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创办以来,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扮演过三个角色:身份证、敲门砖和助推器。
1980年代,春晚为流行音乐提供了“身份证”;1990年代前五年,春晚是港台歌手进入内地市场的“敲门砖”;1990年代中后期,春晚成为中国内地原创音乐的“助推器”。
那么,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内地音乐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晚的角色是否也在变化?春晚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以及有哪些表现?本文将会对此做一些探讨。

从春晚接纳网络歌曲和选秀歌手说起
2013年,春晚开始接纳“网络音乐”,侃侃和曲婉婷等获得机会登上春晚舞台。
这不是第一次。2005年春晚,杨臣刚就曾经登台献唱《老鼠爱大米》。2011年,“网红”旭日阳刚也获得机会,在春晚上演唱了《春天里》。但总的说来,春晚和“网络文化”之间仍然保持着一定距离。

不只是网络文化,春晚对待选秀歌手也一直持谨慎的态度。2013年,“超级女声”举办了九年之后,张靓颖等选秀歌手才首次获得机会登上春晚舞台。为此,腾讯娱乐曾经以“春晚打开大门迎接选秀歌手”为题做过一个专题。
作为国家名片,春晚对待网络文化和选秀歌手的谨慎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就连当时的音乐行业内部对于网络歌曲和选秀歌手的价值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代表国家最高水平舞台的春晚,必然会“敬而远之”。
但在创办了30年之后,春晚也面临一个如何争取年青一代的问题。所以,随着互联网文化渐成“主流”,网络歌曲和选秀歌手开始挑起音乐产业的大梁,春晚也就没有理由再忽视这些“新兴势力”了。

至此,2015年,《小苹果》和李宇春出现在春晚舞台也就顺理成章。接下来的两年,我们看到TFBOYS、张杰、鹿晗、华晨宇、邓紫棋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歌手先后获得登台表演的机会。
“流量化”是春晚的必然之路
2010年以来,两个字主导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流量”。
尤其是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让“流量”逐渐成为流行音乐场景里重要的价值衡量标准。要想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跟着流量走就对了。
对于春晚来说,也不例外。虽然春晚有自己一套内容衡量的标准,但这跟“流量”并不冲突,因为所有人都要遵守春晚的游戏规则,哪怕周杰伦也不例外。春晚节目组有足够的能力“改造”任何艺人。
所以我们看到,TFBOYS(加油男孩组合)第一次上春晚,表现的是儿童节目,鹿晗上节目演唱的也不是自己的歌,而是经典老歌。
这种“改造”对于艺人来说,并没有任何损害,因为春晚的影响力只会帮助他们增值。同时,春晚又在不破坏自身规则的情况下争取到了年轻人的“流量”支持,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TFBOYS在2016年首次参加春晚之后,到2018年春晚,连续三年获得邀请登台表演。另外,林俊杰、张杰、鹿晗、张艺兴、陈伟霆等歌手也先后出现在春晚舞台上。
这些歌手的出现,说明春晚已经知道该怎么争取年轻人关注了,而这种“交流”未来只会更加频繁。因为时代已经发展出了春晚必须关注的“趋势”,春晚只需要抓住它就好了。

春晚始终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2018年的春晚是第36届。如本文开头所述,过去36年来,春晚先后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总的说来,在流行音乐领域,春晚始终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
1980年代-1990年代中期,春晚反映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流行音乐的“萌芽”,1990年代中期开始,春晚则反映不同时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从内地本土流行音乐产业的初创到周杰伦的全盛,再到“流量时代”的来临,多多少少都反映在春晚的节目中。
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有一点是我们可能需要正视的:在信息传播高度发展的当下,春晚已经不再具备早年的“艺术推介”功能,而更多是时代的反馈,哪怕这种反馈有时候显得并不及时,但总的说来是呈正比的。
比如,当我们抱怨春晚的歌曲不再像过去那么流行的时候,其实是因为音乐行业创作能力的断档所致;当我们质疑春晚不待见选秀歌手或草根艺人的时候,其实类似的态度同样存在于行业之中;当我们认为春晚青黄不接的时候,行业同样青黄不接。
但与此同时,最大众化的艺人一定会出现在春晚上。比如刘德华、周杰伦、王菲和S.H.E.;最火的歌曲也会出现在春晚上,无论《心太软》、《老鼠爱大米》、《小苹果》,还是《隐形的翅膀》或《我的歌声里》;最显而易见的趋势也一定会反映在春晚上,比如TFBOYS、鹿晗和张艺兴。

回归春晚这36年的历程(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我们会发现,从大众层面看流行音乐的发展,代表主流审美和价值观的春晚并没有错过什么,春晚本来也不是为小确幸小文艺小清新准备的。
而且,春晚也在建立自己跟“新时代”之间的联系,比如建立自己的“选秀平台”《我要上春晚》。新关系的构筑,也将帮助春晚更好的了解互联网趋势并加以利用和改造,并跟未来的年轻人进行更好的“对话”,从而抓住他们的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