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像】老照相馆里的光阴

中国照相馆是北京城年代最久远的照相馆之一,来到这里的人们各怀心愿。

上午10点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上人来人往。冯舒文带着老伴宋晶匆匆地穿过人群,来到位于王府井大街180号的中国照相馆等待着给老伴拍摄生日照。

这家老照相馆已经有近八十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那时的上海是中国最西化的都市,时称“东方小巴黎”。西国文化的影响犹如水银泄地,渗透至各领域,自然也在商家店铺的幌子招牌上尽其能事。尤其是当时上海的照相馆名号大多崇洋时髦、鲜亮新奇,如“丽真”、“兆芳”、“乔奇”等,而外国人开的照相馆干脆直接音译:“沙为地”、“好莱坞”、“卡尔生”等等眼花缭乱,洋味十足。1937年江苏武进人吴建屏到上海滩闯世界,在当时的上海静安寺开了一家照相馆,取名“中国照相馆”。1956年公私合营后,为了响应周总理“繁荣北京服务业”的号召,中国照相馆“南雁北飞”从上海落至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时至今日。

1988年自建大楼 图片来源:中国照相馆资料图

这天是宋晶的60岁生日,冯舒文提前几天就给老伴在照相馆预约了拍摄。在照相馆的一楼前台拿了拍摄序号,他们来到二楼的休息区等待。

照相馆分为三层,一楼接待区是为顾客提供交费、取照片的地方。二楼是照相馆里最繁忙的一层,拍摄、化妆场地都在这层。大厅中间摆放着几排红色靠椅供顾客休息,临近中午,休息区几乎座无虚席。大厅一侧的墙上,挂满了各行业知名人士在照相馆中拍过的照片。三楼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区。楼梯的两侧陈列着具有年代感的相机。工作人员和前来拍照的顾客在楼梯间来回穿梭。馆内的热闹程度堪比门外的商业街。

照片墙上挂着一张演员李连杰年轻时在中国照相馆拍摄的一张照片。摄影:吕萌
中国照相馆楼梯旁的陈列橱窗。摄影:吕萌
在背景布前准备拍摄的宋晶。摄影:吕萌
镜子中黄师傅在和冯舒文君聊天。摄影:吕萌
黄师傅进行拍摄前的最后调整。摄影:吕萌

为冯舒文和宋晶拍摄的是经验丰富的黄师傅。黄师傅已经在中国照相馆工作了30多年。黄师傅二十岁出头便来到中国照相馆当学徒。那时摄影师傅给顾客拍摄用的是胶片相机,对于拍摄的底片张数有着严格的限制,要求每次按下快门都要尽力记录下顾客最好的神态和表情。胶片时代的照相馆学徒不仅仅要学习拍照,冲洗胶卷、暗房手工放大照片,一些和摄影相关的技术都要手法过硬。随着数码相机的诞生、发展,制作一张照片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80年代,新婚夫妇在中国照相馆拍摄婚纱照。图片来源:中国照相馆资料图
 胶片时代的照相馆学员在学习传统暗房工艺。图片来源:中国照相馆资料图
工作中的黄师傅。摄影:吕萌
冯舒文和宋晶露出幸福的笑容。摄影:吕萌

黄师傅从业的30年见证了很多人从青丝到白发。一些客户特意从外地赶来让黄师傅拍摄。像冯舒文和宋晶这样的老顾客还有很多,基本上为五六十年代的新人合影,为他们留下那个年代的珍贵记忆。也有老顾客来拍新照,手中拿着30、50、60年前的老照片,寻觅着过往的情景。当年为他们服务师傅也退休或故去。但一张张照片定格了转瞬即逝的历史,激活了渐被遗忘的故事。

中国照相馆的日常一天,普通中国人的故事被记录在这流离的光影之中。

1962年,赵连玺和夫人张亚倩在中国照相馆拍摄的结婚纪念照。图片来源:中国照相馆资料图
2012年,赵连玺和夫人张亚倩携带50年前在中国照相拍的新婚老照片。图片来源:中国照相馆资料图
化妆师正在为刘哲化眉毛。摄影:吕萌
拍摄间里的座椅。摄影:吕萌
拍摄结婚证件照刘哲和盖文。摄影:吕萌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