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罗,有个地方的工匠精神是活的

这条繁忙的街道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这里仍然有一千多家手工作坊保留着绵延了数个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伦敦皇家地理学会专门举办了一场展览,以纪念这些手艺人的古老技艺。

al-Darb al-Ahmar集市上的鞋匠。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世界上的任何制成品,”1671年,奥斯曼土耳其的旅行者爱维亚·瑟勒比(Evliya Çelebi)曾写道,“开罗的穷人们都能弄到手,摆放好,卖出去。”在350多年之后,这一传统仍然存在于al-Darb al-Ahmar集市上。这里位于开罗中部的东南部,大约有十万居民,聚集了一千家手工作坊。这里充满了工匠们的手工作品,包括帐篷、书籍、盒子、黄铜灯笼、玻璃碗以及丝绸地毯等等。

从阿米尔哈伊尔贝伊陵墓的尖塔上眺望al-Darb al-Ahmar集市那边的城堡和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2006年-2009年,阿加汗文化信托基金会(Aga Khan Trust for Culture)出资进行修复。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帐篷之街上便拥有着这种商业精神。这条街建于1650年,最初是一条拱廊。如今,这条街上拥有一家又一家的手工作坊,这些作坊内部摆着一排排精致的纺织品。一位名为哈桑的纺织工坐在奥斯曼时期的墙壁凿成的方形洞里面。他说,制作帐篷的技术要追溯到法老时代。如今有一些纺织工的祖先便曾制作过吉斯瓦(kiswa,覆盖在麦加天房上的黑色幕布),还有帐篷、衣物以及马鞍等,提供给那些前往麦加这个伊斯兰最神圣之地进行朝拜的人们。

一位手艺人正在缝制新的图案。几百年来,这条街上的手艺人们会为那些出发前往麦加朝圣的哈吉们制作帐篷、衣物以及马鞍。祖维拉大门(Bab Zuwaila)建于古老的法蒂玛时期,苏丹清真寺便坐落在这附近,它目送着那些朝拜的队伍启程远去。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哈桑的工具 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这个区域大概只有一平方英里,但是却有40多个遗址。这些遗址分别建于法蒂玛、阿尤布、马穆鲁克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时代。阿迦汗发展集团(Aga Khan Development Network)是一个不受教派控制的组织,其秉承的理念是提升发展中世界人们的幸福和未来。该组织和政府合作,修复了许多遗址,如安奎沙克清真寺和阿米尔哈伊尔贝伊建筑群。

哈伊尔贝伊清真寺屋顶上的日晷。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这座清真寺是在2002年至2010年之间修缮的,窗户上的玻璃便是哈撒的玻璃吹制作坊Hodhod's生产的。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在al-Darb al-Ahmar集市上,我看到的唯一陌生的面孔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年轻穆斯林。他们在附近的爱兹哈尔大学读书。出于安全问题考虑,许多西方游客现在都避开了开罗。近年来,埃及曾爆发了数次针对当地基督教少数群体的袭击。但是,走在这里,我却感到很安全。无数的老人坐在咖啡店里,喝着咖啡或茶,用“欢迎(Ahlan wa Sahlan)”和我打招呼。

Aslam al-Silahdar清真寺建于14世纪。清真寺旁边是印染作坊。在这里,我遇到了萨拉玛,他已经当了73年的印染师。石缸中是黑色的染液,人们将绞纱从中拿出。黑色的液体淅淅沥沥地滴在了地板上。

绞纱被浸在黑色染液中。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萨拉玛告诉我,在纳赛尔的革命政权下,这里的生意还比较好:“俄罗斯人会给我们武器,我们会给他们布料。”但是,1967年,针对以色列的六日战争结束之后,一切都变了。萨达特在纳赛尔之后继位。萨达特将埃及的经济自由化,对国内和国外投资打开大门。更廉价的商品进入到了当地市场之中。小生产者遭到了重击。许多人都失去了他们的工作。

绞纱在工业烘干机中进行烘干。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绞纱在工业烘干机中进行烘干。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绞纱被运到作坊的屋顶上,在太阳底下进一步晾干。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许多手艺人都沉浸在他们的历史当中,每一天都在复兴他们文化中的一点一滴。开罗爱兹哈尔清真寺附近有一家书籍装订作坊。这家作坊中只有两位手艺人。阿斯拉姆和他的同事每天要装订150本书籍。他们现在在装订《古兰经》的经文注释《塔夫希尔(tafsir)》。该书写于伊斯兰教历630年(1232年)。我离开的时候,阿斯拉姆说,在所有那些“特殊的”书中,有一本关于亚历山大一世的书。这本书于公元前330年诞生在莎草纸之上。

已经完工、并且准备销售运输的书籍。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Abd El Zaher书店的经理Yasser手工装订笔记本。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手工印上的文字。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制作完毕并装订好的书籍。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17世纪,爱维亚·瑟勒比游历开罗的时候,曾记录了20个作坊。这些作坊共雇佣了300位地毯织工。“他们织出的丝绸地毯和祈祷垫,难以用语言来赞美,”他写道。在附近的曼什亚特·纳赛尔(Manshiyat Naser)贫民窟后街的一个小房子中,这种技术仍然存在。在这里,两位手艺人要用六个月的时间,才能生产出一张2米*3米的丝绸地毯。

两个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六天,需要六个月才能生产出这样大小的一张地毯。他们坐在矮凳子上,面对着一张垂直织布机,上方是一张已经完工的设计图。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哈桑展示已经织好的一部分地毯。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一张完工的地毯。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al-Darb al-Ahmar集市旁边是开罗的“死人城”,自从1300多年前穆斯林征服埃及以来,当地的人们死后就会被埋葬在那里。如今,由于迅速的城镇化发展,有25万开罗人生活在这些神庙和坟墓中间。我遇到了哈撒。他曾经是一位拳击手,后来成为了吹制玻璃的手艺人。

哈撒曾是拳击手,但如今他或许是开罗最为知名的玻璃吹制手艺人。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哈撒的一个儿子在工作。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火炉 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哈撒说,他的工作总与鬼魂和神话挂钩。这些鬼魂和神话要追溯到所罗门国王欺骗希巴女王的那段历史。他的父亲曾劝阻他,让他不要从事这项繁重的工作,他的父亲吓唬他说,吹制玻璃很“邪门”。

一位皮塔饼商贩 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黄昏,一位送面包的男孩路过,他的头上顶着五英尺长的皮塔饼盘子。过了一会,我遇到了默罕默德。自他的祖父起,他如今已是家族中的第三代灯笼制造者。在他作坊的架子和桌子上,放置着完成了一半的黄铜和铁灯笼。为了制作金属装饰物,他充分利用了开罗的历史文化,包括马穆鲁克式、科普特式、安达卢西亚式和摩洛哥式等各种各样的设计。

穆罕默德·哈尼在街道的桌子上工作。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穆罕默德·哈尼的一个儿子在做灯笼。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制作的工具 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穆罕默德说,“现在是最艰难的时候”,因为原材料的价格上升,但游客的数量却少了——游客是他的主要顾客。但是,他也发现了一些没有料到的积极一面:叙利亚人因为战争被迫来到了这里。他们开始组建作坊,制作睡床和衣物。他认为,叙利亚人的作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al-Darb al-Ahmar待的最后一段时间内,我又有了另外一种感触。我发现,手艺人不会轻易地受到历史事件的影响。我问了一位81岁的染衣工人,他怎么看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以及之后的反革命事件对手工艺人的影响。“对我们来说,什么都没有变,”他说道,“除了总统。我们的生活、我们吃的东西、我们赚的钱——都还是一样的。”

历史就像潮汐线一样,一层又一层地覆盖在这片土地之上,留下了轻微的痕迹。在如此多的创造和革新中,我们能感受到流动。我觉得,这些手艺人便是这种流动感的核心。尽管这个国家和整个地区动荡不安,但是他们却依然生存在这片土地上。

一位水果商贩。拍摄:Christopher Wilton-Steer

翻译:尉艳华

来源:卫报

原标题:Alive with artisans: Cairo's al-Darb al-Ahmar district – a photo essay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