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7年中国马拉松 大热背后仍需冷思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7年中国马拉松 大热背后仍需冷思考

从赛事、跑者和产业三方面的数据,解读中国马拉松的2017。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1月下旬,中国田径协会发布《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报告以大数据的形式,从发展概况、跑者画像、竞赛水平、区位分布和产业链等维度,呈现中国马拉松的发展现状。

过去一年,中国马拉松依旧蓬勃发展,规模赛事突破1100场,参赛人数接近500万人次,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将超过1900场,参赛人数将来到1000万人次,产业规模将增至1200亿元。

然而,中国马拉松距离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替跑、猝死、造假等乱象依旧存在。在马拉松热的背后,相关从业者仍需加强“冷思考”。

赛事多元发展 东部沿海最热

整个2017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路跑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越野跑赛事300人以上规模)1102场,几乎是2016年的三倍。相比于2011年仅为22场的赛事场次,这一数字在7年间翻了50倍,呈井喷式增长。

这些比赛中,越野跑(379场)、全程马拉松(173场)、半程马拉松(243场)和健康跑(123场)较为热门,办赛场次均已破百。此外,参与门槛低、赛事设置有趣的特色系列赛事同样引人关注,比如迷你马拉松、亲子马拉松、彩色跑马拉松以及垂直马拉松等。

在赛事数量激增、赛事类型创新的同时,国内马拉松的赛事质量也齐头并进。2017年,中国田径协会的认证赛事达256场(A1类147场,A2类76场,B类33场),另有12场获得国际田联的标牌赛事称号(金标赛事5场、银标赛事3场、铜标赛事4场),两项数据都呈逐年递增趋势。

区位分布方面,境内马拉松赛事已经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4个城市,可谓遍地开花。其中,办赛最多的省份为152场的浙江、149场的江苏和103场的广东,办赛最多的城市为69场的北京、63场的上海和47场的杭州。可见,东部沿海尤其是江浙地区的马拉松赛事较为密集。

全马最受宠爱 女性显著提升

对比2016年的280万人次,中国马拉松的参赛人次已增至498万,增幅高达77.9%。其中全程马拉松参赛人次最高,共计235万(完赛人次26.89万),而半程马拉松也吸引了134万人参赛(完赛人次45.29万)。

在性别方面,尽管男性跑者占比七成以上(男性72.84%,女性27.16%),但女性跑者的数量、比例和参赛频次都在近三年显著提升。特别是全程马拉松项目,女性的人均参赛次数已达1.58次,同男性的1.69次相差无几。

在年龄方面,中国跑者依然集中在24-29岁和30-34岁,与过去两年变化不大。不过在参赛人次最多的全程马拉松项目,主力成员却是35-39岁和40-44岁的跑者,半马等其他组别则拥有更加年轻的跑者。

按照跑者的户籍所在地统计,江苏省以76469人成为最高产的省份,占全国跑者总数的10.10%,随后是湖北、广东、山东、福建、浙江等省份。而与2016年相比,重庆市、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的跑者增幅最大,其中重庆市的增幅超过50%。

产业蓬勃发展 乱相不可忽视

2017年,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的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比2016年同期增长20%。与此同时,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产业融合模式还带动了一大批衍生产业。目前,马拉松项目的直接从业人口达72万,间接从业人口达200万,赛事运营公司达191家,另有超过800家品牌和企业参与赛事赞助。

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马拉松赛事距离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如今美国每万人拥有21.67场马拉松赛事,而中国仅有4.27场,这是因为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增幅要明显快于跑者的增幅。马拉松赛事虽然多了,但能够做到参赛名额“一票难求”的赛事仍在少数,大部分赛事仍要通过组织、动员跑友参赛才能勉强运转。

另外,国内马拉松赛事还存在诸多乱象,替跑、猝死、造假等负面消息屡见不鲜。这背后既有赛事组织和管理不力的客观因素,也有部分跑友科学健身意识不足的主观因素。毕竟,举办马拉松赛事是一项需要动用诸多社会资源的系统工程,这离不开成熟的运营团队、成熟的跑者和成熟的社会管理共同支撑。

因此,在马拉松热的背后,相关从业者仍需加强“冷思考”。未来,中国田径协会也将在行业管理、人才培训、产业发展、文化传播、生态发展五方面推行新举措。预计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将超过1900场(中国田协认证赛事达350场),参赛人数将来到1000万人次,产业规模将增至1200亿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7年中国马拉松 大热背后仍需冷思考

从赛事、跑者和产业三方面的数据,解读中国马拉松的2017。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1月下旬,中国田径协会发布《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报告以大数据的形式,从发展概况、跑者画像、竞赛水平、区位分布和产业链等维度,呈现中国马拉松的发展现状。

过去一年,中国马拉松依旧蓬勃发展,规模赛事突破1100场,参赛人数接近500万人次,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将超过1900场,参赛人数将来到1000万人次,产业规模将增至1200亿元。

然而,中国马拉松距离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替跑、猝死、造假等乱象依旧存在。在马拉松热的背后,相关从业者仍需加强“冷思考”。

赛事多元发展 东部沿海最热

整个2017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路跑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越野跑赛事300人以上规模)1102场,几乎是2016年的三倍。相比于2011年仅为22场的赛事场次,这一数字在7年间翻了50倍,呈井喷式增长。

这些比赛中,越野跑(379场)、全程马拉松(173场)、半程马拉松(243场)和健康跑(123场)较为热门,办赛场次均已破百。此外,参与门槛低、赛事设置有趣的特色系列赛事同样引人关注,比如迷你马拉松、亲子马拉松、彩色跑马拉松以及垂直马拉松等。

在赛事数量激增、赛事类型创新的同时,国内马拉松的赛事质量也齐头并进。2017年,中国田径协会的认证赛事达256场(A1类147场,A2类76场,B类33场),另有12场获得国际田联的标牌赛事称号(金标赛事5场、银标赛事3场、铜标赛事4场),两项数据都呈逐年递增趋势。

区位分布方面,境内马拉松赛事已经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4个城市,可谓遍地开花。其中,办赛最多的省份为152场的浙江、149场的江苏和103场的广东,办赛最多的城市为69场的北京、63场的上海和47场的杭州。可见,东部沿海尤其是江浙地区的马拉松赛事较为密集。

全马最受宠爱 女性显著提升

对比2016年的280万人次,中国马拉松的参赛人次已增至498万,增幅高达77.9%。其中全程马拉松参赛人次最高,共计235万(完赛人次26.89万),而半程马拉松也吸引了134万人参赛(完赛人次45.29万)。

在性别方面,尽管男性跑者占比七成以上(男性72.84%,女性27.16%),但女性跑者的数量、比例和参赛频次都在近三年显著提升。特别是全程马拉松项目,女性的人均参赛次数已达1.58次,同男性的1.69次相差无几。

在年龄方面,中国跑者依然集中在24-29岁和30-34岁,与过去两年变化不大。不过在参赛人次最多的全程马拉松项目,主力成员却是35-39岁和40-44岁的跑者,半马等其他组别则拥有更加年轻的跑者。

按照跑者的户籍所在地统计,江苏省以76469人成为最高产的省份,占全国跑者总数的10.10%,随后是湖北、广东、山东、福建、浙江等省份。而与2016年相比,重庆市、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的跑者增幅最大,其中重庆市的增幅超过50%。

产业蓬勃发展 乱相不可忽视

2017年,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的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比2016年同期增长20%。与此同时,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产业融合模式还带动了一大批衍生产业。目前,马拉松项目的直接从业人口达72万,间接从业人口达200万,赛事运营公司达191家,另有超过800家品牌和企业参与赛事赞助。

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马拉松赛事距离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如今美国每万人拥有21.67场马拉松赛事,而中国仅有4.27场,这是因为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增幅要明显快于跑者的增幅。马拉松赛事虽然多了,但能够做到参赛名额“一票难求”的赛事仍在少数,大部分赛事仍要通过组织、动员跑友参赛才能勉强运转。

另外,国内马拉松赛事还存在诸多乱象,替跑、猝死、造假等负面消息屡见不鲜。这背后既有赛事组织和管理不力的客观因素,也有部分跑友科学健身意识不足的主观因素。毕竟,举办马拉松赛事是一项需要动用诸多社会资源的系统工程,这离不开成熟的运营团队、成熟的跑者和成熟的社会管理共同支撑。

因此,在马拉松热的背后,相关从业者仍需加强“冷思考”。未来,中国田径协会也将在行业管理、人才培训、产业发展、文化传播、生态发展五方面推行新举措。预计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将超过1900场(中国田协认证赛事达350场),参赛人数将来到1000万人次,产业规模将增至1200亿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