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子,是四季的画框。那里面画着一年四季的光与影。春日的微风,夏日的细雨,秋日的落叶,冬日的阳光。
正午的阳光,从窗帘的各个缝隙挤进房间,散漫在地面上。倚在窗前,我们便懒懒的化在了这和煦里。「伴明窗、书卷诗瓢」,合上窗,能望得见屋外的风花雪月,又守得住屋里一片寂静。
在飘动的窗帘的陪衬下,窗子让我们与自然景象之间变得生动起来。通过窗的剪裁,让我们在房间里,也能享受这世间的风物。
窗户是建筑的一部分,为我们引入空气和阳光。门供人进出,窗子,是自然的入口。每天早晨,拉开窗帘,清晨的阳光,从窗子里透了进来,生出了光与影的变化。在不同的空间里,因为光,我们感知着自然与时间的变化。朝朝暮暮,年复一年,窗子见证了生活的流转。「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有这窗前的景致相伴,又何必在意屋子的大小?
古时,「窗」被称为「囱」,《说文》有载,在墙曰「牖」,在屋曰「囱」。从最早的十字方格窗发展出斜方格窗,汉代出现的直棂窗可谓是一次质的飞跃。汉代织物制造发达,窗上开始使用了一种叫「绮疏」的素织物,既能透光又能遮风挡雨。至唐宋,价格低廉、透光和防水性能更好的油纸,让直棂窗的使用更为广泛,至今在日本很多地方还经常见到。明清时期,门窗发展日趋成熟,隔扇、槛窗、支摘窗成为主流,窗户的装饰、纹饰等工艺更为繁盛。
清末,欧洲的彩色玻璃经广州进入中国,富商、官员们把这些彩色玻璃用在自家的窗户装饰上,既能很好的采光又达到美观大方的效果,被后世称为「满洲窗」。
玻璃,这个四千多年就已经出现在两河流域的,一种薄而致密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它可以阻挡空气,也可以让光从容的透过,说它神秘也不为过,几千年来,它们也各种各样的形态,一直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
逐渐地,玻璃工艺日趋成熟,普通家庭也开始用在自家的窗户上。1917年,铁质窗进入中国,逐渐的,玻璃和金属窗框的结构,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形式了。
窗子区隔了空间,又连接了空间。生活中的窗,构建了我们与自然与生俱来的联系,连接着家与自然。心灵的窗,让我们倾听这世间的风景,在「我」与的世间的交互中,寻找生活的本真。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