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黄山景区将实行有偿救援,“体罚式”救援服务或将成为趋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黄山景区将实行有偿救援,“体罚式”救援服务或将成为趋势?

在旅游逐渐成为生活“刚需”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旅游是有门槛的,尤其是户外、野外旅游,这种旅游方式考验的是个人的身体素质、专业知识、对规章制度的明确程度。

几天前,黄山风景区发出消息,将对违规、逃票等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陷入困顿的游客实施有偿救援,消息一出便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关注。

不少支持者认为,有偿救援能对游客违规行为产生震慑,避免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但也有反对者认为,对游客实施救援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无论游客违规与否,都应该免费提供。

黄山风景区为何推行有偿救援?

根据黄山风景区此前获准通过,并于2018年起实施的《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违规逃票私自进入或不听劝阻擅自进入未开发开放区域,陷入困顿或危险状态等情形求救的游客或驴友,将由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承担相应救援费用。

有专家认为,山岳景区是违规探险多发区域,救助救援难度大、成本高,有偿救援对违规者既是一种事前保护,也是对效仿者的警诫。

据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宣传部公布的信息来看,近5年来,景区每年救援救助数量在400起左右,其中2017年景区实施救援救助483起。其中难度最大、危险最高、花费最多的是对“擅自进入景区未开发开放区域而迷路被困游客”的救援。统计数字显示,2017年黄山景区堵截、查处擅自进入景区未开发开放区域的游客5批109人次。

黄山在未开发开放区域边缘设立了许多明显的警示标志

游客在黄山风景区遇险,需要出动公安、综治、武警、消防、环卫等工作人员积极救援,每年的救援费用达数十万元,最多年份的救援直接费用达数百万元,给管委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压力和经济负担。此外,擅自进入景区未开发开放区域的旅游者,普遍存在携带火种进山和野外生火行为,这对景区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威胁。

黄山风景区将如何实施有偿救援?​

尽管黄山景区实行有偿救援存在争议,但实际上这项决策的背后有法律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权请求旅游经营者、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及时救助。旅游者接受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据悉,《黄山市实施<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办法》也都有相关规定。

那么一旦实施有偿救援,是否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先谈价再救援”的现象、是否会让遇险者首先倾向于自救而导致错过最佳救援时间等,对此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程亚星表示,黄山实施有偿救援将遵循四项原则:

“先救人后收费原则”,凡是在黄山受困或遇险的游客,景区都会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给予及时救援,然后再考虑是否收费问题;“有偿救援与公共救援相结合原则”,严格界定游客遇险的原因,充分体现黄山风景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事后追偿原则”,救援完成后,再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追偿合理的救援费用,体现社会公平;“教育惩戒原则”,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和道德规范,多管齐下,最大限度减少擅自进入景区未开发开放区域行为。

据了解,今年6月底,黄山景区将在调研、专家论证和广泛公开征询公众意见后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有偿救援能否震慑游客违规行为?

实际上,黄山风景区并非第一个对违规遇险游客实施有偿救援的景区。早在2014年,四川亚丁景区就发布了国内第一个有偿搜救的相关规定,此举在当时同样引发了不少争议。

据亚丁景区法规处郎可多吉处长称,有偿救援仅针对那些非法穿越景区外没有开发地方的游客,在常规景区内的游客一旦遇到危险,都是无偿救援。“进入我们没有开发的区域,我们就有偿救援了。如果他们报了救援,我们这边收到救援费以后才搜救。报警搜救人对我们的意见很大,跟我们有偿救援冲突很大。”

亚丁景区一方面在一些显著位置警示登山者,违规登山会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公布了求救方法,对非法登山求救者实行有偿救援。据了解,尽管亚丁景区制度规定先收费后搜救,但很多时候因为情况紧急,依然会先救人再收费。

那么亚丁景区采取有偿救援非法登山者后有何效果?郎可多吉称,有些驴友了解到有偿救援的费用后,在出发前会选择找当地熟悉山路的老乡带路,减少了不少危险,求救者也越来越少,2017年景区甚至没有接到一起非法登山者求救电话,只有在景区范围内发生的无偿救援。

为任性付出代价或将成趋势

在旅游逐渐成为生活“刚需”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旅游是有门槛的,尤其是户外、野外旅游,这种旅游方式考验的是个人的身体素质、专业知识、对规章制度的明确程度。抱着侥幸心理,盲目鲁莽的去探险和前往环境动荡之地,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威胁,也是浪费有限的救援资源。

对于游客违规前往景区未开发区域而产生的救援费用是否将由游客负责,不少旅游刊身边的业内人士表示赞同。目前不同景区、不同组织,救援情况各不相同,但以黄山景区为代表的山岳违规探险多发区,“有偿救援”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为业内带来更多参考价值。

某不具名的旅游局负责人对旅游刊记者表示,“故意违反景区管理、擅自脱离团队或闯入禁区等行为,有偿救援也是一种体罚式服务,游客应该承受由此而带来的后果。”

旅游刊认为,有偿救援是违规游客规范自身行为的一种警示。不仅仅是违规前往未开发山区的游客,当下也仍有游客不顾驻外使馆和国家旅游局发出的警告,前往一些敏感地区旅游,当遇到危险时,又想得到使馆的帮助。据悉,若类似情况再发生,救助过程中“空机去满机回”的相关费用将平分到被救援人员身上。想得到像“战狼2”一样的保护,前提是没有在违反提示的基础上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黄山景区将实行有偿救援,“体罚式”救援服务或将成为趋势?

在旅游逐渐成为生活“刚需”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旅游是有门槛的,尤其是户外、野外旅游,这种旅游方式考验的是个人的身体素质、专业知识、对规章制度的明确程度。

几天前,黄山风景区发出消息,将对违规、逃票等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陷入困顿的游客实施有偿救援,消息一出便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关注。

不少支持者认为,有偿救援能对游客违规行为产生震慑,避免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但也有反对者认为,对游客实施救援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无论游客违规与否,都应该免费提供。

黄山风景区为何推行有偿救援?

根据黄山风景区此前获准通过,并于2018年起实施的《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违规逃票私自进入或不听劝阻擅自进入未开发开放区域,陷入困顿或危险状态等情形求救的游客或驴友,将由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承担相应救援费用。

有专家认为,山岳景区是违规探险多发区域,救助救援难度大、成本高,有偿救援对违规者既是一种事前保护,也是对效仿者的警诫。

据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宣传部公布的信息来看,近5年来,景区每年救援救助数量在400起左右,其中2017年景区实施救援救助483起。其中难度最大、危险最高、花费最多的是对“擅自进入景区未开发开放区域而迷路被困游客”的救援。统计数字显示,2017年黄山景区堵截、查处擅自进入景区未开发开放区域的游客5批109人次。

黄山在未开发开放区域边缘设立了许多明显的警示标志

游客在黄山风景区遇险,需要出动公安、综治、武警、消防、环卫等工作人员积极救援,每年的救援费用达数十万元,最多年份的救援直接费用达数百万元,给管委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压力和经济负担。此外,擅自进入景区未开发开放区域的旅游者,普遍存在携带火种进山和野外生火行为,这对景区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威胁。

黄山风景区将如何实施有偿救援?​

尽管黄山景区实行有偿救援存在争议,但实际上这项决策的背后有法律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权请求旅游经营者、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及时救助。旅游者接受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据悉,《黄山市实施<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办法》也都有相关规定。

那么一旦实施有偿救援,是否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先谈价再救援”的现象、是否会让遇险者首先倾向于自救而导致错过最佳救援时间等,对此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程亚星表示,黄山实施有偿救援将遵循四项原则:

“先救人后收费原则”,凡是在黄山受困或遇险的游客,景区都会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给予及时救援,然后再考虑是否收费问题;“有偿救援与公共救援相结合原则”,严格界定游客遇险的原因,充分体现黄山风景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事后追偿原则”,救援完成后,再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追偿合理的救援费用,体现社会公平;“教育惩戒原则”,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和道德规范,多管齐下,最大限度减少擅自进入景区未开发开放区域行为。

据了解,今年6月底,黄山景区将在调研、专家论证和广泛公开征询公众意见后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有偿救援能否震慑游客违规行为?

实际上,黄山风景区并非第一个对违规遇险游客实施有偿救援的景区。早在2014年,四川亚丁景区就发布了国内第一个有偿搜救的相关规定,此举在当时同样引发了不少争议。

据亚丁景区法规处郎可多吉处长称,有偿救援仅针对那些非法穿越景区外没有开发地方的游客,在常规景区内的游客一旦遇到危险,都是无偿救援。“进入我们没有开发的区域,我们就有偿救援了。如果他们报了救援,我们这边收到救援费以后才搜救。报警搜救人对我们的意见很大,跟我们有偿救援冲突很大。”

亚丁景区一方面在一些显著位置警示登山者,违规登山会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公布了求救方法,对非法登山求救者实行有偿救援。据了解,尽管亚丁景区制度规定先收费后搜救,但很多时候因为情况紧急,依然会先救人再收费。

那么亚丁景区采取有偿救援非法登山者后有何效果?郎可多吉称,有些驴友了解到有偿救援的费用后,在出发前会选择找当地熟悉山路的老乡带路,减少了不少危险,求救者也越来越少,2017年景区甚至没有接到一起非法登山者求救电话,只有在景区范围内发生的无偿救援。

为任性付出代价或将成趋势

在旅游逐渐成为生活“刚需”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旅游是有门槛的,尤其是户外、野外旅游,这种旅游方式考验的是个人的身体素质、专业知识、对规章制度的明确程度。抱着侥幸心理,盲目鲁莽的去探险和前往环境动荡之地,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威胁,也是浪费有限的救援资源。

对于游客违规前往景区未开发区域而产生的救援费用是否将由游客负责,不少旅游刊身边的业内人士表示赞同。目前不同景区、不同组织,救援情况各不相同,但以黄山景区为代表的山岳违规探险多发区,“有偿救援”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为业内带来更多参考价值。

某不具名的旅游局负责人对旅游刊记者表示,“故意违反景区管理、擅自脱离团队或闯入禁区等行为,有偿救援也是一种体罚式服务,游客应该承受由此而带来的后果。”

旅游刊认为,有偿救援是违规游客规范自身行为的一种警示。不仅仅是违规前往未开发山区的游客,当下也仍有游客不顾驻外使馆和国家旅游局发出的警告,前往一些敏感地区旅游,当遇到危险时,又想得到使馆的帮助。据悉,若类似情况再发生,救助过程中“空机去满机回”的相关费用将平分到被救援人员身上。想得到像“战狼2”一样的保护,前提是没有在违反提示的基础上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