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当我们在谈论“虚拟旅行”的时候 所涉及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当我们在谈论“虚拟旅行”的时候 所涉及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游客们已经自己足不出户就能周游世界了,但给消费者提供虚拟旅行体验的无非是酒店、VR公司、旅行社和主题公园,这些可都是些生意人,他们真金白银砸进去当然希望有回报。

万豪早年推出的Marriott Teleporter营销项目

“你感觉到周围的温度在升高,微风吹过你的脸,接着是薄雾和依稀可见的湛蓝海洋,你所看到和感觉到的,全然是身处夏威夷的海滩,实际上嘛,是在纽约马立奎特万豪酒店里的一个临时电话亭里。”这是万豪形容的“未来旅行”中的一个部分,或者说,这是万豪集团将虚拟技术作为旅行板块战略前景布局的重要手段了。

酒店当VR技术是新的体验窗口,为的是通过这个窗口让消费者为座落在某个海岛的五星级客房买单;VR公司卖了硬件,有时还可以搭配旅行社拍摄的虚拟短片卖一波内容;旅行社几乎是新开了一条赢利链;主题公园不用多说。也有跟钱无关的虚拟体验,得去博物馆、图书馆找了,但用于公共设施里的虚拟技术大都是小打小闹,普及率低,效果也未如想象中的好。

现在的趋势是,人们更多的“捧杀”了虚拟技术,在尚且不清楚何为虚拟技术的情况下贸然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不在少数,更多的人是还没有正视它给人类带来的改变,或者对这些改变怀揣着“离我还很远”的想法,但其实早已身在其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传播学里突然兴起了一个与传统两大学派(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鼎力的媒介环境学派,学习传播学的人更普遍将其称为“技术学派”,代表人物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当时大工业机器时代发展起来,尤其是电子媒介兴起,电视成为了人们眼睛的延伸,给了人们许多的想象,关于远方的山水,关于世界的轮廓。电视作为二维平面媒介尚且如此,能延伸多个感官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

所以,人们开始利用这种技术来更好地展现这个关于远方的梦想。“虚拟旅行”兴起之初,倾向于表现建立在现实旅游景观基础之上,通过模拟或超现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足不出户,便可尽享万里之外的风光美景”,北京故宫博物馆推出过一个“超越时空”的虚拟旅游项目,游客挑选公主、侍从等身份在皇宫内游览,但是这种体验效果依然十分有限,只是换种更立体的方式延伸了视觉感官而已,达不到“沉浸式体验”的要求。

环境和硬件很重要,相比使用手机或电脑这种平面3D游玩一次故宫,坐在电影院里看一场3D电影要更真实,只是多加了一副眼镜。专业的虚拟现实硬件设备普及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技术不再是作为简单的感官延伸,而是拥有改变人们对自己、世界、时间和空间思维看法的能力了。Oculus公司在2012年成立,专门卖各种VR设备,被Facebook收购后开始展现虚拟现实技术更宽泛的功能。去年,Oculus和大英博物馆针对埃及藏品达成了独家旅游合作,让用户能够通过VR感受到古埃及墓室、木乃伊以及丧葬艺术,除此之外,在和英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中,把著名的Sainsbury Wing画廊诸多作品纳入VR,包括《威尔顿双连画》、《岩间圣母》、《马尔斯与维纳斯》等。同样的技术用在我国,也十分惊艳,比如去年腾讯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一起做的“千里江山图”VR页面,能让用户带上眼镜后置身于苍茫磅礴山峰层峦之中,对于博物馆里只能保持静态的文物,虚拟现实能让它们活过来。

技术学派的研究者们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技术能主宰一切,陷入了“技术决定论”的泥潭,当人们开始将媒介用作到达远方的手段而不是终点时,会发现它能带来的东西远不止“感官的延伸”而已。

2017年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成立的第70年,主办方决定和往年做点不一样的,和BBC Arts Digital合作将以往出现在艺术节的精彩片段装进了头戴式VR设备里,至少能让观众们看得清楚舞台上演员的脸了。同样,被用在音乐节上的VR设备也能带来许多新体验,我们印象里的音乐节都是乐队在台上嗨,万千歌迷在台下欢脱,喜力想知道如果站在成千上万的人面前,这群人是不是还能像在台下一样放飞自我,所以在瑞士的音乐节Gampel Festical上,喜力做了一个快闪活动,把一群乐迷邀请到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带上VR眼镜,看到的场景如下,屏幕的中间是歌词提示条,但实际上,这个空间的门不知什么时候就真的打开了,乐迷们撩衣服、旋转跳跃的样子都被观众看到了。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VR体验

一切为了体验而存在。人们现在总是把“沉浸式”和“虚拟现实”两个词放在一起考虑,说到后者时都会强调能让人完全置身于某某环境之中,这一特殊功能对于一些场合来说很适合,比如主题乐园、电影院。

迪士尼乐园一直在努力给游客们创造最难以忘怀的体验,它最擅长的也是通过无处不在的虚拟形象、梦幻无比的建筑来营造一个魔法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虚拟现实”实验。写过《2001太空漫游》的科幻小说家亚瑟·查尔斯·克拉克曾经说过自己的三定律,其中一条是: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术无异。迪士尼的“魔术”背后其实是强大的“技术”在支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迪士尼就已经在着手布局自己的虚拟现实业务,在奥兰多迪士尼世界的EPCOT(未来世界)专门设置实验室,最初推出的是通过动作追踪技术实现具有景深效果的2D影像,比如数据沉浸展厅里的体验,就是利用投影将游客包围起来,以位置追踪模拟参观迪士尼乐园。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坐在特制摇摇椅上,前面是巨大的IMAX屏幕,跟随影片镜头变化,加上一些烟雾、泡泡、香味等烘托气氛。最新的体验成果是预计明年在美国加州阿纳海姆迪士尼乐园和奥兰多迪士尼乐园开设的星球大战主题乐园里正式引入VR技术,而且最终是以“奢华度假村”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每个进入度假村的游客都会拿到一条具有辨识功能的“魔法手环”,可以看作是园区一卡通,而度假村里的每一扇窗户,都能带你进入虚拟魔法世界。

酒店也看中了这个媒介,推出了许多虚拟体验,万豪在这个领域走在了其他酒店前面。开头提到的电话亭是万豪初入虚拟现实圈时做的一个名为Marriott Teleporter的营销项目,真正落实到酒店里的时候就不太一样了。比如VRoom服务,在客房内申请这项体验后会拿到由三星生产的Gear VR耳机和一组VR明信片,分别会把观众带到智利的山脉、卢旺达的一家冰激淋店和北京熙熙攘攘的街道。

当我们在说虚拟旅行的时候,所有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景观都能瞬间通过眼睛到达,技术只能成为人看向远方的工具,对游客们来说给旅行增加了新体验,对提供体验的酒店、主题乐园,甚至是把VR带上飞机的航空公司而言,虚拟技术是能获得更多收入和品牌效应的手段。

图片来源:blog.thevoid.com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万豪

2.7k
  • 特威茶限量版樱之颂茗茶如期而至,万豪旅享家“春遇江南”美食活动启幕 | 美食情报
  • 万豪旅享家与国泰会员计划加强合作,携手为双方会员提供旅游礼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当我们在谈论“虚拟旅行”的时候 所涉及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游客们已经自己足不出户就能周游世界了,但给消费者提供虚拟旅行体验的无非是酒店、VR公司、旅行社和主题公园,这些可都是些生意人,他们真金白银砸进去当然希望有回报。

万豪早年推出的Marriott Teleporter营销项目

“你感觉到周围的温度在升高,微风吹过你的脸,接着是薄雾和依稀可见的湛蓝海洋,你所看到和感觉到的,全然是身处夏威夷的海滩,实际上嘛,是在纽约马立奎特万豪酒店里的一个临时电话亭里。”这是万豪形容的“未来旅行”中的一个部分,或者说,这是万豪集团将虚拟技术作为旅行板块战略前景布局的重要手段了。

酒店当VR技术是新的体验窗口,为的是通过这个窗口让消费者为座落在某个海岛的五星级客房买单;VR公司卖了硬件,有时还可以搭配旅行社拍摄的虚拟短片卖一波内容;旅行社几乎是新开了一条赢利链;主题公园不用多说。也有跟钱无关的虚拟体验,得去博物馆、图书馆找了,但用于公共设施里的虚拟技术大都是小打小闹,普及率低,效果也未如想象中的好。

现在的趋势是,人们更多的“捧杀”了虚拟技术,在尚且不清楚何为虚拟技术的情况下贸然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不在少数,更多的人是还没有正视它给人类带来的改变,或者对这些改变怀揣着“离我还很远”的想法,但其实早已身在其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传播学里突然兴起了一个与传统两大学派(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鼎力的媒介环境学派,学习传播学的人更普遍将其称为“技术学派”,代表人物麦克卢汉有一句名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当时大工业机器时代发展起来,尤其是电子媒介兴起,电视成为了人们眼睛的延伸,给了人们许多的想象,关于远方的山水,关于世界的轮廓。电视作为二维平面媒介尚且如此,能延伸多个感官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

所以,人们开始利用这种技术来更好地展现这个关于远方的梦想。“虚拟旅行”兴起之初,倾向于表现建立在现实旅游景观基础之上,通过模拟或超现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足不出户,便可尽享万里之外的风光美景”,北京故宫博物馆推出过一个“超越时空”的虚拟旅游项目,游客挑选公主、侍从等身份在皇宫内游览,但是这种体验效果依然十分有限,只是换种更立体的方式延伸了视觉感官而已,达不到“沉浸式体验”的要求。

环境和硬件很重要,相比使用手机或电脑这种平面3D游玩一次故宫,坐在电影院里看一场3D电影要更真实,只是多加了一副眼镜。专业的虚拟现实硬件设备普及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技术不再是作为简单的感官延伸,而是拥有改变人们对自己、世界、时间和空间思维看法的能力了。Oculus公司在2012年成立,专门卖各种VR设备,被Facebook收购后开始展现虚拟现实技术更宽泛的功能。去年,Oculus和大英博物馆针对埃及藏品达成了独家旅游合作,让用户能够通过VR感受到古埃及墓室、木乃伊以及丧葬艺术,除此之外,在和英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中,把著名的Sainsbury Wing画廊诸多作品纳入VR,包括《威尔顿双连画》、《岩间圣母》、《马尔斯与维纳斯》等。同样的技术用在我国,也十分惊艳,比如去年腾讯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一起做的“千里江山图”VR页面,能让用户带上眼镜后置身于苍茫磅礴山峰层峦之中,对于博物馆里只能保持静态的文物,虚拟现实能让它们活过来。

技术学派的研究者们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技术能主宰一切,陷入了“技术决定论”的泥潭,当人们开始将媒介用作到达远方的手段而不是终点时,会发现它能带来的东西远不止“感官的延伸”而已。

2017年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成立的第70年,主办方决定和往年做点不一样的,和BBC Arts Digital合作将以往出现在艺术节的精彩片段装进了头戴式VR设备里,至少能让观众们看得清楚舞台上演员的脸了。同样,被用在音乐节上的VR设备也能带来许多新体验,我们印象里的音乐节都是乐队在台上嗨,万千歌迷在台下欢脱,喜力想知道如果站在成千上万的人面前,这群人是不是还能像在台下一样放飞自我,所以在瑞士的音乐节Gampel Festical上,喜力做了一个快闪活动,把一群乐迷邀请到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带上VR眼镜,看到的场景如下,屏幕的中间是歌词提示条,但实际上,这个空间的门不知什么时候就真的打开了,乐迷们撩衣服、旋转跳跃的样子都被观众看到了。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VR体验

一切为了体验而存在。人们现在总是把“沉浸式”和“虚拟现实”两个词放在一起考虑,说到后者时都会强调能让人完全置身于某某环境之中,这一特殊功能对于一些场合来说很适合,比如主题乐园、电影院。

迪士尼乐园一直在努力给游客们创造最难以忘怀的体验,它最擅长的也是通过无处不在的虚拟形象、梦幻无比的建筑来营造一个魔法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虚拟现实”实验。写过《2001太空漫游》的科幻小说家亚瑟·查尔斯·克拉克曾经说过自己的三定律,其中一条是: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术无异。迪士尼的“魔术”背后其实是强大的“技术”在支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迪士尼就已经在着手布局自己的虚拟现实业务,在奥兰多迪士尼世界的EPCOT(未来世界)专门设置实验室,最初推出的是通过动作追踪技术实现具有景深效果的2D影像,比如数据沉浸展厅里的体验,就是利用投影将游客包围起来,以位置追踪模拟参观迪士尼乐园。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坐在特制摇摇椅上,前面是巨大的IMAX屏幕,跟随影片镜头变化,加上一些烟雾、泡泡、香味等烘托气氛。最新的体验成果是预计明年在美国加州阿纳海姆迪士尼乐园和奥兰多迪士尼乐园开设的星球大战主题乐园里正式引入VR技术,而且最终是以“奢华度假村”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每个进入度假村的游客都会拿到一条具有辨识功能的“魔法手环”,可以看作是园区一卡通,而度假村里的每一扇窗户,都能带你进入虚拟魔法世界。

酒店也看中了这个媒介,推出了许多虚拟体验,万豪在这个领域走在了其他酒店前面。开头提到的电话亭是万豪初入虚拟现实圈时做的一个名为Marriott Teleporter的营销项目,真正落实到酒店里的时候就不太一样了。比如VRoom服务,在客房内申请这项体验后会拿到由三星生产的Gear VR耳机和一组VR明信片,分别会把观众带到智利的山脉、卢旺达的一家冰激淋店和北京熙熙攘攘的街道。

当我们在说虚拟旅行的时候,所有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景观都能瞬间通过眼睛到达,技术只能成为人看向远方的工具,对游客们来说给旅行增加了新体验,对提供体验的酒店、主题乐园,甚至是把VR带上飞机的航空公司而言,虚拟技术是能获得更多收入和品牌效应的手段。

图片来源:blog.thevoid.com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