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即十年:佘雨原的甜蜜复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即十年:佘雨原的甜蜜复仇

美即与可采的恩怨纠葛似乎就是王老吉与加多宝在面膜行业的翻版,上演的都是品牌商与代理商之间微妙的博弈,而连接这两个面膜品牌的正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佘雨原。

2014年4月,中国面膜品牌美即从港交所退市,正式成为欧莱雅旗下一员。美即创始人佘雨原留任美即CEO,获得欧莱雅开出的丰厚薪资,转身成为职业经理人。

看起来,这似乎是另一个创业者一夜富贵的故事。

不同的是,大约十年前,佘雨原曾经被自己代理的面膜品牌“可采”突然抛弃,陷入人生低谷,常在厕所里痛哭。

十年,美即嫁入豪门,可采停产,彻底凋零,这算是一次复仇吗?

佘雨原生于197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专业是食品工程。夫人吴小青比他年长一岁,1994年毕业于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两人极为低调,网上甚至找不到确定为他们本人的照片。一位见过他们夫妇的时尚圈内人告诉记者,“老板娘”皮肤极为细嫩,可以充当产品的“活招牌”。

面膜界“加多宝”

我曾在上海与美即一位员工会面,对方感慨,美即和可采,是面膜界“加多宝与王老吉”的故事。

佘雨原毕业后来到四川成都。一出道就做销售,保健品卖得火爆。很快他加入了可采,可采是1997年创立于成都的面膜品牌,主打中草药概念。

有资料显示佘雨原当时注册了公司,与可采是总代理和品牌商的关系。但据熟悉内情的人介绍,佘雨原当时就在可采内部工作,扮演是可采销售总监的角色,声望和权势不断膨胀。

期间,佘雨原把可采送上了屈臣氏的货架,这对任何本土化妆品牌来说都是个不小的突破。

功高盖主

成功埋下祸根,胜利冲昏头脑,佘雨忽略了公司内种种异常迹象。

2002年,可采突然宣布,结束代理合作关系。佘雨原的销售团队一夜间出局,面临无货可卖的局面。

代理商做得不好,品牌商就要换人,做得太好,品牌商就想收回自己做,现在听起来是个老掉牙的故事了。许多代理商都只能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点,把业绩做到某个范围内,不敢太差,亦不敢太好。

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媒体专访中,佘雨原回忆了那段时间的经历。说他当时“常常躲在厕所里哭”。当有员工表示,愿意暂时不拿工资继续追随的时候,他做老板的却拿不出一个品牌来卖,真是痛彻心扉。

接下来是一段病急乱投医的日子,佘雨原疯狂地推出各种不靠谱的品牌,一个接一个地宣告失败。

南下

终于,佘雨原南下广东,2003年创立“美即”,重回面膜老本行。

那时做个化妆品牌似乎并不难:找一个代工厂、起个名字、“创作”一个品牌起源故事、上媒体打广告……门槛不高。

美即在创业之初曾在包装、宣传上明示暗示自己是“韩国品牌”,某某“株式会社”的字样莫名地与美即联系在一起。

凭借经验和资源,佘雨原将美即也送入了屈臣氏。并将5片装的面膜拆分,单片销售。不论面膜的功效、成分、生产成本如何,一律统一价格,让顾客可以随意挑选搭配,而又不至于出现“选择困难症”。

“面膜单片卖”是开创性的做法。这一模式日后渐渐被竞争对手效仿,后来就连丝芙兰也把自有品牌面膜拆成了单片。2010年,美即在香港上市。

十年

当初抛弃代理商的可采,故事并没有完。

可采在收回代理权之后没有马上滑落。2008年3月,上海家化收购了可采51%的股权。当时的可采还是个香饽饽,复星、欧莱雅都被传可能对可采感兴趣。

可采看似与上海家化气质相符,双方都热衷于中草药。但在收购后数年,上海家化都独宠佰草集。可采毛利率低、面膜又是个非常细分、规模不大的行业,可采始终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和大规模的投入。

时间静静走到了2013年,距佘雨原被迫出走可采已有11年。

8月,欧莱雅宣布,以65.38亿元收购美即;就在当月,上海家化宣布了另一条消息:终结可采品牌,不做了。

此时佘雨原心情如何?

收购消息宣布后不久,美即的一份资料称,佘雨原如今热衷于研究茶文化,四处寻访名茶。而他本人的照片仍然没有出现在公众的视线。

来源:卢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即十年:佘雨原的甜蜜复仇

美即与可采的恩怨纠葛似乎就是王老吉与加多宝在面膜行业的翻版,上演的都是品牌商与代理商之间微妙的博弈,而连接这两个面膜品牌的正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佘雨原。

2014年4月,中国面膜品牌美即从港交所退市,正式成为欧莱雅旗下一员。美即创始人佘雨原留任美即CEO,获得欧莱雅开出的丰厚薪资,转身成为职业经理人。

看起来,这似乎是另一个创业者一夜富贵的故事。

不同的是,大约十年前,佘雨原曾经被自己代理的面膜品牌“可采”突然抛弃,陷入人生低谷,常在厕所里痛哭。

十年,美即嫁入豪门,可采停产,彻底凋零,这算是一次复仇吗?

佘雨原生于197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专业是食品工程。夫人吴小青比他年长一岁,1994年毕业于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两人极为低调,网上甚至找不到确定为他们本人的照片。一位见过他们夫妇的时尚圈内人告诉记者,“老板娘”皮肤极为细嫩,可以充当产品的“活招牌”。

面膜界“加多宝”

我曾在上海与美即一位员工会面,对方感慨,美即和可采,是面膜界“加多宝与王老吉”的故事。

佘雨原毕业后来到四川成都。一出道就做销售,保健品卖得火爆。很快他加入了可采,可采是1997年创立于成都的面膜品牌,主打中草药概念。

有资料显示佘雨原当时注册了公司,与可采是总代理和品牌商的关系。但据熟悉内情的人介绍,佘雨原当时就在可采内部工作,扮演是可采销售总监的角色,声望和权势不断膨胀。

期间,佘雨原把可采送上了屈臣氏的货架,这对任何本土化妆品牌来说都是个不小的突破。

功高盖主

成功埋下祸根,胜利冲昏头脑,佘雨忽略了公司内种种异常迹象。

2002年,可采突然宣布,结束代理合作关系。佘雨原的销售团队一夜间出局,面临无货可卖的局面。

代理商做得不好,品牌商就要换人,做得太好,品牌商就想收回自己做,现在听起来是个老掉牙的故事了。许多代理商都只能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点,把业绩做到某个范围内,不敢太差,亦不敢太好。

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媒体专访中,佘雨原回忆了那段时间的经历。说他当时“常常躲在厕所里哭”。当有员工表示,愿意暂时不拿工资继续追随的时候,他做老板的却拿不出一个品牌来卖,真是痛彻心扉。

接下来是一段病急乱投医的日子,佘雨原疯狂地推出各种不靠谱的品牌,一个接一个地宣告失败。

南下

终于,佘雨原南下广东,2003年创立“美即”,重回面膜老本行。

那时做个化妆品牌似乎并不难:找一个代工厂、起个名字、“创作”一个品牌起源故事、上媒体打广告……门槛不高。

美即在创业之初曾在包装、宣传上明示暗示自己是“韩国品牌”,某某“株式会社”的字样莫名地与美即联系在一起。

凭借经验和资源,佘雨原将美即也送入了屈臣氏。并将5片装的面膜拆分,单片销售。不论面膜的功效、成分、生产成本如何,一律统一价格,让顾客可以随意挑选搭配,而又不至于出现“选择困难症”。

“面膜单片卖”是开创性的做法。这一模式日后渐渐被竞争对手效仿,后来就连丝芙兰也把自有品牌面膜拆成了单片。2010年,美即在香港上市。

十年

当初抛弃代理商的可采,故事并没有完。

可采在收回代理权之后没有马上滑落。2008年3月,上海家化收购了可采51%的股权。当时的可采还是个香饽饽,复星、欧莱雅都被传可能对可采感兴趣。

可采看似与上海家化气质相符,双方都热衷于中草药。但在收购后数年,上海家化都独宠佰草集。可采毛利率低、面膜又是个非常细分、规模不大的行业,可采始终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和大规模的投入。

时间静静走到了2013年,距佘雨原被迫出走可采已有11年。

8月,欧莱雅宣布,以65.38亿元收购美即;就在当月,上海家化宣布了另一条消息:终结可采品牌,不做了。

此时佘雨原心情如何?

收购消息宣布后不久,美即的一份资料称,佘雨原如今热衷于研究茶文化,四处寻访名茶。而他本人的照片仍然没有出现在公众的视线。

来源:卢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