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百年利丰、药明康德到宝胜铁血公主,退市这招险棋能激活全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百年利丰、药明康德到宝胜铁血公主,退市这招险棋能激活全盘?

家族上市公司退市,有主动的,也有被动,有各式各样的因素;而“主动”退市,把控全局,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企业,毕竟极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呀!

家族上市公司退市,有主动的,也有被动,有各式各样的因素。比如去年7月,鞋企百丽国际在香港联交所正式退市,10年在股市上绕了一圈又打回“原形”。转型失败是一大原因,当然也是“被动”退市。另外,也有部分家族企业是因传承失败,“树到猢狲散”,无奈才选择退市。

而“主动”退市,把控全局,并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企业,毕竟还是极少。这险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呀!

百年利丰:先退市再上市

有着百年历史、全球供应链帝国香港利丰集团,也曾一度把已上市的利丰作退市处理,可这是一种“主动性”退市,其意图很清楚:即解决上一代传承过程中遗留的家族内部冲突和股权分散的问题,让企业决策权得以高度集中。

其实,利丰接班传承中不光分裂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家族与企业利益关系的问题。利丰这棵大树,经过二代传递后,家族企业内成员就由原来的两三个人,变成一大帮人,枝枝杈杈太多,股权分散,主干因无法集中养分而缺乏生机。

利丰怎么办?他们的做法就是修剪长青树。

到了利丰第二代过渡到第三代接班人时,摆在冯氏第三代掌门人——冯国经和冯国纶兄弟面前的,是人事管理等一大堆的难题。

(冯氏兄弟——冯国经、冯国纶)

冯氏兄弟,在企业传承上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冯氏兄弟意识到,要提高管理及治理绩效,提升竞争力,就必须有效精简企业结构,要对利丰这棵大树来一次修剪,把无用的枝丫去掉,即重整家族股权架构的“修剪长青树”。

1989年冯国经、冯国纶兄弟引入私募基金,将公司私有化,并买入上一代姑姑冯慕英、冯丽华子女,即他们表兄弟的股权。当然,利丰私有化过程,也并非想象中简单、直接和没有争议。冯氏兄弟为了排解私有化纷扰,当时决定把已上市的利丰作退市处理。

退市时,冯氏兄弟以高溢价方式收购其他家族企业成员的股份。当时,很多人觉得这兄弟俩出的价也不错,纷纷把股权出让。后来,到了1992年,冯氏兄弟让利丰再重新上市,并促使私募基金退出,如此“一下一上”,两兄弟在公司取得了绝对控股权,为利丰今后能快速和有力执行发展战略目标,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冯氏兄弟以修剪长青树方式,再通过退市然后再上市过程,向家族购买股权,实现真正控股集团公司。这种家族企业私有化方式,解决了上一代传承过程中遗留的家族内部冲突和股权分散的问题,企业决策权得以高度集中,也避免了家族分裂带来的伤害,企业运营自主性、灵活性和效率大大提高,为企业长远发展带来了深远的正面影响;也正因为有这次股权结构的变革,利丰才有后来壮大的动力,并能够创新供应链管理,依靠强有力的并购扩张战略,在贸易、物流经销和零售的齐头并进中,成功转型并跻身为世界级企业。

药明康德:不好混还是另有他图?

有人说,创办药明康德的李革,是中国CRO的拓荒者、“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第一人”,此话不为过。

2002年,药明康德就实现2500万元的营收,此后数年业绩连连翻番。此后,药明康德先后获得美国富达投资等知名创投的投资,2007年,李革创办的药明康德成功登陆纽交所时,整好40岁,被誉为“华尔街首次为中国的头脑买单”。

扛着中国CRO第一大旗的在美上市中概股,药明康德为何要上演一番“归去来兮”呢?

首先,西边不亮东边亮,随着分众传媒借壳上市(七喜控股)后,中概股出现了一波返乡潮。当然,促使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中概股把目光瞄准国内原因颇多,有政策大环境因素,也有美国市场监管严于国内、上市后屡遭质疑及市场做空等因素;(比如分众传媒遭浑水做空)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从融资平台上看,中国A股的整体估值水平要远高于国外。

(药明康德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CEO李革)

2015年12月,药明康德完成私有化,从纽交所退市。当时,该公司声称:“取消上市的主要原因是,作为私人持有实体,药明康德管理层可拥有更大弹性专注于改善长远财务表现而毋须承受公开股本市场着重短线的期间与期间财务表现而带来的压力。”如上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露白一点说,就是美股太不好混了,对俺的价值不但低估还不认可。

话虽那么说,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药明康德管理层自比高科技企业,可美国资本市场却给出不同的定位,因为其几年的一系列的投资及新业务拓展,例如在基因组学和细胞疗法上的投资,有的已超出传统CRO公司的业务范畴。简单地说,对他们“不务正业”有投资风险上的担心。

退市后,上了港股,又拿了一块“新三板”, 药明康德 “一拆三”上市布局其实已完成了二步,剩下的一步就是登陆上交所主板了,一旦IPO获批上市,恐怕李革家族的身价还得迅速飙升(用“蹿升”准确点!),或可应了那一句:假如再给我一个支点,我可撬动千亿市值!

据去年3月招股书披露,截至2017年3月底,药明康德共有30家境内控股子企业、27家境外控股子企业、3家分公司,还有6家参股子企业;难怪有人称之为中国医药业的资本市场“玩家”。

中概股回归,是好是坏还存在一些争议,市场也有质疑,比如境内外市场价差问题,又比如“炒壳”等;尤其是那些利用VIE架构海外上市企业,国外市场对其风险监管趋于严格;对于这类特殊股权结构的企业,国内如何提升监管水平,也是一大挑战。

许多家族企业将上市作为发家致富的捷径、通往成功之路的跳板,特别是“分拆上市”,这方面的期望值更高。想像一下,一个盘子里堆满一个个金灿灿的大饼,多爽呀!

非常有意思的是,美国很多优秀的家族企业“大佬”,并没有热衷此事。比如微软、沃尔玛、迪斯尼、亚马逊,还有多元化发展最厉害的企业之一的美国通用,也没有把子版图或者孙板块分拆上市,而我们的香港股市,还有国内A股,为何喜好这一口呢?此中缘由,其实不用多说吧!

宝胜退市:“铁血公主”蔡佩君的下一步

从2007-2017年,“一代鞋王”百丽十年港股“走一回”,黯然退市,踩进私有化之路了。如今,百丽给香港资本市场留下一个背影,同为著名运动品牌Adidas、Nike国内代理分销商——宝胜国际(03813),现状如何呢?

所谓“五十步笑百步”!1月21日,鞋业巨头宝成董事会宣布,步百丽后尘,宝胜也将退市,集团公司将砸下411亿元巨资100%收购。

百丽退市港股,与其业绩每况愈下,转型上却无实质进展有关。百丽当前存在的问题,比如品牌同质化严重、产品更新迭代缓慢、线下实体渠道乏力等原因,另一家鞋业分销商宝胜国际,也是一时无法抹掉同样的阴影。由于年报尚待一二个月后揭开,从宝胜已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财报看,可谓喜忧参半。

(台湾宝成集团执行长蔡佩君)

相比上一年度(2016年),宝胜国际的营收明显增长,为14.5%,然利润的表现却不尽人意,而且是三年来中报利润首次下滑,主因是毛利率下降。而同期股价表现如何呢?不到半年3次大跳水,最大一次股价一天暴跌22.22%。

转型上的变革,是铁血公主”接班后干得最多的地方。数年来,她一手打造的宝胜国际,营业额已超一百亿元人民币,直属员工多达2万多人,超过9000多家直营及加盟店覆盖大陆大江南北及港澳台各地。

正如一波说此前文章提及,创立零售网络“宝胜国际”,是要把“宝成制造”变成“宝成服务。蔡佩君认为,“父亲一辈子做代工,就算做到全球最大,当了‘鞋王’,可还是处处要‘尊重’大品牌‘指导’。”直接跳出代工,将自家品牌卖向全球,也就是家族企业依据产业特性及外部环境急速变化,关注长期战略价值;应该说,蔡佩君的变革接班路,肯定是走对的!

作为“女强人”企业家,为何要让宝胜退市、私有化?而宝成又为何砸下巨资100%回购股权,“铁血公主”蔡佩君走上这一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让我先梳理一下宝胜国际的股权结构,因为股权结构是家族企业治理的基石。

(全球制鞋龙头宝成国际集团)

港股“宝胜国际”,是从宝成另一家在台湾上市的子公司裕元工业分拆而来,有62.41% 股权由裕元工业持有;而裕元工业的49.99%股权,则由母公司宝成持有。据宝成董事会公告,拟以每股2.03港元对价收购宝胜国际,是宝成全资控股的“宝兴投资”。与公告前一个交易日股价相比,收购溢价约有30%以上,算是“良心价”!(注,截稿时,“闻风而动”的宝胜国际股价,已涨至1.95港币附近了)

据台媒报道,宝成工业执行协理何明坤指出:“宝成希望透过对宝胜国际的收购、私有化,简化集团架构并使集团製鞋及通路事业取得平衡发展,并让宝胜国际的营运取得灵活弹性及创新变革。”

据宝成暨裕元联合公告,除裕元工业持有的62.41%股权外,蔡佩君及现任宝成工业公司董事长詹陆铭,还持有0.38%股权,剩下的37.21%宝胜国际股权,则为无利害关系股东持有,是否会“心甘情愿”地交出筹码,有待进一步观察。

(宝成暨裕元联合公告)

通常而言,选择“退市”不外有二种情况,一是被外人收购或者出现经营风险;另一种就是股价被低估,不满意才撤销上市资格;而宝胜国际属于后者。

当然,有市场观察者也对“铁血公主”颇有微词,认为她利用港股机制“漏洞”,是“空手套白狼”。理由是,与百丽相比,宝胜的营收是增长的,利用会计手段压低利润率,比如增加各种费用开支调节利润端,以压低股价。另外,宝胜还于2017年初自爆“造假家丑”,并实施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慷慨派息,母公司宝成一下子拿到了约40亿港元股息,若出售成功,宝成还可从裕元再拿走一半,收入可达34亿港元。此外,加上中报披露的数亿流动现金,把宝胜其他股份全权揽入怀中,几乎不用另外掏钱。

去年,香港郑氏家族的新世界百货,尽管三度延期仍以失败告终;小股东投反对票的理由就是郑氏家族提供收购的让利幅度小。而据1月21日宝胜董事会向计划股东提呈建议,“拟根据百慕达公司法第99条按照协议计划方式,将宝胜私有化”,但还提及“注销代价将不会提高,且宝成不保留提高注销代价的权利。”如此来看,蔡佩君是否如愿以偿,就看与小股东之间的博弈结果了。

“铁血公主”蔡佩君若完成宝胜退市,并纳为旗下100%持股全资公司;届时,家族企业宝成集团旗下裕元的制鞋与宝胜的通路两大事业体,俨然形成一种“双箭齐发”的经营架构。看好宝胜在通路发展潜力,无疑是“铁血公主”将宝胜从港股下架的充分理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百年利丰、药明康德到宝胜铁血公主,退市这招险棋能激活全盘?

家族上市公司退市,有主动的,也有被动,有各式各样的因素;而“主动”退市,把控全局,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企业,毕竟极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呀!

家族上市公司退市,有主动的,也有被动,有各式各样的因素。比如去年7月,鞋企百丽国际在香港联交所正式退市,10年在股市上绕了一圈又打回“原形”。转型失败是一大原因,当然也是“被动”退市。另外,也有部分家族企业是因传承失败,“树到猢狲散”,无奈才选择退市。

而“主动”退市,把控全局,并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企业,毕竟还是极少。这险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呀!

百年利丰:先退市再上市

有着百年历史、全球供应链帝国香港利丰集团,也曾一度把已上市的利丰作退市处理,可这是一种“主动性”退市,其意图很清楚:即解决上一代传承过程中遗留的家族内部冲突和股权分散的问题,让企业决策权得以高度集中。

其实,利丰接班传承中不光分裂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家族与企业利益关系的问题。利丰这棵大树,经过二代传递后,家族企业内成员就由原来的两三个人,变成一大帮人,枝枝杈杈太多,股权分散,主干因无法集中养分而缺乏生机。

利丰怎么办?他们的做法就是修剪长青树。

到了利丰第二代过渡到第三代接班人时,摆在冯氏第三代掌门人——冯国经和冯国纶兄弟面前的,是人事管理等一大堆的难题。

(冯氏兄弟——冯国经、冯国纶)

冯氏兄弟,在企业传承上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冯氏兄弟意识到,要提高管理及治理绩效,提升竞争力,就必须有效精简企业结构,要对利丰这棵大树来一次修剪,把无用的枝丫去掉,即重整家族股权架构的“修剪长青树”。

1989年冯国经、冯国纶兄弟引入私募基金,将公司私有化,并买入上一代姑姑冯慕英、冯丽华子女,即他们表兄弟的股权。当然,利丰私有化过程,也并非想象中简单、直接和没有争议。冯氏兄弟为了排解私有化纷扰,当时决定把已上市的利丰作退市处理。

退市时,冯氏兄弟以高溢价方式收购其他家族企业成员的股份。当时,很多人觉得这兄弟俩出的价也不错,纷纷把股权出让。后来,到了1992年,冯氏兄弟让利丰再重新上市,并促使私募基金退出,如此“一下一上”,两兄弟在公司取得了绝对控股权,为利丰今后能快速和有力执行发展战略目标,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冯氏兄弟以修剪长青树方式,再通过退市然后再上市过程,向家族购买股权,实现真正控股集团公司。这种家族企业私有化方式,解决了上一代传承过程中遗留的家族内部冲突和股权分散的问题,企业决策权得以高度集中,也避免了家族分裂带来的伤害,企业运营自主性、灵活性和效率大大提高,为企业长远发展带来了深远的正面影响;也正因为有这次股权结构的变革,利丰才有后来壮大的动力,并能够创新供应链管理,依靠强有力的并购扩张战略,在贸易、物流经销和零售的齐头并进中,成功转型并跻身为世界级企业。

药明康德:不好混还是另有他图?

有人说,创办药明康德的李革,是中国CRO的拓荒者、“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第一人”,此话不为过。

2002年,药明康德就实现2500万元的营收,此后数年业绩连连翻番。此后,药明康德先后获得美国富达投资等知名创投的投资,2007年,李革创办的药明康德成功登陆纽交所时,整好40岁,被誉为“华尔街首次为中国的头脑买单”。

扛着中国CRO第一大旗的在美上市中概股,药明康德为何要上演一番“归去来兮”呢?

首先,西边不亮东边亮,随着分众传媒借壳上市(七喜控股)后,中概股出现了一波返乡潮。当然,促使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中概股把目光瞄准国内原因颇多,有政策大环境因素,也有美国市场监管严于国内、上市后屡遭质疑及市场做空等因素;(比如分众传媒遭浑水做空)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从融资平台上看,中国A股的整体估值水平要远高于国外。

(药明康德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CEO李革)

2015年12月,药明康德完成私有化,从纽交所退市。当时,该公司声称:“取消上市的主要原因是,作为私人持有实体,药明康德管理层可拥有更大弹性专注于改善长远财务表现而毋须承受公开股本市场着重短线的期间与期间财务表现而带来的压力。”如上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露白一点说,就是美股太不好混了,对俺的价值不但低估还不认可。

话虽那么说,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药明康德管理层自比高科技企业,可美国资本市场却给出不同的定位,因为其几年的一系列的投资及新业务拓展,例如在基因组学和细胞疗法上的投资,有的已超出传统CRO公司的业务范畴。简单地说,对他们“不务正业”有投资风险上的担心。

退市后,上了港股,又拿了一块“新三板”, 药明康德 “一拆三”上市布局其实已完成了二步,剩下的一步就是登陆上交所主板了,一旦IPO获批上市,恐怕李革家族的身价还得迅速飙升(用“蹿升”准确点!),或可应了那一句:假如再给我一个支点,我可撬动千亿市值!

据去年3月招股书披露,截至2017年3月底,药明康德共有30家境内控股子企业、27家境外控股子企业、3家分公司,还有6家参股子企业;难怪有人称之为中国医药业的资本市场“玩家”。

中概股回归,是好是坏还存在一些争议,市场也有质疑,比如境内外市场价差问题,又比如“炒壳”等;尤其是那些利用VIE架构海外上市企业,国外市场对其风险监管趋于严格;对于这类特殊股权结构的企业,国内如何提升监管水平,也是一大挑战。

许多家族企业将上市作为发家致富的捷径、通往成功之路的跳板,特别是“分拆上市”,这方面的期望值更高。想像一下,一个盘子里堆满一个个金灿灿的大饼,多爽呀!

非常有意思的是,美国很多优秀的家族企业“大佬”,并没有热衷此事。比如微软、沃尔玛、迪斯尼、亚马逊,还有多元化发展最厉害的企业之一的美国通用,也没有把子版图或者孙板块分拆上市,而我们的香港股市,还有国内A股,为何喜好这一口呢?此中缘由,其实不用多说吧!

宝胜退市:“铁血公主”蔡佩君的下一步

从2007-2017年,“一代鞋王”百丽十年港股“走一回”,黯然退市,踩进私有化之路了。如今,百丽给香港资本市场留下一个背影,同为著名运动品牌Adidas、Nike国内代理分销商——宝胜国际(03813),现状如何呢?

所谓“五十步笑百步”!1月21日,鞋业巨头宝成董事会宣布,步百丽后尘,宝胜也将退市,集团公司将砸下411亿元巨资100%收购。

百丽退市港股,与其业绩每况愈下,转型上却无实质进展有关。百丽当前存在的问题,比如品牌同质化严重、产品更新迭代缓慢、线下实体渠道乏力等原因,另一家鞋业分销商宝胜国际,也是一时无法抹掉同样的阴影。由于年报尚待一二个月后揭开,从宝胜已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财报看,可谓喜忧参半。

(台湾宝成集团执行长蔡佩君)

相比上一年度(2016年),宝胜国际的营收明显增长,为14.5%,然利润的表现却不尽人意,而且是三年来中报利润首次下滑,主因是毛利率下降。而同期股价表现如何呢?不到半年3次大跳水,最大一次股价一天暴跌22.22%。

转型上的变革,是铁血公主”接班后干得最多的地方。数年来,她一手打造的宝胜国际,营业额已超一百亿元人民币,直属员工多达2万多人,超过9000多家直营及加盟店覆盖大陆大江南北及港澳台各地。

正如一波说此前文章提及,创立零售网络“宝胜国际”,是要把“宝成制造”变成“宝成服务。蔡佩君认为,“父亲一辈子做代工,就算做到全球最大,当了‘鞋王’,可还是处处要‘尊重’大品牌‘指导’。”直接跳出代工,将自家品牌卖向全球,也就是家族企业依据产业特性及外部环境急速变化,关注长期战略价值;应该说,蔡佩君的变革接班路,肯定是走对的!

作为“女强人”企业家,为何要让宝胜退市、私有化?而宝成又为何砸下巨资100%回购股权,“铁血公主”蔡佩君走上这一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让我先梳理一下宝胜国际的股权结构,因为股权结构是家族企业治理的基石。

(全球制鞋龙头宝成国际集团)

港股“宝胜国际”,是从宝成另一家在台湾上市的子公司裕元工业分拆而来,有62.41% 股权由裕元工业持有;而裕元工业的49.99%股权,则由母公司宝成持有。据宝成董事会公告,拟以每股2.03港元对价收购宝胜国际,是宝成全资控股的“宝兴投资”。与公告前一个交易日股价相比,收购溢价约有30%以上,算是“良心价”!(注,截稿时,“闻风而动”的宝胜国际股价,已涨至1.95港币附近了)

据台媒报道,宝成工业执行协理何明坤指出:“宝成希望透过对宝胜国际的收购、私有化,简化集团架构并使集团製鞋及通路事业取得平衡发展,并让宝胜国际的营运取得灵活弹性及创新变革。”

据宝成暨裕元联合公告,除裕元工业持有的62.41%股权外,蔡佩君及现任宝成工业公司董事长詹陆铭,还持有0.38%股权,剩下的37.21%宝胜国际股权,则为无利害关系股东持有,是否会“心甘情愿”地交出筹码,有待进一步观察。

(宝成暨裕元联合公告)

通常而言,选择“退市”不外有二种情况,一是被外人收购或者出现经营风险;另一种就是股价被低估,不满意才撤销上市资格;而宝胜国际属于后者。

当然,有市场观察者也对“铁血公主”颇有微词,认为她利用港股机制“漏洞”,是“空手套白狼”。理由是,与百丽相比,宝胜的营收是增长的,利用会计手段压低利润率,比如增加各种费用开支调节利润端,以压低股价。另外,宝胜还于2017年初自爆“造假家丑”,并实施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慷慨派息,母公司宝成一下子拿到了约40亿港元股息,若出售成功,宝成还可从裕元再拿走一半,收入可达34亿港元。此外,加上中报披露的数亿流动现金,把宝胜其他股份全权揽入怀中,几乎不用另外掏钱。

去年,香港郑氏家族的新世界百货,尽管三度延期仍以失败告终;小股东投反对票的理由就是郑氏家族提供收购的让利幅度小。而据1月21日宝胜董事会向计划股东提呈建议,“拟根据百慕达公司法第99条按照协议计划方式,将宝胜私有化”,但还提及“注销代价将不会提高,且宝成不保留提高注销代价的权利。”如此来看,蔡佩君是否如愿以偿,就看与小股东之间的博弈结果了。

“铁血公主”蔡佩君若完成宝胜退市,并纳为旗下100%持股全资公司;届时,家族企业宝成集团旗下裕元的制鞋与宝胜的通路两大事业体,俨然形成一种“双箭齐发”的经营架构。看好宝胜在通路发展潜力,无疑是“铁血公主”将宝胜从港股下架的充分理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