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浮萍
近日,光线传媒向腾讯出售新丽传媒27.64%股权一事,带来的讨论效应比这件事情本身要大许多,交易背后的复杂性已经远超出人们的预期,随着一系列新闻的披露,反而给外界带来了更多的困惑。
其中最大的爆点在于新丽传媒将会放弃IPO,并且不仅光线传媒悉数出售手中股份,让出第二大股东的地位,新丽传媒创始人曹华益也将让出第一大股东地位,腾讯后期将会完全接手。
作为行业内优质的影视公司标的,2017年出品了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电影《悟空传》《羞羞的铁拳》《妖猫传》等口碑和商业双佳的作品,发展势头是十分向好的,未来的财务想象空间不容小视。
这种情况下,创始人曹华益为什么要选择让出控股权,乃至于后期完全交给腾讯,难道新丽真的到了非卖不可的地步了吗?
另一个较为争议的问题在于,身为阿里系的光线传媒为什么总是与腾讯勾勾搭搭,阿里和光线之间到底怎么了?未来光线到底会不会完全倾向腾讯?
光线资金紧张但是不缺钱,获取投资收益不是最大的交易动力
光线为什么要卖新丽传媒?
目前的解读集中在光线帮助新丽传媒解决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问题,这的确是新丽IPO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
我们在证监会网站上找到一份官方的“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文件,证监会明确提到:
“请发行人结合具体影视剧业务进一步说明公司与光线传媒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关系,公司有无采取措施规范与光线传媒及所属公司的交易。”因此光线这次清空新丽传媒股份,算是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排除了这个地雷。
但是这个推理是建立在新丽一定要IPO的基础上,现在披露出来的信息是新丽已经放弃IPO了,这个推理就意义不太大。
还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光线缺钱,通过这次交易可以回笼大量资金用于上市公司层面的发展。
光线的确可以通过出售股份获得远高于正常业务的收益,但是光线本身并不是缺钱,它的现金流是可以满足自己发展的。
根据光线传媒2017年的半年报,截止到2017年6月31日,光线传媒账上现金8.71亿元,加上还有6个多亿的银行理财资金,共有接近15亿的现金可以自由支配,这个体量的资金支撑自己的发展是可以的。
光线自身的现金流控制得也比较好,2017年上半年经营现金流为净入2.49亿元,光线传媒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但是紧紧巴巴过自己的日子可以很好的。
新丽负债70%,经营现金流-3.11亿,已经到了资金链危机的边缘?
那为什么要卖新丽传媒呢?如果不卖新丽传媒可能就真的要砸了,现状不容乐观。
先来看新丽传媒账上的现金,根据新丽传媒IPO资料显示,2016年底账上货币资金仅为2.78亿元,对于这样的一个大影视公司来说,这点钱还不够一部大制作影视作品的成本,和光线的15亿也不能相提并论。
再来看资产负债率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新丽传媒的资产负债率为70%,而这一数据在2016年和2015年分别61.13%和52.31%。
节节攀升的负债率说明新丽传媒的负债在高速增长,资金链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在另外两项指标上,更能说明新丽传媒的现金流是吃紧的。根据最新的数据,2017年新丽传媒的经营现金流为-3.11亿元,应收账款为10.39亿元。
这说明新丽传媒的一边巨额资金没有收回来,一边在经营活动中钱大量的付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对于公司资金健康周转极为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新丽传媒虽然现在发展好,并且预期未来也会发展好,但是以光线的资金体量和实力根本就帮不了,解决不了它的资金困境,与其这样干耗着还不如做个三方都赢的举动,把手中股权卖给腾讯。
腾讯加大内容领域投资,阿里系光线渐渐靠拢
阿里是光线的第二大股东。2015年阿里曾经斥资24亿元,购入光线传媒8.8%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此事在当年引起轩然大波,连同阿里腾讯一起入股华谊事件,被解读为“整个电影行业都将为BAT打工”。
但是光线与华谊或者说博纳等公司都不同的是,光线只拿了阿里的资金,而其他两家为了避免站队的嫌疑,同时拿了2家的钱,因此光线一直被认为是阿里系的企业。
这就衍生出了一个值得咀嚼的问题,那就是身为阿里阵营的光线,为什么频频与腾讯纠缠在一起?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还要回溯阿里在大文娱领域不断调整的战略说起。如果说阿里2015年入股光线、华谊等公司是为了进军影视产业的话,经过2年多的磕磕碰碰,最后发现互联网公司是做不好内容制作的,阿里影业即是投入再多钱,效果也不是很大。
这种情况下,阿里影业2017年在时任大文娱董事长俞永福的带领下,提出打造影视产业基础设施的口号,立志做这个行业的水电煤,这就说明阿里大文娱开始有意避开内容制作领域,转身回到自己比较擅长的技术和运营领域。
后来俞永福离职,杨伟东接棒,阿里大文娱的整体战略虽然模糊,但是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走。
但是腾讯则不然。腾讯在影业持续不振的情况下,开始加大投资力度,近期披露的B站IPO、虎牙4.6亿融资、斗鱼6.3亿元融资,腾讯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腾讯在内容领域的触角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深。
这种对比无形地就将光线拉向了腾讯体系,务实的王长田明白阿里在影视内容制作领域很难给自己带来协同性,而腾讯则是有益的合作伙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