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希尔顿集团宣布,将以19.5亿美元的价格向中国保险商安邦保险集团公司出售其旗下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华尔道夫酒店。
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位于纽约市曼哈顿核心地段,是纽约的主流社交活动中心,始建以来就是纽约的地标建筑之一。该酒店曾经多次出现在电影屏幕上,已故的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离开好莱坞之后曾短暂在此居住,很多国家领导人亦曾在此下榻。前不久,阿里巴巴启动IPO全球路演的第一站也是在这家华尔道夫酒店。
这似乎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将美国珍视的资产纳入囊中,多少象征着中国的经济地位与美国越来越接近。但是你也许忘记了,同样的事情,日本人也曾经做过。
而且日本人的收购对象是帝国大厦。
1991年,日本人横井英树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了帝国大厦被拍卖的消息,这位在国内一跃成为超级富翁却因名下东京旅馆发生火灾而备受争议的地产大亨认为,成功收购帝国大厦将标志着自己在世界商业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因为此前火灾带来的坏名声,横井英树最初未能从保德信保险公司买下帝国大厦。不过,他随即拜托自己女儿和女婿通过一连串令人迷惑的股权操纵,新成立了一个自己持股的公司——N. S. 1991 信托公司,并以该公司的名义花4200万美元买下了这座美国地标(帝国大厦所有权在2002年被美国帝国大厦联合公司购回)。
横井的一掷千金并不是唯一,彼时的日本早就开始要“买下”美国。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被收购到美国的汽车市场再到货架上的商品,日本公司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了全球化新浪潮中第一个有力的经济竞争对手。日本生产商生产的便宜商品大量进入美国市场,导致美国出现贸易逆差。加上巨大的冷战军费开支,美国陷入了债务困难。与此同时,日本则从大量出口贸易中赚取了大笔资金,日本的国际公司和富有的投资者们遂开始在美国购买资产。
1986年派拉蒙电影公司上映了电影《超级魔鬼干部》(Gung Ho,朗·霍华德导演)。电影讲述了一家日本公司收购了美国的一个汽车零件装配厂以后,该厂的工人和日本管理阶层间的矛盾。这部喜剧很好地刻画了当时美国人的忧虑——一向自由散漫的美国工人该如何和日本人追求效率的冰冷逻辑竞争呢?

其实在那个时代,“日本制造”已经成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代名词。就连“兔子”哈利·安斯特朗(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主人公)也不得不接受美国汽车行业的惨淡局面——从一开始卖大型美国车到卖小型日本车。
不过,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日之间最大的竞争还是在高科技领域。为了和日本纤维光学技术一争高下,美国政府就曾经出手帮助过德州仪器和英特尔。1922年麦可·克莱顿在自己的畅销悬疑小说《升起的太阳》中还曾经预言:美国依靠日本公司提供的技术既会成为一个经济威胁也会是安全威胁。总之,“一个僵硬的美国注定要被一个充满活力的日本取代”成了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人经常听见的一个论调。
可是,90年代开始不久,日本迅猛的经济增长如同突然踩了一脚刹车。90年代从此被称为日本“失去的十年”,而当年超越美国的雄心,只在相关的案例研究之中被提及。
不管怎样,现在美国和日本之间还保持着最紧密的贸易伙伴关系,美日还占了世界经济产出总量的三分之一。日本投资者在美国有3000亿的资产,是世界第二的外国直接投资者(英国排名第一)。
自上台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直在推行货币宽松政策,希望可以通过保持货币自由流通和低利率来拯救通货紧缩。不过,这也意味着日本的投资者要向外寻找利润。美国的波本酒制造商,当然还有房地产,是他们的主要投资目标。
在未来,我们应该会看到日本企业继续大量收购美国资产。30年前,这是美国担心被日本超过的焦虑根源。但现如今,这应该是一个提示:无论中国在美国买下了什么,全球排名第二的AMC影院公司还是纽约华尔道夫酒店,都不是它要超越美国的标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