年8月21日发布交易预案,拟作价127.62亿元收购国望高科100%股权。这一交易于2017年12月7日上会被否,成为今年首个被否借壳。目前,东方市场宣布仍将继续推进交易。

借壳标的:国望高科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涤纶民用长丝生产企业。

业绩与估值:国望高科2016年实现净利润10.91亿元,业绩承诺为2017-2019年实现净利润不低于11.21亿元、12.44万元、13.67亿元,交易偶在家127.33亿元,对应2017年动态估值为11.36倍。

交易前:上市公司约2亿元净利润。实际控制人持股37.52%,发行前总股本1,218,236,445股,股价5.05元/股,市值61.52亿元。

交易后:上市公司原实控人将持股11.5%,国望高科实控人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例为68.30%。

国网高科与东方市场同属于吴江区企业,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办,借壳资产为民营企业,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借壳国企混改。

3.5 深装总借壳ST云维,已终止

ST云维宣布于2017年6月作价48.15亿元收购新三板企业深装总,交易构成借壳。这一交易2017年11月20日终止。

借壳标的:深装总主要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是全国知名的大型装饰企业。

业绩与估值:深装总2016年实现净利润2.36亿元,业绩承诺未确定,交易作价为48.15亿元。

交易前:ST云维停牌时市值为35.13亿元,已破产重整,煤化集团作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41.91%。

交易后:深装总实际控制人将持有上市公司17.43%股份,煤化集团持股比例下降至16.78%。

深装总为新三板挂牌企业,这一案例是罕见的新三板企业借壳A股上市公司。

4

2016年公布预案、2017年完成的借壳

2016年公布借壳预案,2017年完成的借壳交易有2例。

4.1 贝瑞和康43亿借壳ST天仪

2016年12月,ST天仪发布交易预案,拟作价43亿元收购贝瑞和康100%股权,交易构成借壳上市。这一交易于2017年4月26日上会获得通过。

借壳标的:贝瑞和康是中国基因测序行业的领军者之一。主营业务为以测序为基础的基因检测服务与设备试剂销售。贝瑞和康曾经被称为“华小”,是基因测序行业第一梯队中的重要一员,受关注程度仅次于龙头华大基因。

业绩与估值:贝瑞和康,2016年实现净利润1.422亿元,2017-2019年业绩承诺为2.28亿元、3.09亿元、4.05亿元,交易中贝瑞和康作价43亿元,对应2017年动态PE为18.86倍。

交易前:ST天仪停牌市值约为33.45亿元,2016年实现净利润-0.04亿元,连续两年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为58.86%。

交易后:通过老股转让+发股,ST天仪原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下降至12.41%,贝瑞和康原股东持有上市公司70.05%股份。

通过借壳,贝瑞和康作为“纯血统”基因测序的第一家A股企业,领先华大基因率先实现A股证券化。

4.2 卓郎智能102亿借壳新疆城建

借壳标的:卓郎智能业务来源于2013年收购完成的Oerlikon天然纤维纺机业务和纺机专件业务的全部资产和股权。全球范围少数能够提供从梳棉机、粗纱机,环锭纺纱机和转杯纺纱机直至络筒机、并线机和倍捻机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业绩与估值:卓郎智能实现净利润4.75亿,2017-2019年承诺净利润分别为5.83亿元、7.66亿元、10.03亿元,交易作价102.5亿元,对应2017年动态估值17.58倍。

交易前:新疆城建停牌市值为44.47亿元,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26.56%。

交易后:新疆城建原实控人持股比例下降至1.63%,卓郎智能实际控制人持股45.57%。

卓郎智能2013年跨境收购了Oerlikon,这一交易构成卓郎智能的主要资产。借壳成功过会说明监管对持有海外资产已经达到一定时间的公司型“并购基金”在A股进行证券化的态度是开放的。

5

IPO与借壳的再平衡?

5.1 2017年借壳交易已过最低谷?

除银星能源外,2017年新公布借壳交易预案数量仅有5例,其中ST云维自动终止、国望高科借壳东方市场上会被否,360借壳江南嘉捷、隆基泰和借壳通达动力在推进当中,仅有领益科技借壳江粉磁材成功过会。

对比2016年公布的新借壳交易数量仍然还有20个,比2017年的数量要多得多,2017年借壳交易明显进一步趋冷。

为什么2017年新借壳交易数量产生了如此剧减?

主要原因是2017年IPO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提速,截至11月底发审委共计审核466家企业,这一数字远远大于去年全年的275家。IPO发行加速改变了IPO和并购重组、借壳之间的平衡,成为更有吸引力的证券化方式。

其次仍然与去年重组新规的出台有关。为抑制投机“炒壳”,去年9月份实施的重组新规取消了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提高了对重组方的实力要求,延长相关股东的股份锁定期,重点遏制短期投机和概念炒作。新规的出台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使A股的“借壳”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证监会于去年下半年对“中概股回归”作出表态,中概股回归受阻,而中概股正是借壳交易的主力军。这些共同导致2017年借壳交易降温。

实际上从2010年到2017年,借壳市场经历了一轮由冷趋热,再由热趋冷的轮回。

(1)2010-2011年,借壳交易冷清,年度新增借壳交易数量仅为5个、3个。

(2)2012年-2015年,借壳交易逐渐升温,2012年10例、2013年29例、2014年40例、2015年达到顶点45个。

(3)2016年之后,借壳交易回归冷却,2017年新增借壳交易重新回到6个。

5.2 没有明显的行业趋势

由于新增借壳交易数量大幅减少, 2017年借壳资产的行业分布其实没有体现出明显的趋势。既有来源于电子类、化工类的,又有来源于房地产类、互联网类的借壳资产。在这些借壳资产中,360带来了明显的财富效应。

5.3 新交易模式:“产业并购+借壳”

虽然借壳交易数量下降,但借壳交易方案仍然出现了一定的创新,如领益科技借壳江粉磁材采用的“产业并购+借壳”的交易模式。

上市公司江粉磁材在停牌时市值高达133亿,同时2016年度实现营业收入高达120.52亿元、实现净利润2.34亿元,2017年业绩同比增速更是高达30%。因此江粉磁材绝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市值较低、经营困难、面临保持上市地位压力的“壳”公司。

江粉磁材选择作价207.3亿元收购领益科技,交易完成后江粉磁材原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由18.46%下降至6.41%,摊薄12.05%股权同时让渡了控制权,领益科技实际控制人将持有上市公司65.29%股份。

以借壳交易上会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计算,江粉磁材市值229.09亿元。领益科技实控人借壳的代价为79.48亿元。江粉磁材原实际控制人持股市值从24.68亿元提高至42.32亿元,收益71.47%。

江粉磁材推进这一交易的目的,是领益科技的优质技术、设备,精益生产、品质管理方面的优势可以导入上市公司,全面提升江粉磁材磁性材料业务、帝晶光电及东方亮彩的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同时江粉磁材的客户范围将有所扩大。

而在12月底,万魔声学以控制权转让的方式“借壳”共达电声,也是一例。

未来或许类似的“产业并购+借壳”将越来越多。与“传统的借壳”相比,江粉磁材这类“借壳+产业整合”式的交易更能体现借壳的优势。

5.4 2018年展望:借壳能否星火燎原?

2016年年初,中概股”和“港股”的回归是借壳的主力军。仅2016年1月份就有3家公司公告中概股相关交易预案。港股回归则在2016年的3月-6月出现高潮,短短三个月内出现3家公司宣布具体回归借壳方案。

大量资产优质、融资体量较大、需求迫切的中概股、港股汹涌而来,加上年初注册制与战略新兴板的相继搁浅,助长了壳交易的量价齐升,将2016年市场炒壳的热情一步步推向了巅峰。

但是在下半年证监会对中概股回归作出表态,虽然没有任何正式文件出台,但此后中概股回归一直未被放行。

直到2017年11月份,360借壳江南嘉捷,中概股回归终于迎来破局。证监会明确表态: “我会将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战略发展方向、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境外上市中资企业参与A股公司并购重组”

除此之外,最近证监会有加大力度清退IPO堰塞湖的趋势,IPO审核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对于存在问题拖延上报材料的企业,将直接安排企业上初审会、发审会,这可能会导致IPO否决率进一步上升。如果IPO否决率上升会有利于借壳,甚至很多IPO否决企业也可能在未来再次选择借壳的方式登陆A股。

根据目前形势,以360借壳江南嘉捷为起点,2018年的借壳市场回暖的态势还是比较明确的,2018年的借壳会比2017年升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