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恒大融创绿地做到3000亿秘诀 简单几招为何学起来适得其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恒大融创绿地做到3000亿秘诀 简单几招为何学起来适得其反?

同样是练这几招:有的房企练成了绝世高手,年销售额破3000亿、1000亿。有的房企却走火入魔,最后落得破产或被收购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

文/天风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秘籍”、“绝招”的传说。有人因为得到一部兵书,而成为一代名将;有人得到一本剑谱,就成了武功超凡的大侠……

地产行业发展到今天,也积累了很多“绝招”、“秘籍”。其中为行业所公认的,有以下一些:

①快周转;②合伙人制度;③逆周期操作;④做好产品。

而因为信息的公开、人才的流动,这些“绝招”大家事实上都已经知道。

可奇怪的是,同样是练这几招:

有的房企练成了绝世高手,年销售额破3000亿、1000亿。

有的房企却走火入魔,最后落得破产或被收购的下场。

这是为什么呢?

明源君认为,要练绝世武功,先得有超凡的内力。

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力,硬要练高层次的武功,会因为控制不了而走火入魔。

房企的内力究竟是什么?在练成“绝招”的过程起什么作用?明源君下面分类举例来说。

01

内力不够,强行做快周转

会亏得更多

快周转这事,听起来很简单。但缺乏某几种内力去玩快周转,却有可能亏得更多。

案例一:没有预测的内力, 7个月开盘却遇到调控

A房企在一个城市有2个项目几乎是同时开工的,市场调研、设计先行等等,都做得很到位。

然而,就在项目拿地7个月,售楼处已经建成,准备开盘的时候,却遭遇了史上最严厉的调控。项目出现了滞销,断断续续卖了3年。

在这种情况下,之前为快周转付出的努力,不但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且成为巨大的拖累:

①建安成本、管理成本投进去却收不回来,产生巨大的财务成本

因为奔着开盘售罄,所以项目没分期全面开建。

已经建了一半,根本不可能停工,所有的建安成本都陆续投进去,在此后2年里产生了巨大的财务成本。

项目从项目总到营销的团队也已经完整建立起来,因为营销压力巨大,对市场回暖有幻想,也一直没有裁人。持续产生巨大的管理成本.

②虽然认识到项目有各种问题,市场需求已经发生各种变化,但却做不了任何事情

因为想要快周转,项目在设计、建筑质量方面,是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的,之前因为赶时间都忽略了。等到有时间了,想补救,却发现无处着手,项目已经是那样了,想改变很难。

1年以后,公司发现改善客户越来越多,想提升项目的档次,却发现除了送一点装修外,没有任何办法。

最终,3年等待的时间除了消耗大量成本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案例二:没有品牌内力,别人卖得动,你卖不动

同样是在四线城市的2个高档项目,中间只隔一条路,2个项目的容积率、档次,乃至户型都很类似。

甲项目蓄客3000,乙项目也蓄客3000,甲项目计划开盘卖1000套房,乙项目也是。

最终,甲项目开盘售罄,实现了快周转,乙项目开盘却只卖出去300套,没卖掉的房子分布在各栋,陆陆续续又卖了3年。

为什么?

甲项目的开发商,是排名非常靠前的巨头,有品牌,对于高端客户来说,当然是首选。

而2个项目所在的四线城市,高端客户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甲项目收割了1000个客户之后,要再蓄积足够的高端客户,又要好几年。

明源君认为,快周转要想明白以下几个事情:

①快周转是整条线都要快,如果销售慢、建设快,反而是件坏事。

设计、建造这些阶段,乃至产品的质量,基本是房企可以完全控制的,盯得紧就能加快、做好。销售则是房企不能完全控制的,基本控制销售的前提,是对大势和企业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果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者加形势预期加得太多,都会有很大的问题。

②压房不如压地。

修好房子卖不掉,还不如把地放在那里不修。

修好所有房子卖不掉,还不如修一部分卖掉。

这样建安成本、管理成本投入少,损失会小一些。剩余地块转手比烂尾楼转手更容易。

③适合自己的速度才是最好的

并不是越快越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花费最少、利润最多的开发周期才是王道。

02

内力不够,强推合伙人制度

会适得其反

项目合伙人制度诞生以来,大家一致认为是个好制度,从正面来看:

①因为激励更多了,而且与项目利润直接相关,大家干劲更足了。

②既然大家都是股东,就都盯着项目,项目的风险、浪费也就减少了。

③既然大家都是利益相关方,也就敢大胆放权给区域总、项目总,让听得到炮火的人指挥战斗,战斗力就更强了。

但是,有些房企推合伙人制度却出了一些问题……

案例一:过去的红利不足,造成大家都想分享利润,却都怕投钱

甲房企推合伙人制度,结果到了跟投的钱该到账的日子,80%的钱没到账,后来又催了几次,严厉责问,仍然有50%的钱没有到账,甚至有一些中层因此而辞职。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该房企过去的薪酬本来就中等偏下,很多中层确实没有那么多钱来投。

其次,该房企过去的利润率不高,内部人心里有数,觉得投了也赚不了多少钱。

综合来说,大家觉得过去没有拿到多少钱,现在要分的钱和要承担的风险,则不成比例,信心严重不足。

案例二:放权给区域、放权给项目,分的钱多了,区域利润增长却变慢了

乙房企在几个区域试点推合伙人制度。其中一个区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分的钱多了,区域利润增长却变慢了。

为啥呢?

①该房企过去总部权力比较大,区域更多是执行的角色,所以区域总能力就不是很强,突然权力扩大,出现了众多的判断失误,没有把握住一些重要节点。

② 该房企制定的合伙人制度中,对项目利润的分配做了阶梯式的考虑,但是并没有封顶,区域内各项目之间的利润情况也没有挂钩。

最终该区域发现,只要重兵投入2个最有优势的项目,把利润率提高,管理层就能拿到想要的钱,于是就重兵投入那2个项目,从区域资金、人力都做了倾斜。

最后的结果就是,参与合伙的管理层拿到的钱增加了,区域利润增长却变慢了。

明源君认为,项目合伙人制度要起到正面的作用,有几个前提:

① 房企过往盈利能力很强,合伙人们都有信心。

②各区域、项目负责人能力都很强。给他们自由确实能释放更多能力,而不是增加更多风险。

③房企的产品体系、管理体系已经比较完备。

大家心目中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不管谁做,客户都能辨识出“这是某房企的项目”。

④合伙人机制的设计,同一区域的各项目之间要有平衡机制。

各项目的天赋不同,如果不做平衡,往往就是旱得旱死、涝的涝死。如果更有能力的、投入更多的人,不能拿到更多激励,这个制度也就失去它的意义了。

03

内力不够,做逆周期操作

投资就变成了投机

甲房企、乙房企、丙房企老总在一起喝茶,共同研究房地产周期,3人得出了共同的结论。

可是几年之后,甲房企规模变成之前的5倍,百强排名上升十几位,乙房企规模原地踏步跌出百强,丙房企规模下降快退出行业了。

这又是为什么?

当时,大家的判断都是,行业随后将下行1-2年,然后上行。这个周期判断本来是对的。三家企业命运不同,是因为后来的操作不同:

① 甲房企一直坚持这个判断,做逆周期操作,在随后的2年里大肆在一二线周边三四线城市拿地,在2年之后则开始努力卖房,做了一个完美的逆周期操作。

② 乙房企最开始也是大量拿地,但他们在一二线拿的地更多,花的钱太多,后来坚持不住了。没等行业上升,就不得不卖掉一些。而行业回升后,一二线调控加码,其销售速度、利润也受到影响。

③ 丙房企老板在头一年也在大量拿地,但随后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卖掉了很多地。行业回升之后,他又开始后悔,重新拿地,结果又遭遇严厉调控。

明源君认为,逆周期操作,看起来简单,但是却很考验2种内力:

① 战略定力

相信自己的判断,坚持下去,看似简单,其实是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能力。不经过一些大风大浪,没有强大的自信,是不能坚持到底的。

②资金实力

如果你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可是因为没钱、或者周期比你预测的长了半年,就坚持不下去了,也只好功亏一篑割肉卖地卖房了。

结尾来说一下“做好产品”这个颠扑不破的秘诀。

“做好产品”在没有内力的情况下,当然也能发挥一些作用,但是如果内力不够,效果有限。

曾有小房企老总向明源君倾诉,说自家项目比隔壁20强房企的好很多,但却卖不上价。明源君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不过世界上所有的产品,卖得其实都不完全是使用价值,比如名牌包价格就是同质量普通包的几十倍。

房企品牌有自己的价值;品牌房屋的稀缺性也有自己的价值;而作为期房,有实力的房企更让人信任,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价值。

总之,地产江湖上的种种绝招,都必须有内力做后盾,才能发挥威力。

如果内力不足,硬要练,轻则无法见效,重则走火入魔。而内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恒大融创绿地做到3000亿,就靠这几招。看着很简单,可为啥你学不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恒大融创绿地做到3000亿秘诀 简单几招为何学起来适得其反?

同样是练这几招:有的房企练成了绝世高手,年销售额破3000亿、1000亿。有的房企却走火入魔,最后落得破产或被收购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

文/天风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秘籍”、“绝招”的传说。有人因为得到一部兵书,而成为一代名将;有人得到一本剑谱,就成了武功超凡的大侠……

地产行业发展到今天,也积累了很多“绝招”、“秘籍”。其中为行业所公认的,有以下一些:

①快周转;②合伙人制度;③逆周期操作;④做好产品。

而因为信息的公开、人才的流动,这些“绝招”大家事实上都已经知道。

可奇怪的是,同样是练这几招:

有的房企练成了绝世高手,年销售额破3000亿、1000亿。

有的房企却走火入魔,最后落得破产或被收购的下场。

这是为什么呢?

明源君认为,要练绝世武功,先得有超凡的内力。

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力,硬要练高层次的武功,会因为控制不了而走火入魔。

房企的内力究竟是什么?在练成“绝招”的过程起什么作用?明源君下面分类举例来说。

01

内力不够,强行做快周转

会亏得更多

快周转这事,听起来很简单。但缺乏某几种内力去玩快周转,却有可能亏得更多。

案例一:没有预测的内力, 7个月开盘却遇到调控

A房企在一个城市有2个项目几乎是同时开工的,市场调研、设计先行等等,都做得很到位。

然而,就在项目拿地7个月,售楼处已经建成,准备开盘的时候,却遭遇了史上最严厉的调控。项目出现了滞销,断断续续卖了3年。

在这种情况下,之前为快周转付出的努力,不但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且成为巨大的拖累:

①建安成本、管理成本投进去却收不回来,产生巨大的财务成本

因为奔着开盘售罄,所以项目没分期全面开建。

已经建了一半,根本不可能停工,所有的建安成本都陆续投进去,在此后2年里产生了巨大的财务成本。

项目从项目总到营销的团队也已经完整建立起来,因为营销压力巨大,对市场回暖有幻想,也一直没有裁人。持续产生巨大的管理成本.

②虽然认识到项目有各种问题,市场需求已经发生各种变化,但却做不了任何事情

因为想要快周转,项目在设计、建筑质量方面,是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的,之前因为赶时间都忽略了。等到有时间了,想补救,却发现无处着手,项目已经是那样了,想改变很难。

1年以后,公司发现改善客户越来越多,想提升项目的档次,却发现除了送一点装修外,没有任何办法。

最终,3年等待的时间除了消耗大量成本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案例二:没有品牌内力,别人卖得动,你卖不动

同样是在四线城市的2个高档项目,中间只隔一条路,2个项目的容积率、档次,乃至户型都很类似。

甲项目蓄客3000,乙项目也蓄客3000,甲项目计划开盘卖1000套房,乙项目也是。

最终,甲项目开盘售罄,实现了快周转,乙项目开盘却只卖出去300套,没卖掉的房子分布在各栋,陆陆续续又卖了3年。

为什么?

甲项目的开发商,是排名非常靠前的巨头,有品牌,对于高端客户来说,当然是首选。

而2个项目所在的四线城市,高端客户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甲项目收割了1000个客户之后,要再蓄积足够的高端客户,又要好几年。

明源君认为,快周转要想明白以下几个事情:

①快周转是整条线都要快,如果销售慢、建设快,反而是件坏事。

设计、建造这些阶段,乃至产品的质量,基本是房企可以完全控制的,盯得紧就能加快、做好。销售则是房企不能完全控制的,基本控制销售的前提,是对大势和企业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果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者加形势预期加得太多,都会有很大的问题。

②压房不如压地。

修好房子卖不掉,还不如把地放在那里不修。

修好所有房子卖不掉,还不如修一部分卖掉。

这样建安成本、管理成本投入少,损失会小一些。剩余地块转手比烂尾楼转手更容易。

③适合自己的速度才是最好的

并不是越快越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花费最少、利润最多的开发周期才是王道。

02

内力不够,强推合伙人制度

会适得其反

项目合伙人制度诞生以来,大家一致认为是个好制度,从正面来看:

①因为激励更多了,而且与项目利润直接相关,大家干劲更足了。

②既然大家都是股东,就都盯着项目,项目的风险、浪费也就减少了。

③既然大家都是利益相关方,也就敢大胆放权给区域总、项目总,让听得到炮火的人指挥战斗,战斗力就更强了。

但是,有些房企推合伙人制度却出了一些问题……

案例一:过去的红利不足,造成大家都想分享利润,却都怕投钱

甲房企推合伙人制度,结果到了跟投的钱该到账的日子,80%的钱没到账,后来又催了几次,严厉责问,仍然有50%的钱没有到账,甚至有一些中层因此而辞职。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该房企过去的薪酬本来就中等偏下,很多中层确实没有那么多钱来投。

其次,该房企过去的利润率不高,内部人心里有数,觉得投了也赚不了多少钱。

综合来说,大家觉得过去没有拿到多少钱,现在要分的钱和要承担的风险,则不成比例,信心严重不足。

案例二:放权给区域、放权给项目,分的钱多了,区域利润增长却变慢了

乙房企在几个区域试点推合伙人制度。其中一个区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分的钱多了,区域利润增长却变慢了。

为啥呢?

①该房企过去总部权力比较大,区域更多是执行的角色,所以区域总能力就不是很强,突然权力扩大,出现了众多的判断失误,没有把握住一些重要节点。

② 该房企制定的合伙人制度中,对项目利润的分配做了阶梯式的考虑,但是并没有封顶,区域内各项目之间的利润情况也没有挂钩。

最终该区域发现,只要重兵投入2个最有优势的项目,把利润率提高,管理层就能拿到想要的钱,于是就重兵投入那2个项目,从区域资金、人力都做了倾斜。

最后的结果就是,参与合伙的管理层拿到的钱增加了,区域利润增长却变慢了。

明源君认为,项目合伙人制度要起到正面的作用,有几个前提:

① 房企过往盈利能力很强,合伙人们都有信心。

②各区域、项目负责人能力都很强。给他们自由确实能释放更多能力,而不是增加更多风险。

③房企的产品体系、管理体系已经比较完备。

大家心目中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不管谁做,客户都能辨识出“这是某房企的项目”。

④合伙人机制的设计,同一区域的各项目之间要有平衡机制。

各项目的天赋不同,如果不做平衡,往往就是旱得旱死、涝的涝死。如果更有能力的、投入更多的人,不能拿到更多激励,这个制度也就失去它的意义了。

03

内力不够,做逆周期操作

投资就变成了投机

甲房企、乙房企、丙房企老总在一起喝茶,共同研究房地产周期,3人得出了共同的结论。

可是几年之后,甲房企规模变成之前的5倍,百强排名上升十几位,乙房企规模原地踏步跌出百强,丙房企规模下降快退出行业了。

这又是为什么?

当时,大家的判断都是,行业随后将下行1-2年,然后上行。这个周期判断本来是对的。三家企业命运不同,是因为后来的操作不同:

① 甲房企一直坚持这个判断,做逆周期操作,在随后的2年里大肆在一二线周边三四线城市拿地,在2年之后则开始努力卖房,做了一个完美的逆周期操作。

② 乙房企最开始也是大量拿地,但他们在一二线拿的地更多,花的钱太多,后来坚持不住了。没等行业上升,就不得不卖掉一些。而行业回升后,一二线调控加码,其销售速度、利润也受到影响。

③ 丙房企老板在头一年也在大量拿地,但随后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卖掉了很多地。行业回升之后,他又开始后悔,重新拿地,结果又遭遇严厉调控。

明源君认为,逆周期操作,看起来简单,但是却很考验2种内力:

① 战略定力

相信自己的判断,坚持下去,看似简单,其实是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能力。不经过一些大风大浪,没有强大的自信,是不能坚持到底的。

②资金实力

如果你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可是因为没钱、或者周期比你预测的长了半年,就坚持不下去了,也只好功亏一篑割肉卖地卖房了。

结尾来说一下“做好产品”这个颠扑不破的秘诀。

“做好产品”在没有内力的情况下,当然也能发挥一些作用,但是如果内力不够,效果有限。

曾有小房企老总向明源君倾诉,说自家项目比隔壁20强房企的好很多,但却卖不上价。明源君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不过世界上所有的产品,卖得其实都不完全是使用价值,比如名牌包价格就是同质量普通包的几十倍。

房企品牌有自己的价值;品牌房屋的稀缺性也有自己的价值;而作为期房,有实力的房企更让人信任,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价值。

总之,地产江湖上的种种绝招,都必须有内力做后盾,才能发挥威力。

如果内力不足,硬要练,轻则无法见效,重则走火入魔。而内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恒大融创绿地做到3000亿,就靠这几招。看着很简单,可为啥你学不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